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少奇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之功

2016-02-14魏登云周元美遵义师范学院a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刘少奇贵州

魏登云,周元美(遵义师范学院a.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b.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论刘少奇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之功

魏登云,周元美
(遵义师范学院a.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b.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他几十年如一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奔走操劳,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长征过贵州是刘少奇革命活动中绕不开的精彩片段,在此大转折时期,他高屋建瓴,胆识过人,始终站在真理一边,为实现中国革命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支持毛泽东正确路线,为革命转折投赞成票;首提政治路线错误,彰显其深刻洞察力;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增强红军胜利信心;积极开展思政工作,激发红军革命士气。

关键词:刘少奇;贵州;革命活动

【主持人语】遵义会议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栏目刊发的《论刘少奇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之功》,刘少奇随中央红军长征过贵州时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身份,先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论述了他在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正确路线作出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在遵义会议上,当大多数同志对“左”倾政治路线尚未认识到有错误时,刘少奇首先提出要求中央全面检查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在白区工作的政治路线是否正确。会议对此虽未讨论,但反映了刘少奇深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本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栏还刊发了《遵义会议会风探析》,从会风的视角,对会前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认真准备,充分酝酿,到会议进行过程中,不论是党的领导人,还是扩大参加的同志,都能充分发扬民主,摆事实,讲道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集思广益,使会议开得团结活泼,最后达成共识,作了详尽的探讨和分析;认为这些良好的会风,无疑为遵义会议取得成功创造了良好条件,是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的典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本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费侃如)

刘少奇(1898-1969),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一个农民之家。历史上,这里山多田少,人们曾以烧木炭为生,故名炭子冲。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出生入死,不怕牺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奔走操劳,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长征过贵州是刘少奇一生革命活动中绕不开的精彩片段,在此大转折时期,他高屋建瓴,胆识过人,始终站在真理一边,为实现中国革命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研究刘少奇的有关论著中,其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之功却鲜有人论及。基于此,笔者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刨掘梳理相关史料,揭示刘少奇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之功,希冀为促进刘少奇革命活动研究略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冀对丰富贵州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有所裨益。

概而言之,刘少奇长征过贵州革命活动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支持毛泽东正确路线,为革命转折投赞成票

1934年10月初,刘少奇接到中央紧急通知,匆忙赶回江西瑞金。16日,他在梅坑挥泪告别了何叔衡等老战友,随中央红军一道踏上了漫漫长征之途。在长征过贵州期间,他曾先后担任红八军团、红五军团中央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还以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出席过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他高瞻远瞩,有胆有识,排除干扰,坚持真理,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从而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方多增加了一份取胜砝码。同年(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黔军防线,进入贵州境内,占领了黎平,将尾追之敌远远地甩在了湖南境内,使红军获得了短暂喘息之机。18日,中央政治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决定利用这一难得的时机,在黎平召开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黎平会议。红八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于17日晚收到博古邀请他参会的函电,故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集中讨论两大问题:一是红军进军路线问题,二是根据地建设问题。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最终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错误军事路线,接受了毛泽东关于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黔北发展的建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刘少奇作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在会上作了态度鲜明、具有一定分量的发言。他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其建议最终被会议采纳投了宝贵的赞成票。会议结束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紧缩机关,充实战斗部队,撤销了在行军作战中伤亡减员巨大的红八军团建制,将剩余人员全部编入红五军团。这样,刘少奇也就由红八军团中央代表改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

