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古希腊式的悲剧命运

2016-02-13李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莫里森古希腊克拉

李涛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古希腊式的悲剧命运

李涛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的视角,展示了麻痹的家庭和社区对个体悲剧命运的影响。本文就小说人物的古希腊式悲剧命运进行解析,展现出人物悲剧命运发生的要素、情境和走向,以及造成这种悲剧命运的可能缘由,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

古希腊;悲剧命运;《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写于1970年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以重写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美国中小学流行读狄克和简作为开篇,随后探讨了美、种族以及黑人生存的困境和悲惨命运等主题。小说第一句话就复制了狄克和简读本上的篇章,之后的句子在重复前文的同时去掉了标点,对语言材料的反复和记忆加深了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看出,白人的价值观通过启蒙读本逐渐渗透到黑人的观念中,给他们带来致命的冲击,从而使他们情感扭曲、精神错位。另一方面,预示了小说主人公皮克拉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像引文中的语句一样混乱不堪、没有希望。莫里森用这种特别的艺术表现手法强化了小说里黑人的悲剧命运,作者所描述的不公正的世界与读本形成了异乎寻常的对比,那是一个决不会让人联想到狄克和简的幸福的理想王国。

Henry Louis Gates Jr.称莫里森的写作“不同寻常”,既普遍又难以理解。除了对读本的重复引用,莫里森还提醒读者对小说中叙述人克劳蒂亚的自责和道歉给予严肃的思考。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我们读到的都是黑人无可逃避的宿命和古希腊式的悲剧命运。悲剧的命运观也是古希腊悲剧的一个显著特点,没有命运观就没有古希腊悲剧,悲剧就失去了生命力。命运观制约着古希腊悲剧的本质属性。而所谓命运,就是必然之车轮(the Wheel of Necessity ),无可逃避,唯有面对和承担。古希腊悲剧是一种共同拥有的真正的集体性经验。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里,无论是主人公皮克拉,还是她的家庭和社区里的其他黑人,他们无一不受到命运的摆布和扭曲。正如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他虽清白无辜,却要遭受命运的摆布。

一、皮克拉的悲剧

皮克拉是小说中一个变化莫测的核心人物。在小说中,由于文化的蒙蔽和缺乏包容性,皮克拉遭受了自我消逝的痛苦。小说探讨了何种影响形成了她的悲剧。小说开篇就提出有关美和行为的对错与否这样扰人的问题,白人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渗透进黑人的观念之中。印有秀兰·邓波儿图案的杯子的出现,将有关美丽和正当行为这些令人烦扰的问题带到读者面前,定义美的时候存在什么标准。评论家Barbara Christian对此评论说:“在《最蓝的眼睛》里,其中心主题是标准的西方审美观对生活在俄亥俄州黑人的影响,以及对黑人社区观念的深远影响。”小说里所有的成年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接受了四季更替的反常性的颠倒并深受其影响。为了内在化西方的审美观,黑人社区自动地取消了自身文化拥有者的身份,成为他者;另一方面,四季轮回,永恒不变。这种轮回喻示了黑人的悲惨命运,这种命运同四季一样,永无改变。与T.S 艾略特在荒原里创造的世界相比,莫里森小说里描写的四季,没有生长。扭曲的生存环境、不幸命运的必然性、颠倒的季节顺序喻示着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对黑人的扭曲,以及黑人社区对问题的视而不见、一味地盲从而导致的集体性悲剧。莫里森不仅反对大地作为人生存的根基所应具有的母性,也反对人对自然盲目信任的冲动。人类自身以及母亲和女儿的纽带关系,在小说里表现为相互伤害而不是相互疗伤的关系。也正是如此,当小说主人公皮克拉在白人雇主家碰翻了果酱时,皮克拉的母亲波琳不仅没有关心女儿是否被烫伤,反而在踢了女儿一脚后,安慰着一旁受到惊吓的白人雇主的孩子,皮克拉再次陷入绝望之中。

W.E.B杜波伊斯曾提出“双重意识”“他人的眼神”:作为在以白人为主流社会中的少数群体,黑人若在试图寻求一席之地,必须要学会顺应这种凝视。在小说《最》中,皮克拉拿着三便士去糖果店时,遭遇到这种视而不见的凝视:“在视网膜和物体之间,他的目光游移,他感觉没有必要浪费功夫瞥上那么一眼。”作为一个白人移民的雅克鲍斯基,他怎么会去看一个丑陋的黑人女孩?皮克拉得到了三包包装纸上印着玛丽·琴的糖果,微笑的白色脸蛋和金发蓝眼,他觉得这双眼睛很美。她没有钱来把自己装扮成白人,只好寻求其他方式来让自己变成白人,她决定用吃来消化白色的肤色。白人的审美观通过糖果上玛丽·琴的图案,以另一种微妙的形式渗入到皮克拉的心理。

莫里森深知在黑人心里,“白人即美”的审美观在黑人及社区打下了多么深的烙印,作者认为宣称“黑即是美”是如此困难。在小说中,作者借叙述人克劳蒂亚的角度讲述皮克拉的故事,克劳蒂亚的童年与皮克拉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因此,她能够思考她们的处境,也为未能保护皮克拉感到自责。作者希望通过探索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参与进来并思考,皮克拉被毁灭和克劳蒂亚幸存的深层次原因,除了懊悔和自责,我们还能为皮克拉的悲剧人生做些什么。

