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生命意蕴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16-02-14李孟志
李孟志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初等教育研究
古诗词的生命意蕴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李孟志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生命教育不同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关注学生对生命的体验。语文教材中选录的优秀诗词中,蕴含着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个性生命的张扬、普通生命的尊重、乐观生命的展示。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意识,立足文本、挖掘生命教育材料,结合现实运用体验教学,并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古诗词;生命教育;生命意蕴;教育意识
教育的工具主义思维方式,导致功利主义思维盛行,造成生命意识的遮蔽。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1](P45)教育与生命脱离,使人变得越来越工具化。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报道的中小学生对生命的自残,对他人、对自然生命的漠视,本质上就是教育过度工具化带来的恶果。因此,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需要对学生的生命给予关注与尊重。
生命教育是不同于单纯知识传授的教育,它在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包括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对生命个性的张扬,以及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心。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是语文课程自身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生命教育的载体是语文文本,即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蕴,这些作家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拥抱生命,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对这些古诗词中的生命内涵的挖掘与解析,不仅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及作者的思想境遇,而且能更有效的进行生命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录古诗词曲88首,其中可作为生命教育的古诗词66首,占7成以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对古诗词中的生命意蕴进行解析,并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略作探讨。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生命意蕴
(一)自然生命的赞美
山水诗在古诗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诗人登高望远、闲游信步,触景生情吟诗作赋,其中不乏山水、景物、动植物的意象。我国山水诗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如王国璎所说,“山水形象所呈现的具有生命的精神气韵,可以令人领悟到宇宙生命本体的真义,乃至与道冥合。”[2](P291)可见山水诗中蕴含丰富的生命元素,作者或对这些自然生命意象进行细腻描摹,抑或是对意象赋予某种生命品质,都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喜爱与赞美。
作者描摹自然意象,体现出对自然与生命和谐性的赞美之情。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诗中的早莺、新燕以及小雨、小草,作者看到这些活泼、可爱的生命心中发出喜爱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字最为直观的体现诗人白居易对景物的喜爱,而春天的小雨也让白居易“酥”醉。再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独”与“幽”表示与世隔绝,“弹琴”与“长啸”则体现出王维融入自然,“人不知”而独“明月来”体现出王维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物我彼此和谐、相亲相伴的生命神韵。还有吴均《山中杂诗》的有趣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闲淡宁静之景,等等,它们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物浑然一体的意境。这种对意象的描摹与物我和谐意境的创设,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赞美。
作者对意象赋予生命品质以表达对自然生命的喜爱之意。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诗中所赞颂的落花,所赞叹的梅花。在龚自珍和陆游笔下它们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不仅写诗的物象,也是诗人自己某种思想的象征。落花的献身精神,梅花的高洁品质,无一不是诗人所向往并拥有的品质。显然,无论是对自然事物本身的描摹,还是对自然景物意境的勾勒,亦或对其品质的揭露,都是作者对自然物的喜爱。这些灵动的生命,拟人化的事物,在作者笔下都对其进行了赞美。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全人教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3](P60)。从自然视角来看,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通过对诗作自然美的揭示,对自然生命的赞美,进而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生命,进而热爱自然生命。学生在学习诗作的同时,“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等意识,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其生命视野”[4](P16)。
(二)个性生命的张扬
生命是独特的。“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1](P272)古代作家常常倾向于在诗词中对自我个性进行披露,借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生命态度、人生志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个性生命的展示。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了部分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独特的生命个性。在教学中对诗词人个性生命的弘扬,既体现了对生命独特性的肯定,又是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尊重。
1.珍视生命与建功立业的生命态度
曹操作为建安文学代表,其生命个性非常突出。其诗将生命的感慨与建功立业的豪情合二为一。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披露了老当益壮的胸襟。曹操作为魏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作为一名诗人,诗作中有政治家的胸襟,又有军事家的气魄,还有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因生逢乱世,在诗中披露身为政治家、军事家那“壮心不已”政治理想的同时,又有“老骥”对生命短促的哀叹。
又如: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这两首词同样感慨年华飞逝,而后者中的“休”字,表明苏轼虽感叹时光流逝,却依然保持一种老当益壮的生命态度。他们这种珍惜生命、积极追求生命价值的生命个性,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将这些诗人对待生命的态度的解读,同样可以起到勉励学生珍惜时间,为自己人生立志的作用。
