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视界
2016-02-13陈红军
陈红军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纪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视界
陈红军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纪念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操控下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纪念活动载体具有指向性、参与性和渗透性等特征并通过文本纪念、活动纪念、实体纪念、网络纪念等多种形式表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纪念活动载体;特征;表达形式
思想教育活动最终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实现,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载体,缺乏一定的沟通交流渠道,教育方法无法应用,教育目标也不能达成。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思想教育载体的界定都存在较大的分歧,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活动论”“要素论”“中介论”等几种。无论对思想教育下何种定义、赋予何种内涵,纪念活动都在其意域之内。纪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自觉的载体由来已久,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却是新的视角。本文拟对纪念活动缘何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纪念活动载体的主要特征及其表达形式作一粗略探讨。
一、纪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缘由
“载体”本是一个科技术语,意为“某些能传递或运输其他物质的物质”, 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界取其引申含义传播思想教育内容、承载思想教育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综合,正如一切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必定会随研究的深入不断深化与拓展一样,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在不断探索、设计和应用中发展。
(一)纪念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能够承载他物是作为载体的根本属性,尽管不同种类载体运载他物的方式不同,但其运载他物的功能属性是相同的,并且在“载”与“被载”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象性运动样态是相同的。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教育信息的载体,承载了思想教育主要的信息,也是思想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工具和选择前提,但载体本身并不是教育信息或者内容,载体功能的发挥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来实现。纪念活动根据纪念对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重要事件、重大节日、重要人物纪念三种类型。
重要节日纪念是党和国家经常举行的一种庆典仪式。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粹,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以“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为代表的具有革命意义的节日纪念,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和党史国情教育内容等。
中国共产党从百废待兴的旧中国中建立到现在,走过了风雨征程的96周年,其中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去铭记。如中共建立、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等。每逢这些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承载着拥护党的领导、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精神、民族自尊自信、民族团结、奉献精神、祖国统一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同样有一大批值得我们永久纪念与缅怀的人。对历史重要人物的纪念,承载了太多的思想教育内容。有历史人物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优良品格和文化传统;有政治领袖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与革命意志;有知识精英所倡导的自由、民主、责任意识;还有在平凡中彰显伟大精神的“小人物”们所代表的奉献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
(二)纪念活动是教育主客体良性互动的有效形式
纪念活动作为一种有规律、不断重复的仪式化行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由组织方来控制,但整个过程需要教育主客体共同参与。教育主体通过仪式象征符号的使用过程,使原本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教育客体则在参与纪念活动时,把主体的愿望从观念的东西,从他们的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转化成他们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从观念转化成生活,从想象的存在转化成现实的存在。纪念活动的重要性就体现在纪念活动能够构建起一个沟通教育两大主题之间的互通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二、纪念活动作为载体的主要特征
纪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共同特征,如承载性、中介性、可控性、目的性、阶级性,同时,它还具有其自身特点。充分认识纪念活动载体的优势与特征,合理设计载体表达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一)纪念活动载体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手段本身并无目的性,但其一旦被教育主体运用、控制、操作,便会表现出明确的目标指向,这种目标指向取决于人类活动的明确目的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为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其目标指向性尤为突出。所有纪念活动的举行,都是围绕一定主题和目的,有明确的纪念对象、固定的纪念程式、相对稳定的纪念参与群体。纪念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为了能够让我们能更好地前行,实现更加伟大的目标。
(二)纪念活动载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在活动与交往中,人的道德观念得以形成与发展,而纪念活动恰可为这种交流与交换提供有效的场域。一方面,纪念活动所创设的时间、空间、场所等客观环境,为思想教育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平台。另一方面,纪念活动本身就具有交流与交换基本功能特性,人们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个体与群体间思想交锋与契合的过程。
(三)纪念活动载体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纪念活动既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而仪式本身就是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纪念活动是人们在规定或传袭的规程下,围绕既定主题而开展的一场程式化仪式。纪念活动通过纪念时空的建构、纪念场景与纪念程序的设置,实现对纪念对象象征意义的理解、重构和应用。参与其中的群体,因仪式操演而强化了个体对于组织的依附关系。
三、纪念活动载体的表达形式
思想教育可以以纪念活动为载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纪念活动和手段,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纪念活动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具体可分为文本形式、活动形式、实体形式和虚拟形式。
(一)文本纪念形式
