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以贵阳开阳县为例

2016-02-14邓祖善王天生贵阳市委党校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农科院贵州贵阳550000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实现路径生态文明

杨 文,邓祖善,王天生(.贵阳市委党校;.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农科院,贵州贵阳550000)



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以贵阳开阳县为例

杨文1,邓祖善2,王天生3
(1.贵阳市委党校;2.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3.贵州省农科院,贵州贵阳550000)

摘要:在对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循环经济视角分析了资源型县域开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其特征为循环经济引领、强化科技支撑、发展生态产业园和产业带、构建三级生态循环生产体系。但仅此是不够的,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形成绿色化的特色产业体系,引导公众参与,构建“三位一体”驱动机制等。

关键词: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实现路径

资源型县域是我国县域的一个重要类型。天然赋予的优势矿产资源和国家的优惠政策促进了资源型县域经济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县域经济实力,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形式。[1]但在资源不断开发的同时,带来的环境、资源等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约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是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这既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文章以开阳县为例,探讨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

1.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及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界定

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3]从生态观看,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从实现对策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其中,循环经济以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为目标,强调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污染排放和废弃物的产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产出率,化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路径。

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以资源型县级行政区域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县域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在行政区域内协调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过程,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原则来改造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文明,转向循环型的新型工业化,从而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5]

2.开阳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2.1开阳县基本情况

开阳地处黔中腹地,磷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为14.43亿吨,其中五氧化二磷含量高于32%的优质富矿储量3.92亿吨,占全国富矿总储量的78%,是全国三大磷矿主产区之一。同时,开阳县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岩溶地貌比重较大,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1.67%。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环境容量小是开阳的特殊县情。

磷化工产业是开阳县的龙头产业,曾占工业经济的比重高达80%以上。过去,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生产中物质流的90%以上变为废渣、废气排放,资源浪费极大,效益低,能耗高,污染严重。另一方面乱采滥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频发。为了建设生态文明,解决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做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开阳县以循环经济为切入点,着力循环发展,走出一条由“褐”变“绿”的资源型地区发展转型之路。2005年被列为全国首个磷化工生态工业园示范基地后,循环经济发展在工业、农业等领域全面展开。

2.2积极践行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发展方式生态化

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为指导,以企业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分层推进。通过抓实“三个方面”,培育以磷化工为主导、“三废”综合利用、能源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工业体系。一是抓实规划,让工业园区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阳先后编定了《贵阳市循环经济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通过科学规划及实施,不断增加园区入驻企业,初步形成了双流磷精细化工和碳一化工产业集聚区,永温煤化工和有机磷化工产业集聚区,金中湿法磷化工、氟化工、硅化工产业集聚区和城关精细磷酸盐产品集聚区“四大磷化工产业集聚区”,不仅促进了磷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初步形成产业共生组合和循环链接效应。二是抓实技术创新,让减量化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传统工艺清洁化、高新化、循环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现已建成5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专家大院、若干个企业技术中心。近年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磷集团全废料自胶凝充填采矿技术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6项专利;开阳化工公司自行研发的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安达公司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的“高纯磷酸―高纯纳米级磷酸铁及高性能磷酸铁锂―高性能LFP电池”的完整产业链;国华天鑫磷业公司黄磷尾气制草酸酯项目开辟了一条煤化工取代石油生产乙二醇的工艺流程等等。三是抓实“变废为宝”,让废物回收利用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过去工业废料被弃置无人问津,既占土地又污染环境,百害而无一利。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发展静脉产业等,实现了废弃物应用产业化,解决了长期困扰开阳县的废物污染问题。现紫江水泥等公司磷渣制水泥、磷渣制砖,黔能天和等公司余热发电,开磷集团废气液化成公交车辆使用的天然气等项目,提升了资源再利用能力,强化了资源的再生和无害化处理,构建了磷产业的循环体系,提高了开阳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2013年,开阳磷资源就地加工转化率达83%,工业废水处理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3.61%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率达32%。开阳工业园区成为了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3致力于循环发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走向生态化

以农村沼气池为依托,循环农业示范村为载体,积极推广“畜——沼——粮(油、烟、果、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抓实“三个转变”,拓宽资源综合利用渠道,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走向生态化。第一个转变:加快推进农业向清洁化转变。着力构建“养殖一粪便一沼气一有机肥一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全县形成了以骨干企业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和农户参与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第二个转变:以秸杆利用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向循环化转变。从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气化技术等方面实施秸秆“能源化”工程,使废物得以资源化利用。第三个转变:以技术开发为支撑,加快推进农业向节约化转变。2012年推广沼液综合利用20.08万亩,推广旱作节水技术25.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35余万亩,全县肥料利用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每亩土地节本增效25元以上。另外,积极调整空间布局,突出特色,提高农业产业集聚,形成了禾木、南龙、龙岗、南江为主的富硒茶产业带、优质桃产业带,禾木、南江、南龙等为主的枇杷产业带和龙岗、楠木渡等为主的生猪养殖带“四大农业产业集聚带”。

开阳县通过践行循环发展,从矿产资源型县发展成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县,成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经济强县。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7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1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42%,节能减排达标,实现了产业发展生态化,确保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为我国其它“资源型”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3.开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特征

