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加力天然气发展

2016-02-15牟雪江

中国石油企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天然气能源

□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供给侧改革加力天然气发展

□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海宣/图

作为规格最高的年度经济会议,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来被视作下一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如期举行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的基础上,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会议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可以说,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细化和破题是这次会议中的核心内容。会议明确用经济循环的视角,打破了单纯强调供给的倾向,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更意味着要注意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以此作为结构性改革的锚。

那么依据这个视角来看能源供给侧改革,我们看到去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在能源消费革命一侧的变化还是十分明显的。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0.5亿吨,同比下降10.0%。11月份,我国天然气产量由降转增。受国际油价持续低位窄幅震荡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原油生产企业计划性减产情况依然明显。11月份,我国原油产量1609.0万吨,同比下降9.0%,降幅比10月份收窄2.3个百分点。

长宣/图

按照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要求,11月天然气生产企业积极落实增产计划,产量增长明显。11月份,天然气产量123.5亿立方米,比上月下降1.4%,转为同比增长5.5%。

1-11月份,原油进口量34463万吨,同比增长14%,原油进口量占产量与进口量之和的比重已达到65.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7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量4798万吨,同比增长21.6%,天然气进口量占产量与进口量之和的比重已达到34.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8个百分点。

12月10日,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6)》白皮书认为,天然气已成为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主体能源。未来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潜力大,天然气资源供应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供应能力将达到3600亿立方米以上。

天然气是低碳能源格局中的供给侧选择

目前作为全球能源供给的主力,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是极为浓缩的能源,蕴含了亿万年的太阳辐射能。化石能源的浓缩性意味着替代能源要和这种巨大的起步优势竞争,并且这种优势还因为我们现有的整个能源体系都围绕着化石能源建立而得到了延长。这一点在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戴维·麦凯所著的非凡之作《可再生能源—拒绝空话》中,不但着意强调了这个事实,他还着意强调了将这本书献给“那些以后无法享受20亿年积累的能源储备的人”。戴维·麦凯在书中对未来能源结构的转型做了两个预测:一是我们的化石能源渐渐用光,它们变得过于昂贵,无法用作主要能源。二是更加良性的可能性是替代能源变得非常便宜,以至于在任何价格上都比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更有竞争力。

戴维·麦凯教授的这本书2009年英文原版出版后广受好评,销售近7万册,被哈佛、剑桥等世界顶级名校用做教材,还被热心网友翻译成近10余种文字广为传播,堪称能源问题必读著作。如今戴维·麦凯教授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所预测的情景却并没有发生。从2012年开始,“非常规油气”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明白“石油枯竭说”已经不成立了。而世界油气主要供应带由“中东—前苏联”一家独大转变为“中东—中亚—俄罗斯”与“美洲”两带并存。“美洲”供应带是非常规油气与海域油气发展最快的地区,该地区油气接替规律日渐显现,接替呈现从陆地油气到海域油气,再到非常规油气。而页岩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地球上还存在几百年都开采不完的资源。

再看第二点—替代能源变得非常便宜。理论上说,无论风能、水能、太阳能,所有离散的能源都可以聚沙成塔转化成高密度的电能。可再生能源至今,在这个领域已经清晰地看到储能技术迭代的摩尔指数,“石墨烯电池”也日益成熟,但是却因“体积、重量”和价格等因素在商业化进度上遭遇瓶颈。例如要想利用可再生能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供应能源,就需要国家规模的设备—数百英里长的海浪涡轮机、每个屋顶上都覆盖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遍布高原和沿海水域的风力发电机。如果将这些可再生能源“装进”锂镁电池里,一公斤储电量200瓦时,以汽车开300-500千米计算,电池自重就要1.5吨。这相对汽车本身来说太重了。再说价格,《经济展望期刊》刊载的一项近期的调查中,经济学家托马斯·科弗特、迈克尔·格林斯通和克里斯托弗·尼特尔估测,只有当原油价格达到每桶425美元,也就是8倍于当前价格水平的时候,现在的燃料电池才会比汽油便宜。在目前低油价下,不难想象要挑战这个数字会是多么的艰巨。因此,储能技术的突破是下一个能源时代的关键。

