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厘清及建议

2016-02-14闫建华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以人为本思政

闫建华

(长治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 长治 0460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厘清及建议

闫建华

(长治学院 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 长治 046011)

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解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认为“以人为本”是抽象的人,认为“以人为本”是单一的“以学生为本”,是简单迎合学生,是满足学生的功利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厘清;建议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来已久,但是,究竟如何认识“以人为本”?学界存在相当一部分模糊的,不加区分的,甚至“想当然”式的理解。因此,关于何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至少还需要有一些概念上厘清,并且,概念厘清之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根据当下的社会现实,历史使命,明确应当做哪些最关键,最紧要的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误区和厘清

(一)“以人为本”是以西方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很容易理解成抽象的人,容易堕入西方资本主义所提倡的普世“人性论”的陷阱,容易把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以人为本”,这样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混淆起来[1]。西方的人本主义,只讲抽象的人,普遍的人,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2]24,马克思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历史条件下,具体社会环境中的人,具体文化背景中的人,具体意识形态中的人,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中的人。所以,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以人为本”,应针对不同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构建恰当的教育范式,给予恰当的教育内容,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一概而论、大而化之、不加区别抽象的谈“以人为本”。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教育程度、不同高校水平,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甚至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生活境况,不同家庭背景等等,构建不同层次,多种手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比如高职高专的大学生,知识层次相对较低,就需要少讲理论,多讲事例,多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寓教于乐;地方高校的学生,知识层次中等,则理论实践并重;重点院校的学生,理论层次较高,应多讲授理论,甚至进行研究型教学,实践也是偏重理论性的实践。

(二)“以人为本”仅仅是“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不是单纯的“以学生为本”,这样的误解极容易导致对教学的另一个主体“教师”的忽视。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有着与学生同样的情感、理性、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价值诉求,忽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客观需求,会导致教育者本身对教育体制的不信任和精神懈怠,这将会对教育从业者和以广大师范学校学生为主的准从业者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给予打击和削弱,也将会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只重教,不尊师”的不良风气,甚至有“不重教,不尊师”的社会隐忧。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首先尊重教师的教学地位,而在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准确的说“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本”理念为理论和教学实践前提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讲话时,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故而,“学生为本”是在“教师为本”之后的,没有“尊师重教”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以学生为本”只能是一个响亮却空洞的口号而已,强调的过分,很可能造成学生不尊重老师,家长轻视老师,这样也绝不是我们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初衷,与我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另外,“以学生为本”的话语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所以,“以学生为本”不应该是一种社会教育氛围,而应该是一种“尊师重教”前提下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尤其就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而言,更当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系统地形成一个师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三)“以人为本”是迎合学生

“以人为本”不是简单的迎合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既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不能把思政教育娱乐化和低俗化!现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着把思想政治教育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讲段子、开玩笑,教学几乎成了舞台表演,卖力迎合了学生的趣味和爱好,以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是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崇高的精神培养,是庄重而严肃的历史责任,因此要保持应有的严肃性。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音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过度使用这些辅助性教学设施,一味的迎合大学生的某种低层次需求,注重感官刺激效果,实质上是削弱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长久来看,对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及宣传都十分不利。迎合学生的某种低级趣味,不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们的“低参与度”问题的良方,而是一种“饮鸩止渴”,看似实现了很好的课堂氛围,但是,学生课后回想却一无所获。而且,学生们也未必领情,甚至造成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至于轻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贻害无穷。

思政课教师还是要苦练内功,课下专研马列原著,深挖教材内涵,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深度;积极锻炼教学能力,琢磨教学技巧,增强自身对教材内容把控和掌握力,唯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的课堂讲解,才能真正的吸引学生关心我们所讲的内容,喜欢和热爱我们的课程,尊敬我们的思政课教师,以至于身体力行,去践行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而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以人为本“是以学生的功利需要为本

“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3],“以人为本”是以学生的精神培育为本,而不是以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为本,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核心。在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培养,轻精神品德教育的倾向,这样的教育理念,就是简单的以学生的物质功利需求作为了教育的根本,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一个误区。很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也不自觉的顺应了这种趋向,在课堂上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功利价值,比如考研究生必考,考公务员必考等。这不应该我们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手段,这样的教育取向完全违背了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初衷,不符合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不符合我们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教育,是品德教育,是人格培养,是爱国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学理论知识的传播,不是简单应试的工具,更不是大学生用来追求高学历,走向仕途的垫脚石。过于功利的诱导学生学习,短期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以往,一定会造成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事事求回报,事事讲报酬,没有好处就不做参与,搞活动做工作,给学分就做,不给学分就不做;有奖励就做,没有奖励就不做;给荣誉就做,不给荣誉就不做。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由于,我们在长期教育中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而造成的直接后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建议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我们澄清了“以人为本”不能以功利为本,不能以物质利益为导向之后,就确定了我们在思政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教育和品德教育。在精神培育中,最首要的是理想信念。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就有一种“淡化理想”的倾向,大家不敢谈理想,甚至很多教师都会讲“什么共产主义,谁会信?”这是一种西方后现代思潮冲击下的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怀疑和否定,表现为部分国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内心抵制和不屑。西方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没有中心,文明没有方向,强调主体自由,强调文化多元,反对宏大叙事,反对历史必然,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我们不敢谈“理想”了,羞于谈“理想”了,好像谈“理想”就显得幼稚,谈“理想”就会被嘲笑。而我们思政课教师则要正本清源,要端正思想,大胆的谈理想信念,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没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没有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我们的国人就如失去了灯塔的航船,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和动力,产生历史虚无感和价值虚无感,继而堕入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伟大共产主义理想的构划,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是最能激发人类奋斗和前行的驱动力。我们的革命先烈们正是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凭借着一腔热血,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和奋进,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精神的解放和自由,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才是对人成功的教育方向和最终目的。在课堂上我们应强调理想信念,而要淡化物质利益;强调精神追求,而要淡化物质满足;要强调爱国献身,而要淡化自爱自私;要强调敬业奉献,而要淡化一味索取;要强调道德法治,而要淡化阴谋权术。端正了学生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态度,激发了学生对共产主义政党的信任,强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这样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接班人。

(二)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学科特点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偏理论化,偏政治化,在实用功利主义的不良影响下,无论是学校领导干部,还是其他学科教师,都或多或少存在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观念。这就更需要学校,包括社会,更要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学科建设上,在科学研究上,在课堂教学上,在教师职称上,在生均拨款等方面,都应该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从而在高校上下都形成一种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和氛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着,加强对社会和地方进行党政方针和意识形态宣传等的工作任务。意识形态工作则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和高校重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自然会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群体的尊重,更是对学科本身的看重,是对作为我们立国立党之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是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视。当然,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中“以教师为本”的重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和误解,通过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希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端正态度,摆正位置,明确责任,在课堂上讲得有理,讲得有力,讲得有爱,但也要讲得“有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讲好我们的课,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做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工作。

[1]黄楠森.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J].伦理学研究,2011,(3):11-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J].中国高教研究,2004,(4):33-34.

Yan Jian-hu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责任编辑 杨晓娟)

G641

A

1673-2014(2016)06-0106-03

2016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路径研究”(2016ZSSZ019)。

2016—08—12

闫建华(1978— ),男,山西晋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以人为本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