二、家庭的悲剧

从小说对皮克拉家庭内部的描述来看,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比较反常。在秋季这一章节的最后一部分,描述了皮克拉家的变动:皮克拉的父亲查理嗜酒如命,她的母亲波琳信靠上帝只是为了公正,为了惩罚她的丈夫查理,在教堂祈祷时,“她希望上帝能帮助她,让孩子们免受他们父亲罪行的伤害”。贫穷本身并不能摧毁人,然而受白人文化影响的黑人审美观和价值观却能摧毁黑人及整个社区。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叙述逐步加深我们对皮克拉家庭角色的理解,为何他们每个人都有着毁灭性和蓄意破坏的态度。作为小说的主角,在美国遭受贬损的三重身份——黑人、孩子和女性,造成其悲剧的命运。

(一)查理的悲剧

在《最蓝的眼睛》小说里,查理毁了他的女儿皮克拉,本应遭到谴责。但是,回看查理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我们不得不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查理经历了被抛弃的痛苦,他出生四天后被母亲丢弃到垃圾堆,吉米大婶解救并养育了他,他短暂的幸福生活在吉米大婶病逝后就结束了。查理十几岁时遭受了白人莫大的凌辱,在经历了这样的羞辱后,查理开始了寻父之旅,与父亲的相遇给查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父亲的拒绝是莫大的羞辱,查理一路奔跑,直到远离一切他所熟悉的人和事。查理彻底地自由了,自由地任暴力肆意伤害他的家人,自由地感受他所能感受的一切:恐惧、内疚、羞愧、爱、痛苦、遗憾。这一切将查理毁灭,查理的悲剧人生直接导致他的女儿皮克拉的悲剧人生。

(二)波琳的悲剧

波琳给女儿也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波琳的悲剧人生同样导致了女儿的悲剧。波琳小时脚部受伤,跛足和缺乏爱的家庭让她变得孤僻,无论在哪,她都无法感受家的存在。波琳后来遇到了查理,两人相恋并结婚。他们来到北方的俄亥俄州的洛伦城开始新的生活,一切都变了。波琳见到的都是白人,洛伦城妇女的势利让她感到孤独,她希望能有一些钱装扮自己。波琳的自我价值不在于救赎自己的女儿,而完全寄希望于她所工作的有钱的白人家庭。从南部乡村迁到北方城市,对非裔美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黑人移民必须学会在这样一片他们难以生存的地方生存。一方面,他们和南方的人事有难以割舍的维系;另一方面,他们又被已形成的白人社区所轻视。

(三)杰拉丁的悲剧

作为一名中产阶级的黑人妇女,杰拉丁并没有用爱和使命来滋养她的家庭,她只是费尽心思地把家收拾得无可挑剔,她还精心修饰她的儿子、丈夫和她自己,但她并不爱他们,她只爱家里的那只猫。杰拉丁看见皮克拉时,她想起了她所试图逃避的一切,与贫穷、黑人的挣扎有关的一切。在杰拉丁的眼里,皮克拉就是一个“肮脏的小黑鬼”,这表明杰拉丁与黑人社区隔绝的程度以及她与她的压迫者之间的维系。

三、社区的悲剧

莫里森在小说中经常谈到的一个主题是社区。个人与社区的复杂关系在很多方面都被忽视了,这一关系也成为莫里森叙述的核心。莫里森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种没有生命孕育的环境和社区,在那里,潜在的生存价值观被颠覆。为了在这样残缺的社区生存,每个人不得不绝望地抗争,但抗争往往以失败告终,每个成员最终都走向分裂与毁灭。在《最》小说里,个人与社区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皮克拉游移在她一直渴望进入的社区边缘,她和家里的其他成员都无家可归。对无处可去的恐惧是生活中真正的恐惧,她永远不能使自己融入到社区中去,总是处在社区的边缘。社区最终摧毁了皮克拉,这是皮克拉的宿命,也是她的悲剧。

小说以希腊式的悲剧展开叙述,也因为这样的叙述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心。这种叙述视角类似于古希腊的悲剧命运:无望地、无法改变的、徒劳地、身份模糊带来的冲突导致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皮克拉的毁灭没有人受到谴责,但我们所有人都以另一种方式被控诉。如果没有人有罪,也就没有替罪羊。小说中的每一个正在挣扎或者无处可逃的黑人最终都逃不出命运这只无形的手,一代代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最终酿成集体性的悲剧。也正因此,莫里森对她笔下所有的人物都给予一种宽恕的态度。作者希望揭开黑人社区麻痹的伤疤的同时,找回被忽视的黑人历史,唤起读者的思考:对于一个无家可归的黑人小女孩,幻想通过拥有蓝色的眼睛改变命运只能走向毁灭的悲剧命运,唯有家庭的爱、社区的凝聚和黑人文化的重建,才能改变黑人自己的命运。

[1]秦晓梅,秦延梅.《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J].陕西教育,2015(7).

[2]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Barbara Christian.Black Feminist Criticism[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7.

[4]Toni Morrison.The Bluest Eyes[M].New York: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2007.

[5]Tracey LWalters.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Classicist Tradition [D].Palgrave Macmillan,2007(10): 118-119.

[6]Harold Bloom.Bloom's Guides of the Bluest Eyes[M]. New York:Infobase Publishing,2010.

I106

A

1673-0046(2016)12-0192-02

猜你喜欢

莫里森古希腊克拉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一克拉便利店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古希腊人办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克拉恋人》夏日里的欢乐之恋
克拉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