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性正生平若干史事考略

2016-02-14饶怀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

饶怀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卢性正生平若干史事考略

饶怀民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卢性正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一生追随孙中山、黄兴,常年奔走于湘、鄂、粤、皖、赣、苏、浙等省,策动反清武装起义,在沪、宁光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准备了条件。由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成为辛亥革命史上一位被遗忘的功臣。加之资料缺乏,史学界对他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有关他的生平史事以讹传讹者仍不在少数。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革命家形象,对其生平史事择其要者分八个问题详细进行考证,从而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

关键词:卢性正;辛亥革命;生平史事;考略

卢性正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湖南益阳人,他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一生追随孙中山、黄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虽然没有上过专门的军事学校,但却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与黄兴、李燮和、夏思痛等革命党人常年奔走于湘、鄂、粤、皖、赣、苏、浙等省,往来联络,筹备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事革命的组织联络活动;武昌起义后,他又与焦达峰、陈作新等人在湖南谋响应,并及时返回益阳故里,首举义旗,率先光复益阳,实施新政,有力地支持了湖南的革命政权。湖南政局相对稳定后,应李燮和之邀,旋赴上海,协助“李燮和军攻吴淞”[1]P307,从而推动了沪、宁光复,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准备了重要条件;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他仍然继续驰骋在反清武装斗争的战场上,参与李燮和组织的光复军,并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副官长,筹划北伐事宜,以遂实现民主共和的夙愿。然而,随着南北议和告成,北伐战事亦被取消,嗣后,卢性正协助李燮和整顿长江水师,以“消隐患而固国防”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但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40岁。为辛亥革命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长期以来,因资料匮乏,卢性正研究几乎无人问津,使他成为辛亥革命史上一位被遗忘的功臣。有关他的生平史事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有感于斯,笔者择其要者分为八个问题,刨掘梳理,详加考证,以明真相,以存信史。

一、卢性正的出生时日

关于卢性正的生年,过去有关卢的传记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是1872年,至于出生的具体日期则不得而知。据笔者搜集到的卢性正传记不少于5种,兹缕述如下:1、益阳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益阳地区志·人物志》(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2、桃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桃江人物》(1987年编印);3、桃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桃江县志》(1993年编印);4、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名人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版);5、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编:《湖南与辛亥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至于其他有关涉及卢性正的文章则全部采用《益阳地区志》和《桃江县志》中卢性正的生年即1872年。如此看来,卢性正生于1872年似乎成了定论!然而,随着《卢氏七修族谱》(1935年版)和《卢氏八修族谱》(1995年版)的发现,卢性正出生的准确时间得到了确认。《卢氏八修族谱》是在《卢氏七修族谱》的基础上增加了1935年以后出生的卢氏后裔,内容更加丰富。《卢氏八修族谱》刊有《历届族谱序言》、《历修族谱职员表》、《八修族谱凡例》、《卢氏源流概述》、《族箴》、《派语》、《卢氏历代名贤录》、《人物传记》等等,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卢氏族谱。《卢氏八修族谱》对于卢氏肇姓氏祖、迁湘鼻祖、迁安支祖、迁益起祖均有论及,而且对迁安支祖第一代至第二十八代各代谱主的生年(包括出生的具体时日时辰)、配偶以及毕生功业等等均有详尽的记述,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这对于解开卢性正出生时间的迷团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依据。据《卢氏八修族谱》记载:卢性正属迁安支祖第二十二代,属迁益起祖第十八代,“同治十二年癸酉三月三十日丑时生”。根据荣孟源编制的《中国近代史历表》可知,同治十二年癸酉三月三十日当为公历1873年4 月26日,那么为什么原有卢性正传记一律误记为1872年呢?考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人们只知道他于1912年病逝,年仅40岁,于是便推算他为1872年出生,至于具体时日亦不甚清楚。其实,湖南不少地区均有这样一种习惯,年龄一般按虚岁计算,祝寿也是按虚岁计算(例如69岁就要办酒祝70寿辰),而《卢氏八修族谱》则是根据《卢氏七修族谱》修订的,而《卢氏七修族谱》是1935年编纂的,卢性正病逝仅23年,当年其至亲还有不少人健在,其至亲提供的出生日期和时辰是不会有误的,而《卢氏七修族谱》根据其至亲提供的出生时间当然是可以作为依据的。那么,卢性正出生在1873年4月26日的什么“时辰”呢?“时辰”本是旧时计时的单位。人们将一昼夜平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地支做名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一点至三点是丑时;三点至五点是寅时;五点到七点是卯时;七点到九点是辰时;九点到十一点是巳时;十一点到翌日一点是午时;一点到三点是未时;三点到五点是申时;五点到七点是酉时;七点到九点是戌时;九点到十一点是亥时。严格地说,卢性正于1873年4月26日丑时生,应在4月27日凌晨一点到三点这个时辰出生,因此,他的准确出生时日应为1873年4月27日。

二、卢性正“三入棘闱,三荐不售”考

夏思痛《卢公淑雍先生传》中谈及卢的科举功名时提及,卢性正“十岁即读毕四书五经,始学为八股,十二岁补弟子员”,此后,卢性正“三入棘闱,三荐不售。”[1]P305另据《桃江县志》所载《卢性正传》中称:卢性正“10岁即浏览四书五经,八股文章。十二岁参加童子试,中秀才,时人目为神童,但在以后的举人考试中,辄不得意,三试不中,”便无意科考。此后一段时间,“以狂人自慰,混迹于赌场烟柳之中,有时喝醉了,悲歌狂笑,使酒骂座,旁边的人都趋避不敢惹他。”[2]P550上述两段记载表明:卢性正12岁考中秀才,那么他考中秀才那年应为1885年(卢出生于1873年)。此后,他连续三次参加乡试考过三次举人,都未考中,这三次考试又是在哪一年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要有所了解。众所周知,读书人晋升主要通过朝廷的各级常规考试,而常规考试主要包括如下层级:

童试,清代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者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取得生员资格者方可参加再上一个层次的考试,即乡试。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者叫举人。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

