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十年教育模式探索

2016-02-14焦润艺冯毅翀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广州510006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特色

王 烁 汶 希 焦润艺 冯毅翀(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广州 510006)

中医药院校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十年教育模式探索

王烁汶希焦润艺冯毅翀*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广州510006)

为总结中医药院校开办“医体结合”特色体育学专业的教育成果,并不断提升“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情况,探讨了其在专业特色凝练、课程体系建设和就业保障等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专业化和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出了中医药院校“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中医药院校;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广州中医药大学

为满足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以及体育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从2004年左右开始我国医学院校开始开办具有“医体结合”特色的体育学专业,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保健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开设于2005年。10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深厚的中医药教育资源基础上,紧密围绕“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健康教育、体育保健、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为规格要求,开辟了“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 体育教育专业保健体育与健康教育方向发展现状

1.1构建了“一专多能 医体结合”的培养模式 办学方向以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师资为主,兼顾社会体育领域;着力突出体育与保健、健康、医学融合的特色理念。以“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为规格要求,通过理论教学、运动训练和实习见习等多个环节,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两个体育项目以上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掌握体育教育工作中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体育训练和竞赛等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区康复(健康)中心等行业的“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就业方向为各级行政、事业、企业、体育管理部门、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体育场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

1.2建设了后期分化的培养机制 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后,进行分方向性选修课程教学。选修方向分为A和B两个方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方向、运动康复和保健方向,A方向体现了从事体育教师、健康课程教师的人才服务方向,B方向体现了从事保健康复行业、运动与医学交叉领域科研工作者培养方向[2]。在课程设置上,A,B方向在完成必修课和共同限选课的“基础课程”后进行分方向选修。A方向侧重于体育教育和健康课程方面的选修,如运动训练学、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休闲体育与体育游戏等;B方向侧重于运动医学和保健康复方面课程的选修,如中医内科学、运动治疗学、运动营养学和方剂学等。

1.3确立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逐步建立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大模块为平台的实践教学基地。逐步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定并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在专业实践中尤其注意医体结合的实践内容,如在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实习过程中,有条件的增加了医务室的实习与见习;与省内各级各类体育健身中心、体育俱乐部、社区保健康复机构、医疗机构(运动损伤康复相关科室)、运动队等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协作关系,以学生自愿原则,分散实习的形式进行,既体现了体医结合专业特色的贯彻,也为学生增加了实习的内容与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还逐步拓展办学空间,本着“教学相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逐渐培育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2 体育教育专业医体结合办学所取得的成效

2.1夯实了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学科基础 随着教育部将办学主导权进一步下放,高等院校办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近10年来,医学和体育结合的本科专业在类型和数量上都有所增加,但究竟什么叫做医体结合,哪些专业属于医体结合专业,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归类。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系统梳理了我国“医体结合”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优质的中医药资源为平台,以体育学和中医药学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和核心问题为研究方向,在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病症、医疗体育(传统体育的医疗保健功效)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了整个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2011年获得运动医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拓展了本科生进一步深造的出路,为本科专业的发展夯实了学科的基础。

2.2构建了中医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专业与课程设置依托优势学科——中医学,主干课程(必修)除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学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体育术科(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游泳)课程之外,还在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运动医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此外还增加了选修课的比例,对课程结构和课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调整,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具有中医特色的课程。

2.3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 从沟通、协作、发展等原则出发,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沟通;结合体育运动的特色,利用大运会、民运会、健身气功大会等等机会全力打造和宣传本专业;与兄弟院校、管理部门加强了交流,有效的宣传了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结合中医药特色,在服务社区的活动中,拉近学校与社区的距离,展现本专业学生的风貌。已成功培养7届医体结合专业人才约800名,每届一次就业率超过95%,就业单位主要为学校(中小学、技校)、政府机关(公务员)、教育机构(企业)、体育保健企业、医院等等,毕业生综合素质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新潜力大,在知识结构及技术能力等方面比类似专业的学生更具有特色和优势,能更好的顺应体育事业、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好。

3 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高层次人才并优化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一般是在学校原体育部师资基础上组建的,很多专业存在着高层次人才不足、专业结构待优化等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现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仅1名,具有博士学历的专任教师仅1名,具有医学背景的专任教师6名,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专业和职称结构已经刻不容缓。应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建设结构合理的教研团队,以老带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访学交流和各种研修,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建设有力的科研和教研激励机制,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本区域的解放军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专业院校建立师资培训合作机制。同时可考虑引进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经验丰富的专家,通过学科带头人的辐射效应、优秀教学骨干的培养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逐步打造一支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能满足“医体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

3.2促进教学管理的专业化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现阶段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与大学体育普修工作均由体育学院统一负责,如何突破原有体育普修的教育管理思路和模式的禁锢,也是提升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由于同时承担体育普修教学任务,目前各医学院校的体育学院普遍存在着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和缺乏专业培训等一系列问题。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就无法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就没有稳定的教学秩序,也就谈不上教学工作目标的有效贯彻和实现,更谈不上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3]。因此,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减少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负担,逐步实现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应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每学期2次为宜)聘请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专家来学校学院进行教学管理培训,每年组织1次教学管理人员前往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以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以促进教学环境的全方位改善,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医体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3.3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满足医体结合人才培养需要 教材内容应当充分反映现今经济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新发展,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根据不同教育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全面要求,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推进学科交叉,组织编写和出版具有特色、充分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要求的精品教材,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4]。但目前“医体结合”专业教学中采用的教材还主要是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和医药学院校临床专业的相关教材,真正适用于“医体结合”专业的特色教材还尚待开发。因此,应该根据“医体结合”的专业发展要求,充分联合开办体育专业的医药学院校,挖掘医药学院校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成果,借鉴国外教材建设成果,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减少陈旧内容,并逐渐将“医体结合”的核心思想和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和相关教材中,进一步突出医药学,尤其是中医药学特色,比如运动养生、传统体育保健、科学训练与运动损伤防治等等可以考虑作为特色教材优先组织、编撰和出版。

[1]周莲芳.高校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 (16):37-38.

[2]焦润艺,潘华山,荆纯祥,等.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抓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保障体系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J].亚太教育,2015,3(22):241-242.

[3]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围绕人才培养需求构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体系——北京高校“十一五”教材建设回顾[J].北京教育(高教),2010,17(10):60-62.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Medical-Physical Combi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ation on Ten Years'Education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ANG Shuo,WEN Xi,JIAO Runyi,FENG Yichong
(Teaching Affair Offic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China)

To sum up the achievement of the major education that"medicine combining with physical education",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of physical medicine combination,this paper took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deeply analyzed talents training mode,training mechanism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medical-physical combining",discussed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hre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features concise,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jobfinding security,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books l construction,and this issue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to develop this specialty.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medical-physical combining;talent training mode;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6.016

1672-2779(2016)-16-0041-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焦润艺

2016-04-15)

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广东省教育厅,No:GDJG20142135)

ffyichong@163.com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特色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