文本纪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文化期刊、新媒体、互联网平台等传播纪念文章的模式、途径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并善于利用文本纪念来诠释党的政策和策略、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言、通告、口号具有简洁明快、富有号召力、鼓动性强等特点,假使应用得当,对于强化宣传效果、落实宣传要求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加之其运作成本低、传播范围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纪念活动当中。很多核心刊物、重要学术文章等都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铭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要平台,文化刊物、学术期刊一般用于重大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周年纪念活动中,对于回顾历史、缅怀先贤、总结经验、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活动纪念形式
纪念活动多种多样,尤其是以纪念大会、学术研讨、阅兵式、文艺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纪念大会规模宏大、形式庄重,一般被应用于重大纪念活动之中。座谈会、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形式的纪念活动相对纪念大会档次稍低,但因其针对性强,参与者层次高,产生的纪念成果往往较其他形式更加丰富与全面。阅兵、游行、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等活动都是主办方精心组织并有着多重政治目的的仪式,如通过阅兵、游行等活动,对内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外宣示国家主权、彰显国际影响力;通过设置一定主题的文艺演出与展览陈列,实现纪念活动向日常生活空间的渗透,增加纪念活动的参与性,以强化纪念对象的象征符号建构。纪念活动是一种“策略性互动”,旨在通过仪式形成特定的社会语境,让置身其中的人形成“话语性实践”,而这种“话语性实践”的实现过程有赖于活动纪念的开展。
活动纪念有参与性、娱乐性、渗透性等特点,通过身处集体活动中人们的身体与语言重复来形成“习惯性记忆”。在历史记忆里,个人并不是直接去回忆事件;只有通过阅读或听人讲述,或者在纪念活动和节日的场合中,人们聚在一块儿,共同回忆长期分离的群体成员的事迹和成就时,这种记忆才能被间接地激发出来。在这种“记忆排练”中,组织方对于纪念对象意义的把握与传播,对集体活动的掌控与组织成为纪念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实体纪念形式
实体纪念即通过纪念场所的设置、纪念物品的生产等开展的纪念形式。纪念场所大致可分为意图性纪念场所与非意图性纪念场所两类。意图性纪念场所包括纪念馆、纪念碑、纪念陵园、纪念塑像、纪念塔(楼)等,如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碑、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雷锋塑像以及遍布各地的纪念楼、纪念图书馆。非意图性纪念场所主要包括遗址遗迹等非创设性空间建构,如故居、会址、战场遗址等,对此中央曾明确要求“用适当方式保存,留作纪念。”除建立大型的纪念场所之外,纪念物品的生产也是保存集体记忆的有效途径。纪念物品因其制作成本相对较低、针对性强、便于携带、保存方便久远等特点受到纪念活动主办方的青睐,如纪念徽章、邮画册、钱币等,既生动形象,又内涵丰富。
实体纪念种类繁多、内容直观,纪念效果明显,其主要特点有象征性、记忆性、感染性。实体纪念通过纪念性空间、形体、符号来实现与纪念对象之间的关联,并运用隐喻、暗示、联想等环境手段来引导人们的思考,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从而表达出空间的纪念性。纪念实体通过历史、形式、文化心理的表达与浓缩,营造特殊的“场域精神”,并通过这种方式塑造集体记忆。
(四)网络纪念
网络纪念是一种新生事物,因其成本较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广泛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网络纪念可分为个人网络纪念和公共网络纪念两种类型。个人网络纪念主要指因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而组织的网络纪念形式,这一类纪念网站既有专业人士搭建的个性化平台,旨在把现实生活中的欢庆、纪念、祭奠等活动引入虚拟世界,突破纪念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也有个人专属纪念空间,保持高度的私密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纪念活动,网路纪念活动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互动性和现时性等特征。纪念网站的设立符合信息时代人们对于资源摄取的习惯,也是纪念活动大众化、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纪念网站通过虚拟场景再现历史瞬间,让纪念者如身临其境,身心受到震撼;纪念网站通过人机对话完成仪式,突破时空与身份限制,让纪念者随时随地都能表达纪念愿望;纪念网站还能保存每一次网络纪念的记录,累积民众的纪念情感,营造纪念氛围,有助于提升纪念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阶级社会中,掌握和控制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成为实现与维护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当代著名学者斯威德勒提出:“意识形态是文化世界中最少被想当然接受的一极,常识是文化世界中最多被想当然接受的一极,传统是文化世界中可以被表述或不需要表述就可以被接受的地带,是文化世界的中值。”这就告诉我们,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可能自动自觉地进入人们的头脑,对于民众教育而言,需要在思想上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协调。意识形态的教化并不容易,民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并不像常识与传统那样被想当然地接受,需要统治阶级应用恰当的方式与途径来加以规训。要实现政治思想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就必须要选择恰当而合适的政治思想教育方法。纪念活动以其承载的丰富内容与主客体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选择。
[1]张澍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合肥: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陈红军.纪念活动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学社会主义,2012(4).
[5]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8-49.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4.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4-395.
[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9]习仲勋.在新华社建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A].习仲勋文选[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361.
[1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0.
[11]陈金龙.纪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纪念活动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1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2-23.
[13]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3.
[14]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3册)[C].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249.
[15]田云庆.室外环境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96.
[16]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17]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5-347.
G641
A
1673-0046(2016)12-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