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也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殿试录取考生分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需要指出的是,卢性正在12岁考中秀才之后,曾连续三次参加乡试、考过举人,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考中,那么,卢性正参加过的三次乡试又是什么时候呢?这就必须查清湖南乡试的具体时间,幸运的是,我们无意间发现了杨毓麟《光绪丁酉科湖南乡试朱卷》一册,也就是杨毓麟1897年(光绪丁酉秋八月)参加乡试考举人的试卷,杨毓麟此次乡试中“第十五名举人”。那么,按期乡试考举人每三年各省举行一次的规定往前推算,湖南乡试时间应分别在1894年、1891年、1888年、1885年,这是不言而喻的。卢性正“十二岁补弟子员”刚考中秀才不可能在同一年又去参加乡试考举人,可以肯定,他在1885年那次乡试是不可能参加的;因此,卢性正三次参加乡试考举人的时间应为1888年、1891年、1894年;也就是他在十五岁、十八岁、二十一岁分别参加过乡试。也许有人会问,1894年卢性正已经二十一岁了,为什么夏思痛在《卢公淑雍先生传》中称卢性正“时年方二十,遂放荡于形骸之外”呢?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夏思痛的这篇有关卢的传记极其具有史料价值,但也有个别地方“有明显的”失误之处,例如将湖南学政陆宝忠误写成江标、李燮和误写成“李协和”、卢之病逝时间农历七月初七误写成“六月初七”之类;再说,“时年方二十”本是一个概数,一篇回忆录不可能将时间说得那么精确,有点误差也不足为奇。

三、卢性正赴日留学时间及所入学校

关于卢性正赴日留学时间和所入学校的问题,也一直是个迷团。有关卢性正的传记大多含糊其辞,未能准确标示出具体时间和学校。由益阳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益阳地区志·人物志》(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有关卢性正的传记这样写道:“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屈辱求和,戊戌变法又以失败告终。卢性正睹国事日非,内心忧愤,遂与过去颓唐生活决裂,赴日本留学。”[3]P1615此后,有关卢性正的传记亦有类似的说法。桃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的《桃江人物》有关卢的传记称:“光绪中期,朝纲不修,政治腐败。中日甲午之战,清廷屈辱求和,戊戌变法也以失败而告终。性正乃一有志之士,睹国事之日非,内心忧愤,遂决心与过去纵饮豪赌的颓唐生活决绝,借赴日本留学之机,探讨日本富强之道。”[4]P73至目前为止,唯一能说出卢性正赴日留学具体年限的是卢性正之子卢爱兹所撰的那篇《革命烈士卢性正传略》,他在该文中写道:“1906年,淑雍得其妻熊夫人暗典钗环之助,偕黄克强及其子一欧等潜赴日本”。这里所称“偕黄克强及其子一欧等潜赴日本”一句虽然有误,①黄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赴日留学当在1902年5月,黄一欧当时才10岁,他没有与黄兴一道去日本留学,至于黄一欧留学日本的时间较卢性正要晚。但卢爱兹所云其父1906年留学日本一说却是值得重视的,至少他对卢性正留学日本的年限是说得很明确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1906年是否正确呢?如果1906年是正确的话,卢性正又是在1906年中的哪一个月赴日留学的呢?对于此类问题,卢爱兹在另一篇自传体长诗《逝波―我的简略家谱和自传提纲》中以其母亲的口吻说道:“我同尔父结缡时,都望相偕到白首;无如尔父心忧国,南北东西不停歇。十载夫妻九别离,门前折尽行人柳。为与孙、黄早结盟,急须秘密赴东瀛;当时婚后才三月,仍是春闺梦里人。尔父行前倾肺腑,不为封侯为救民;誓把情丝千万缕,化作凌霄万里云。我忍离愁代整装,暗典钗环壮行色;临行破涕强为欢,叮嘱事成早归国。”②卢爱兹:《逝波—我的简略家谱和自传提纲》,未刊稿,第1页。这段叙事长诗明确标示出卢性正赴日留学时间为其“婚后才三月”,也就是说,卢性正结婚仅三个月就迫不及待赴日留学,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志存高远、发愤图强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舍小家为大家、公而忘私的爱国情怀。另据《卢氏八修族谱》记载:卢性正之子卢爱兹,字嗣伯,号元宗,“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月二十日丑时生,一九八八年戊辰十月十八日巳时没,寿八十二。”①《卢氏八修族谱》,卷一,第80页。“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月二十日”换算成公历应为1906年12月5日。按照一般正常成年健康男女的生理规律,卢性正之妻熊氏怀孕当在1906年2月初,卢性正结婚当在1905年12月初。所谓“当时婚后才三月”一句表明,卢性正赴日留学当在1906年3月初。那么,这一推算是否成立呢?另据日本人实藤惠秀所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记载:“当时的弘文学院,除设有三年的本科及速成科外,更设有一年半、八个月甚至六个月的各种速成师范科。这些速成科,当然是有传译随同授课的。”[5]P601906年这是中国学生留学日本的高峰期,湖南共有留日学生589人,全国在日留学生约8000人。[6]P72因此,卢性正极有可能选择在当时留日高峰期赴日留学。那么,他究竟在哪一所学校学习?学制又有多长呢?卢性正的好友夏思痛在其所撰《卢公淑雍先生传》中记载:卢性正“复发奋留学日本,亲族皆欢,以为可入正轨矣。讵知数月即返。人问何故遂归?曰:待我学成,则无国可归矣。”[1]P306所谓“数月即返”,日本最短学制当属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时间为六个月毕业;而且有“传译随同授课”,适宜于初到日本不懂日语的中国留学生听课。加之,自费留学日本费用较高,如果学制太长,一般人负担不起,卢性正靠其妻熊氏“暗典钗环”资助,在经济上自然也不是很宽裕的,因此,他在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六个月毕业的可能性极大。况且,当时日本的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新学期开学时间一般都在四月初左右。卢性正三月初赴日,路途费时十数日,加上有关入境入学手续所需时日,也就到了四月初,四月初入学也完全符合日本新学期开学的惯例。因此,卢性正赴日留学时间应为1906 年3月初;萍浏醴起义发生于当年12月4日,他受黄兴派遣,回国后响应萍浏醴起义。卢性正毕业回国的时间当为1906年11月初。

