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当代意义
2016-02-13马芳平
马芳平,武 岩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论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当代意义
马芳平,武 岩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弘扬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对目前的廉政建设意义重大。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时,对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内涵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把握其实质是指在客观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从而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拼搏精神,是一种敢于斗争、勇于创造的奋斗精神,是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科学精神。其核心在于奋斗,内含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廉政建设;延安精神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在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复电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强调政府工作人员要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一贯性和长期性。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当前中国社会有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艰苦奋斗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促进社会发展。
一、艰苦奋斗精神在延安时期的表现
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全面理解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在延安时期是一种常态,是内化在当时的革命者和普通民众头脑中的,因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这一原则。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作风是贯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存在于其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
(一)军事战斗中的“以弱胜强”
1935年10月到1948年的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时期。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在进入延安初期,军事力量对比上处于不利地位。中央红军在巧妙地消灭掉尾随的国民党敌军后,与进犯根据地的敌军进行多次战斗。1947年3月,国民党为了摧毁中共党、政、军指挥中枢,在西北地区集结了34个旅25万多人的兵力进攻延安。西北野战军根据敌我态势,采用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消灭胡宗南部队1.4万人,为西北战场的最后胜利奠定基础,并逐步发展扩大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二)政权建设上的“精兵简政”
延安时期提出精兵简政,一方面是针对机构臃肿提出来的,“脱离生产的部队应不超过边区人民总数的2%,脱离生产的政民工作人员,应不超过全边区人民总数的1%。”更主要的是解决实践工作中的工作效能低下、政策与行动不统一和人浮于事的问题。因而,精兵简政不仅精简了机构,消除了政权机关同人民群众因负担过重而产生的矛盾,节省和积蓄了民力,使边区有能力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而且促进了机构内部合理分工,政权本身的高度统一、步调一致以及对社会控制能力的加强,保证了边区政府的行政效率,转变了工作作风,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个目的。
(三)生产建设中的“自力更生”
在经济困难的矛头刚出现时,毛泽东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代表中共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的号召。通过对干部和民众的动员及合理调配,开荒垦地,实现了生产上的自给自足,边区的粮食产量从1937年的1116381石,增加到1946年的1800000石,改变了当时生产不足的突出矛盾,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
(四)生活作风上的“艰苦朴素”
延安时期,党中央提出,为支持长期抗战,在增加生产的同时,还必须厉行节约、量入为出,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因而自上而下在物资的使用上做到物尽其用,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为了防止腐败,边区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公约第五条规定,政务人员必须公正廉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不贪污,不受贿,不赌博,不腐化,不堕落。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廉洁奉公、厉行节约,将艰苦奋斗与廉政建设融为一体。
延安时期,广大军民艰苦奋斗,使延安在物质上、军事上和政治上成为党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中枢和战略后方,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艰苦奋斗”作风的实质是指在客观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从而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拼搏精神,是一种敢于斗争、勇于创造的奋斗精神,是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科学精神。其核心在于奋斗,内含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是强调自我解放的主体精神。要全面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必须要注意到:
(一)“艰苦奋斗”首先是一种勇于挑战的拼搏精神,即敢于在艰苦环境中成就事业的精神
“艰苦”指客观条件或环境的不充分、不到位,要解决客观条件不足的问题,就需要不断地综合各种现有要素创造机遇,即充分有效地整合利用资源。延安时期无论军事作战中、政治宣传上、经济发展中,还是社会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都体现出不断创造有利机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步壮大这一特点。在21世纪的今天,物质资料已经极大丰富,不需要吃草根树皮,对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提倡艰苦奋斗,即提倡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提倡一种不断整合国内外发展机遇,创造可以为我所用的内外部环境的意识,是提倡一种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分配生产要素、综合协调优势互补的新型发展理念,是提倡一种高效、廉洁、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政府在现实实践中也有意识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诸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层面上充分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提出“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在具体的社会建设层面上,新一届政府提出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艰苦奋斗”作风还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内含着崇尚科学和效率的科学特质