1935年1月7日凌晨,红军先头部队占领了遵义城。9日,朱德、毛泽东以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其他领导人先后到达,从而获得了长征以来一次难得的休整时机。中共中央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3日,负责组织会议的周恩来代表中央致电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和中央驻红五军团代表刘少奇:“卓然、少奇:15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在明14日赶来遵义城。”[1] P678刘少奇和李卓然接到函电后,连夜从驻地桐梓赶往遵义,按时出席了此次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历时3天,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二是“审查黎平会议以来决定的建立苏区根据地问题”。[2]P217会议由博古主持,他代表中央首先作了主报告。在主报告中,他过分强调红军不能粉碎第五次“围剿”的各种客观原因,以此来掩盖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周恩来作了副报告。在副报告中,周恩来从主观上找了原因,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因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诚恳地进行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毛泽东在会前做了充分准备,写了发言提纲,针对博古的总结报告,作了长篇讲话,他批评了博古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要归结于敌强我弱的客观因素的错误观点,同时还斥责了李德不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不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只知道纸上谈兵。对于毛泽东的发言,刘少奇极有同感,认为毛泽东的话句句在理,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他和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人相继发言,在发言中,他“赞同毛泽东同志的发言,支持和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3]P129此外,还对博古、李德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严厉批判。由于刘少奇之前长期在白区领导工人运动,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决策,但却被“左”倾教条主义者视为眼中钉,多次遭到他们的打击迫害。因而,他对“左”倾错误的危害认识深刻,加之他作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身份,他的发言有理有据,富有说服力,分量不轻。在事隔多年之后,对于刘少奇在遵义会议上的积极表现,毛泽东的赞美之词仍溢于言表:“在遵义会议上,他(刘少奇)表现还是不错的,在那个时候这是宝贵的。”[4]P23正是由于刘少奇等人的大力支持,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可见,在最关键时刻,刘少奇凭借其过人的胆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站在真理一边,支持毛泽东所代表的的正确路线,为实现中国革命转折投了极其宝贵的赞成票。1980年5月17日,邓小平在追悼刘少奇的悼词中称:“1935年1月,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坚定地支持了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正确路线。”[5]

二、首提政治路线错误,彰显其深刻洞察力

遵义会议举行期间,刘少奇除了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之外,还要求中央全面检查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白区和苏区的政治路线是否正确。关于这一点,虽然没有直接的材料可以证明,但笔者相信当时刘少奇在会上确实提出了这一要求。其原因有三点:一是从过去在白区工作的革命实践审视,刘少奇是提出此问题的最佳人选。自国民革命失败之后,刘少奇就一直在思索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他深知“左”倾错误路线领导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在刘少奇看来,国民革命失败之后,工人阶级的斗争应以防御为主,中央应“尽量利用合法的机会去工作,以便使党的组织深入群众,长期隐蔽,积蓄力量”[6]P222。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刘少奇领导了上海日资纱厂工人大罢工,并向党内指出:“像这样数万人的大规模罢工、停业斗争,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是多年未有的,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对工人进行一次政治训练,让工人群众经受一次锻炼,也是给日本帝国主义一次沉重的打击。”[7] P47-48这可以说是刘少奇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忠实践行正确路线的成功典范。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他的这一正确做法却被以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临时中央视为“右倾机会主义”,对其进行大加鞑伐,并撤消了他的中央职工部长职务。同年冬天,刘少奇戴着“右倾机会主义”的高帽子,从白区来到中央苏区。在中央苏区,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依然坚持自己的一贯主张,尽最大努力纠正苏区职工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因此,在遵义会议上,刘少奇是最有可能依据自己过去的革命经验提出政治路线错误的人。二是从尔后的思想和实践考量,刘少奇也是提出此问题的不二人选。1936年,刘少奇在北方局工作期间,针对大革命失败以来党内所存在的严重关门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精心撰写了不少文章,对其进行深刻揭露和严厉批判。翌年(1937)初,他又连续四次写信给党的总书记张闻天,要求中央必须批判过去所犯的“左”倾错误。在信中,他有理有据地剖析了第二次“左”倾错误即“立三路线”所造成的危害,批评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反对实际工作中的立三路线异常不够”,“对于立三路线的前一部分,极困难的任务,则只有很少的纠正甚至没有反对,后来还继续着”。[8]P804像刘少奇这样对四中全会以来一贯的“左”倾政治路线错误,认识如此深刻、提出时间如此之早,就笔者所涉史料来看,毫无疑问,在中共党内,刘少奇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三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刘少奇也的确提出过政治路线错误。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石永言撰文称,刘少奇在遵义会议的第二天发言,操着一口浓厚的湖南口音说:“四中全会以来,白区工作也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白区职工运动乃至党的组织的瓦解,特别是五中全会后,白区和苏区党的路线是否正确,要求中央作出全面检讨和改正。”[9]P269石永言所用材料是根据台湾出版的曾为长征途中地方工作组长之一的郭潜①郭潜曾在三军团与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一起讨论过遵义会议情况,并向部队传达。郭潜在《中共史论》(第三册)中回忆:刘少奇在遵义会议上,“批评四中全会以来,白区工作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白区职工运动乃至党的组织的瓦解,认为四中全会以来及五中全会以后,在白区和苏区党的政治路线是否正确,要求作全面检讨和改正”。的记述,由于是当事人的见闻,材料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刘少奇在遵义会议上确实提出了政治路线问题,要求中央作出全面检讨。只是由于当时会议急迫需要解决的是军事路线问题,加之出于维护党内统一战线战略的考虑,所以,对于政治路线问题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甚至肯定“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10]P3不过,刘少奇凭借过人的胆识,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其深刻的洞察力。此问题的提出,对于党而言,开启了以后延安整风全面纠正党的政治、思想错误路线的先声;同时,还时刻警醒着党中央在此后的革命工作中,非常注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作出决策;对于刘少奇个人而言,在尔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克服“左”的倾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革命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增强红军胜利信心

