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内涵之方法论
2016-02-14路尧,王萍
路 尧,王 萍
(1.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2.空军工程大学 社会科学部,西安 710041)
国情国策研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内涵之方法论
路尧1,王萍2
(1.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2.空军工程大学 社会科学部,西安 71004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末召开,此次会议恰逢十二五计划完成和涵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的十三五规划逐步展开之际。本次大会生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并且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在各领域做出了部署。依据其会议的精神内涵丰富、价值指向明确。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要遵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这三大基本规律来看,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整合为统一的体系加以建构,从而将以人为核心的主体实践所要遵从的基本规律与阶段性具体现实目标相结合,在结构化改革关键期所得出的社会价值指引和个体行为指引。不论在社会层面还是主体个人发展层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梳理其内在逻辑脉络,探寻理论体系和根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这一会议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发展的方法论体系,从而为当代社会深化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脉络;方法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既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关键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积累了几十年的建设成就之后,逐步向更加具有活力、更具现代性的方向转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预示着新时期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建设任务要面临新的规划,同时也将应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值此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于2015年十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并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次会议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以及各方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实践提供了诸方面的重要启示。因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法论上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深入研究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度挖掘其内涵中的价值指向,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一次重大历史关头的重要会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极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指明了值得操守的价值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疾驰的全体中国人民掌撑着体制的保障,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作风上都始终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而不懈追求,持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作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步的执政党,其自身的执政原则、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自身组织建设都关涉民族复兴能否顺利完成。
党的活动和行动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故而党的实践也同样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安排。201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恰逢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即将开启之际。因而党中央在这次大会上对于以往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于获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也对存在的问题和即将迎来的挑战进行了客观评价和分析。通过对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结合国内外的形势和环境变化,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规划和实践指导理念。通过分析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侧重点,也同样提出了致力于按计划完成具体任务目标所应遵循的实践原则和发展理念。
从另一维度来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我们的改革发展工作提供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价值指引和方法论启示,因而根据今后的建设任务和形势,有必要进一步地梳理和明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核心内涵和精神主旨,把握其内在逻辑结构,探求并揭示未来改革建设工作所需要注重的要点和方法原则。坚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来指导和规划各项实践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应有的科学态度,坚守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应有的原则底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共同繁荣、持续发展的深刻理念,切实在思想和行动上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华美乐章而协同奋斗。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维度深远,涵盖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多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依据理论和实践逻辑来解析,基本上可以总体概括为“围绕一个要务,统筹两个大局,结合三大规律,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依照五大理论,坚持六个原则,谋划六个统筹,从而分阶段、有步骤地完成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继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现代化道路前进。
二、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重大意义
会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所进行的谋划总体上都始终围绕着“发展”这个主题。这也是中华民族始终要高度关注的中心任务。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因而,发展必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以合力完成的首要任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也同样符合马克思主义不断促进人类解放,带动生产力进步的价值向度。处于十二五向十三五过渡时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既注重对这一要义的坚持,同时也在结合时代环境特征的前提下,提出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调整。这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今“新常态”下而进行的规划部署。由于我们在发展中比较注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投资型经济拉动增长,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生态负担重、人力资本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也使我国在面临国内外消费结构变动之时经济转型难度大,造成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大,经济增长和出口量有所减少,就业矛盾等问题增多。所以党中央借助十八届五中全会认真研判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的关键节点,着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所依赖的体制机制,把原来对于劳动力的依赖转变为对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把原来对于劳动力的开发转变为侧重对于人力的开发。
这种认识上的转变在于充分地调动具有创造性的人的实践优势,发挥人在发展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把原来那种对于一定生产形式依赖上的人再次解放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人,让个性化的人力资源带来个性多样化的创造力,形成人力资源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和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让“中国制造”以更注重质量、更具附加值,产业链上出于更上游的高端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打造中国版产业4.0,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借助经济转型升级和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重新界定以及明确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正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依据时代变革和中国国情在实践上深化落实社会主义“解放以人为核心的生产力”这一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了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价值立场,继而有助于在风险矛盾与机遇并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面对新局面应提出认知和统筹的新要求
既然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且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强调注重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就需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并且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物质文化条件。