四、卢性正赴广西的时间及任教的学校

关于卢性正赴广西的时间,多数有关卢的传记不能具体说明;有的传记甚至将卢赴广西的时间放在他赴日留学之前;有的传记虽然指出卢赴广西的时间是1908年,但也没说明具体日期。例如由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湖南名人志》在有关卢性正的传记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赴日留学,加入华兴会,后奉黄兴派遣,回国进行革命活动。回国后在师范学校和太平府中学任教,向师生传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鼓励人们起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家。”[7]P555这里显然将卢赴广西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另外一本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编的《湖南与辛亥革命》在有关卢的传记中这样写道:卢性正“为寻求救国道路,他追随同乡、老师夏寿华(思痛)赴广西,任太平府中学教员,暗中联络志士成立革命团体,遂结识黄兴并成为挚友。作为黄兴领导的‘华兴会’骨干,他与黄兴及其子黄一欧潜赴日本。”[8]P74这段话自相矛盾,既然广西才“结识黄兴,并成为挚友”,那么,又怎么可能早在1904年作为黄兴领导的华兴会“骨干”呢?这里,另外,作者将卢性正赴广西的时间提前到了卢赴日留学之前。毫无疑问,卢性正赴广西的时间应在卢性正赴日留学回国之后,那么,卢性正究竟是什么时候赴广西任教的呢?只要认真审读夏思痛所撰《卢公淑雍先生传》中的一段记述,便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夏思痛写道:“时适前清光绪末年,寿华以广西督练公所总办庄蕴宽氏召充测量局提调,驻龙州。”淑雍闻而喜曰:“我正思看山阳朔,访黄克强战绩于镇南关,请与俱。”寿华曰:“可。但君佯狂太甚,人畏之,可稍敛否?”淑雍曰:“佯狂非与生俱来者,何不可去之?”“是岁十一月,发长沙,途次闻光绪逝世。”淑雍忻忻然谓曰:“满清其速亡矣。”问故,曰:“满清以孱子始必以孱子终,以摄政王始必以摄政王终,何疑焉?”寿华曰:“亡固然,第君所言者循环之理,予所信者人心已去。”淑雍笑曰:“终亦必亡而已,何必同?”“月余,至龙州,淑雍果一滴不入唇,一韵不出口。”寿华笑曰:“不饮尚不俗,不吟则不雅矣。”淑雍曰:“君辈但知嫖赌为玩世丧志之事业,而不知吟饮亦然。试问饮何益于身与世,吟何益于国与民?凡天下无益之事业皆可作嫖赌观可也。”[1]P306从夏思痛与卢性正同赴广西途中的一段真实对话可知,他们两人是在出发途中“闻光绪逝世”的;而光绪帝是在1908年11月14日病逝于瀛台涵元殿,比慈禧太后早一日逝世。由此可以确定卢性正与夏寿华是同赴广西的,由于当时交通没有现代便捷,路途尚需不少时日,他们出发应该是在11月14日以前,因此卢性正赴广西任教时间应为1908年11月中旬,似无疑义。

卢性正赴广西后,以教书为掩护,积极从事革命的宣传活动,以培养人才为己任,选择做教师这项职业。那么,他又是在哪所学校任教呢?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要与庄蕴宽在广西办学校的经历联系起来。庄蕴宽,1866年生,江苏常州人,曾任前清广西太平思顺兵备道、镇南关监督、广西督练公所参议兼兵备参谋教练三处总办,统领边防全军,驻节龙州。他先后在广西创建了梧州中西学堂、龙州实业学堂、广西边防将弁学堂、广西陆军测绘学堂、广西边防初级师范学堂、广西边防政治学堂、广西巡警学堂、广西边防陆军步兵学堂、崇信女子高等小学、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陆军干部学堂等10余所学校。庄蕴宽出身于官宦世家,在清朝军界颇具影响,清廷对他十分信任,曾于1906年派他作为清朝陆军部特派员赴日本参加天皇加冕典礼;同时,他又是清末最早觉悟并倾向革命的高级军官,他曾在广西任边防督办时参与营救黄兴,并以此与黄兴结为密友,并与在桂的革命党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也就在1906年他趁参加日本天皇加冕典礼的机会,“经赵凤昌、吴稚英等人介绍,到日本士官学校看望中国留学生”,并聘请即将回国的李书城、王孝缜、孙孟戟、陈之骥、尹昌衡、孔庚等一批同盟会会员到“广西任教。”[9]P70蔡锷回国后担任广西陆军小学堂总办。由此卢性正与蔡锷相识。正是因为庄蕴宽聘请了一大批同盟会员来桂,才使得广西的革命风潮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也就在卢性正赴桂任教之前,孙中山、黄兴在广西领导和发动过两次较大的武装起义。一次是镇南关起义,一次是钦、廉、上思之役。

镇南关起义发生在1907年12月2日,地点在广西镇南关。具体指挥者除孙中山、黄兴外,还有黄明堂、关人甫等人,参加人数100余人,持续时间7天。黄明堂、关人甫按照孙中山的指示,于1907年12月2日率乡勇80余人,携带快枪42支袭击镇南关,清守军100余人猝未及防,纷纷缴械投降,义军乘胜占领镇南、镇中、镇北三炮台。12月3日,孙中山亲率黄兴、胡汉民、日本人池亨吉、法国退职炮兵上尉狄氏等至关,登上炮台,全军鼓舞。次日,清军援兵发炮攻击,义军黄勇还击,孙中山也亲自参战,并亲为受伤义军裹伤。陆荣廷派人向义军“密函约降”,孙中山信以为真,与黄兴等人去河内筹款,拟扩大战绩。7日,清军机关指责张鸣歧失去重隘,“交部议处”,并责令他督饬各路“即日克复”。其时,清军丁槐、龙济光部等各路援军齐集,以4000余人的优势兵力四面围扑,黄明堂等人突围出走,于12月9日撤离镇南关。

