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山交通大学校训精神的历史解读

2016-02-13刘旭东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茅以升校史校训

刘旭东,张 旭

(华北理工大学a.高等教育研究所;b.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唐山交通大学校训精神的历史解读

刘旭东a,张旭b

(华北理工大学a.高等教育研究所;b.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每所大学的校史都能够通过其校训加以透视,校训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独特精神品格。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近代著名工科大学,在其早期办学历史中凝练成“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一校训。文章通过历史的视角对该校校训进行解读,客观地揭示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理念,以期传承校史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校训;校史;大学精神;唐山交通大学

一、引言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博弈,一所大学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其独特的大学精神方面。张国良教授曾经指出:“大学校训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反映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1]这一观点表明,研究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对于其校训的正确解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价值追求的体现,是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凝聚点,对于大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校训的领悟,不可逾越对该校大学校史的研读。校史,顾名思义,指的是一所大学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智慧源泉[2]。在一定程度上,校史与校训相辅相成,校史是校训孕育发展的母体,校训在校史演进的过程中凝练而成,两者共同映透出大学精神的核心。

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工科大学,在唐山拥有长达67年的办学历史,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学本部专案审查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确定“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作为该校的校训。1947年国立唐山工学院(唐山交大)在庆祝建校51周年、唐山复校42周年校庆纪念日之际又将交大校训定为院训。

这四组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勤求学”是办学的基础,“敦笃励志”是办学的目的,“果毅力行”是办学的源泉,“忠恕任事”是办学的目标。唐山交通大学一直秉持这一校训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交大人不断锐意前行。本文将以历史的视角对唐山交通大学校训进行解读,深刻领悟这一校训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校史文化,体会大学精神的凝练过程。

二、“精勤求学”——严格教育教学管理的写照

“精勤”指专心勤勉,“求学”意为探求学问。该句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探究学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勤奋刻苦学习的品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揭示学海无涯,坚持不懈的求知态度;强调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校训内容的这一定位,正是由唐山交通大学在这方面的校史演变凝练而成。唐山交通大学在民主管理、课程设置、招生选拔、考试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无疑成为了唐山交通大学办学成功的基础因素。

(一)管理民主,课程设置广泛

从唐山交通大学建校至抗日战争开始,国内形势瞬息万变,动荡不安,而学校的负责人也随着社会的动荡而几易其人。为了使学校的正常运行不受外界干扰,历任校长都十分重视教授会议,对重大的教学问题,都需要经过教授会议的研讨,之后学校才能决断。因此,外界动荡不安的局势并没有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由此可见,稳定的教授会议,使得民主管理理念得以发展延续。

当时的唐山交大是以土木工程为主要学科的大学。土木工程是针对军事工程而言的,也可以称为民用工程,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学校对于土木工程系的课程设置是十分重视的。该院系共设有40多门课程,规定应取得460个学分,这和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等美国知名高校的设置是基本相同的。另外,学校还规定要用英语授课,用英语答卷,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些同学赴美留学也是非常有利的。唐山交大的学生在校训的引导下,学习勤奋刻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一般八个月就能读完硕士学位,而博士学位一般在两年之内也可以顺利取得。种种事实表明,唐山交大当时培养的学生素质是很高的。

(二)制度严谨,力求真才实学

唐山交大将严格的考试制度摆在了校规中最为突出的位置。教师在评分时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考试制度。考试分为月度考试、期终考试、周测验和临时测验。这样安排的考试周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督促,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授课方式和进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对于学期考试中不合格的学生采取“补考”政策,若补考两次都不通过,则会被强制退学。这项制度虽有些苛刻,但却保障了学生能够学到真本领。另外,对于毕业生的管理也十分严格。毕业生的成绩需要经过重重审查,再用规定的计算方法算出每位学生在校时的所有成绩,并按成绩高低来排名。这样一来,就保障了毕业生的质量,这也是对毕业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体现。

(三)生源优秀,师资力量雄厚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山交通大学在北平、上海、武汉、广州四个考点进行招生,考试采用统一命题的形式,择优录取。学校一般招生人数为40或80名,而报考人数却常常在3 000人以上,所以被唐山交大录取的都是中学的优等生。有的学生为了能考上唐山交大,考了两三次才终于被录取。由此可见,唐山交通大学的学生录取制度相当严格,被录取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人才。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在唐山交通大学有五位很著名的教授,被称为“五老”,分别是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黄寿恒、顾宜孙。“五老”为老交大奉献了一生,也奠基了今日交大昌盛的基础。在他们之后,又有一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四少”的朱皆平、许元启、罗河、李汶教授。这些教师用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多届优秀人才,成为唐山交大建设发展的最强大后盾。

