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协议下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工专业服务动机研究
2016-02-13柴苗
柴苗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4)
基于服务协议下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工专业服务动机研究
柴苗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4)
近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志愿者在社区服务、大型体育赛事、环保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政府大力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鼓励“社工+义工”的联动机制,充分运用社区志愿者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作用。社区志愿者由于传统观念和家庭氛围、受教育水平、职业性质、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利益驱动型、盲目从众型、处事张扬型、无私奉献型四种不同的参与动机,因此要从加大舆论宣传,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对社工专业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激励制度,完善时间银行储蓄制度等,对社区志愿者参与专业社工服务机制进行优化。
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参与动机;时间银行
一、问题的缘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社会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工作服务有了极大的成长空间。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社会工作属于起步阶段,政府也出台多项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数量较少,专业性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和要求,也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情况下,发展社会工作事业需要社会上广大的志愿者共同参与,才能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志愿者参与社工服务是弥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人力资本不足的重要举措。在众多大小型活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比如奥运会、世博会、马拉松比赛、社区活动等,志愿者在社工服务中充当服务供给者、信息传递者、社会资源联络者等多重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利他主义精神的主要代言人。习近平主席提出要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发展新党员时,要认真分析其入党动机,严禁“带病入党”。志愿者队伍虽然没有党员队伍严格,有较强的自由性,是建立在志愿性、无偿性原则的基础上,但是,保持社区志愿者团队的纯洁性,端正其参与动机也是首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动机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大都是针对青年志愿者参加大型赛事等活动的研究,参加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志愿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校中社会工作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另一种是社区内外的老年社区志愿者。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与社工服务机构或者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参加社会工作服务的老年社区志愿者。
志愿者是社区管理和基层民主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要途径,在社区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是老年群体。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老年社区志愿者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的动机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塑造现代老人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引导老人在退休之后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可以满足其社会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和个人奉献,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在养老方面的负担。
二、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工专业服务动机研究及分析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美国学者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析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时指出,在个人主义至上的美国,却有很多人热心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之一是“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这些“获得的东西”对于富裕的美国人来说大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利益,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然而对于我国中小城市不太富裕的人来说,既有物质上的利益,也有精神上的利益。有的人希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获取物质上的奖励或者回报,而有的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帮助他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实现人生价值。
下面是本人参加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4个实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研究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工专业服务的动机。
例1:S阿姨,59岁,摄影爱好者,家庭富裕。参加活动十分积极,喜欢拍摄活动照片,可是活动一结束就会索要礼物并离开,完全不顾及其他在场人员的感受。在一次活动中,因为礼品没有达到其要求就大哭大闹了一场,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经过社工和志愿者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劝解才安静下来。
例2:B阿姨,52岁。她的邻居是一位非常热心的志愿者,她听说参加活动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可以在一起聊天、跳舞、做运动挺好玩的,还可以打发平时无聊的时间,便一起过来报名参加志愿者;当听到另一个朋友说学习盘鼓更加有趣后,就立马投入社区盘鼓队的怀抱,放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例3:Y叔叔,62岁,爱好广泛,是太极拳教练,骑行爱好者,厨师。他在平时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受到大家的赞扬,觉得很有成就感,希望参与志愿者在活动中能够发挥所长,帮助他人,彰显自身的才能,希望获得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和称赞,满足其个人成就感。如果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或者行为没有得到赞赏,就会不太高兴,积极性下降。
例4:L叔叔,82岁,退休之前是企业高管,喜欢国标、摄影、厨艺等,患有哮喘病,身体还算硬朗。他在每次的活动中都很积极,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活动赠送小礼品时拒收或者让给他人,每个社工和志愿者都很尊重他,成为社区志愿者领袖之一。
社区志愿者参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利益驱动型
S阿姨的参与动机属于利益驱动型,这类志愿者参与社工服务有明确的利益目的,企图通过服务获得相关的利益回报。比如,参与服务能够获得活动赠送的小礼品或者通过帮助服务对象获取感恩礼物等,违反了志愿服务协议规定的参加社工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无偿性原则。
(二)盲目从众型
B阿姨属于典型的从众型,这类志愿者有较强的随意性和投机性,缺乏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志愿服务完全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多人一起活动可以排解寂寞和孤独感;服务态度比较散漫,来去完全随自己的心意,缺乏纪律性;提供服务有较强的被动性,服务质量比较差。
(三)处事张扬型
Y叔叔是个社会活动家,这类志愿者常常有着广泛的爱好,在自己的兴趣领域经常得到他人的赞赏,自尊心较强,同时,也希望在其他活动领域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和称赞。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展示自己的特长,在各项活动中大显身手,来寻求他人的认可,满足自己个人自豪感和成就感的需要。
(四)无私奉献型