现实的矛盾是,“用光化石燃料的可能性不大,替代能源的竞争力超过化石能源似乎也不太可能”,而更为尖锐的矛盾是我们的化石燃料储量可能是无限的,但大气层安全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数据显示,工业化以来的150年间,地表大气中CO2的浓度增加了35%,增加部分的80%来自于化石能源的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占世界总人口近半的“新兴国家”掀起了工业化高潮,导致了世界能源消耗的加速增长,和新一轮以 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快速增加,并将导致地表温度的加速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灾害天气增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11月4日事关全球气候治理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协定指出,要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并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巴黎协定》的巨大意义在于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系统必须从高碳向低碳转型。但是能源转型不是简单地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更关键的是在转型的漫长过程中,加大常规能源技术的灵活运用以适应可再生能源,为可再生能源的成长保驾护航,推动整个能源结构趋于低碳化。衔接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供给侧的转型。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被列为当前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它们为世界提供了超过80%的能源供应,并产生了超过9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相比较煤炭、石油,天然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天然气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并有助于减少酸雨形成,延缓温室效应,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天然气可在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中扮演最现实的桥梁作用,一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章建华在“2016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所述: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其更加广泛的开发利用成为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对改善大气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有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我国天然气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由2000年的245亿立方米增至2015年的1932亿立方米,增长了约7倍。2015年天然气管网里程达到6.5万千米,增长了5.7倍;投产LNG接收站11座,接收能力3840万吨/年。这都是进一步发展天然气工业的现实基础。中国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近3.5万亿立方米(2014年),储采比达25.7,远高于石油的11.9,目前天然气资源的探明程度只有17%,属于勘探早期阶段,未来勘探潜力巨大,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具有进一步提高国内天然气产量的资源基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在总结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结构改革思路时认为:“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天然气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基于天然气产业链的特点,把天然气定位在传统化石能源(煤炭、石油)与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等)之间的过渡能源,通过天然气产业链的整体协调,使这种有限资源尽可能平稳、持久、安全的向可被人类利用的方向发展。”

天然气政策密集发布为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低碳经济时代到来,天然气的主角使命已越来越清晰。就我国而言,天然气在未来能否发挥桥梁作用,既需要行业本身的努力,也需要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支撑。

今年8月份以来,我国已陆续发布《关于加强地方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降低企业用气成本的通知》《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关于明确储气设施相关价格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做好油气管网设施开放相关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6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化肥用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关于福建省天然气门站价格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天然气改革政策。可谓密集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其中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针对天然气下游消费领域多个板块,提出了推进天然气利用的四大工程:即实施城镇燃气工程,积极有序推进以气代煤,快速提高城镇居民气化水平,并开展天然气下乡试点;实施燃气发电工程,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鼓励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有序发展热电联产天然气电厂;实施工业燃料升级工程,积极推进工业燃料以气代煤代油;实施交通燃料升级工程。加大加气(注)站建设力度,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应用推广。针对目前制约天然气利用的发展定位不明确、体制机制亟待改变、支持政策不完善,以及季节性调峰保供难题等四大结构性矛盾,《征求意见稿》给出了相关指导意见。并且通过推进试点、示范先行,有序支持重庆、江苏、上海、河北等省市开展天然气体制改革试点。

而11月14日,发改委决定在福建省开展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更多的是从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角度来考虑,主要的方法是西气东输门站价格由上下游自行协商确定,并希望将未来取得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借鉴推广。

据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勇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实施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开拓消费市场,包括积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降低管输气价,逐步开放生产、销售气价,实施气、电价格联动;推进天然气接收和储运设施公平开放,扩大海上低价LNG进口,做大蛋糕,摊薄成本;合理布局天然气网络和服务设施,鼓励大用户直供等,预计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达到3500亿立方米。

据了解,新一轮油气改革的思路涉及石油天然气上中下游各领域的市场准入和价格放开,最终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实现政府只监管自然垄断的管网输配气价格,气源和销售价格两头放开。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国内天然气利用结构的矛盾,对未来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存在重大利好。预计“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层面政策保障和资源供应保障的双重支持下,天然气市场投资,以及市场化改革均将取得良好发展。

我国天然气发展后劲十足

全球主要能源机构和跨国石油公司对天然气的未来发展均持积极态度,如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理事会,以及壳牌、埃克森美孚公司等都认为天然气是未来几十年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到2030年将在世界能源一次结构中上升到与石油、煤炭同等地位甚至跃升为第一位。

国土资源部2015年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仅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68 tcm(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40 tcm,历年已经采出总共2 tcm,剩余可采38 tcm。也就是说还有95%可采。即使每年产3000亿立方米也可供开采100多年。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更为丰富,均居于世界前列。

中国的地理和地缘政治条件对进口管输气和LNG都极为有利。已签约和在建的项目能够保障1600亿立方米/年的进口量。这包括自俄、土、缅进口的920亿立方米/年管输气和沿海将近20个总能力6000千万吨/年的LNG接受站,折合700多亿立方米/年;还没有算上正在快速发展的、以FSRU和FLNG模式进口的LNG。1600亿立方米/年占2020年天然气总消耗量的37.2%,应当足以补充国内产量增长的供应缺口。“一带一路”还将促成一些新的进口项目。

