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
2016-02-1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策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策略
黎晓新
眼科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策略
黎晓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我国正处于上升趋势的主要致盲性眼病。为了有效地控制其患病率的上升,近几年的防治策略主要强调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治疗。在社区和基层医院广泛开展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定期随诊及治疗评估是降低糖尿病患者视觉残疾发生率的关键措施。新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分类法有利于社区筛查工作者、内分泌科医师及眼科医师间在早期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的沟通和交流。目前,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光凝、手术治疗及全身系统治疗方面,已开展了多项临床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其结果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坚持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防治,一定会有效控制糖尿病引起的视觉残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盲;普查;综合疗法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8, 44(1): 6-8
入选年份:2012
眼底彩色照像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的一致性研究
高丽琴,张风,周海英,等
摘要:目的:探讨眼底彩色照像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分期的一致性。方法:为系列病例研究。选择行 FFA检测的 99例(188只眼)糖尿病患者,均经眼底镜检查除外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严重增生性视网膜病变(PDR)。所有患者在行FFA检测之前,拍摄眼底彩色照片,每只眼获得5张非立体、50°角视野的眼底彩色照片。根据DR国际临床分类法,对从眼底彩色照片和FFA图像获得的DR临床分期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
结果:眼底彩色照像诊断中度NPDR 59只眼(31.4%),重度NPDR 76只眼(40.4%);PDR53只眼(28.2%);FFA检测诊断中度NPDR 50只眼(26.6%),重度NPDR 72只眼(38.3%);PDR66只眼(35.1%)。眼底彩色照像与FFA检测在判断 DR临床分期方面具有相对的一致性(κ=0.601),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全视网膜光凝即达到重度NPDR和PDR方面,两者的一致性相对较高(κ= 0.652)。结论:眼底彩色照像(5张50°角视野)可以为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提供有力依据,FFA检测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判断DR病程。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摄影术;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8, 44(1): 12-16
入选年份:2012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评价
沈晔,周天安,杜持新,等
摘要: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选取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就诊高度近视患者113例(216只眼),平均年龄30岁,均在球周麻醉及表面麻醉下经3.2 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2型15例,ICL V4,美国STAAR公司),随访术前及术后1 D、1周及1、3、6、12、24、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术前检查等效球面屈光度数(17.78±3.88)D,平均随访18.2个月后观察屈光状态,24.3个月后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面屈光度数为(-1.00±1.40)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 D以内者191只眼(88.4%),±0.50 D以内者 165只眼(76.4%)。术前屈光度数在-20.00 D 以下的有 151只眼,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 D以内者145只眼(96.0%),±0.50 D以内者128只眼(84.8%)。随访期间屈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168只眼(77.8%),4只眼(1.85%)下降1行。4只眼(1.85%)发生需手术治疗瞳孔阻滞性青光眼,3只眼(1.39%)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混浊,均行人工晶状体取出,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下降。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
关键词:近视;晶体,人工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11): 1000-1004
入选年份:2012
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
钟文贤,孙士营,赵靖,等
摘要:目的:探讨化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诊治的1054例化脓性角膜炎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疾病危险因素、就诊前接受的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化脓性角膜炎中真菌性角膜炎所占比例最高(61.9%),41~50岁的中年患者(27.3%)和农民(82.9%)最多见。角膜损伤是最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为88.7%,而革兰染色镜检法检查细菌性角膜炎的阳性率仅为43.4%。分离到的真菌中镰刀菌属占73.3%,其次为曲霉菌属(12.1%)。分离到的细菌病原谱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35.7%),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2.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在严重的化脓性角膜炎中最常见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及有效的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工具。
关键词:角膜炎;眼感染;回顾性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3): 245-250
入选年份:2012
上海市曹杨新村街道60岁及以上人群结膜松弛症流行病学调查
李青松,张兴儒,邹海东,等
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市曹杨新村街道≥60岁人群结膜松弛症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08年9月至10月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曹杨新村街道抽取调查点5个,对其中≥60岁 2225名老年人进行调查,询问病史,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部检查,并确立结膜松弛症的诊断。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试验,并进行保证调查质量的重复性检验。应用SPSS 10.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卡方检验完成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2225人,实际调查2110人,受检率为94.85%,其中确
诊为结膜松弛症 930例(1762只眼),人群患病率占44.08%。随着年龄增大,结膜松弛症患病率逐渐增高(χ2=10.44,P<0.01)。结膜松弛症 I 级556例943只眼占患眼53.52%,Ⅱ 级246例647只眼占患眼36.72%,Ⅲ级120例162只眼占患眼9.19%,Ⅳ级8例10只眼占患眼0.57%。患眼组视物模糊、视疲劳、疼痛症状发生比例分别为43.02%、10.73%、9.02%,明显高于非患病组37.02%、6.79%、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4、20.54和19.74,P<0.01)。松弛结膜堆积于下眼睑部位最多见于鼻侧和颞侧(944只眼,占患眼53.58%)。患病眼的下睑缘位置最多见为角膜缘上型(2589只眼,占61.35%),下睑缘张力分类多为内翻型、内倾型(分别占7.04%和6.63%)。患病眼泪河异常的比例(87.23%)明显高于非患病眼(24.49%)(χ2=1615.81,P<0.01)。结论:结膜松弛症是年龄相关性眼病,伴有明显的眼表损伤症状、体征和泪液异常。在社区人群中,结膜松弛症多为轻度的I级和Ⅱ级,下睑缘的位置和张力是影响结膜松弛症患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结膜疾病;流行病学;患病率;数据收集;上海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9, 45(9): 793-798
入选年份:2013
双眼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视觉质量观察
樊文英,王军,张恩魁,等