如果说镇南关起义还只是革命党人取得一次小小胜利的话,那么钦、亷、上思之役则是黄兴领导的一次大获全胜的武装斗争。此次战役发生在1908 年3月27日,地点在广东省钦、亷二州和广西上思一带,具体指挥者是黄兴,参加人数虽只有200余人,却持续战斗40余天。黄兴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偕安南华侨中的同盟会员200余人,组成“中华革命军南军”,自任总司令,于1908年3月27日向钦州进发,29日至小峰,偶遇清军600余人依山为阵进行堵击,黄兴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将清军引离阵地后,分三路猛攻:第一、二路利用峻险地形正面出击;第三路则迂回包抄,清军大败,仅剩残兵50余人逃脱。4月2日,黄兴列阵于钦州马笃山,郭人漳派遣最骁勇的管带龙某率三营清军来攻,黄兴发枪遥射,龙中弹落马,俘斩清军哨官两名,将敌军击溃。义军连战皆捷,向广西边境移动,郭人漳合兵尾追,以数千人包围义军,黄兴招募敢死队夜袭清营,清军自相侵扰,不战而溃。黄兴率部追击,清军几乎全军覆没,郭人漳的军旗和战马均被义军缴获,自此义军纵横驰骋于钦、亷、上思一带。这是打得最好、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曾受到孙中山的多次表彰。孙中山曾在《革命原起》一文中说:“克强乃以二百余人出安南,横行于钦、亷、上思一带,转战数月,所向无前,敌人闻而生畏,克强之威名因以大著。”[10]P14

由上述可知,卢性正之所以要去广西,除了他的老乡、好友夏思痛“以广西督练公所总办庄蕴宽氏召充测量局提调”、可以同往这一方便条件之外,作为华兴会员、同盟会员的卢性正恐怕更向往的是“访黄克强战绩于镇南关”,去与黄兴一道参加反清武装斗争。卢性正所谓“正思看山阳朔”、观赏桂林、阳朔山水风景是假,“访黄克强战绩于镇南关”、随黄兴一道去参加反清武装斗争才是他此行的最终目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等到卢性正于1908年11月中旬来到广西时,黄兴却辗转流亡到了日本东京,“为躲避高利贷债务,匿居滔天家,住到十二月,前后共五十余日。”①近藤秀树:《宫崎滔天年谱稿》,载《宫崎滔天全集》第5卷,第692页。究其原因,是因为黄兴“想印刷一些纸币,以备在中国发动革命时使用。他从横滨一个高利贷者借了一万元钱,委托了一个日本人印刷。但是,结果纸币既没印成,钱也没有交还。”②宫崎龙介:《先父滔天的一些事迹》,载宫崎滔天著《三十三年之梦》附录。黄兴欠下一笔高利贷债务,一筹莫展,只得在好友宫崎滔天家匿居,以暂时躲避债务。卢性正当然没有找到黄兴,他只得暂时在测量局提调夏思痛的龙州驻地安顿下来,决定去谋一个教师的职业,以教书为掩护达到培养革命人才的目的。“居无何,适上思厅请师范教员于边关道,淑雍应聘往。数月,复充太平府中学教员。淑雍在校大倡非破坏不能建设之学说,一时风动。清军忌之,故所至辄不一周年即去。”[1]P306这段记载表明,卢性正赴桂之后,先应聘在庄蕴宽创办的广西边防初级师范学堂任教,数月后,“复充太平府中学教员”。由于他在教学中向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遭到清吏嫉恨,他在太平府中学任教不到一年时间,地方官责令校方解雇而去职。加上在广西边防师范学堂任教的时间,卢性正在广西任教也不过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

