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管理探究
2016-02-13郭常春田礼君
郭常春,田礼君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管理探究
郭常春,田礼君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在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发社会质疑,社会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预防和化解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风险,显得十分紧迫。笔者长期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一线工作,在深入调研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剖析了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三方面不足,并从六个方面提出风险对策,以期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高职学生录取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较差,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同时,大学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处在模糊探索的过程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生阶段的转折极易导致心理危机高发,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健康。目前,高职院校中采取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严重不足,难以应对复杂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长期的一线管理中,笔者尝试将风险管理引入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
2015年,笔者对太原市六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百分之二十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自卑、依赖、偏执等现象。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失。大部分学生选择高职教育是由于高考失利,无法就读本科院校,只能选择高职院校继续学业,抱着失落的心态走入校园,加之学校条件如果不尽如人意, 就会愈加低落迷茫;由于职业教育就业方向偏重技术岗位,多属蓝领行业,容易对未来产生悲观情绪,导致缺乏学习动力,丧失自信心。
2.性格脆弱,意志消沉。进入大学是很多学生第一次独自离家独立生活,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差,遇到突发情况常常会感到茫然无措,容易受制于人,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抗压能力差,遇到些许挫折就感到孤立无援,不知所措,沉溺网络,逐渐滋生出厌学情绪,轻易提出退学,同学之间发生琐碎的矛盾,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3.个人主义严重,人际关系不协调。很多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无视他人生活习惯,情感冷漠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尊与自大相混淆,不能容忍别人违背自己的意志,一旦他人言行有失,就会产生敌对情绪,在恋爱中也很容易与恋人反目成仇。还有一些学生有争强好胜之心,却不付诸努力,见别人稍有成就,就心生怨怼,尤其在同一宿舍中这样的现象更为严重。
4.认知有缺陷,分辨是非能力弱。在面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问题时缺乏分辨能力。例如,一些学生把诚信当成不知变通,视恪守规则为僵化愚蠢,考试作弊、平时作业从网上下载或抄袭他人,一旦未被发现,便会自我欣赏,认为自己聪明,对诚实守信、认真刻苦的同学反而认为愚钝、不开窍。
(二)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拜金之风也波及到了校园,物质、金钱的诱惑比以往更加强烈,导致了大学生心理上出现迷茫和困惑,极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干扰,造成心理问题。
2.就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处在改革的重要时期,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计划、就业目标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由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一些工作领域内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一些用人单位也存在学历限制,这些就业压力及社会评价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压力。
3.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人际关系、学业负担、各方面因素齐备,有的学生难以妥善处理宿舍班级社团中的人际关系,有的学生难以完成课程任务,这些因素都极易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诱发心理危机的导火线。
4.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个性单纯,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中,普遍缺少来源于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和人格气质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心理咨询”“集体活动”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方式在引导学生调适心理及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心理特点的不断变化,这些方式已不能适应要求,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课程设置短缺,教育成果难以深入
从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来看,极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为必修课,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受到总体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只将心理健康设为选修课,且内容固定单一,课时很少,有的学校甚至以开设几场大范围讲座的形式来替代课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深入学生内心,起不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活动开展不均衡,教育理念难以延续
多数高职院校都会以“525”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在每年五月份集中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这样大规模且高密度的集中活动虽然可以在一时造成较大影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常常后续乏力,热闹过后,实质的教育理念难以延续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事后管理为主,教育目的难以实现
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问题都采取正面管理、事后管理的方法,只做正面宣教,不做危机预防,一般都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才介入,甚至是在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才采取措施补救,这样的模式有悖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教育目的的实现也大打折扣。普遍缺乏有效的预防机制是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问题,将风险防控的模式引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风险防控的主要措施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提出将风险管理模式引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来。
(一)普查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1.利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系统,对新生进行入学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有心理问题隐患的学生,将不同类别的心理隐患学生做出区分,由辅导员对这些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其家庭状况及心理现状,做好记录,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重点关注。
2.辅导员在集体普查的基础上,还要对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的关注,包括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单亲家庭、孤残家庭的学生、失恋导致情绪异常的学生、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大三因故难以毕业的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更新心理档案信息,对问题学生做到有案可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也要尽早发现。
(二)加强日常教育,健全心理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心理必修课程、主题心理讲座、心理咨询辅导、相关社团活动、建立网络平台等各种教育形式,将单一的课程模式和活动模式进行拓展,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着手,开设例如人际交往课程、恋爱心理课程、情绪管理课程等对学生有切实帮助的心理课程,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从主体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建立五级监控网络
1.一级监控网络——个人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作用。要让学生学会识别心理危机的征兆,掌握必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当处于心理危机中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如果自己无法解决,不要压抑和等待,要主动寻求帮助。此外,在关注自我的同时,要关心身边的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和帮助处于困难中的同学。
2.二级监控网络——宿舍
以宿舍长为负责人,调动宿舍同学的积极性,了解本宿舍同学发生的可能引起心理问题的事件,对有困难的同学要主动帮助,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3.三级监控网络——班级
以班级为单位,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突发事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要加强理解和沟通。心理委员要定期参加培训,及时了解本班同学的思想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
4.四级监控网络——辅导员
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当中,掌握学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心理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找其谈话,并与其同宿舍或关系亲密的同学谈话,了解相关情况,安排同宿舍同学24小时陪同,防止意外发生,如遇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要及时汇报。
5.五级监控网络——系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
系部学生心理工作领导小组在接到辅导员上报的学生心理问题案件后,首先要采取措施,稳定学生情绪,通知学生家长,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帮助,必要时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寻求医疗手段治疗。
(四)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学生解除迫在眉睫的心理危机,使其尽快摆脱心理困难的境遇,逐步恢复心理功能,增强自身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重新适应生活。
通过五级网络监控及时发现情绪异常的学生,由辅导员了解引发情绪异常的原因,进行合理的疏导。可以采用ABC技术,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ABC 法: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C.认知调整,情绪减压和哀伤辅导。
倾听并理解学生,以助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安全感,通过谈话尽快识别出急需给予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使学生平静心理,舒缓紧张、愤怒等情绪,还要及时联系学生的家长及朋友,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不孤立自我。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辅导员应将整个参与过程的第一手资料保存留底,并时刻注意危机学生后续心理状态的发展,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做好资料保密工作。
(五)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置机制,辅导员要掌握学生基本信息,当遇到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突发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并报告系部领导,同时要联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帮助和疏导,必要时向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家长到校前,要派学生干部或同宿舍成员全天陪伴突发心理问题的学生,确保学生安全;家长到校后,要向家长说明情况,如有医疗档案,要与家长妥善交接。要关注学生情况,通过治疗可以返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密切关注,对需要办理休学、退学的学生及时办理休学、退学手续,并在工作手册中备案。
(六)按时投保,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新生入校时,要对学生参保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没有在生源地参保新农合的学生,要求参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险可用。每一学年都要对参保情况进行更新,排查漏保情况,此举可以在学生发生心理问题需要就医时减轻学生负担,分散风险。
将风险管理引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希望通过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确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做到科学防范、及时化解、准确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风险,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
[2]尹海兰.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3]潘敏.“90后”与“8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2).
[4]李雪娇.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6).
[5]龚芸.高职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扬州大学学报,2010(6).
[6]吴彩虹.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评估及危机干预[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4).
G44
A
1673-0046(2016)12-0054-03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风险管理》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YJ2015003 ,主持人:郭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