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结合PBL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

2016-02-14方剑锋王保华李赛美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广州51040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伤寒论知识点微课

方剑锋 王保华 李赛美(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广州 510405)

微课结合PBL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

方剑锋王保华李赛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广州510405)

根据中医经典课程《伤寒论》的教学规律,开展微课结合PBL教学法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的设计实践,通过选取中医学本科班学生63名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微课结合P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结果提示实验组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以微课结合PBL教学这一模式在中医经典类课程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

伤寒论;微课;PBL教学;教学设计。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课程,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和方法,是连接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但传统授课模式内容多、进度快,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更无法融入案例的临床情境。教学一方面需要解决原文内涵的问题,更需要结合临床案例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培养“知常达变”的临床思维模式。基于此,我们运用微课结合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进行尝试探索。

1 设计思路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精髓,基于这一主线对课程知识点进行二次梳理,结合微课、PBL教学方法的整合使用,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六经辨证”的理论内涵及临床思维过程。根据《伤寒论》课程自身特点,将理论与临床结合,经典课程与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理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并制定统一的教学资源采集、保存、开发、应用、评价规范。

2 实施方法

2.1梳理教学知识点 传统《伤寒论》教学中具体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原文讲解,方证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治法方药、类证比较等内容,采用微课与PBL结合的教学方法则应重在知识点的高效强化及二次构建。因此选择具有纵深特点的知识点进行深挖,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立可选择一个中心思想、概念或原理,以点带面旁及相关理论知识,强化临床思维培养则能充分发挥微课结合PBL教学方法的优势。

2.2编写PBL教案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精髓,通过六经辨证,全面阐述了六淫为患、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邪正消长、虚实转化、表里出入、阴阳盛衰等多种病证及其变化[1]。《伤寒论》中也无处不体现着“常法”中包含着“变法”的思想,在六经辨证方面,皆先确立一个提纲,六经之病皆离不开提纲之概括,此为辨证之“常法”;而每个具体的脉证亦不完全包括在提纲之中,且尚有“变证”、误治之“坏病”、“疑似证”等等,此皆为“变法”。而六经病的传变“循经传”是“常法”,“越经传”则是“变法”;单经之病为“常法”,合病、并病则是“变法”。

根据这一课程特点,在临床病区收集视频临床案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编写PBL教案,引出与课程相关的概念原理,展现一个适合此概念的真实情景,突出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结合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开放性、劣构性、真实性的问题,进行教学脚本、教案的编写,突出以案例带动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动机,鼓励探索学习,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将原有知识点进行前后连接,更为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例如在PBL教案编写中着重以典型症状体现《伤寒论》方证中的“常证”,以非典型症状或者治疗过程中的转归体现“变证”,通过“常证”与“变证”的动态描述,辨证方证中的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轻重缓急,使学生理解“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种思维方式。

2.3制作《伤寒论》微课 基于教学大纲二次梳理的知识点,我们以《伤寒论》方证切入制作微课,将具体知识点浓缩讲授、取象比类的动漫特效、临床具体所见特殊体征等多角度多层次剪辑和处理。在技术层面通过final cut pro、motion、compressor等软件对录制的视频文件及音频文件进行合并、剪辑、封装。例如具有代表性太阳中风表虚证这一知识点,通过解读“自汗”的症状与选择“发汗”的治疗方法这一看似矛盾的关系,解读“营卫不和”的机理,再拓展到从阴阳属性角度看待桂枝汤及其类方不但可用于治疗表证,也重在杂病治疗,从而引入太阳病正证、变证、太阴病等章节涉及到的知识面,最后进行知识点总结,既从理论层面将知识点融汇贯通,也拓展“异病同治”的临床内涵。

同时搭建《伤寒论》多媒体视频资源库,将临床收集案例视频、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以便于教学过程中资源的调配使用。2.4教学实施 选取我校2013级中医学本科班学生63名,分成实验组29名及对照组34名,分别进行微课结合PBL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模式方法,两组学生性别、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均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第二版)》本科教材,任教老师相同。

根据教学进度,实验组内分为4组,每组7~8人,在教学前一周由指导教师将PBL教学讨论资料发给学生,各组学生利用网络文献数据库、图书馆及查阅参考书等途径收集需要的材料,对病例进行分析和自主探究学习,在PBL课上由指导教师围绕设置问题引导讨论,最后各组进行归纳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由指导教师布置课后线上相关知识点的微课学习,对知识点进行二次梳理,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诊疗过程,反思在诊断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也更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测试,包括两方面内容: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题测试。同时为了形成更为客观化的评价方法,结合教学心理学量表,以每一教学章节为评价节点,定期对学生进行反馈问卷调查以及进行教师教学心理量表、学生学习心理量表评估,以进一步进行教学内容及方法调整。

