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为王”与“内容为王”
——微信与微博的比较分析

2016-02-14杨一凡刘涛

中国传媒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好友微信内容

■文/杨一凡 刘涛

“关系为王”与“内容为王”
——微信与微博的比较分析

■文/杨一凡 刘涛

当今新媒体在中国迅猛发展,微信、微博作为依托自身资源、平台等,在各自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微信依托社会化关系网络,关系为王;微博依托社会化信息网络,内容为王。本文从关系类型、对于产品的延伸等多角度呈现微信、微博各自的特性,以及在构建各自传播生态上所展现的殊异。

微信;微博;社会化关系网络;社会化信息网络

引言

2015年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成为带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手机(90.1%)超过PC成为第一上网终端,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微博借着手机移动终端应势而上,根据腾讯发布的2016年的《微信数据化报告》,微信用户已近7亿。2016年6月,仅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12亿。微信、微博庞大的用户群和各自的产品特性,是当今传播生态中富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其不同关系网络的构建也显现了独特的面貌。

1.微信、微博:强弱关系的搭建与接入

微信主要通过qq好友、添加手机联系人来添加微信好友,将已有的人际关系复制到手机终端。通过这两种方式接入的人际关系类型,初级群体关系和一般群体关系比较明显,实现了人的情感维系和归属。后者主要是组织成员,大多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目标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与个体所在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关系的维护。

“微博的人际传播遵循以‘熟人为中心’的三级扩展建构模式。处于核心层的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微博转移,第二和第三层分别是基于学缘、业缘、趣缘的扩展圈子和基于事件推动的偶然圈子,在三个层级的人际交往和关系维护中呈现出重要性递减的‘差序格局’”。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弱链接理论”,通过“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以及“互惠性”四个维度对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做了强弱之分。在四个维度的衡量中,微信无疑是强关系层面上的。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则实现了一定的弱关系的链接。相反,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微博用户的关系上体现出了弱关系的特征。

2.微信强关系的维护

常来常往等是现实中我们增强人际关系的常识,关系建立起来后,如何维护关系是需要多种方式积极予以维护的。依托强关系维护用户群稳定与增长的微信,通过多种途径对用户之间的人际关系予以维护与强化。

2.1 即时通讯

微信建立的“强关系”在即时通讯的细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与好友聊天时对话框上方会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这大大提高了聊天双方的参与感,有效规避“沟通错位”乃至误解,降低了沟通成本。而即时通讯,使得现实中的个体在沟通上渐渐呈现出了全天在线的景象。

正是微信好友是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上的,所以一旦这种关系出现歧义和破裂,微信采取的人际关系处理,即屏蔽来保持人际关系表面上的“正常”,因为这种关系一旦关系不存在比如拉黑、互删,再次重建关系就附加更多的感情因素的考量。

2.2 朋友圈——圈层文化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功能中最活跃的。朋友圈是基于人际关系进行互动的场域,采取了点赞和评论的互动方式,为什么是点赞而不是点骂呢?因为夸赞别人意味着人际关系的促进,不难发现,更多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采取关照式的内容发布,预演他人对自己发布内容的评价和反应。在朋友圈中自拍、个人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的大量呈现,如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所示,在朋友圈中形成一面认识自我的镜子,这样的内容呈现方式何尝不是自我“阉割”与取悦他人呢?在这样的欢愉中,个人将会较少触及严肃话题、多样思考和深度省察,对于个人生活境界深入和境遇扩展的益处有限。

因此,我们得到的反馈可能只是“回音墙”里飘荡的回声,回声由我们发出,传递到别人反弹回来回荡在自己耳边,这显然不利于多样意见的形成,促进观点的讨论与辩驳,因为微信圈层里的意见气候是一致的,即点赞和良性的互动。

2.3 公众账号——推送与分享

微信添加公众平台,较易实现既有倾向叠加和延伸,对个人偏好自由予以了充分满足。如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所言:“大部分时候,人们凭自己所看、所经历来发展自己的品味。”而偏好自由的满足更巩固了个人的喜好。