2016年是“十三五”的元年,也是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初始之年。中国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对天然气的“十三五”市场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也为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来的机遇,为国企和传统天然气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新的市场格局下,中国天然气企业开始横向合作、纵向延伸,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规划不断出台,企业也开始思新创变,积极迎合行业的变化。

12月12日,来自中亚和塔里木气区的天然气到达福建省福州市,标志着西气东输三线(以下简称“西三线”)东段工程建成通气。西三线东段工程横跨西东、连接南北,是我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是“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下的又一条能源新丝路。

据介绍,自2003年投产以来,西气东输管道累计供应天然气超过3000亿立方米,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供气范围覆盖了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140多个城市、3000 余家大中型企业,近4亿人口从中受益。

在供给侧方,中国石油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销售企业,在我国天然气供应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是中国石油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将推进天然气技术创新,加大天然气开发利用力度。在上游勘探开发方面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核心技术;在下游利用方面,加快提升燃气轮机国产化水平,突破天然气车船使用等技术,促进天然气高效利用。加快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天然气开发利用方式的重大变革、效率的有效提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跨领域合作,构建天然气开发利用合作平台,实现油气、储运、利用企业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有效互动与合作共赢。

中国石油大力发展天然气及其终端利用,目前天然气管道长度超过5万公里,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管网格局。201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管输量为920亿立方米,是2010年的2.3倍。终端业务方面,中国石油目前已建成CNG加气母站、天然气液化工厂和LNG加注站超过1000座,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国石油还不断加强调峰能力建设,今年10座储气库采气增加8.8亿立方米,冬供安全系数进一步提高。

迄今的十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已经做好了资源、输配、市场开拓等各种准备。

12月18日,满载6.7万吨LNG的大鹏星号LNG船在中国海油大鹏LNG接收站成功卸载,至此,中国海油10年累计进口LNG总量突破1亿吨,占全国LNG总进口量1.26亿吨的近80%。

中国海油是中国LNG产业拓荒者和领航者,经过十年的开拓,奠定了中国LNG行业的领军者地位。目前,中国海油已形成上至天然气勘探开发下到LNG冷能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年接收能力超过2700万吨。中国海油LNG接收站长期以来都承担着各省市天然气调峰和保供的责任,多次缓解用气紧张局面,确保民用和工业用气。

据测算,中国海油10年累计进口LNG1亿吨相当于天然气1400亿立方米、1.3亿吨原油,约为2015年我国石油消费的1/4。按照热值计算,1亿吨LNG可为国家减排二氧化碳3.8亿吨、二氧化硫310万吨、氮氧化物2750万吨、烟尘175万吨,对治理大气雾霾具有重要作用,绿色低碳环保效应显著。

在进口LNG之外,中国海油几十年间下大力气进行国内海域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聚焦深水和高温高压领域,获得了以陵水17-2为代表的超千亿立方米大气田发现,成功开发了以荔湾3-1为代表的深水气田,为推动我国绿色能源转型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储备。与此同时,中国海油优化天然气业务协调发展机制,不断扩大天然气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的供应比重,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2020年建成天然气支柱产业,助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目前,中国海油天然气发电总装机容量696万千瓦,位于全国第三。沿海LNG接收站和电厂为改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结构和空气质量发挥了有效作用。

经过11年的发展,中国石化天然气业务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储运设施形成管道、LNG接收站、储气库等配套体系,资源形成常规气、页岩气、LNG等多气源格局,天然气利用朝着工业用气、城市燃气、车船燃料、发电等综合方向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石化天然气资源基础增强。常规气方面除了普光、大牛地、元坝气田开发外,根据勘探开发计划,东海、山南、川西海等天然气,以及南川、丁山等地的页岩气将会有较大突破。根据上游资源开发规划和已经签署的长协LNG合同,到2020年中国石化天然气资源量将由目前占国内市场资源总供应量的不足10%提高到17%。

中国石化储运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建成投产了川气东送和榆济两大主干管道、山东和广西LNG接收站、文96储气库,以及山东、江苏、江西、河南等若干省级、区域管网,实现了中国石化天然气由产地销售向跨区销售的转变。正在建设天津LNG接收站及配套管道、金坛储气库、文23储气库等项目。累计建成长输管道里程近6000千米,储运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稳定的供应和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我国天然气的快速发展,天然气消费市场已遍及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同时,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试点改革探索取得阶段性突破。这些为未来天然气成为我国主体能源打下了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天然气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石油和天然气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工业用天然气十字路口的选择
天然气当下面临的新挑战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