三、“敦笃励志”——辉煌卓越办学成就的写照

“敦笃”指敦厚笃实,“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该句的宗旨是: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敦厚诚信品德的人,培养他们成为吃苦耐劳、怀有雄才伟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正是在这一品质培养要求之下,唐山交大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敦笃励志”也就成为了唐山交大办学目的的体现。

(一)“竢实扬华”匾额的由来

1916年,在北京举行全国工程高等学校作业展览评比,唐山交通大学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一名。为表彰唐山交大的优异成绩,教育部授予了该校“优等奖状”一个。同年12月,教育总长范源濂先生特嘉奖该校“竢实扬华”匾额一方。“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扬”有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期待学校培养更多务实、诚实的人才去振兴中华,发扬中华文化。“扬华”,也可以解释为扬弃浮华、追求务实精神的意思。这就是“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

(二)茅以升求学与“东方康奈尔”美誉

茅以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和工程教育家,191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交大)土木工程科,获得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在康奈尔大学,他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震动了全校。学校举行毕业典礼那天,校长把亲笔签名的硕士文凭发给茅以升,并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来康奈尔作研究生学习的,都可以免试入学。此后,茅以升曾担任唐山交大的校长,办学精神颇受“康校”影响,并开始学习“康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所以当时的唐山交大就有了“东方康奈尔”的美称。

(三)人才辈出续写华章

唐山交大是培养我国近现代发展史名人的摇篮,在唐山办学的67年岁月中,其学子创造了上百项全国第一。上世纪五十年代,该校提出并指导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先后参与设计建造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成渝、兰新、成昆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该校英才辈出,先后培养出73名国内外著名院士、3名两弹一星元勋。茅以升、竺可桢、杨杏佛、黄万里、林同炎、肖纪美、姚桐斌、陈能宽、吴自良、罗忠忱、顾宜孙、伍镜湖、吴稚晖、赵仕北、唐振绪等众多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都曾经在此就学或任教。

历经百余年发展,时至今日,西南交通大学仍然是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府,是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有74个重点本科专业(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交通学科排名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四、“果毅力行”——艰苦曲折办学历程的写照

“果毅”指果敢坚毅;“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二是指努力实践。该句宗旨是:强调培养学生敢于拼搏、战胜困难、锲而不舍、改革创新、兢兢业业的事业心。唐山交通大学的办学史就是一部搬迁史,正是这样的办学地理变迁描绘了多灾多难的交大搬迁路径[3],并深刻揭示了“果毅力行”这一校训的真谛。虽经历磨难,交大人却一直坚不可摧,这一品质成为了交大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山海关建校

唐山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它伴随着铁路、煤矿的兴建,为培养路矿人才而创建。1877年,开平矿务局成立,为便于运煤至天津,该局修建了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为解决管理铁路的人才问题,1896年在山海关设立铁路学堂,批准后学校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0年9月30日,八国联军占领山海关,学校被迫停课。

(二)唐山办学

八国联军撤退后,1905年5月,因为唐山有铁路修车厂,更加方便学生实习,于是在唐山火车站以西破土动工,修建了新学堂。1906年春,学堂另外招收矿业科学生,培养采矿人才,并入学堂与铁路工程科学生一起学习,从此学校便改称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1月,学堂改称唐山铁路学堂。1914年8月,学校更名为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20年底,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又与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了交通大学。次年3月,交通大学在京、唐、沪三地设立三个学校。罗忠忱教授为唐校主任,茅以升为副主任兼代总教授。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唐校很快跻身于全国第一流高等学府之列。1922年9月,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改为交通部唐山大学。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将交通部唐山大学正式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

(三)内迁避祸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侵华铁蹄迅速南下,使得正稳健发展的唐山交大面临着严重的战争破坏与威胁。在当时全国108所大学中,共有91所遭到破坏,14所全部被损坏。为免受战争破坏,抗战爆发后我国大学开始了规模庞大的内迁。同当时国内其他大学一样,唐山交通大学也被迫迁往内地办学。1937年至1946年,学校辗转湖南湘潭、贵州平越、四川壁山等地开始了艰苦的办学历程。抗战胜利后,最终在1946年8月23日迁回阔别9年的唐山校园恢复办学。

(四)移址四川

1952年高校院系大调整,唐山交通大学的地质系、冶金系、矿冶系学科分别被调走,划分到了其他院校,只剩下单一的铁道交通学科,学校因此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期间学院不断受到校址迁移问题困扰。1950年代初,学校曾在北京潭拓寺建立了唐山铁道学院北京分校。后又在甘肃兰州选址谋迁,在1958年初建成了部分校舍(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兰州交通大学),并调出了大量师资设备。院系调整和校址迁移问题,使得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大受影响