在延安时期,我们的军事作战强调战术制定的因地制宜和灵活运用。在政权建设上,强调根据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任务的变化调整统一战线。在生产活动中,强调根据延安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实际制定经济政策。“艰苦奋斗”强调在社会建设中,不能单凭主观的良好愿望和工作中的热情,要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好调查研究,按照客观规律把事情真正办好,注重战略战术、政策措施的科学运用所创造和产生的成果。我们现代所谈的廉政建设,对于政府官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自身不贪污腐败,还强调施政的科学性,杜绝“拍脑袋”决策,减少重复性工作,对于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要有追责制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艰苦奋斗必定能推动新时期的小康社会建设。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讲话强调,“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有了艰苦奋斗的意识,各级政府和领导会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性,政策的可行性,实现做实事、做好事这一目的。
(三)“艰苦奋斗”作风还是一种节约精神,即反对浪费
“对民力、对物质资财的不爱惜,无异于对革命不负责任,无异于犯罪。”在新时期倡导节约,对政府部门而言,既要杜绝直接的物质层面的浪费,做到资源能源的合理使用和循环再利用,同时还要杜绝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带来的结构性浪费,杜绝由于制度或规划制定不科学、不合理导致的程序性浪费,改善由于科技水平不足导致的技术性浪费。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我们有必要强化艰苦奋斗作风的节约精神和科学特质,打好技术攻关的硬仗,重视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技术性浪费,贯彻“总成本领先”原则,通过费用控制,推进预算管理,使物流、人力资源和管理的边际成本在社会运行中日臻规范,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即生产层面上强调能源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消费层面上倡导节约的社会发展模式。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成熟的光荣传统,辩证地把握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
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继续前进中奋斗精神的坚持和弘扬
奋斗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从建党创业到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靠艰苦奋斗不断把目标转化为行动,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成就了丰功伟业,95年的党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在当下,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还有很多发展中的问题有待解决,未来中国的发展仍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奋斗”是我们始终需要贯彻到行动之上的。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谈到,“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没有“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奋斗精神,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充满创造和艰辛的壮丽事业,我们只有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把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奋斗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奋斗精神在各个领域仍然非常关键。技术攻坚的科研团队需要这种精神、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这种精神、生态文明的建设治理需要这种精神。在社会宏观发展中,物质文明的丰富需要不断奋斗去实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也需要在不断奋斗中创建和实现。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我们有两个方面的任务要完成好: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以,奋斗的领域不仅仅在于自然科学领域,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于民主政治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注意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期的艰苦奋斗就是强调通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体制创新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其核心就是科学发展精神,是积极向上、探索真理、团结合作和勤劳勇敢的有机结合。
(二)物质充裕下艰苦作风的保持和坚守
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艰苦奋斗精神面临着人们的质疑。社会上有人认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21世纪,艰苦奋斗的作风过时了,与时代发展的主流不相适应。在青年群体中,“艰苦奋斗”这个词语甚至被贴上了老土、过时的标签。艰苦奋斗精神在当代如何与现实的人的生活、现实的党员作风、现实的干部建设相结合,如何拉近与青年群体的心理距离,这是理论上和实践中必须解决的课题。
过去,我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更多侧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勤俭节约,即对“艰苦”的强调,而忽略了从整体上把握艰苦奋斗的内在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弘扬延安精神,发挥艰苦奋斗作风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有必要深化对“艰苦奋斗”内涵和实质的认识,破除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刻板化和表面化理解。如果认为艰苦奋斗就是物质层面上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就没有抓住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核,在新时期的今天,我们也就无法体会到这一精神的现实意义。艰苦奋斗内含的拼搏精神、科学精神、节约精神对当下的社会建设非常重要。例如,当下经济转型提倡集约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成本,有效整合资源,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是如此,在中国这个传统缺少民主氛围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制度,提高民主素养,推进协商民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困难和障碍不少,只有在现实中敢于啃硬骨头,才能克服不利因素,不断创设条件,科学地分析面临问题,通过教育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通过基层民主培养民众的民主素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多党合作完善民主制度,攻坚克难,才能在现实中走出一条高效实现和保障人民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生产发展中降低能耗,在社会建设中节约民力,在科技创新中控制成本,在深化改革中降低风险,这都是艰苦奋斗作风在当下的表现。
[1]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科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G].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329.
[2]房成祥.陕甘宁边区革命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16.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5.
D6
A
1673-0046(2016)12-0131-03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活动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研究”(项目编号12XZX004)资助。主持人:马芳平;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哲学视域下史学叙事与历史理性的重建研究”(项目编号:2016H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