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课程改革初探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2016-02-14王楠
王 楠
(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学生培养应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逐渐向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不断调整,进而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践技能的运用能力。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将《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在地理类、规划类与旅游类专业同时开设,其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论认识高度,二是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水平。由于本课程从传统上是一门偏向于理论的课程,其经典教材是保继刚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地理学》,但由于修订的时间较早,对当今旅游地理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则需要进行补充与完善。尤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在实用性方向也需要进行补充。针对这样一些特点,从考核方式入手,对本门课程从教学大纲、考试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
一、教学大纲调整,突出专题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将原有大纲进行整合与调整,由于课程性质是选修课,课时只有36学时,因此,将课程整合为七个专题(见表 1),前三个专题侧重于旅游地理基础知识的普及与专业知识的升华,如旅游需求系统与资源系统的具体构成内容与标准解读;第四个专题作为承上启下的设计,从学生比较感兴趣也较容易接触到的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入手,并结合时事新闻,如“圆明新园”的建设情况,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思考,课上就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发挥选修课与时俱进,快速更新的特点。而五至七专题则侧重于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从线路设计到旅游区划、旅游规划设计,层级不断提升,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让学生学会由点、线、面逐步展开的旅游设计方法与理念。
表1 《旅游地理学》教学时数安排
表2:《旅游地理学》考试方案设计
二、考试方案的调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基于选修课旨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专业技能的理念,将传统的开、闭卷结合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将本门课程阶段考试与结课考核设计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表 2)。首先,在前三章针对旅游需求系统、旅游主、客体理论知识的详细梳理后,布置第一份阶段考核作业,即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针对特定旅游主体的旅游调查问卷,在每人设计问题不少于20个的前提下,再汇总为小组问卷,提交作业时要注明小组合作进行的方式、面对面讨论的次数、讨论的结果。这次考核的目标是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与效果。第二份阶段考核作业设置为以第一次阶段考核的问卷为纲,分组进行访问式调研,可用网上及纸质调查方法。针对调查结果,分析评价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小区域线路设计。本次考核目标,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前两份阶段考核完成的基础上,结课采用调研报告的形式,一方面要系统分析问卷调查活动开展的情况。另一方面针对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同时客观评价小组合作的优、缺点,分析可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从考核结果看,将两个年级共49名学生分成八组,要求提交一份20道问题的问卷,可用于第二阶段的调查。所提交的问卷,平均运用到旅游需求知识的有10题、旅游客源地4题、旅游目的地相关知识 6题。说明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是将笔记中的理论知识直接设计为问题,缺乏知识的灵活运用,导致题目出现 30%以上的重复率,说明对于理论知识运用的方式与方法还要加强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加入案例与实事旅游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将枯燥的理论运用于日常分析中,将高校课堂的“高大上”真正转变为“学以致用”。其次,从旅游线路设计的角度,明显反映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分析,能够从自然地理条件入手,准确阐述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征,但仍缺乏旅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于市场定位、产品营销的方式过于单一,线路设计的理念性比较强,缺乏实际应用的检验,有些纸上谈兵的想法,应在课上或课下引导学生参与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习。而规划类学生,则重在图件的制作,对于旅游资源描述缺乏条理分析;旅游类学生则重在旅游市场营销手段的多样化,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分析不够透彻与深入。说明在不同专业开设同一门选修课,在课程内容、考核方式、评判标准的设计上应有所区别。
三、考核内容设计,注重应用能力逐步提升
应用能力训练的重点放在第二次阶段考核中。具体操作要求,以四至五人为一个合作小组,第一步骤是将第一次阶段考核中设计的个人问卷,以小组会议的形式进行多次论证,最终整合为一份具有小组代表性的问卷;第二步骤是进行问卷调查,可以采用纸质问卷发放、微信、QQ等各类网络调查形式至少调查 300名以上客户,要有具体的调查方式、调查时间及调查方法的操作说明文档提交;第三步骤对问卷进行统计、汇总,并运用所学习的旅游地理学相关知识,进行初步分析,设计出一份满足问卷答复群体的旅游线路。
总体上看,课程考核的设计是一个系列地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项目,从操作结果看,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也反映出专业特色。如地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描述,景点地学特征的介绍,并且多数能运用简略的地图来说明旅游线路分布情况,但普遍忽略了作为线路设计中旅游“六要素”的设计与安排;而规划专业学生则首先注重线路的总体设计,能够运用 AUTOCAD等软件结合“六要素”的分析进行初步的线路规划设计,但普遍缺乏目的地的专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描述,线路的支撑设计不足;旅游类学生则作出了一份“行程报价单”,对“六要素”阐述得清晰、明确,但很显然缺乏目的地环境的形象与专业分析。而在问卷汇总部分,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运用“问卷星”等网络问卷统计方式,即减轻了工作量,又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并且在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原则,这是一份意外的收获。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校课堂中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向“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开动脑筋,为自己的课程,尤其传统的理论型课程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让传统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学生工作、学习中随时用得到的知识与方法,是我们高等教育课程转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