五、卢性正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及过程

关于卢性正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具体时间几乎所有卢的传记均未能提及,大都认为是在黄花岗起义前临时赶赴广州的。众所周知,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即公历4月27日,因此,黄花岗起义亦称“三·二九”之役。如果说卢性正是在起义之前临时赶赴广州的话,那么,卢性正迟至1911年4月下旬才到达广州,很显然,这肯定是不符合事实的。唯一谈及卢性正赶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具体时间的还是卢的同乡、好友夏思痛,他在《卢公淑雍先生传》中写道:“辛亥正月,忽来广州,寿华迎而劳之曰:‘虬髯公来甚佳,正有一局当决。遂引与香港同志会晤。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偕黄上将之长君一殴等数人入城稍迟,与克强相失。仓卒事败,避居寿华巡警教练所数日。事稍定,护送返港。”[1]P306此处,夏思痛所言“辛亥正月忽来广州,”自然是指农历,如果换算成公历,当为1911年2月。那么,卢性正是不是在1912年2月来到广州的呢?早在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秘密军事会议,黄兴、赵声等同盟会主要骨干以及南洋和国内东南各省的代表参加,号召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出财,与清廷作“最后一搏”。会后,黄花岗起义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1911年1月底,同盟会统筹部在香港成立,黄兴任部长,赵声任总指挥,领导这次起义。2月5日,谭人凤奉黄兴之命携款5000元,前往长江流域各省发动响应广州起义。2月上旬,抵达上海,以3000元交郑赞丞,负责办理苏、赣、皖、湘等省党务;2月23日,抵达武汉,以800元交居正、孙武,作为活动经费;3月初,抵达长沙,以700元交曾杰负责办理党事。谭于4月中旬返回香港。值得一提的是,黄兴在派遣谭人凤携款赴长江流域各省进行联络以响应广州起义的同时,复派遣卢性正携黄兴手书赴湘中联络各地军官响应。据当时湖南负责响应起义的革命党人曾杰回忆:“组织甫就,黄克强又遣卢淑雍来湘,并携黄手函,分致湘中各军官者,待至临事始转达云云,即匆匆返粤。”“卢性正返粤约二十余日而广州事败之耗,达于湖南。”[11]P198从曾杰的这段记载可知,在谭人凤于1911年3月初来长沙与曾杰等人研究响应广州起义之后,黄兴“又遣”卢性正携黄兴“手函”,“分致湘中各军官者”。既然卢性正“返粤约二十余日而广州事败之耗,达于湖南”,那么,卢性正是在谭人凤抵长之后来长沙的,应在3月下旬;也就是说,卢性正在1911年3月下旬以前就已经到达广州和香港了。另据李燮和胞弟李云龙所辑《知止轩随录》中有一段补录很值得重视,李云龙补录云:“未几,燮和偕陈方度回国参加辛亥广州之大举。莅香日,革命军统筹部黄克强、赵声咸优礼之。湘籍同志,应黄克强君招到港者,尚有柳聘农、胡国梁、卢淑雍、袁佩生诸人。”[12]这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线索,一是卢性正等湘籍同志是“应黄克强君招到港者”;二是与卢性正同时到达香港的还有李燮和、陈方度、柳聘农、胡国梁、袁佩生诸人。据李燮和之子李兴潇、李兴藻回忆:1911年“3月,黄兴函约先父去香港研究起义问题。当时兴潇出生不到半岁,先母家务繁忙,身体虚弱,但她没有因身家利害去阻碍义举,而是将自己大部分积蓄捐助为军费,积极支持先父的革命行动,使他能及时去香港会晤黄兴、赵声等人,并率领南洋党人陈方度、柳聘农、胡国梁和黄兴长子黄一欧等人参加广州起义。”①李兴潇、李兴藻:《追忆先父李燮和》,2004年编印,第19页。既然燮和由黄兴函约“去香港研究起义问题”是在1911年3月,那么,陈方度、柳聘农、胡国梁、卢性正、黄一欧等人不可能在1911年3月之前到达广州和香港,因此,卢性正不可能在1911年2月到达广州和香港。卢性正只有可能在1911年3月初到达广州,而不可能在此之前就已经到达广州。弄清卢性正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对于还原卢性正参与黄花岗起义的活动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1911年3月初,应黄兴之召,卢性正来到广州,由夏思痛“引与香港同志会晤”,卢性正潜赴香港,与黄兴、赵声、李燮和、陈方度、柳聘农、胡国梁、袁佩生、黄一欧等人会面,相与研究有关广州起义事项;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黄兴派遣谭人凤携款赴长江流域各省以谋响应;继又派遣卢性正携黄兴“手函”来长,“分致湘中各军官者”,“待至临事始转达”,即匆匆返粤,参加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8日,统筹部在香港召开发难会议,预定4月13日在广州发动起义,分兵袭取广州城,由赵声、黄兴分别担任革命军正副指挥。可就在统筹部举行发难会议的同一天,同盟会员温生才在未报告统筹部的情况下,单独行动,枪杀了清署理广州将军孚琦,温不幸被捕遇害;同日,又有革命党人吴镜运炸药被捕,广州清吏加紧戒严。而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能如期运到,原定于4月13日起义的计划未能按期实现。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建立了起义指挥部。由于内奸告密,清政府在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同盟会起义部署被打乱,参加起义人数锐减。黄兴临时将原定十路进兵的计划改为四路,决定在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发动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以黄兴为首的“选锋队”120余人猛攻督署,督署卫兵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歧闻讯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放火焚烧督署后,又冲杀出来,与李准卫队发生激烈的遭遇战,革命党人林时爽等多人饮弹阵亡。黄兴伤右手,断两指,仍坚持指挥,直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按照原拟计划,黄兴以同乡、老友张通典、夏寿华(即夏思痛)二人方在粤垣官署任职,可供内应。乃命其子一欧偕燮和等赴广州,访张、夏等探求方略,夏时任广州巡警督练所所长,遂留燮和等于所中,准备与各“选锋队”同时发动,并担任起事时进攻巡警道衙门,轰炸巡警道王秉三之责,届时由燮和、陈方度等率警察学生20余人占领巡警衙门。讵料事起仓卒,旋即失败,李燮和、陈方度、卢性正、柳聘农、胡国梁等亦拟按原订计划进行,夏寿华、张通典等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徒焚一署,而外援不至,吾辈皆死,于事何益?”李燮和等人在督练公所藏匿两日,夏思痛为掩护其脱险,“急编柳聘农、胡国梁、黄一欧于学生队中,又杂李燮和、陈方度、卢性正、姚大慈于教员中,”待风潮稍息,“遣班长护送出城,始附轮赴香港。”[13]P385安全脱险。另据胡国梁回忆:“黄一欧、陈方度、卢性正、李燮和、胡汉民等等都是在初三、四日出城的。”[14]P273此处所述四月初三、四日,即5月1、2日。卢性正在香港与黄兴会面后,待黄兴伤情略有好转,5月27日,卢性正经由广州返湘,“携有克强先生左手写的详函,报告三月二十九(4月27日)事件(即黄花岗起义失败)的经过,于当时秘密行动所遇之艰险,事后改期二次理由及临期明知必败而不得不出于一击的事理与决心,皆详述无遗。并由卢淑雍详述黄、谭二公脱险与夏卓春(寿华)先生在巡警教练所救护湖南各同志出险后,弃职而逃之情况。”[11]P199因当时误传“谭、黄二公皆已死难”,[11]P198所以黄兴特地再次派遣卢性正来湘说明情况。卢性正再次回湘,传达了反清武装前线最新消息,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勉励湘籍志士坚定信心,失败了再干,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由上述可知,卢性正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应为1911年3月初应黄兴之召赴广州的。

六、卢性正赴上海的时间及在沪、宁光复中的作用

要查明卢性正赴上海的时间有两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一是卢性正本人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的活动轨迹;二是李燮和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的行踪;因为卢性正赴上海是应李燮和之邀召而去的。

卢性正离开广州时,同乡、友人夏思痛曾嘱咐他说:“此次虽失败,影响实大,君其往鄂,再图后举。”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番嘱咐是很有见地的。当时,以孙中山、黄兴为轴心的同盟会在东南沿海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迭次失败之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其中特别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武汉和沪、宁成为革命党人关注的焦点,卢性正返湘后自然也将视线投向了两湖和沪、宁等地的革命运动。他“冒暑溽,忍饥渴,往来沪、鄂间,联络布置,数月无宁息。”他亲自参与了武昌首义的各项准备工作。武昌首义成功之后,他“急返长沙,约同举事,一面归益阳,勒令知县某独立,故益阳之响应湖北转在长沙前。”“不废一钱,不鸣一枪,仓库、监狱保存如常,市肆安堵,并不知有变更之事。”接着,他又在益阳实施新政,“收箴言书院为高等小学校,并强迫各里设立小学,一时雷厉风行,县中顽固绅董不敢反抗。”[1]P306可以说,益阳基本上是属于“和平”光复的。10月22日,长沙光复,湖南军政府正式成立,随后更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公推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湖南成为继武昌首义之后首先响应湖北的省份。