人们很可能因为一篇文章而轻易地去关注一个公众平台,也很有可能因为一篇让自己不尽满意的文章修改对于该公众平台的认知基模,置内容于不问或是取消关注,这与微信公众账号短期内粉丝数递增明显,但长期以后掉粉显著的事实是相符合的。

2.4 与QQ的产品区分中加强——注重私人化和隐私

微信好友与QQ好友、朋友圈与QQ空间的重合度很高,但微信提升与QQ产品区分度上有鲜明的一点——更加注重私人化和隐私。

不论是将线下关系复制到线上的微信好友还是圈层文化的朋友圈都是私密闭环的交流,这样的隐私性体现在非共同好友无法看到他人评论点赞,聊天记录不保存,无法获取和导出。增添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注入新鲜元素冲淡封闭性,在隐私性下道德的暗渠涌动。所以画一条道德基准线,微信很容易使人将本我的部分暴露出来,因为它封闭、匿名。

3.微博的弱关系体现与意见市场的构建

3.1 弱关系何以体现?

如前所述,微博的关系层中处于核心层的是现实社会关系的转移,此外还有基于学缘、业缘、趣缘的扩展圈子和基于事件推动的偶然圈子。但在微博的使用上来说,相较于微信仍是“弱关系”。

从微博的互动上来看,大量的反馈、评论最后化为“99+”等符号呈现给信息的发出者,对于拥有较多粉丝的用户来说,微博提示甚至是一种干扰。大v看自己粉丝数量的增减就像富豪偶尔看一看自己银行存款的数额,见证着自己的影响力、知名度、话语力量。基于弱关系的基础,微博上交易出现极端化人际关系处理。双方并不需要考量过多的现实人际因素,更多的是摘掉面具、去掉角色扮演卸下伪装,微博使人站在了道德基准以上的本真状态。

3.2 内容为王下的意见市场的建构

新浪微博继承新浪从做门户时起就体现出的做内容的基因,在赛博空间中搭建起了一个巨大的意见市场。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发声,甚至现实中的草根也可以引爆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意见市场的出现极大鼓舞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参与性,在市场中可以摆脱现实中各种条件的规制与社会身份等的限制,特别是网众的认知盈余的充分彰显,使得在现实境遇中得到压制的思想公开表达、与众人分享,获得自我认知。个体需求得以在摆脱了政治、宗族、传统等的规制后,在“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规则主导下得以满足。

不少研究关注到微博与公共性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在结构上,微博重构了我国公共领域的既定格局,颠覆了传统媒体此前在公共领域所具有的垄断性话语;再现上,微博的可视性带来信息的可见与意见的可辩,有助于培养知悉的大众和形成公共论坛;互动上,微博在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行为趋于前台化。这些无疑是在微博秉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构建意见市场进而实现的。

4.结语

微信依托强关系,努力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微博关系构建上呈现出弱关系,但依托自身的内容优势努力营造社会信息网络。两者特性的不同,映照着各自的发展路径与未来指向。在微信与微博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先天”的特性无疑会对此二种应用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向作用。如何基于自身特性,在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潮流下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微信、微博这两大新媒体应用的闪耀“双子”的发展实践中,闪烁着值得注意的亮点。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白贵,彭焕萍.微博新闻的文本特征及写作技巧[J].新闻与写作,2014(3):76-78.

[3]姜胜洪,殷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4(4):41-44.

[4]陈强,陈冰淳.微博内容信任问题的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2014 (2):124-129.

[5]白雪竹,郭青.微信-从即时通讯工具到平台级生态系统[J].现代传播,2014(2):130-133.

[6]刘艳婧.2013年我国微博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4(1):45-56.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

G206

A

猜你喜欢

好友微信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属羊
删除好友
微信
主要内容
微信
微信
微信
在线好友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