L叔叔文化知识水平很高,是一位老中共党员,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乐,属于无私奉献型。这类志愿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履行社会责任,完全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参加志愿服务不会寻求个人私利,不会在服务活动中张扬自己,往往会获得众多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和赞赏,成为社区领袖。
三、社区志愿者不同参与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观念和家庭氛围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等尊老爱幼、帮助他人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中,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去提供帮助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种人参与志愿服务一般是发自内心和出于社会道义。当然也有一些不太好的影响,老一辈人生活资源严重缺乏,生活条件艰苦,形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但是也形成了一些人爱占小便宜、顺手牵羊等不好的生活习惯,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民众就蜂拥而上,把礼义廉耻丢在一旁,这类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般都是“奔利而来,无利而去”。家庭是社会的重要载体,家庭传统和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经常行善帮助他人或者有行善传统的家庭成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更愿意去相信和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受教育水平
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志愿者大多素质较高,具有更高的追求和价值观,有意识、有思想和觉悟去参与志愿服务,愿意去从事无偿的服务活动;同时对社会和志愿服务有很好的识别和认知,参与志愿服务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专业度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比较高。教育水平低的志愿者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时间周期长,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不高。
(三)职业性质
职业的性质不同对志愿者参与服务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服务行业工作的人更倾向于主动帮助他人,不求回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公务员、导游、社区服务人员等;工人、农民或者家庭主妇等群体更倾向于关注自身的利益,“小市民”形象较突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为了获取利益或者排解生活压力和孤独感、无助感等,社会责任感不强烈,有的志愿者甚至希望参加志愿服务来获取他人的帮助,把志愿服务活动当做获取社会关注和帮助的平台。
(四)个人的性格和心理
性格开朗乐观的人愿意主动和他人交流,建立社会关系,学习能力比较强,遇到社会弱势群体会主动提供帮助,志愿服务参与度和持续性比较高。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的人对社会和周边的人,尤其是陌生人会有排斥和敌意,极度缺乏自信和信任,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很低。
四、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工专业服务机制的优化途径
不管是什么参与动机的志愿者,我们都应该理解和分析其参与动机,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纠正和鼓励,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各方面才能,实现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工专业服务机制的优化。
(一)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弘扬现代志愿服务精神
志愿性、无偿性是志愿服务的本质特征,是利他奉献精神的主要表现,社会舆论往往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在主流媒体和报纸上大力宣传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事例和活动,尤其要注重服务成果和感受的宣传,发扬优秀社区志愿者的模范引导作用,呼吁更多民众参与到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中来。
(二)加强对社区志愿者团队的社工服务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实践性强,对社工服务专业社区志愿者的专业性要求要比普通志愿者的要求高出很多,因此,对社区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化培训是不能忽略的重要流程。根据志愿者在不同的服务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初期注重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主要服务对象、自身扮演的角色方面的培训,提升社区志愿者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知,了解服务内容,明确服务对象和自身的角色定位,掌握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方法和技能;中期针对志愿者服务进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专业的指导和持续的训练;后期加强志愿者对所开展志愿服务的评估和反馈方面的培训,引导志愿者及时总结自己提供服务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志愿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培训也提供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督导、其他志愿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经验的分享,增进志愿者队伍的归属感。
(三)完善社区志愿者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增强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有极大的帮助。一般来说,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提供免费餐饮、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作为奖励;在精神激励方面,可以给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荣誉证书,对表现积极的志愿者进行评比,颁发不同的星级荣誉,同时推荐星级级别高的志愿者参加本社区、市级、省级优秀志愿者评选活动,在志愿者自己或者家庭碰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为其优先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帮助。通过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来激发社区志愿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满足其社会认同和个人成就感的内在需求。
(四)完善时间银行储蓄制度
时间银行储蓄制度是一种对社会养老志愿服务和交换服务的重要探索,主要表现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将自己提供服务的时间储蓄在社工机构,待自己需要帮助时,免费享受相同时数的专业服务,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现阶段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储蓄制度还有很多方面不太完善,局限于各种因素,时间银行的规模较小,专业性也不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服务对象的多元化要求得不到满足、提供服务后如何支取时间交换服务等情况,甚至有很多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是无偿性的,不应索取任何形式的回报,不愿意或者很少去记录自己提供服务的时间。因此,完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储蓄制度,可以发掘社区内外的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为社会和家庭养老减轻负担,发展和完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通过社区间或者一定地区内的时间银行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保障“时间储蓄”的功能性、可行性和持久性。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14.
[2]张杰.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EB].http://www. ccyl.org.cn.
[3]汤春梅.南京市公益创投项目中的志愿者管理研究——以N区的4个项目为例[D].南京大学,2015.
[4]夏辛萍.时间银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
[5]姚靖.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对策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
[6]张俊.利他主义视角下的城市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D6
A
1673-0046(2016)12-0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