基于主体人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环境予以支持。依据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围绕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都必然在社会体制、机制内展开。社会的制度环境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正是国家内部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依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地完善、各方面政策法规更为健全。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借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新要求,着重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经济发展获得更为稳定的制度环境,让经济进步获得更稳健的制度保障,而谋求“稳中求进”。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改革必然要正视我们身处的周边及国际环境。人类社会的历史交往程度将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而不断加深,尽管世界走向“人类历史”高级阶段的进程中会面临曲折和反复,但是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高速信息化和交往紧密化的时代都无法无视其所处的国际社会环境而“独善其身”。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中国,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而改革和开放缺一不可。在对外开放的交往中,通过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可以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学习和借鉴,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改革。但是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谋划中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时,将战略机遇期的环境定位为风险矛盾与机遇并存的状况。那么,在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实践时就不得不考虑到影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和体制机制变迁的外部因素。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复苏艰难,产业出口量缩水,受其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国际市场上亟待改善我国的出口环境和提高贸易地位。为此,国家各部门也持续作出努力,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企业出口并同时推动国内产业布局调整。去库存、去产能,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品牌,重新打造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新优势,助力中国内部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这种由外而内、内外互动的经济转型升级,恰好符合并体现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统筹方针,也表明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和民族复兴的征程上,需要不断地结合国际形势调整内部结构,依靠自身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形成既能内外联动、充满活力,又能安定有序地具备战略定力的社会生态运行体系,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打造更具活力和稳健的共同体。
四、着眼于实现“双百”目标的现实任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由于十三五规划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所要完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期间。因而这一规划的科学制定和实施尤为关键。在各个环节、各阶段的政策制定和落实上,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深刻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见解。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改变现实世界。这一系列的思想武器是在党中央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也随着时代变革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实现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统筹下的社会发展,需坚持这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把握规律。十八届五中全会尤其强调了三大规律认识的重要性,认为十八大以来所能够形成的关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于把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凸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及行为指南的主旨,同时也为今后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因为注重人类解放的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逻辑基点放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上,通过揭示和批判主体人在现实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依附状态来说明社会化大生产趋势下,人类社会组织形态消灭了对立,步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必然走向。从这一最终价值归宿出发来探求现实解放运动的途径,追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力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所要完成的现实运动,就在于为这种能够实现每一个自由主体相互促进、自由发展的联合体的建立,不断地创造充分的物质、文化条件,不断地在体制、机制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本身。而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时代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本身。所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遵从和把握的最为坚定的实践规律,从而也就将人类社会发展解放的历史任务,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脉络之中,通过把握基本规律而进行科学执政,从而在现实中不断推动时代进步的基本路径。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十二五期间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进行科学定位,并指出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之重要性。所以,在认识上为未来开展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类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之际实现全面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任务的重要目标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党中央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诉求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价值体现,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道路正确性的重要标志。早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就提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进行布局的同时,也要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因而对于“四个全面”的布局与贯彻也是十三五期间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之一。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特别指出:“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十三五时期的任务,也是两个一百年的重要目标,所以完成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是历史进程中必须完成的时代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在于贯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有成套而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这是执政党在治国理政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必然选择。因而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必不可少,它也是我党科学执政的有力保证及行动依据。而现实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整个社会系统结构的变革也要求法治本身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不断完善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是前人未触及的道路,所以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其所追求的内在“现代性”也不完全一致。但在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条件下,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就必须为面向现代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对于社会治理结构和发展方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之第一个百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要注重“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也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将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制度、政策等条件的改革始终保持与社会需要相对应,通过完善公共供给来服务于社会进步、为生产力解放提供充分的共同体条件,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1]119。社会创新发展需要为创新主体人供应必要的社会环境,这一切创新要求可以看作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共同体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能使社会创新依靠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为其发挥能动性的创造力而提供充分的环境要件,使其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以创新驱动的生产方式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所以党中央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改革的领导者,更有必要依照法治精神严格要求自身。故而全面从严治党也就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一起,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布局。也因此成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面向全面小康阶段工作实践上必须坚决贯彻的总要求。
五、提出统筹六领域建设的“五大理念”及其依据
十八届五中全会既然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第一个百年目标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盛会,必然为未来工作提出更具时代色彩的指导理念。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下发展规律来分析我们所处的形势,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其视为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要求全体同志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随后分别从这五大理念出发,讨论了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六个统筹”建设任务以及在十三五期间的具体要求和实现途径。以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用各领域的实际工作要求将这五大理念贯彻其中,从而使其方法论的地位凸显出来,也着重诠释了这五大理念对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指导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
由于“理念”本身突出强调为内在关注的理想目标实现的观念和手段,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将此作为引领转型期社会深刻变革必须遵从的理念共识,有着相当丰富的时代性考量。首先针对目前发展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解决。在已经明确以往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已不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情况下,必须寻找到一条既有效、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人类解放诉求的创新自然进入了人们视线。而创新不仅要关注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还应在社会各领域更加突出全面性,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此从区域规划、区域科研、产业发展、政务管理、宏观调控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着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注重效益和质量的发展基点置于创新之上来以改革体制架构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所以创新成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任务目标,要在十三五期间必须坚持的理念,围绕创新完善供给侧改革更需要从多角度入手并加以解决。