2.摒弃功利与回归真我的生命追求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5]61这也是其诗着重表现的地方。如《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诗人陶渊明从仕途归隐田园后的真实感受,其躬耕生活的描写,即表现了陶渊明从官场回归田园后内心的放松与愉悦,又是陶渊明不愿违背本心的最自然的揭示。在回归田园后,陶渊明在经济上并不富裕,甚至处于贫困状态。但是,他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富足的生活,而是远离官场牵绊的自由。虽然贫困,但仍旧追求自己本心的快乐。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且看其《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作者将那南山、夕阳、飞鸟,在自己心理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其内心深处希望摒弃那个被世俗熏染的“伪我”而回归那个自然、天真的“真我”。陶渊明这种追求自然,回归真我的生命观,是与追求功利之心相违背的,也是我们所缺少的。我们认为,在充满功利与物欲的当前社会,对陶渊明这种摒弃功利、回归真我的生命观的阐释,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命不是追求物欲富贵,也不是崇尚享乐,而是要体会生命本真的意义。
3.自由浪漫与傲岸不羁的生命取向
自由与不羁的生命个性当然要数李太白。如《行路难(其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其心中郁闷是便“不能食”不加掩饰将郁闷之感溢于言表,抒发自己抱负时则“长风破浪”。“直挂云帆”。在《宣州谢朓楼鉴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那种自由不羁的个性,率真的品质跃然纸上。李白的生命不仅是自由与不羁的,其还有浪漫的一面。《月下独酌(其一)》中,李白“独酌”“无相亲”却与明月为伴,与明月约会,甚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自己的独酌变为三人的共饮,不禁为其浪漫自由的生命情怀所折服。
今天的社会,人们被束缚的太多,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之下,生命中的自由与浪漫情怀则是我们所欠缺的。李白在学生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其生命的自由与浪漫,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读者不仅要从作品的外在形式上欣赏作品的美感,更应从诗人的诗作中感受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诗作中寻找那个有个性,有棱角的作者形象。无论是曹操、陶渊明、李白还是苏轼、辛弃疾,他们的古诗词中都蕴涵着对生命个性的张扬,不论是对生命的珍惜,还是对生命自然与真我的追求,抑或是自由与浪漫的个人魅力,都为我们展示出了其生命个性的活力,这些都是我们在生命教育中值得欣赏与注意的。
(三)生命的关怀与尊重
古诗中有一部分着重写平民的疾苦,这些诗词在批判社会政治的同时,蕴含着对普通生命的关怀与尊重。主要从两个方面展示出来;
一是写战争给百姓直接带来的生命上的摧残。杜甫可以说是这类诗的代表人物,他诗中体现出鲜明的“仁民爱物”[5](P231)思想。如《石壕吏(其一)》: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战争使得百姓与统治阶级走向对立,“怒”“苦”表现出统治阶层对平民生命如草芥般的漠视,一家中三个儿子,两个都死在战场上,也显示出战争给普通平民的苦难。在《羌村三首(其三)》还有“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的诗句,战争无情地摧毁了平民的生命,残忍的将老妇、儿童都推向死亡的边缘,这既是杜甫为平民唱出的哀歌,也是对普通百姓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二是写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极度的困苦,如张养浩的两首散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在感慨历史当中,怀着对普通百姓的关怀与同情,表现出不论一个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处于底层的百姓都无法摆脱苦难状态。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写道:“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巧妙地用喇叭这一平常的乐器将平民那种无力抗争、任人宰割的现实展示了出来。这些诗词在批判社会政治的同时,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关心,作者从其视角来触摸平民阶层的生命气息,蕴含着对其生命的尊重。
“生命教育要使人具有关怀意识、关爱之心和同情之心。”[6](P10)人们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都应当受到关注,在自己的生命或生活有存在的空间时,也应当给予他人生命与生活的空间。对古诗词中蕴含着作家对普通百姓生命的关怀与尊重的揭示,不仅可以令学生同情弱者、关怀他人,而且有利于学生尊重他人生命,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四)豁达的生命情怀
做官被贬与友人送别也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部分作者表现出一种烦闷与伤感,不过也有诗人表现出一种乐观与豁达的生命情怀。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面对世事变迁与宦海沉浮,在自然的新陈代谢中并不是表现出一种消沉与郁闷之感,而是给人以振奋之感。沉舟旁的千帆,病树旁的嫩芽,都表明了刘禹锡与友人虽被贬在外,但其胸襟是如此的豁达。
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面对好友的被贬,李白对友人表明的是一种我与你同在的宽慰和劝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如此,诗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四海之内有位知己,即使是相隔天涯也像比邻而居,给好友以宽慰,其诗话锋开阔、气势豪迈,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表现着诗人王勃对友人豁达的宽慰。
作者在诗中表现的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诗词作者面对仕途的不顺、离别的不舍,其内心虽有被愁苦与哀伤所占据,但也有表现出那种豁达的胸襟与乐观的精神。对诗词作者这种积极生命观的阐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认识到生命途中的坎坷与不幸并不是主旋律。
二、关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思考
如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词,在这些诗词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生命意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怎样将这种生命意识落实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应树立生命教育意识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者,其生命意识及在教学中所展现的生命精神对生命教育有着深远意义。因此,生命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教学当中。
首先,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要做到心中有“人”,将学生看作独立、平等的生命个体。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确与老师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其思想情感并不落后,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而且,生命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在生命面前同为学习者。因此,学生的生命存在不能被忽视,应平等对待。
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生命情感的发展,不断丰富自我生命体验,善于捕捉生命教育的机会。教师还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其自身展现出的“蓬勃的生命活力,积极的情绪这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7](P115)。
最后,教师要学习生命教育方法,对原有的知识本位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活动,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并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教育意蕴
古诗词文本是沟通作者、教师、学生的纽带,古诗词中蕴含的生命意蕴是通过文本展示出来的。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就要立足于文本本身,从中挖掘生命教育材料。
一方面古诗文本中展现出自然生命。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文本展示出的由古寺、初日、曲径、小鸟构成的禅意浑融的意境,悠远厚重的钟声给常建带来寂静的享受。还应对文本中生命意象的挖掘,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其中的早莺、暖树、新燕、春泥、春雨、小草,常建对生活美好的观察,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都是通过文本展现出来。