正当两湖地区的革命风暴风起云涌之际,在我国的华东地区革命党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动沪、宁光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李燮和。李燮和早在黄花岗起义风声稍息、武昌首义正在酝酿之际,他避居香港,“遇陶成章、王文庆,遂与俱至上海组织光复会机关部于法租界锐进学社内,设中国女子国民会,以浙江女子尹锐志、尹维俊主任机关部事。”“复与陶成章、王文庆至杭州,亦设机关部于杭城。”待布置略有头绪,李燮和潜归故里探问母亲,至则“乃知母殁已逾一年矣!”[15]P31不禁悲从中来;此时,清吏追捕李燮和正急,他在故里不可久居,“复间道走汉口”。[15]P31在汉仅滞留数日,“洞知其事,慨然曰:‘首举武汉,其得地利,逾于广州远矣。然淞沪,东南门户,得之则长江以南,可无血刃而定也’。”[16]P42加之,李燮和曾在上海加入过光复会,与陶成章组织光复会分机关部数处,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遂东行,至上海。”[16]P42武昌首义前数日,即10月6日,李燮和来到上海后,他经过细心寻访,惊奇地发现,“上海军警两署,其长官率多湘人。”[16]P42他们大多是昔日跟随曾国潘、曾国荃兄弟的湘军子弟的后裔,如果能将上海、南京一带的湘籍军人争取过来,反戈一击,易致强敌于死命,可以稳操胜券。其时,李燮和通过调查了解,要光复上海有两位关键人物必须首先要“争取”过来。一位是湘乡人黄汉湘,此人时任吴淞巡防营管带,担任吴淞一带防守任务;另一位是益阳人陈汉钦,此人时任上海闸北巡防营管带,担任上海闸北一带防守任务。这两位湖南人由于学历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性格迥异。黄汉湘1885年出生于汉口,1905年考入湖南武备学堂新军班,1906年暗中支持过萍浏醴起义,失败后栖身于上海巡警总队,由湘军后裔破格提拔为吴淞巡防营管带,此人崇尚义气,乡土观念极强,早萌反清之志,联络较易,于是,李燮和便直接派遣体操学校学生某将其召来,两人见面,一拍即合,相见恨晚。黄汉湘素重李名,十分敬重李之为人,表示愿意效命疆场。并介绍“上海闸北巡逻队队官陈汉钦,可用也。”[17]P66陈汉钦出生于1878年,农民出身,少年时代立志从军,成年后与邻居同去洞庭湖区帮人割禾,行至沅江草尾镇在清军营门前歇息,得知营中需补充新兵,即报名参军,从此踏上行伍征途,初为炊事员,后转为正兵,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好不容易才由哨官提升为上海巡警总局巡逻队队官兼水上巡逻队队长,嗣任闸北巡防营管带。此人性格内向,处事稳重,加以受到同僚的制约和监视,行事处处小心谨慎。能否将其“争取”过来,李燮和没有足够的把握。于是,他想到了昔日与共生死的挚友和同乡、同年、同学卢性正。何不将卢性正邀来同去做卢的益阳同乡陈汉钦的工作呢?他便托人带口信给卢,要卢速来上海有要事相商。此时,湖南军政府已经成立,“规模略定”,胜利已成定局,卢性正“犹不暇安处”,正准备大展宏图,一试身手,他接到李燮和的通知,立即沿长江东下,直奔上海。毫无疑问,如果益阳和长沙等地没有光复,卢性正是不会轻易离开湖南的,正是因为湖南的光复大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暂时告一段落,才使他抽出时间如约前往上海的。因此,他赴上海的时间应在10月24日左右。卢性正一到上海,即与李燮和一道做陈汉钦等人的策反工作,从而使陈汉钦最终归附革命,上海闸北巡防营亦成为义军一支重要的方面军。接着,李燮和、卢性正又通过陈汉钦一道去做其他湘籍军警的策反工作,“驻沪巡防营管带章豹文、巡防营水师管带王楚雄,及附近制造局之炮兵营哨官成贵富,燮和因陈汉钦招之,诸人皆许诺。又,上海道所辖之沪军一营,其管带畏事,已离其营,该营士兵亦阴附于陈汉钦。”[16]P46黄汉湘惟恐“巡防望轻,未能以力致诸军,乃绍介朱廷燎于燮和。”[16]P46朱廷燎系盐捕水师统领,亦为“湘人,在军久,与驻军诸将往来,多交旧,”“与黄汉湘同乡而友善,尝语汉湘,问‘李燮和可因以成事否也?黄汉湘时则以‘肯定可以成事’相回复,于是,‘黄汉湘自上海归吴淞,以燮和语告盐捕水师统领朱廷燎,廷燎来见,自言愿效力,遂归。与黄汉湘联络巡警厅长杨承溥及要塞统领姜国樑,广军驻扎吴淞之济字营督队官徐占魁等皆听命,于是沪南北及吴淞一带兵警皆附燮和。”李燮和正是依靠这批军警的力量占领闸北、攻打江南制造总局、促成吴淞反正、从而光复上海的。上海光复后,陈其美排挤李燮和,采用各种手段当上了沪军都督。李燮和顾全大局,退守吴淞,着手编练光复军,继而参与南京光复,在抢占南京城制高点的战斗中,光复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在批复李燮和请辞光复军总司令的呈文中说:“该司令规划东南,往来淞沪,朱家结士,翟义兴军,用张光复之旂,誓扫膻腥之秽。遂乃蛟腾沪渎,鹰攫金陵,收龙盘虎踞之雄,作电掣风驱之势。于是汉阳晴树,无碍云绕,岳墓南枝,顿教风定。厥功甚伟,其绩尤多。当夫开府吴淞,联军苏浙,横江锁铁,竟胶王濬之楼船;断水投鞭,其慑符秦以草木,定倒悬之大局,推发之功人。”[18]P219李燮和之所以能“定倒悬之大局”,湘籍军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湘籍军警能够在短时间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及时反正,则是与卢性正等人协助李燮和利用老乡关系做策反工作分不开的。诚如老革命党人夏思痛所云:卢性正“与李燮和军攻吴淞,以上海为南京声援,”既而参与沪、宁光复,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准备了重要条件。卢性正作为“发之功人”李燮和的助手、这位无名英雄其功亦不可没矣。