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重新强调了“协调”的发展理念,并且为此提供了“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的方法论要求,使长期困扰我国的区域问题、城乡问题、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问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问题有了更加可靠的解决方略。全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平衡性”上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落实这一要求只有坚持协调的理念,把各方面的利益关切和价值诉求整合起来,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完成多维度、多领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呼唤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中,我们也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当重要的环境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的一部分,尤其在当前环境污染协同整治方面尤为重要。“绿色”理念不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也体现发展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取舍和选择,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一贯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已经印证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面临着复杂变动,世界经济放缓致使各国出口贸易减少。而相对应的贸易保护主义却有所抬头。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人类社会不断融合交往的趋势不会变,人类历史的方向不会变。坚持对外开放也同样不应放弃。通过对外交往不仅互通有无,还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依照时代潮流来调整自身生产格局和发展侧重,为社会的进步而共同努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把握三大规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考察比较国内外局势就不得不坚持“开放”。这一理念反映了对于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的坚守,也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所需要依靠的外部环境等要素条件。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在实践上也符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远景规划,对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行动上开放本身也符合兼容并蓄的发展要求,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来讲,都具有明确的方法论价值。
实现全面小康,逐步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也要由这些参与者来共享,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五大理念中加入“共享”这一理念,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继而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产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所在,即强调再分配上实现全体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因而也就进一步地表明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价值趋向。国家共同体的建构及其治理需要依靠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应成为阻挡在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障碍,在供给方面也应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面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更具包容性,让每一个主体人的自由都可以借助共同体条件的均等供给得以实现。所以“共享”的理念不仅符合共产主义原则,还适应当代社会包容性发展趋势和内在动态平衡的需要。对于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尤其是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六、强调 “六个坚持”的原则及其必要性
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依照“五个理念”进行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较为复杂的形势,这样,就有必要在确定现代化的道路上,坚持科学的价值原则,并以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依据。十八届五中全会恰恰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建设中必须遵守的“六个坚持”原则,这也使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原则内涵更为清晰和明确,使实践指导价值更加突出。
首先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唯物史观和现实革命运动的实践都证明人民对于推动时代进步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本身作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不仅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作为执政党带领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探索。发展也要由全体人民合力,成果也要由全体人民共享。通向创新驱动发展依靠的是群众的创造力,全面深化改革也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社会进步发展的依靠力量和社会发展成果惠及的群体都是人民,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是时代选择,也是人类社会建设规律和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
其次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要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着力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以统筹兼顾的根本办法来完成国内外两个大局的统筹,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转型期不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与国内外两个大局的统筹结合起来,使内外系统有机协同,生成内外联动的社会生态体系,促进社会结构与外部整体环境相适应,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治理机体,保持社会现代化建设符合两大基本规律。在实践中也要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加深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利用一系列规律来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之在面向“两个百年”目标进程中,在各个阶段上促进发展并保持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
“现实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能够变化并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的有机体。”[2]102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需要有全局眼光,保持战略定力,并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由于认识到实践有一个理性转换的过程,这种认识转化实际上带来的影响极可能使人们促成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当前社会结构面临的迫切调整正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发展中积累了诸多促成变革的因素,完成深化改革的任务也是在新阶段面临的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必然要求。因为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不仅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体制结构进化上也同样谋求与时俱进。在供给侧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环境要素。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支持。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原则,就是为了不断适应发展、服务发展。同时主体人的实践必须遵从社会基本公共规范,这也就意味着自由在现实中具有相对性。“善治”社会强调以公共规范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故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作为应坚持的原则,作为必须遵循的精神要点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按照既定的道路,沿着既定方向前进,就要有坚定的领导者高举伟大旗帜作为引领,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的先进性与坚定不移的原则立场,是保证社会发展沿着共同富裕价值方向的重要基石。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不仅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还着重说明了党的建设所要坚持的路径和能力建设所要坚持的方法。我党不仅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全体人民利益的维护者,还是治国理政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既是一种政治任务,也是一种时代任务、历史任务。坚守价值立场,增强执政能力,凝聚多元力量,实现复兴梦想,是党中央在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完成全面小康任务所要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准则,对两个一百年时代目标的顺利完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七、结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六个原则”为精神核心,围绕发展这个重点,从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开展规划和探索,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整个世界仍处于从危机中艰难复苏的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一阶段也面临着重要挑战,然而正是因为机遇与挑战并存,才能使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纵观古今、横论中外、扬长避短、有所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理论精神及其生成的方法论启示,都是对这一方向的积极探索,同时也是用更为科学的视野来武装我们自身,实现由精神到行动的“供给侧改革”。在即将进入十三五规划的新阶段,全国人民要同心同德、凝聚共识、坚守原则、勇于开拓创新、放眼全局、步伐坚定地共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目标,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契机,进行思想上的再武装,理论上的再丰富,实践上的再拓展以及行动上的再迈歩。固守原则理念,坚定目标信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共同谱写华夏文明的新篇章。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6-07-10
路尧(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讲师,从事政治文明研究。
F124
A
1000-8284(2016)09-0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