1964年国家根据战略需要,为支援西南大三线建设,唐山铁道学院作为铁道部的下属院校,被铁道部决定内迁四川。1971年12月初到1972年1月中旬,唐山铁道学院全部迁往四川峨眉,3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从此以后,在历史上存在了20年的唐山铁道学院这一校名不再被续用,唐山交大也成为了唐山永久的回忆。

1984年5月该校在成都市西北郊九里堤扩建总校。2002年又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形成了现在“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五、“忠恕任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写照

“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是“仁”的具体运用;“任事”指胜任所担当的职责。这句话的宗旨在于鼓励学生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培养具有自信心、责任心、竞争力、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唐山交通大学经历种种磨难,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满腔爱国热情,有自己的爱国家、爱校园的表达方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反映了“忠恕任事”这一校训的精髓,成就了学校培养勇于担当的“社会人”的最终办学目标。

(一)解放前的学生爱国运动

1919年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很快波及到了唐山,5月6日,唐山交大学生组织了救国团,并发表了宣言书,声援京津的学生运动。6月12日,学生发起召开了全镇公民大会,地点在唐山火车站广场。这次由学生发起的公民大会,鼓舞了唐山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唐山的革命斗争发展。

1921年10月,开滦五矿大罢工爆发后,时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的俞文鼎火速返回唐山,阻止该校学生支援工人罢工。学生们便以罢课游行示威表示反抗,并致电总统府、国务院、交通部,要求撤换俞文鼎。该校学生派代表去北京向北洋政府请愿。最后,学生们取得了胜利。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唐山交大和丰滦中学的学生在地下党领导下联合上街游行,高呼反日口号,抵制日货,申张了民族正气。1935年11月25日,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在通州成立,华北正酝酿“特殊化”。在此形势异常危急的时刻,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交大、一中、丰滦中学等校的学生在福庄广场集合决定立即罢课,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声援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反对当局的卖国行径。之后在1947年春天,平津学生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学生运动,唐山交大的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也多次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贴标语、演讲。

(二)大师风范——茅以升修桥炸桥,支持抗战

钱塘江大桥是由交大老校长茅以升先生主持设计建造的。然而,这座大桥在建成89天时,却由茅以升先生协助炸毁了。原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阻止日军南下进程,11月16日,南京政府发出了炸桥命令,要求赶在日军前面把大桥炸掉,以防止日军跨桥渡江。茅以升受命亲自把桥的致命点标出,并看着把引线接好,12月23日这一天,茅以升正式接到命令,炸毁了大桥。直到1953年,大桥得以修复,茅以升先生“抗战必胜,此桥必复”[4]的愿望最终实现。

以上校史的记录,正是唐山交大师生践行“忠恕任事”这一校训的真实写照,也正是由于广大师生的强烈公民责任感,才使得唐山交大的校训精神更加值得学习和颂扬。

六、结语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深刻变革,回归文化本质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和客观要求[5]。这一趋势的本质要求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防止大学蜕变成科研工具和商业机构,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地位。深刻领会校训,加强校史教育,是一所大学传承办学理念,弘扬大学精神的重要手段,是一所大学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重视校训的精神文化导向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作为公民的个人价值,造就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良好的国民性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历史的视角对校训和大学精神进行分析,并在校史和校训两者的研究中更好地发挥大学精神的引领作用,这将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张国良.大学校训理念的设计准则与践行路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8(4):1-5.

[2]校史[EB/OL].(2016-06-30).http://baike.so.com/doc/6015531-6228520.html.

[3]刘旭东.产业的驱动:唐山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201-202.

[4]王晨.“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曾被炸毁的钱江大桥见证中国繁荣[EB/OL].(2015-05-21).http://www.zjol.com.cn/05zjol/system/2015/05/21/020661343.shtml.

[5]郑吉春.立德树人: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2014(11):53-55.

(责任编校:夏玉玲)

A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tto Spirit of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LIU Xu-donga, ZHANG Xub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b. School of Management, Tangshan 063009, China)

The history of every university can be penetrated through its motto, which can reflect its unique spirit.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called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now, is a famou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 modern China. It developed its motto in its early history, that is “Diligence, Ambition, Decisiveness, Loyalty”. This paper is aimed to interpret the motto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demonst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philosophy of the university in an objective way, so as to carry on the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university motto; university history; university spirit;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G64

A

1672-349X(2016)05-0028-04

10.16160/j.cnki.tsxyxb.2016.05.005

猜你喜欢

茅以升校史校训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茅以升的不担心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