七、卢性正在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担任副官长的职务是否属实的问题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宣告成立。1月11日,黄兴“授李燮和为光复军北伐总司令,设司令部于江宁城中韬园。”[16]P5212日,李燮和“奉到部颁光复军北伐总司令关防”。[15]P37据熟悉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人事编制的龚翼星在其《光复军志》中记载:“李云龙自广西来,为参谋长,卢性正为副官长,以李任为旅长。前王得超之来江宁,中道迁移,至是与白志祥营卒,皆以索饷哄于司令部,得超、志祥得监禁罪。既以得超攻上海制造局有功,赦之;而徐占魁以团长失检察,免其职,以周朝霖代之。未几,李任复辞去,李炯代为旅长,李刚以炮兵司长兼称团长。燮和则申誓军中,复添募宪兵一队,檄杨承溥为司令官。军政渐肃,异于初起时矣。”[16]P52那么,这段记载是否属实呢?我们认为,回答是肯定的。龚翼星生于1879年,较李燮和、卢性正小六岁,字乃成,自号臾园,安化伏口人,距李燮和家较近。1903年乡试中举人,1907年参加京城由礼部主持的会试,选农工商部主事。民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南京军事参议院秘书。他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袁世凯蓄谋称帝,他毅然上书袁氏,晓以大义,反对专制。赵恒惕督湘,推行“省宪”,友人劝他竞选县长,并以东安县长相许,他辞以“懒于应酬,欲以口舌得官,非我所乐为”,遂不应命。张敬尧主湘,有人贿以重金请其撰文为张祝寿,他以“生平不为逢迎拍马之交”加以拒绝。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回到家乡,热心桑梓教育和社会公益活动,怜恤贫苦农民及弱势群体,1938年发起创办安化黎明小学,收容当时逃难来梅城人士子弟就学,自任董事长兼校长;1942年兼任清风乡中心小学校长。曾谓“国势垂危,国民尚能坚持抗日,实有赖于教育之力量和未死亡之民心,自当致力于教育事业,或有助于救亡图存。”龚翼星好学上进,擅长书法,工于诗文,每至一处,求书者络绎于道,穷困潦倒时,曾在南京卖字营生,曾举办书画义卖,将所得慰劳前方抗日将士。解放后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从事湖南文物和历史史事考证,其中对楚国马殷朝的瓷器考证颇有建树。1957年病逝。有已刊《光复军志》、《上袁大总统书》等珍贵文献行世;亦有大量未刊《诗词》、散文遗存。他在《光复军志》中叙及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人事编制时特别提及李燮和为总司令、李云龙为参谋长、卢性正为副官长以及下属职员名单,自然是可信的。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成立之后,李燮和曾“定三道北伐之议:以朱瑞军道出津浦、柏文蔚军出庐、颍向河南、而李燮和渡海趋烟台。”[16]P52“燮和乃复增募步兵混成一旅,合之吴淞原有之兵仍为一师。复接据上海都督陈其美电,沪军刘基炎等三营,同盛典型四营均随北伐,由燮和节制。二月初二、三等日,迭奉临时陆军部命令,以登、黄、即墨民军危急,急需派兵应援。燮和即派遣参谋陈毅、副官姚敏、公羊寿文等先赴烟台筹办兵站一切事宜。初七日,指派第二混成旅长李炯率第一团第三营、第二团第二营,第一团团长周朝霖率该团第一营于初九日会同沪军刘基炎等营开赴烟台。燮和誓师江上,拟克日率领后队继行。”[15]P38以解烟台都督胡瑛之围,嗣因南北和议告成而中止。由上述可知,光复军北伐总司令李燮和的参谋长是其胞弟李云龙,卢性正则是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副官长,其职位仅在李燮和、李云龙兄弟之后,列第三位;李燮和的亲侄子李刚还只是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属下的一个“炮兵司长兼称团长”而已。①李刚,1884年生,派名兴翰,字育仁,李燮和之兄李代墉之次子,留日学生、同盟会员。曾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炮兵司长兼团长。民国时授少将加中将衔。后任青岛港务局局长等职,1944年病逝,享年60岁。可见卢性正当时地位之重要。