摘要:目的:比较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植入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比较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5例(50只眼)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 ReSTOR MIOL植入(多焦点组)和28例(56只眼)双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Natural SIOL植入(单焦点组)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3个月时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远矫正状态下近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视觉干扰以及脱镜率。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3个月,多焦点组94%(47/50)和单焦点组96%(54/56)患眼术后裸眼远视力≥0.6(χ2=0.347,P>0.05);多焦点组88%(44/50)和单焦点组13%(7/56)患眼裸眼近视力等于或好于J3(χ2=60.315,P<0.01);多焦点组90%(45/50)和单焦点组11%(6/56)患眼远矫正状态下裸眼近视力等于或好于J3(χ2=66.515,P<0.01);两组各空间频段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组 12%(3/25)和单焦点组 7%(2/28)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以上的眩光感(χ2=0.365,P>0.05);多焦点组8%(2/25)和单焦点组4%(1/28)患者术后出现轻度以上的光晕(χ2=0.485,P>0.05);两组均有 96%(24/25、27/28)的患者术后视远完全脱镜(χ2=0.007,P>0.05);多焦点组 80%(20/25)和单焦点组11%(3/28)患者术后视近完全脱镜(χ2=25.811,P<0.01)。结论:ReSTOR阶梯渐进衍射型MIOL能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减少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具有较好的视觉质量。
关键词:超卢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晶体;人工;视觉;双眼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9, 45(8): 679-683
入选年份:2013
关注干眼的诊断问题
潘志强
摘要:干眼是一类涉及眼表多部位的多病因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正确地诊断干眼是进行合适治疗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干眼定义的变化,综合目前临床诊断干眼的各种手段及其优缺点,提出用于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干眼的有效方法,从而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关键词:干眼病;诊断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9, 45(6): 481-482
入选年份:2014
防盲治盲依然是我国眼科界面临的巨大挑战
赵家良
摘要:近5年来,我国防盲治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我国盲和视力损伤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2006年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视力残疾的患病率为1.53%。以此推算,我国视力残疾的人数达2003.5万人。导致视力残疾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我国根治白内障盲的进展缓慢,白内障手术率仍然相当低。如果不努力抓好防盲治盲工作,我国有可能不能实现“视觉2020”行动的目标。防盲治盲依然是我国眼科界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已经为进一步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我国已有大量开展防盲治盲的人力、财力资源;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有利于
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已经能够为防盲治盲提供足够的技术力量。在防盲治盲的实际中,我国眼科界还面临着探索建立持续、高效的防盲治盲机制的任务。最近我国实施的“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是我国防盲治盲工作中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必将加速推进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
关键词:盲;视觉;白内障摘除术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9, 45(9): 769-771
入选年份:2014
我国大陆地区近20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概况
储昭节,王雨生
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我国儿童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我国卫生部ROP防治指南的颁布,全国的ROP筛查工作逐渐深入,但流行病学资料显得较为零乱。笔者复习了近 20年国内有关盲校学生致盲疾病谱和ROP筛查相关文献,予以综述,旨在为深化ROP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视网膜病,早产儿;发病率;中国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12, 48(2): 179-183
入选年份:2014
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初步观察
李筱荣,赵琳,胡博杰
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全部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不同分为试验组:22例(30只眼)植入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对照组:22例(29只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观察并记录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术眼远、近视力,主观调节幅度,应用 OCULUS Pentacam三维前段分析仪测量 2%毛果芸香碱眼液诱导前后的前房深度变化值。各观察指标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 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各观察指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随访期间,试验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和最佳远视力矫正后的近视力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应用主观移近法测得的主观调节幅度,试验组为(1.60± 0.57)d,对照组为(1.10±0.70)d。前房深度变化值试验组为(0.50±0.37)mm,对照组为(0.08±0.06)mm。术后12个月时,应用主观移近法测得的主观调节幅度,试验组为(1.38±0.52)d,对照组为(1.06±0.61)d。前房深度变化值试验组为(0.30±0.27)mm,对照组为(0.10±0.09)mm。结论:与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可以为患者提供较好的近视力和主观调节幅度,但远期疗效有下降趋势。
关键词:白内障;调节,眼;晶体,人工;聚丙烯类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09, 45(4): 328-331
入选年份:2014
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
赵家良
摘要:目前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正处于有利的时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近5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防盲治盲项目,白内障手术率显著提高;我国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深入持久地开展防盲治盲工作;我国已有较好的条件和足够的技术力量来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为主的防盲治盲工作。但是,防盲治盲依然是我国眼科界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盲和视力损伤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根治白内障盲的进展缓慢。因此,应当进一步推进我国防盲治盲工作,包括进一步提高对防盲治盲工作的认识,加强眼病防治和防盲治盲的网络建设,做好眼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及加强防盲治盲的科研工作。
关键词:白内障;盲;视觉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11, 47(9): 769-772
入选年份:2014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姚克
摘要:随着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增多,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来同时解决青光眼和白内障疾病是我们所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显微技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手术方式可供选择,这要求我们眼科临床医师灵活应用所掌握的技术,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采取对患者最有益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白内障;青光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小
梁切除术;外科手术,选择性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13, 49(5): 385-388
入选年份:2014
我国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史伟云,王婷
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是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目前,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方面,误诊和漏诊病例不少,主要是首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对病原学检测意识不够,往往在药物治疗无效时才想起行病原学检查。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严重缺少抗真菌眼用药物,同时医师对正确应用药物的方式和途径理解不深,致真菌角膜炎需行角膜移植来控制感染的比例很高。另外,医师缺乏把握手术时机及适应证经验,加上角膜供体的短缺,使真菌性角膜炎仍是感染性角膜病中最棘手的眼病之一。
关键词:眼感染;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华眼科杂志, 2013, 49(1): 2-5
入选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