遵义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错误在党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使我党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标志着我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宝贵的遵义会议精神。会议结束后,参加会议的人员在紧张的行军作战中,有条不紊地分头向中央红军各部传达了会议精神,以增强红军战士胜利的信心。刘少奇也不例外,虽然已调红三军团,但因军团长董振堂没有参加会议,所以,遵义会议刚一结束,刘少奇和李卓然便抓紧时间向红五军团各部传达会议精神。刘少奇来到遵义城南面的乌江渡口,向红五军团第13师第37团的排以上干部传达了会议精神。据红五军团37团政委谢良回忆:“这一天,在军团长董振堂的陪同下,在五军团驻地召开的排以上干部会议上,刘少奇传达了遵义会议召开的情况和会议决议的基本内容。”[11] P132在传达过程中,刘少奇向参会人员宣布:“遵义会议批判了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机会主义错误和长征中的错误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军事原则,会议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2]P224与会同志闻言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对遵义会议的衷心拥护。接着,刘少奇对“左”倾军事路线在战略战术上的错误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他入情入理地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错误领导人犯了严重的单纯防御路线错误,即采取“以堡垒对堡垒的做法,以阵地战代替运动战,以消耗战代替歼灭战,以消极防御代替积极防御”,[12]P224顽固坚持与敌人死打硬拼,致使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不得不放弃经营六年的苏维埃中央根据地而实行战略转移。在主力部队转移时,又不坚决抵抗,使突围变成了仓促的搬家式行动,后方机关携带东西太多,“坛坛罐罐”都带上了,使队伍丧失了机动灵活性,行军作战遇到极大困难。所有这些都是“左”倾错误造成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为了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创建新的苏区,必须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改组军委领导。说到此处,刘少奇无比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告诉大家:现在重新产生了军事领导小组,毛泽东又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领导今后的斗争。我们红军有希望了,我们党有希望了,中国革命有希望了。刘少奇对遵义会议精神声情并茂的传达,进一步加深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对毛泽东的认识和了解,极大地提升了毛泽东在广大红军指战员心中的威望,尤其是增强了广大红军指战员胜利的信心。他们欣喜若狂,心胸豁然开朗,对革命必胜信心和决心陡然倍增,坚定了他们紧跟党走的信念。37团政委谢良继续回忆:“当刘少奇传达到在红军中具有崇高威望、大家非常热爱和尊敬的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又参与领导红军指挥作战时,大家都非常激动,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全体指战员坚定了一个信念,在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一定能够走向光明,走向胜利。”[13]P172传达结束后,刘少奇与董振堂一起到各连队进行走访、视察,鼓舞红军战士相信毛泽东,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连、排干部又迅速将遵义会议精神传达给全体红军战士,这使全军上下极其振奋,如拨开云雾,重见天日。为了庆祝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各连队还组织了会餐,欢庆毛泽东回到党和红军领导岗位,指挥红军作战。

四、积极开展思政工作,激发红军革命士气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法宝,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各革命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非常重视思政工作。红军长征过贵州时期更不例外,此时的思政工作规模大、范围广、内容丰富,既有常规的思政教育,又有依据形势变化而生发的各具针对性的非常规思政教育。刘少奇在红五军团传达完遵义会议精神后,受军委派遣到红三军团任政治部主任,担任非常规思政教育工作。红三军团是1930年6月,以湘鄂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在湖北大冶县刘仁八地区组建的,总指挥是彭德怀,政治委员为滕代远。红三军团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1930年7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向敌人交通要道和中心城市进攻,先后占领通山、崇阳、岳阳县城,7月23日至27日,红三军团在平江、浏阳工农武装的支持下,“曾击败湖南省主席、第四路军总指挥何健的部队,一举攻占了长沙,俘敌40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13]P172后来与红一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共3万余人,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