3.1循环经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开阳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域,积极树立生态理念,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通过努力推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优化工艺过程、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之间的园区中循环、企业与社会间大循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既化解了资源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又避免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2强化技术创新的支撑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扬弃和革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没有技术创新的支持,实现的可行性极小。因此,开阳在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中,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为主要抓手,通过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培育中小型创新企业、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政策激励等措施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促进了传统工艺清洁化、高新化,而且发展了静脉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加快了循环发展的进程。

3.3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园区和产业带

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带,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对于喀斯特地貌明显、生态脆弱、土地稀缺的开阳来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园区和产业带,走产业集聚、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开阳把建设生态产业园和生态产业带作为促进生态文明的着力点来抓,并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注重生态产业园和产业带中的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努力构建园区企业间的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关系及能量梯级利用关系,培育生态产业链,建设生态工业体系,形成了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农业调整空间布局,突出特色,形成了功能关联度大、生态环境和谐、基础设施高效利用的发展格局,提高了农业产业集聚,实现了产业健康发展。

3.4构建三级生态循环生产体系

建立点、线、片紧密结合,企业、产业、区域三个层次环环紧扣的“三级生态循环产业体系”是开阳循环经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一是从点上突破,构建小循环。在工业上,以企业为基础建立了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农业方面,以户为单位,大力实施沼气工程,建立了“畜―沼―果”、“畜―沼―粮”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二是从线上延伸,构建园区中循环。工业上,推行生态园区建设,优化园区产业链,初步建立了磷肥—磷酸—材料生态多产业链,基本形成磷―煤―电―碱共生耦合产业体系及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产业共生体系。农业上,以线促片,推进“种、养、饲、加”一体化生产模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发展补链产业,形成了“农业废弃物―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畜牧养殖―粪(肥)―有机复合肥―瓜果茶”等立体化生态型循环模式。三是从面上拓展,探索构建社会大循环。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贵州开磷合成氨厂的放空气与驰放气的实施,将废气回收成液化天然气,供给公交车辆使用,提升了工业废物利用能力,逐步走向构筑“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的可持续大循环体系之路。着力推进“连片成面”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全县农业产业逐渐向重点区域集聚,形成了特色产业区。

4.结论与建议

开阳通过循环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产业特别是磷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开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说明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但是,开阳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生态文明公众参与不足,磷化工产品附加值不高,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现建议如下:

4.1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化的特色产业体系

开阳通过开发当地矿产资源奠定了工业基础,带动了全县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良好条件。因此,要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推进磷化工产业结构优化。要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推动传统产业上好项目,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生态化,促进磷化工产业链整体升级,构建绿色化的特色产业体系。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开阳独特的自然、气候、区位优势,打造以避暑度假、自驾旅游、温泉疗养为特色的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扩大总量,并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低碳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推进资源型县域由单一向多元经济转变。

4.2推进循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静脉产业的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绿色高端化

循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静脉产业的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也是循环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节约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利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开阳重视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较低水平的资源综合利用阶段,缺乏系统化、配套化的磷化工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此外,由于磷化工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该类技术的发展。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企业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开展废物循环利用技术攻关。二是组织相关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针对磷化工深加工的瓶颈技术和废物资源化的关联技术进行联合开发,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高端发展。三是要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市场化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并确认股权等。

4.3引导公众参与,构建“三位一体”驱动机制

开阳生态文明建设由政府主导、政府规划、政府动员、政府运作,无论是规划、产业布局、循环产业园区建设,还是项目、资金的支持等无不是由政府全力推进。政府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能够集中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发展目标。这种结构性框架虽然在发展初期有其相对优势,但是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是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上下联动”的过程,没有企业、公众的主动参与,难以持续推进。应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高公众、企业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引导企业、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积极参与、决策和管理,引导公众和企业形成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构建“三位一体”驱动机制,实现政府、企业、民众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高建民.河北省矿产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转型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106-110.

[2]周生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J].求是,2011,(4):45-47.

[3]杨伟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2-12-12.

[4]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6,(9):139-141.

[5]诸大建.生态文明:需要深入勘探的学术疆域——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10个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8,(6):5-11.

(责任编辑:娄刚)

On the Mea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in the Resource-oriented County——A Case Study of Kaiyang County of Guiyang

YANG Wen1,DENG Zu-shan2,WANG Tian-sheng3
(1.Party School of Guiya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2. 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Guizhou;3.Gu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iyang 550000, China)

Abstract:Onthe basisofdefiningthe ecologicalcivilizationwithin the resource-oriented county,the authorofthis papermakes ananalysis of the main mea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in the resource-oriented Kaiyang cou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its features are as follows: taking circular economy as a lead, intensifying technological support, developing and and constructing an industrial system for three-level ecological cycle . Besides, we are supposed to construct a green featured industrial system, guid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t and set up the“trinity”drive mechanism.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rcular economy; the means to success

作者简介:杨文,女(侗族),贵州三穗县人,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科技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贵阳市社科联2013年课题“贵阳市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0-22

中图分类号:F205;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40-04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实现路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