另一方面古诗文本中展现出作者的生命个性。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剑、军营,都是立志沙场报国的辛词中特有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表现出辛弃疾激越豪壮的生命节奏。曹操老当益壮的胸襟、李白的自由与浪漫、陶渊明的闲适与自然、张养浩对平民生命的关注,都是从文本中透露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共同挖掘文本中所蕴藏的生命意蕴,体会文本中所带来的生命气息,将文本的意境,文本的节奏,融入到生命教育中。
(三)立足作者,挖掘作者的生命教育个性
立足作者,挖掘作者背景材料,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又一个方面。古诗词的生命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作者。古代诗人词人都极具有人格魅力,不仅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是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其人生轨迹亦能给予他人很多意味深长的启迪,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4](P22)因此,在古诗词生命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生命教育的挖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对作者的解读。在古诗词生命教育中补充作者背景资料,让学生与作者接触,对生命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曹操的《观沧海(其一)》,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对“曹操”这一形象有了模糊的认识:其面对浩瀚的大海显示出的博大的胸怀和强烈的生命感染力。课文注释在介绍背景时只说“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并不全面。此时教师要对曹操写此诗的背景加以补充:“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8](P874)袁绍之子与乌桓相结对曹操的北方构成威胁,曹操在众人反对只有郭嘉赞同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北征,且此次征讨为“专力对付割据江东的孙权政权,以及亡命西南的刘备政权解除了后顾之忧”[9](P39),这对曹操政权意义重大。这首诗是在北征路上所写。曹操几乎一生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群雄逐鹿的局面还未结束。这些材料被学且生整合,就会理解曹操观沧海的胸襟、气度,理解其面对“萧瑟”的“秋风”,“老骥伏枥”的壮志胸怀。
因此,教师在古诗词生命教学中,要将作者唤醒,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生命感悟。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理解杜甫面对安史之乱带给普通百姓灾难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感慨,理解张养浩赈灾路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哀叹。
(四)立足现实,注重体验教学
大部分学生在家庭的期待、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指引下希望赋予生命崇高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部分学生漠视生命,自残、校园暴力、面对挫折自暴自弃。教师如果没有将古诗词的生命教学引导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视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不顾,那么生命教育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在古诗词生命教学中,将诗人在文本中体现的生命思考,联系到学生关注的生活当中,给学生带来现实的体验。如:在学生对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以及其中蕴含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有所感悟后,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在面临考试失败、生活上的挫折时应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也可以对当下报道的像贪污腐败的社会弊病进行分析,明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体验教学就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是师生以整全的生命投入教学之中,在与自我、他人生命和世界的相遇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体验教学是基于生命的教学。”[10](P33)由于体验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古诗词中进行生命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李白“无相亲”却拉来“明月”“影子”凑成三人畅饮,从画面上好像热闹起来,不过只是诗人自得其乐,深处却隐含着无限凄凉。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诗人构建的意境中,唤醒自己的生命经验,用心体验作者“我歌”“我舞”看似开心,实则冷冷清清,内心一片孤寂的哀伤,也就能理解作者生命中的自由与浪漫。
教育最根本的原点在于生命本身。[1](P39)生命教育就体现了教育与生命的相融关系。语文中的古诗词无论是对自然生命的赞美,还是对个性生命的张扬,都表明其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意蕴,是古代文人为当下生命教育留下的宝贵财富。开发利用古诗词中所蕴涵的生命意蕴,将为生命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周进珍.论古诗文中的生命教育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4]孙海燕.论生命教育与中国古典诗文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7]李道友.论高校教师生命意识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0,(3).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9]李大龙.简论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J].史学集刊,2005,(3).
[10]闫守轩.体验与体验教学[J].上海教育科学,2004,(6).
(责任编辑:黄加成)
Life educ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simple knowledge instruction, stresses more on students' experience of life. The outstanding poetry, excerpted in Chinese textbook, contains the praise of natural life, the publicity of individuality, the respect of ordinary life, and the display of optimistic life. To conduct life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life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explore life education materials based on the text, integrate reality into the use of experience teaching,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ife educatio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life education; life connotation;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2016-06-11
李孟志(1992-),男,汉族,河北邢台县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5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材研究。
G633.3
A
(2016)04-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