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文化与《趣竹壶》

2016-02-14倪顺金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壶盖宜兴竹子

倪顺金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竹文化与《趣竹壶》

倪顺金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趣竹壶》用竹子和松鼠为元素,展现出浓浓的田园情趣。壶型近似于仿古,扁平的空间、丰满的轮廓,营造出的气韵尤其高雅。压盖非常圆润,竹子的使用在此壶中非常普遍,壶身上的贴花、壶盖上的点缀以及壶把上的竹节,都是对竹的美好阐述。

趣竹壶;紫砂泥质;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艺术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古往今来,不仅普通人喜欢竹子,更有无数的文人墨客青睐竹子,赞赏竹子。他们或以竹作画吟诗,感赋情怀;或赞赏竹子的品格和精神,以作自喻,以作自勉。在我国,竹子与人们有着不解之缘。人们爱竹、画竹、吟竹、赞竹,主要的似乎是在赞赏它的品格,推崇它的精神。古人曾把孤松、傲竹、腊梅称为“岁寒三友”,是蕴含着深刻道理的。人们把“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足见竹的高风亮节已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竹子坚忍不拔、高风亮节、修直挺拔的形象,高雅清幽、蓬勃洒脱的品格让历代文人墨客不知倾注了多少情感。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的美韵使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宋代大诗人苏轼更是对竹子情有独钟,嗜竹成癖。他在《於潜僧绿筠轩》诗中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苏轼借竹明志,以竹抒怀,特别是“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成为赞美竹子的千古流传的佳句。

清代郑板桥这样赞美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的坚韧,其实就是诗人个人性格的真实写照。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正是青青翠竹修直虚心的生动写照。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趣竹壶》用竹子和松鼠为元素,展现出浓浓的田园情趣。壶型近似于仿古,扁平的空间、丰满的轮廓,营造出的气韵尤其高雅。压盖非常圆润,小嘴短促可爱,耳形把简洁美观。壶盖上的一只小松鼠作为壶钮,身上的毛皮和面部表情皆栩栩如生。竹子的使用在此壶中非常普遍,壶身上的贴花、壶盖上的点缀以及壶把上的竹节,都是对竹的美好阐述。《趣竹壶》是集合了造型、工艺、装饰等一体的茶壶作品,投入到市场上颇受大众喜爱。

《趣竹壶》制作精细,轮廓周正,比例恰当。把手稳当,口盖严密,倒茶时无落帽之忧。因为紫砂壶不施任何色釉装饰,工艺要求就特别高,每一条线脚都要处理的干净利落;每一处过渡的细部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严格得丝毫不能相差。

[1]《宜兴陶艺》 香港市政局茶具文物馆 1981年初版 1990年重版

猜你喜欢

壶盖宜兴竹子
伪造的情书
宜兴釉陶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圆桌
制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