3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测试平均成绩分别为(87.86±6.35)分和(80.32±5.62) 分,有统计学差异 (t=5.208,P<0.05),实验组学生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发现运用微课结合PBL教学法教学的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结合紧密、基础知识掌握更为扎实,在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课程结束后共回收《学习动机量表》6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为93.1%。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中发现,学生较重视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的结合及自主能力的培养,其中实验组96.6%的同学“喜欢上《伤寒论》,因为上课内容有挑战性”、86.2%的同学表示“最让我满意的事就是能把课程内容彻底学会”、96.6%的同学“认为学习课程的内容对自己是有用处的”。此外,分别有试验组7%、对照组23.5%的同学表示“在考试时,我会想到:和同学相比,我的《伤寒论》比较差劲”;分别有试验组93.1%、对照组70.6%的同学表示“我相信我会得到优异成绩”。

4 讨论

辨证思维方法是《伤寒论》的精华,全书始终贯穿着“辨”的精神,其揭示的辨证论治方法,不只是授人以“鱼”,更主要的是授人以“渔”,达到“知常达变”。运用微课结合PBL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运用、临床思辨能力显然具有一些优势。在本次教学设计实践中,虽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尚未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但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4.1经典与现代相结合 培养现代中医人才,离不开现代的教育理念技术,但如何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将现代合理科学地运用,一直是近年来中医经典课程改革的一大议题。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后世的柯韵伯也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说明《伤寒论》本身就通过原文为载体来展现一个个鲜活医案,是一部高度总结张仲景临床经验的专著。中医经典理论传承的核心在于理论与临床思辨模式的培养,而现代科班教育有别于古代“师带徒”的传承模式,故在教学改革更应遵循中医学术本身发展规律为前提,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进一步创新经典课程教学新理念,实现经典与临床循环发展、高度统一,实现课堂内外教学的相互补充、高度融合。

4.2多种方法教学设计的处理 微课的设计、开发以及制作的主体是教师,微课质量涉及科学性、技术性问题,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都存在一定门槛,制作中医经典类课程,对教师而言则更是一大挑战。且因微课自身特点的限制,一个微课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过度依赖微课教学必然会带来学生掌握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2],而知识点的浓缩梳理正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基础工作。本次教学实践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所以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梳理知识点侧重于强化理论要点及灵活运用方面。

微课作为信息化互联网的载体之一,具备明显的传播优势,而从教学的本质而言,教学过程中若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则导致教学呈现单向性,在微课教学中注入案例元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体真实的临床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指导老师面对面的PBL教学过程,结合适当的反馈机制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动机,鼓励探索学习,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将原有知识点进行前后连接。

PBL教学法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是5~7名学生,1名指导老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指导老师只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小组讨论中所获得的许多新问题是自学的主要内容之一[3]。我们在通过每一章节的学生调查问卷反馈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进行PBL教学初期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因为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传统教学模式,主动学习意愿不够强烈,小组成员在讨论课上对问题的讨论深度、广度欠佳。基于此,我们采集临床上大量的真实案例,并进行病种分类与病史简介等资料搜集,再运用多媒体技术逐一进行细化,形成适用于课堂案例教学的档案模式,以确实的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模式单元中。在前期PBL课堂教学上,由指导老师结合案例播放简短的临床症状视频,在课后微课自习中加以理论强化,从而提高整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效。

4.3客观化评价量表制订的重要性 近年来案例式、PBL等多种教学方法虽然逐步推广运用,但仍缺乏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医学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不一样,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未能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不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盲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造成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尚未形成一定稳定体系,缺乏应用心理分析的客观化量表,因此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多角度、客观化评价。多媒体教育的引入是中医经典教育发展之趋势之一,因此尚需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教学心理学量表,以每一微课主题知识点为评价节点,定期对学生进行教学心理量表、学生学习心理量表评估,同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说明引入全面系统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对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伤寒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临床辨治技术,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疑难病证,以微课结合PBL教学这一模式在中医经典类课程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作为教师需投入更多精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博采众长,制定出符合课程规律的教学方式。

[1]李赛美,李宇航.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3-24.

[3]李赛美,罗方波,彭万年.《伤寒论》PBL教学尝试与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7):52-54.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lass combined with PBL in the Teaching ofShanghan Lun

FANG Jianfeng,WANG Baohua,LI Saimei
(Department of Shanghan Lun,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China)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rules of Shanghan Lun,which is the classic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 teaching pattern of Shanghan Lun course based on micro-class and PBL teaching method combination was carry out.By selecting 63 TCM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subjects,micro-class and PBL teaching combination method or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 method was us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uggestted that the ablity of apply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solve clinical problems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micro-class binding with PBL teaching method deserves further inverstigation in TCM classic course.

Shanghan Lun;micro-class;PB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design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6.011

1672-2779(2016)-16-0026-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王保华

2016-02-27)

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第二类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育教学课题

猜你喜欢

伤寒论知识点微课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