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打造理想“生命课堂”
2016-02-14陈建友河南省鹤壁市基础教研室
陈建友(河南省鹤壁市基础教研室)
着眼学生未来发展 打造理想“生命课堂”
陈建友(河南省鹤壁市基础教研室)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理想的课堂,有没有一个标准?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有“思想”、充满“数学文化”、具有“创新精神”、富有“爱”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应当关注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着力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生命课堂;数学文化;数学思想
河南省鹤壁市开展“生命课堂”的构建研究始于2011年,作为一个教学研究人员始终参与并关注着这项工作的进展.“生命课堂”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的快乐场所.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一个教研员眼中的数学课堂.
在多年的教学、教研经历中笔者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实践告诉我,一节好课是没有严格的标准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它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每个人教学的理念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给出不同的评价.一节好课又是有标准的.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其标准就是遵循教育方针、落实课程计划、理解课程性质、关注学生成长.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尺度、一个标准.
一、数学课堂应该有“思想”
好的课不一定是完美的课,但它一定是有思想的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总体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堂毫无疑问应该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日常看教案、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本节课要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甚至在一节课的最后要让学生总结出并记住“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思想”的渗透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生成的,也不是你让学生记住就能达到的.它是一个伴随学生生命成长各个阶段的长期过程,是一个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做却不可以刻意去追求的教学目标.只有通过长时间地潜移默化,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二、数学课堂应该弘扬“数学文化”
《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包含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但现在的中小学数学课,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人们津津乐道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十几年的基础教育,数学课讲下来,留给学生的最深印象是“数学就是计算”,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难”“枯燥”,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把数学融入语言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决了”则是算盘口诀.“万无一失”在中国语言里比喻“有绝对把握”.但是,这句成语可以联系“小概率事件”进行思考.此外,“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已经进入日常语言.
数学课堂上只有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才会变得平易近人,数学教学才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才能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让数学课堂有趣起来,让数学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三、数学课堂应该有“整体”意识
1.好的数学课堂应该有结构的整体性
好的一堂数学课,就是一个整体.从授课者的教学设计,应该能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和衔接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讲与练的时间搭配是合理的,不会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与教学目标和要求一致,教师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活动的时间过少.教师不会在课堂上脱离教学内容,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2.好的数学课堂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个整体
一堂课只是学生接受系统数学教育的一部分,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点”.
点(充实的课堂)—线(系统的学科教育)—面(完美的人生).
只有点不虚,线才能实,进而面才完整.一堂课应使学生清晰这堂课的知识脉络,明白知识体系的结构,清楚所学知识在中学的数学学习体系和生活实际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学习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有什么意义,对自己所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前后知识的联系.明白学生有可能产生的知识“断点”(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乘法公式、十字相乘、根与系数的关系、因式分解、二次函数等在初、高中的不同要求).
3.好的数学课堂应该关注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共有两次提到螺旋上升.第一次是在分析必修1时提出的:像函数这样的核心概念需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灵活应用.第二次提到则是在讲到各部分内容关系时说的: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任何概念、知识结构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个长时间的上升、渗透的过程.
例如,概率概念的渗透.
小学——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初中——了解什么是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
高中——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
体现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
四、数学课堂应该讲“创新”
1.数学课堂教学本身要有创新
我们提倡教学创新,研究创新教育,但是环境的压力、工作的懈怠使我们失去了创新的激情.导致教案毫无新意,教学模式僵化,教学目标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撇开一味地讲述概念、演练习题,时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认真研究外部因素改变的条件下,学生心理的变化,适时利用“慕课”等互联网教学资源去创新教学形式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创新意识.
2.数学课堂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度地关注了规范、标准,强调数学逻辑严密性,却缺少开放与包容.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条条框框太多,以致于产生思维局限性,对于问题的解决首先想到的是标准答案是什么,教师是怎么想的.
《标准》提出要提倡创新,培养学生个性.好奇心是一种重要品格,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保护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是至关重要的.
五、数学课堂应该有“爱”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我们在教学中也始终倡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蹲下身子对话,放下架子交流”.但是,在我们内心里是否得到认同?是否这样做了呢?你听见过“这都不会?”“你把全班的脸都丢光了!”“是头猪现在也该会了!”“你长那两个眼睛是出气的吗?”这样的话吗?你说过这样的话吗?我们的评价标准、要求过于单一,我们的数学课堂被功利性更强的高考所左右,数学被异化,脱离了其本来面目.反思过来,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呢?当你看见你的孩子蹒跚学步仅仅能走几步、当你听见你的孩子刚会开口叫“爸爸”这样简单的进步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喜形于色!这就是爱的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坚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关注到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失去了“爱”这个基础,所有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观念的改变,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必将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的快乐场所,创造性和高效的生命课堂教学一定会出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庞彦福,詹慧.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由一节课引发的联想[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10):8-12.
[4]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016—09—18
陈建友(1967—),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