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弗勒潜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6-02-14朱海波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能动性教者交流

朱海波

(江苏省如皋中学,江苏 如皋 226500)



谢弗勒潜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朱海波

(江苏省如皋中学,江苏 如皋 226500)

潜能具有三个分析性观念,即获得某种特征的可能性、倾向性和能动性。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三个方面论述了谢弗勒潜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在具体实施中,可从预设问题、逐步启发思考和总结性阅读交流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谢弗勒;潜能理论;语文教学

《教育新理念》中说:“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与生命去拥抱。”[1]我们需要用智慧与学生的智慧碰撞、交流、对话,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早日找到开启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谢弗勒潜能理论就具有这样的价值。

谢弗勒潜能理论认为潜能有三个分析性观念,第一,获得某些特征的可能性(capacity); 第二,获得这种或那种特征的倾向性 (probensity);第三,获得这种特征的能动性(capability)[2]2。作为可能性的潜能是自主的,不受有关外部环境状况的影响;作为倾向性的潜能是可能性潜能的进一步发展;作为能动性的潜能则意味着技能,是指根据意愿获得某种特征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能动性潜能理论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谢弗勒潜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作为过程的参与者,教师的角色意义应该是隐性而不是显性的。在巩固学生“可能性潜能”的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倾向性潜能”和“能动性潜能”,为学生今后的长期发展做好准备。

1 谢弗勒潜能理论实施的可行性

首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进一步明确。语文教材在一定意义上承载着社会价值取向,应该在社会风化形成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应当成为广泛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基本方式[3]。这就为谢弗勒潜能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

其次,在多轮次教学改革的推进中,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实施方式已经被彻底摒弃,这就为谢弗勒潜能理论的实践提供了现实基础。高中生的心智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基础知识的累积逐渐丰富,自我学习的经验和意识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这也为潜能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后,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普遍建立。新课程理论倡导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种关系,在保障教师组织引领地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而这样的空间,为潜能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2 谢弗勒潜能理论实施的途径

谢弗勒潜能理论特性明显,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几个步骤。

2.1 课前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能动性潜能取决于行动者的能动性,也就是说行动者具有能促进既定结果实现的有效性。根据谢弗勒潜能理论,如果在进入课堂时已经科学规划教学,切合学情,那么,生本切入、生生互动、自我提升等思维活动将得到有效落实。在课堂活动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使他们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体现他们的生机与灵性。其前提是学生已经因为内在的兴趣驱动而主动探究,专注研讨。要唤醒其内在兴趣,巧妙的问题设置是最佳突破口。

根据能动性潜能理论,问题的设置不能笼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力层次,通过启发,使其在思考问题时能很快找到思路,进而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潜能,让学生既能够按照题干的意图,顺利达到预设的得分点,又能在既有问题解决的高度上衍生新的问题,抽丝剥茧,最终进入文本的核心地带。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能否激发学生潜能,激发其主动积极参与学习;2) 能否温故,达到巩固已有知识技能的目的;3) 能否产生知识迁移,具有举一反三的功能;4) 能否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讨论中得到启发;5) 能否起到诊断鉴别的功能,让教者对学情有更明确的反馈;6) 能否引起足够多的人有兴趣参与学习;7) 能否让教者有效驾驭课堂,掌握教学节奏;8) 能否激励学生大胆呈现自己的想法,让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4]。当然,课前的预设无论多么精彩,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推进中,总会存在各种意料之外的答案。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急于矫正,勉强甚至僵硬突兀地呈现其标准答案,而事实上,这可能正是学生积极参与、热情探究的绝佳时机,也正是对教者智慧的极大考验,教师此时应该判断学生的思路是否有根据,如果有,可以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潜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进而有新的发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用智慧激发潜能,有效生成

谢弗勒认为提高或促进潜能即是使某人能够形成某一特征[2]4,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互动,特别是师生互动的质量,激发有效生成的过程,就是形成这一特征的过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语文教学绝对不能简单囿于知识的传授,教者应当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小组合作来获得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教者应当如导演,精心布置适合展示的舞台,用语言的配乐、眼神的灯光,营造温馨的氛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理智辩论,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完成自己道德和理性的升华。

首先,在课堂中,学生在面对简单问题时,会很快能想出答案,此时,教师不应该就此满足,要不断启发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究新的知识,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打开未来的钥匙,学会思考、学会辩论、学会交流。教师还应使他们学会如何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在面对比较难的问题时,除了要引导他们分析得出答案外,还要让他们学会总结,能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学习,自我充实,自我提升。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提问、质疑,改变之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提问、质疑非常重要,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平等对话,前提是学生与学习伙伴之间话语权的对等。话语权对等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质疑已知的权威。这样的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习个体。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目的不是评判、不是呈现,而应该是引领,让学生自由展示,互相激励,互相评判。这样的课堂,能极大地催生学生的参与意识,实际上就是能动性潜能理论在实践中的反映[5]。

2.3 用潜能开启语文之路,提升语文素养

谢弗勒认为:“通过对动机的重视,即通过相关信息的提供和在相关价值取向方面的指引,教育就促进了人的能动性的提高。”[2]65无论是什么课堂,课后一定要有总结,再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后的巩固,一切都是浮云,如何去巩固学习成果呢?我们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去背诵,去做大量的练习。谢弗勒认为:“一般来说,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是给他可以用于实现多种结果的技能,”[2]65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课后让他们进行总结性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深入地交流,交流产生的效果应该是多样的,能产生多种技能,交流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与他们交流在课堂上的所得,了解对问题的掌握深度;2) 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与之交流,弥补他们课堂活动的不足;3) 让他们自己谈活动感触,教师分别引导,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9.

[2] 伊斯雷尔·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石中英,涂元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何志文.语文课的对话情境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19(s):12-14.

[4] 朱海波.放下“师道尊严”,实现高效课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30):54-55.

[5] 顾乐远.谢弗勒“潜能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3):57-59.

〔责任编辑: 张 敏〕

On appliation of Scheffler’ potential theory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ZHU Haibo

(Jiangsu Rugao Middle School, Rugao 226500, China)

The potential theory has three analytical concepts, namely the possibility, tendency and motility of some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Scheffler’ potential theory in Chinese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the ways such as pre-designing problem, gradually inspiring intelligence and summative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are given.

Scheffler; potential theory; Chinese teaching

2016-03-29

朱海波(1982—),男,江苏如皋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G633.3

C

1008-8148(2016)03-0117-03

猜你喜欢

能动性教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