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画与书籍设计∗

2016-02-14江健文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儿童读物插画书籍

江健文

插画与书籍设计∗

江健文

我们知道插画一词源自于拉丁文illustradio,意为 “照亮”,表示插画可以使文字意念变得更明确、更清晰。书籍装帧导入插画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书籍形式美感的需要;二是再现文字语言所不能体现的视觉传递,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

观察插画发展的现状,可以发现,插画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的含义是指凡是带有浓厚“叙述”思想感受成分的艺术作品:包括平面制作,如纯绘画、无字图画、浮雕及一些立体作品;而后者指一切出现在印刷物中与文字结合的平面艺术作品:如各类照片、绘画、图表等。若以一句概述性的言语来归纳,插画就是一门专用于书籍设计(扩展至平面媒体)的叙述性图画。且多半是用手工描绘而成的作品,一切造型手段均可用来为插画创作服务。

插画因常与文字配合在一起 (当然也有一种没有任何文字的称之谓图画书的书籍)一般认为它是依附于文学、教育或信息传播而存在的。事实上,插画就它本身的特点及它创作的种种过程来看,虽然它常用来诠释表达一种意念、感受、信息,基本上是个带叙述性过程的图画,但它实在是艺术创作领域中很重要的一种造型艺术形态。如同任何造型创作,插画者只需本着一颗创造之心,即可透过所选择的媒材,去构思、制作,将艺术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展现媒材之美、艺术之美,不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诠释层面,而是帮助读者进一步感受文字之内更是文字之外的美妙。因此,插画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插画应该是艺术创造。

在所有的印刷媒体中,儿童读物是插画运用最多的出版物。因为儿童读物特有的需求,插画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儿童读物性质与内容的多样性,插画创作有了更大的空间得以发挥、发展。而儿童读物则借助于插画创作的精妙表现,获得了图书的存在品质,提高了其可观性、可读性和审美性。

儿童书籍插画的历史与印刷术的进步有着紧密的关联,我们知道,最早于1580年在法兰克福出现了欧洲最早的绘图本儿童读物。而英国艺术家托马斯·布维克 (Thomas Bewick)则通过改进雕版技术,使印刷品的纹理和整体调子更精密清晰,从而发展为一个书籍插画的分支。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描绘儿童生活的绘画作品极为丰富,考察中国古代美术,凡是擅长人物画的画家,几乎都创作过反映儿童生活的绘画作品。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中的第六幅,便童心毕现地描绘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一个稚气十足的孩子,被大人拉着小辫子在梳头,做着调皮的表情,企图挣脱……,在1500多年前,中国的画家已经把儿童描绘得如此生动。

在现代,将欧洲儿童读物插画引入中国,我们必须谈到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新美术的倡导者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对于提倡有益儿童健康成长的书籍插画,自己是身体力行的。1927年起,鲁迅先生翻译过荷兰的长篇童话 《小约翰》,德国乔治·格罗斯插画的 《小彼得》,德国勃鲁诺·浮克插画的《表》,前苏联高尔基著名中篇童话 《俄罗斯童话》及匈牙利的连环童话等。特别要强调的是,鲁迅先生翻译这些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因为内容好,更是为了书中有较好的插画。鲁迅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说道,“我向来没有研究儿童文学,曾有一两本童话,那是为了插画”。

“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明确地论述了书籍插图对书籍本身以及插画对于帮助读者理解文字提升审美功能的重要性。

时光飞转至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版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与此紧密相连,儿童读物绘本和儿童杂志插画创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有一大批优秀的插画家以他们深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儿童文学与心理学功底,高超的手绘技术,将现代中国儿童读物插画水平推到了一个灿烂的高度。

中国儿童读物插画家们通过英国牛津大学儿童插画艺术专业的老师和画家马丁· 萨利斯伯瑞(Salisbusy M)所著 《英国儿童读物插画完全教程》(Illustrating Children’s Books)(中文版)一书对英国的儿童读物插画家们和插画创作成就与水准有了了解,英国同行的儿童插画给中国同行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儿童读物插画业者,我认为优秀的儿童读物插画应该具有一些能够概括的性质:

儿童情趣所谓 “儿童情趣”,是指优秀的儿童读物插画是为儿童而创作的。插画的形式、色彩、素材、视觉都应该以儿童的心智发展和需求来考虑。而不是依成人的感受来安排。具有 “儿童情趣”的插画,应该能考虑到儿童视觉心理的特点和需求,显现趣味的、动态的、具体的、鲜明的造型特质。这些造型特质随着儿童性别、年龄的发展和差异是有明显类分的。好的儿童插画在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各段出版物上,均能提供不同的形态和内容。

传递性虽然好的插画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艺术作品,但首先,插画是依着文字内容而设计的。其作用在于提高主题的明确性和可读性。一幅优秀的插画,其形态与内容应与文字相互配合。在传递效果上要比文字更具说明力。插画不仅要补充对文字的理解,而且要能将文字的意境加以烘托渲染,给受众传递更多的信息——一种多于文字的意境审美。

教育的功能理想的儿童读物插画,不止于让儿童的感官享受阅读的乐趣,更期望透过读物中“真、善、美”的品质,辅助儿童在身心方面朝完美发展。

艺术性插画是画家将 “纯粹绘画”的美感特质按照 “书籍设计”的要求,配合文字内容所制作的 “有条件有目的的绘画”。因此,但凡讲究艺术性的插画,必然具备:创意的构思、趣味的意境、精妙的细节、新颖的技法、美感的造型、节奏的版面、独特的风格、上乘的印刷配合的诸多要素。插画与纯粹绘画作品在美学的层面上,并无高低的差异性。画好一幅好插画,其制作过程与材料技法的表现与纯粹绘画相比并无异样。

从艺术图书编辑的角度看,插画是书籍设计的一部分,所以插画与读者见面,最终效果的体现是必须依靠书页的印刷来实现的。所有的插画表现形态和最终效果应该始终考虑与电子分色、油墨、印刷工艺、书页纸张材料间的依承关系。插画不同风格呈现的意境和色彩表现层次应该与不同工艺材料形成的细腻和精细程度融为一体。书籍装帧和插画从业人员一定要了解插画最终效果受制于整书印刷工艺的一致性。

插画于版面经营有着一致性的风格表现要求。来自于版面内部的版心、行、栏直接控制着插画的视觉效果。插画在版面经营中放在文首或是文尾,或是文中,是跨页还是单页,是布满版心甚至出血(blooding),都将会带来非常不同的视觉效果。插画插入图书的若干个页的节奏编排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节奏安排,反映了阅读流程中文字与插画之间的节奏与 “呼吸”。插画应该依靠读者与书籍之间建立的一种阅读心理线索,从序言、正文做展开、高潮、过度和尾声的插入。

一个有经验的书籍设计从业者 (编辑)一定会在将文本交于插画家前,有一个插画节奏的考虑与交代。反之,一个有经验的插画家也应该对图书印刷工艺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因插画与纯绘画作品的不同就在于它是需要通过印刷前后工艺才能得以实现最终视觉效果的一种平面创造。

2016-10-08

江健文 (1954— ),男,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出版社首席编辑,儿童读物插画家。(杭州310000)

∗本文为作者2012年4月于英国伦敦国际书展 “中英插画家论坛”发言稿内容。

猜你喜欢

儿童读物插画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本期导读
就要紧紧粘住你
应尽快为“儿童毒物”“消毒”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中国人首次当选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无脸小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