当时,红三军团军团长是彭德怀,政治委员为杨尚昆,参谋长为邓萍。刘少奇来到红三军团,彭德怀对这位名气颇大的刘主任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刘少奇对彭德怀的虎虎生气、坦诚和直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彭德怀畅所欲言,向刘少奇详细介绍了红三军团在湘赣地区的革命活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以及长征初期军团受挫的情况。他批评“左”倾机会主义者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引起了刘少奇强烈的思想共鸣。两人对“左”倾错误路线的强烈不满,使他们一见如故。彭德怀还向刘少奇如实讲述了当前红三军团战士因无根据地作战而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他毫不掩饰地说:“现在部队的普遍情绪,是不怕打仗阵亡,就怕负伤,不怕急行军、夜行军,就怕害病掉队,这是没有根据地作战的反映。”[14]P217正因为如此,大家对遵义会议决定北渡长江,到川西建立新根据地都非常拥护,不过,对遵义会议精神的传达讨论还不够深入,希望能在遵义战役之后,争取利用三五天休整时间,召集大家一起好好讨论一下遵义会议的决议,以鼓舞全体指战员的革命士气,有效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刘少奇对彭德怀所反映的情况和意见高度重视,立即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是结合部队思想情况,进一步学习、落实遵义会议精神,在红三军团内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935年3月上旬,红三军团在贵州鸭溪召开团以上政工干部工作座谈会,研究干部和战士的思想情况。据红三军团十一团政治处主任王平回忆:“当时参加座谈会的有苏振华、杨勇、甘渭汉和我等。同志们汇报情况,刘少奇不时提问、插话。会议形式是讨论式的,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15]P162在会上,刘少奇还“就党的支部工作、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问题作了发言。”[11] P38二是把了解到的许多具体情况写成信函,向中央作出及时汇报。彭德怀对刘少奇雷厉风行而又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十分赞赏。自刘少奇走马上任,兼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以后,红三军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纠正了当时军团内严重存在的消极畏难情绪,统一了军团内全体红军战士的思想和行动,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的革命士气,凸显了遵义会议的正确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

综上所述,刘少奇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在红军长征过贵州这一革命转折时期,他始终站在真理一边,为党和人民事业殚精竭虑,奔走操劳,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其功仍不乏启迪意义:“支持毛泽东正确路线,为革命转折投赞成票”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希望;“首提政治路线错误,彰显其深刻洞察力”昭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增强红军胜利信心”启迪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宣传媒体必须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忠实传播者,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只有这样,现代化建设才能成为千百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积极开展思政工作,激发红军革命士气”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申志诚,黄峥,王双梅.刘少奇大辞典[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谭一青.军事家毛泽东(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遵义会议纪念馆.毛泽东同志与遵义会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4]刘爱琴.我的父亲刘少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邓小平在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N].人民日报,1980-5-18.

[6]史全伟.刘少奇思想研究资料[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张琼.刘少奇同志在上海革命活动片段[J].党史资料丛刊,1980,(2):47-48.

[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一九三六-一九三八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陈松,黄先荣.人民军队从这里走向胜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10]遵义会议文献.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遵义会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张红梅.红军长征在陇原[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12]李新芝,谭晓萍.刘少奇纪事(1898-1969)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何光国.人民公仆刘少奇[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14]胡长水.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15]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话说刘少奇——知情者访谈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娄刚)

On the Achievements of Liu Shao-qi during Long March in Guizhou

WEI Deng-yun,ZHOU Yuan-mei
(1.The Research Center for CCP’s Revolutionary Spiritand Cultural Resources,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563002, China;2.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563002, China)

Abstract:Liu Shao-qi, a great Marxist,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as well as a statesman, devoted himself to CCP’s and masses’career and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 And during the Long March in Guizhou, he made many contributions, for instance, he was a complete supporter of Mao Ze-dong’s right line; he voted in favor of Mao Ze-dong in Zunyi Conference; besides, Liu Shao-qi pointed out the wrong political line at that time, and publicize the main ideas of the conference.

Key words:Liu Shao-qi; Guizhou; revolutionary activity; achievement

作者简介:魏登云,男,湖南桃源县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地方经济和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15KRIZY011);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重点支持项目

收稿日期:2015-09-23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01-05

猜你喜欢

刘少奇贵州
刘少奇穿越103道封锁线回延安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贵州,有多美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