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特征和价值:奉献精神的三维解读

2016-02-13宋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内涵人类精神

宋洋

(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内涵、特征和价值:奉献精神的三维解读

宋洋

(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奉献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纵观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术界对奉献精神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学理性有待提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奉献精神的基本内涵、特征和价值三个方面,为新时代背景下发扬奉献精神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奉献精神;奉献特征;奉献价值

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渐次铺开,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也层出不穷。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个新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如果说改革和发展是为了做大利益的蛋糕,那么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好蛋糕的要求。奉献精神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即“真诚自愿的利益让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奉献精神,既深化了党的理论创新,又符合时代的需求。

一、奉献精神的基本内涵

“奉献”从辞源学上追溯,最早是“奉”“献”二字独立使用,“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捧”“进献”。例如,“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历王”(《韩非子·和氏》)。《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给,献给(多指对上级或长辈)”。“献”,《辞海》解释为“本谓献祭”。例如,“献,宗庙犬名羹献”(《说文·犬部》)。段玉裁:“献,本祭祀奉犬牲之称。”《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

“精神”一词,《辞海》解释为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精神”与意识、思维有时是同义的概念,但三者又有所区别。一般而言,精神本身是一个有结构的系统,从总体上看,它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精神的外延是极其广泛的,既包括人一切的心理现象,也包括人高级思维活动的成果。从精神的类别上划分,精神既包括个体精神,也包括群体精神。

由上可知,奉献精神古已有之,它是人类在长期实践生活中形成的精神品格,最早表现为由下至上献出某物的“牺牲”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奉献精神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全体成员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倾向,表达了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从奉献的道德性质而言,是对他人或社会一种积极的给予和付出;从奉献精神在道德体系中所处的层次来看,它属于高尚的情操和美德。奉献从最初对祖先的献祭和供奉,发展到下级对上级无条件的贡献和付出,再到现代社会的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奉献精神是“奉献”和“精神”二者的集合,它以个体的奉献意识为指导,以奉献情感为支撑,以持续的奉献行为为体现。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奉献精神的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当前,我国社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既解决了历史上形成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又因为改革必然要涉及到利益的调整,从而滋生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奉献精神的基本内涵需要结合当下的现实进行丰富和拓展,才能够深入人心,最大程度地发挥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

二、奉献精神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奉献精神的特征区别于其他人类精神的不同之处,也正是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所在。

(一)奉献精神的层次性

奉献精神既是一种高尚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精神,是高尚情操和平凡精神的统一体。许多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源自人类本性中互帮互助的倾向,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对于具有理论自觉性的奉献,往往能够在外部条件成熟时,升华为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一种境界,可以称之为一般境界;而第二种境界,可以称之为最高境界,即无私奉献。无私奉献的先进性表现在:(1)无私奉献在道德层次中所处的高度决定了它的先进性和非普遍性;(2)对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境界的提升作用,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对党的伟大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3)和共产主义道德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和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统一。

(二)奉献精神的时代性

奉献精神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在漫长的人类岁月中,奉献精神始终作为构筑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精神元素存在,闪烁着永恒的光辉。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奉献精神的内涵,时代的变迁为奉献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因此,奉献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精神,它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不会因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而影响其存在,也不会因为时代的高速发展而被淘汰,相反,它恰恰是组成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奉献精神的时代性表现在:一是奉献精神内涵的与时俱进;二是奉献精神现实形态的时代特征。

(三)奉献精神的实践性

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们思想、意识、观念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一个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说明,奉献精神的形成、发展来源于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奉献精神的实践性是由奉献精神的来源所决定的。奉献精神是一种活泼的实践精神,体现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它来源于人类实践并在实践中提炼、升华,同时又指导着实践,内化为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奉献精神之花就会凋谢枯萎。

三、奉献精神的当代价值

奉献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在我国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奉献精神有助于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战争从未结束,从过去荷枪实弹、真刀真枪的战争发展,到现在意识形态的斗争,西方文化和西方元素随处可见,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活实践的变化,使崇洋媚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弱化了人们的爱国心,向往西方文明、渴望国外生活,成为许多人盲目且非理性的追求。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耀眼的符号。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反映的是诗人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人们的爱国主义是通过向社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所表现出来的,而奉献则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思想的最好表达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整体发展程度关乎着千家万户生活的幸福程度。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积极奉行奉献精神,是每一个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做到的。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家庭;只有为国家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其次,从国内看,奉献精神有利于深化改革,破除改革坚冰。我国当前最大的任务就是深化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实质是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改革难就难在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既得利益,即使这些利益来路不明,通过非法手段取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所提倡的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失衡,都会遭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报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不均更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更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缺失不是社会主义,法制难彰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着眼当下,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改革,正是在做大蛋糕之后如何分好蛋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上引领和发扬奉献精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摆脱狭隘的个人主义的观点,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考虑,为更多人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为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马克思认为,青年所从事的职业,越是具有奉献精神,越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那么,这份事业的价值就越大,这样的人生就越圆满。我们的社会呼唤奉献精神,国家的发展需要奉献精神,深化改革、破除改革坚冰也需要奉献精神。凝聚人们的共识,劲往一处使,从而为实现集体利益、长远利益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154.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6

A

1673-0046(2016)12-0136-02

猜你喜欢

内涵人类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人类第一杀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挖掘习题的内涵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