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6-02-13杨敏
杨敏
(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7)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
杨敏
(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7)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积极地创设第二课堂,旨在使学生在业余时间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但是,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建立做得却不到位,这是令人担忧的。基于此,文章在浅谈第二课堂开展实况的同时,阐述了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构建的理念及体系中具体涵盖的内容,最后挖掘其构建的内涵。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可以被视为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延续的场所,更能协助学生巩固与强化对知识吸收的程度,同时,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范畴,协助高校学生在独立型的实践活动中充实自己的头脑。而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等各项能力的检测,可以被看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建立健全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就显得愈发重要,能够协助高校落实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一、概括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
(一)定位缺乏明确性
明确性的缺乏,使高校教师认为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以及他们社交能力提升的幅度的检测。其实,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是对学生迁移第一课堂知识与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而现行的评价体系因为定位缺乏明确性,而没有实现对第一课堂实践疆域达到拓展的目标。
(二)体系涵盖的内容缺乏完整性
因为评价体系内容缺乏合理性与完整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第二课堂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势;再者,评价体系形式与内容的繁杂化大大压缩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很容易使高校学生在多样化的第二课堂环境中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甚至会在带有娱乐性色彩的课堂环境中不思进取,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去锻炼与强化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
(三)经费保障落实缺乏全面性
很多高校因为经费的缺乏或者是教学场地的有限,而没有实现第二课堂被健全的目标,这样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就不能将自身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从而降低了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的成绩;再者,因为第二课堂边缘性的特征导致评价体系的边缘化,第二课堂实践内容、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学生在该类型课堂中所取得的成绩等关键性问题直接干扰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进程,在某种意义上,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高效运行设置了屏障。具体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不能实现创新优化的目标,第一、二课堂不能有效地衔接,教师与学生实践的效果,不能达到多维度的评价,也抑制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
二、阐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目标与设计理念
(一)构建目标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了解到第二课堂是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综合素养提升的主要阵营,在优秀人格塑造以及创新意识强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要大于第一课堂。因此,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目标之一就是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的高度、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整合的水平。也就是说,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的宗旨是有效地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协助高校落实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在该评价体系的辅助下,“两个课堂”相互配合的积极性与协调性就会显著提升。
(二)构建理念
首先,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是基础,这是第一、二课堂实现和谐发展目标的关键性保障;此时,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有效地解决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两张皮”脱节的现象。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健全管理与激励体制为根本,将第二课堂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实效性发挥出来。
此外,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以“育人”为基准,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操作技能水平,使学生德、智、体各项素质同步发展,以对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
再者,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应该以学生为核心,灵活地创建考评机制,始终坚持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阵营,体现出这一延伸型课堂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实用价值。
三、探究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
为了使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更显充盈性,高校应该积极地对《第二课堂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制实施办法》《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奖励和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实施完善的措施,科学地将有关配套方案融入实践育人评价体系中,将六大系列活动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中,推广学分制管理模式。概括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涵盖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考评、学科竞赛结果的评价、读书阅览效果的评价、文体活动成效的评审、技能拓展与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等。
例如,某高校以“课程化”“学分化”“项目化”作为第二课堂构建的基点。“课程化”实践育人评价体系中,要求高校学生必修与选修成绩必须达标,并在此基础上,要求本校学生必须取得2-4个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科研类、竞赛类或证照类第二课堂学分。可见,基于这种类型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协助他们强化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水平;“学分化”实践育人评价体系中,重点内容是考察学生结合专业特色提升操作水平的能力,对本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整理与考评;“项目化”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具体是借助立项的形式,对第二课堂经费投入的方面进行审评,此时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及资助经费管理工作更显规范性。在“项目化”评价体系的协助下,大量的专项经费被有效地投入到相关专业的实践实验项目中,第二课堂实践成效性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例如,该高校为了使第二课堂有效地开展、顺利地运行,“项目化”评价体系中,不仅仅含有预先设定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延伸出许多自选的项目,为实践育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内驱动力。比方说美术等艺术类的专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再是单纯地上交论文,而是用课堂画展取代论文写作这一常规的评价模式,此时画展就可以被视为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定期地参与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环节中,对其创作技巧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其技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协助下,打造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他们在交流与探讨的环节中丰富创作技能、感悟艺术内涵。此时,该高校借助第二实践课堂以及育人评价体系,落实对优质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四、归纳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最大的价值在于使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所存在的地位实现提升与外显的目标,重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过程,协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同时,也锻炼了高校学生操作技术水平,获得了感悟生活与体验社会的机会。当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对学生特长、才华的肯定,有助于潜能的开发。
再者,这一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以生为本”这一育人思想的追随与响应,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广泛的关注,紧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学科专业特色以及社会焦点,协助大学生认清自我,合理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其发挥引导与教育的功效。这一类型的评价体系也使第二课堂在实践内容设置方面突出重点,更具个性化,使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学术科研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完全符合高校全面育人的教学方针。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具有创新色彩成果的研发,使高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国家级与省部级竞赛活动中取得佳绩。
总之,各大高校落实人才培养教学目标是教育事业运行的基本方针。第二课堂的构建是必要的,那么,由此可以推断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极为必要的,其可以被视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指明灯。关于该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以及体系中存在的内容,是一个值得被研讨的课题。因此,高校教研人员应该秉持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则,丰富现存的评价体系,强化其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的实效性。
[1]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 41-42.
[2]江峻任,陈沙麦,朱亚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50-52.
[3]成瑶.浅谈地方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构建——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9):253-254.
[4]许明春,张君诚,曾玲.第二课堂重构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177-180.
[5]孙凤涓,陈堂敏.基于初级理论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建立方法研究[J].机电技术,2015(3):145-149,151.
[6]乔江艳,孙伟.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与机制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3-126.
G64
A
1673-0046(2016)12-0157-02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6年高校学生工作课题(课题编号:LX2016Y055 )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