八、卢性正病逝的具体时间

有关卢性正病逝的年份是毋庸争议的,几乎所有卢性正传记的作者都一致认定为1912年;但是具体到哪一月哪一日却有不同的说法。夏思痛所撰《卢公淑雍先生传》一文称:“迨南京平定,临时政府成立,而君病矣,日呕血数升,不数月卒于家。时中华民国元年七月二十日壬子六月初七也,享年四十。”[1]P307益阳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益阳地区志·人物志》认定卢性正于“民国元年(1912)7月不幸逝世。”[3]P1615桃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桃江人物》称:“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性正已病入膏肓,日吐血数升。民国元年七月二十日性正逝世。临终就殷殷以国事向同志嘱托。”[4]P75桃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桃江县志》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已病入膏肓,民国元年7月20日逝世”。[2]P550湖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所编《湖南名人志》在简述卢性正生平史迹之后写道:“民国元年(1912)七月不幸逝世。”[7]P555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所编《湖南与辛亥革命》亦称:卢性正于“1912年7月20日”逝世,“年仅40岁”。[8]P74由此可知,迄至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关于卢性正的传记均认为卢性正病逝于1912年7月20日,而这一时间皆出于夏思痛所撰写的《卢公淑雍先生传》,诚然,夏思痛作为卢性正的同乡、好友,他对卢性正的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了如指掌,其所撰卢的传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上述有关卢的传记中亦有明显的瑕疵,例如夏思痛在谈及卢性正少年时代考中秀才时指出:卢性正“十二岁补弟子员,学使元和江标最矜赏之,目为神童。”[1]P305但据笔者查证,江标,字建霞,江苏元和(今苏州)人。1860年生,1889年中进士,次年由庶吉士改授翰林院编修,居北京城,1894年任湖南学政,管理全省学务,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规划新政,遭湖南守旧派攻讦。1898年受命四品京堂、总署京章上行走,尚未就职,新政失败,即被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1899年壮志未酬的江标在抑郁中卒于家乡,时年仅39岁。卢性正生于1873年4月27日,卢“十二岁”时,应为1885年,本年度湖南学政不是江标,而是陆宝忠,陆从1885年至1887年担任湖南学政长达三年之久。况且,陆宝忠之前任是曹鸿勋;后任则是张亨嘉。根据《清代职官年表》记载:从1881年至1899年期间,湖南学政人事异动如下:曹鸿勋(1881-1884)、陆宝忠(1885-1887)、张亨嘉(1888-1890)、张预(1891-1893)江标(1894-1897)、徐仁铸(1898-1899),[19]P2743-2755由上可知,江标担任湖南学政时,卢性正已经二十一岁了!诚如夏思痛所云:此时的卢性正由于“三入棘闱,三荐不售”,曾因仕途受阻而一度陷入苦闷之中,常常借酒消愁,“使酒骂座”,“终日昏昏”,过着一种“放荡于形骸之外”的生活。也许是因为江标在担任湖南学政时期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规划新政,成效卓著,知名度较高的缘故,夏思痛便将陆宝忠误记为江标。另外,例如夏思痛误将“李燮和”写为“李协和”等等,因此,夏思痛将卢性正病逝的日期农历七月初七误记为“六月初七”,整整提前了一个月时间。今人在撰写有关卢性正的传记时为图方便,往往采用了夏思痛所撰《卢公淑雍先生传》的说法,不愿意去认真查找族谱,以致造成以讹传讹。我们认为,卢性正病逝的时间应以《卢氏八修族谱》记载为准,应为“民国元年壬子七月初七日亥时没,年四十。”换算成公历,即为1912年8月19日。

综上所述,卢性正,出生于1873年4月27日。12岁中秀才,此后,他又先后分别于1888年、1891年、1894年参加过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从此,便过上“放荡于形骸之外”的生活,萌生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3月初赴日本留学,入日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六个月毕业。为响应萍浏醴起义,受黄兴派遣,于1906年11月回国。但萍浏醴起义很快失败,为躲避清吏追捕,他在乡下匿居了一段时间,于1908 年11月中旬随同乡、友人夏思痛去广西,先在庄蕴宽创办的广西边防初级师范学堂任教。数月后,“复充太平府中学教员”,由于他在教学中向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被清吏责令学校解聘。1911年3月初,卢性正应黄兴之召,来到广州,参与黄花岗起义,此次起义失败之后;他往来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冒暑溽,忍饥渴”,“联络布置,数月无宁息”。武昌首义后,他与焦达峰、陈作新等人在湖南谋响应,并率先光复益阳,实施新政,待事定之后,于1911年10月24日,应同乡、同年、同学李燮和之邀前往上海,协助李燮和等人做上海军警的策反工作,继而参与光复沪、宁的斗争,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准备了重要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又继续驰骋在反清武装斗争的战场上,先后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副官长等职,并协助李燮和整顿长江水师,由于操劳过度,于1912年8月19日不幸病逝,年仅40岁,为辛亥革命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夏思痛.卢公淑雍先生传[A].王佩良.夏思痛集[C].长沙:岳麓书社,2009.

[2]桃江县志编纂委员会.桃江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3]益阳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益阳地区志·人物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4]桃江县地方志办公室.桃江人物[M].桃江:桃江县二轻印刷厂,1987.

[5]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6]霍修勇.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新论[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名人志[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8]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湖南与辛亥革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9]吴欢.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10]孙中山.革命原起[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1]曾杰.乙戊集[A].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

[12]冯自由.光复军司令李燮和[J].香港《大风旬刊》,民国二十八年六月五日(1939年6月5日).

[13]王景峨.夏公寿华先生行状[A].王佩良.夏思痛集[C].长沙:岳麓书社,2009.

[14]胡国梁.辛亥广州起义别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5]李燮和.光复军事略[A].易志祥.李燮和研究史料集[C].涟源:涟源市政协文史委,2010.

[16]龚翼星.光复军志[A].易志祥.李燮和研究史料集[C].涟源:涟源市政协文史委,2010.

[17]钱基博.辛亥江南光复实录[A].易志祥.李燮和研究史料集[C].涟源:涟源市政协文史委,2010.

[18]孙中山.批李燮和呈(1912年3月10日)[A].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魏登云)

A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Lu Xing-zheng

RAO Huai-min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Lu Xing-zheng, a famou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and militarist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ent to Japan for study and joined the Tongmeng Leaguein hisearly years.In hiswhole life,hefollowed Sun Yat-senand Huang Xing to join the movementsagainst the Qing Dynasty in many provinces like Hunan, Hubei, Guangdong, etc, and h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olutions of Hu and Ning, providing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jing contemporary government. To our regret, he died very early because his over-fatigue. Thanks to the lack of materials, experts or scholars in the historical circle seldom makes a study of him, and what’s worse, 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his life. Therefore,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him.

Key words:Lu Xing-zheng; the 1911 Revolution; historical events of one life; a brief study

作者简介:饶怀民,男,湖南华容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辛亥革命史。

收稿日期:2015-09-12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6)-0021-11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辛亥革命的法国认知
研教结合——以辛亥革命结局表述探源为例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栏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内外大征联揭晓
秋天的落叶——这是一个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夜的故事
莫理循间接干涉辛亥革命的政治表现刍议
辛亥革命初期的海军宿将萨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