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审视化学微课教学
2016-02-13李鹏鸽程园园
李鹏鸽,王 旭,左 玉,程园园
(1.太原师范学院 化学系, 山西 太原 030031; 2.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教育学】
以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审视化学微课教学
李鹏鸽1,王 旭1,左 玉1,程园园2
(1.太原师范学院 化学系, 山西 太原 030031; 2.山西大学附属中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它的重点是以人为本、三维目标并重,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建立的联系,倡导学习方式转变,学生主动参与,倡导教师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在反思中发展。微课有其自身的特点,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对其评价时应注意以下要点:以学生为中心;选题有特色;要有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教师和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
化学微课;发展性教学评价;过氧化钠
2010年以来,我国微课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迅猛发展的过程,各省市都在鼓励和支持一线教师开发、制作微课。大量微课作品的出现倒逼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都在使用微课的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但已有的微课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使用时出现了许多质疑与批判声[1]。质疑者认为学生们预习时观看的微课,大多是以传授的方式进行的,这又使学生的课前学习陷入了传统的接受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中,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违背的。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导向、激励、反思、改进的作用,为了促进教师开发制作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高质量微课作品,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对优秀微课作品进行评价,可以对教师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一、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2],其基本观点是:(1)从教学目标看,它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协调,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不懈的追求。(2)从教学内容看,要求避免教授纯粹的学科知识,它关注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建立联系,找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点,注重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从教学方式看,它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和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3],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容器,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同时它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不完全排除,注重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意义的评价,而不只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在形式上的转变。(4)倡导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鼓励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5)强调教师在反思中发展,新的教学评价应当让教师能多渠道地获取信息,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教师自评为主,管理者、同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二、化学微课案例及评析
作为C20慕课联盟成员,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提交给联盟网站60多个化学微课作品,本文选取程园园老师设计实施的《过氧化钠》一节微课进行评析,以期对教师的微课设计与制作有所启示。该节微课录制时长9分50秒,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将PPT课件、实验视频展示、师生对话旁白相结合的方式录制。下面是微课堂教学实录。
师:我们知道家庭中的鱼缸是通过电动泵增加水中溶解的氧供鱼类呼吸,潜水员是通过佩戴面具来供氧呼吸[PPT投影鱼缸和潜水员供氧图片]。那么你知道呼吸面具供氧的道理吗?其中蕴含怎样的化学知识呢?我们这节课来共同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
【点评】尽管是微课,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将化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切入点,能让学生知道知识存在的背景与应用价值。
师:在第二章,我们学过要用分类的思想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根据元素组成过氧化钠属于哪种类型?
生:金属氧化物或者碱性氧化物吧……
师:请大家回忆氧化钠的知识,判断碱性氧化物的依据是什么?
生A:氧化钠作为一种碱性氧化物符合碱性氧化物的通性,和酸反应只生成相应的盐和水;和水反应生成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对应的盐。
师:很好。[投影典型化学方程式并强调]和酸反应只(加重音量)生成相应的盐和水;和水反应只(加重音量)生成相应的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只(加重音量)生成相应的盐。
【点评】本微课自始至终教师安排了两个学生参与录制,通过学生复习体现用分类观研究物质的化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能巩固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引导,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易出错点,避免了平铺直叙。
师: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作为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它是不是也是一种碱性氧化物呢?如果是,有什么依据;如果不是,该怎么预测它的性质?
生B:如果过氧化钠也属于碱性氧化物的话,和水反应只生成相应的碱;和酸反应只生成相应的盐和水;和酸性氧化物……如果不是碱性氧化物它就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师: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引导学生说出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所包括的几个主要步骤),下面大家以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为例讨论其产物会是什么,说出结论及理由。
生A: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因为氧化钠和水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比氧化钠多一个氧、根据元素守恒,若只生成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根本配不平。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师:还有不同的推测依据吗?
生B:过氧化钠中的氧显负一价,氢氧化钠中的氧元素显负二价,如果只生成氢氧化钠,元素化合价不守恒。
【点评】通过引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类比氧化钠的性质,来假设过氧化钠的性质,引领探究过程的发生。
师:既然已经达成共识,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的产物就是氢氧化钠和氧气。
生A:氧气的检验可以通过带火星的木条。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有氧气产生。
生B:氢氧化钠可以通过滴加几滴酚酞,若溶液变红,则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
放映实验录像:取少量过氧化钠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产生的气体;向反应中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振荡试管。
生A:(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得出结论)向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发现反应剧烈,有大量的气体生成,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试管发热,说明是放热反应;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震荡后褪色……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这样的微课选题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本课例加入了兼有丰富的图片、声色的视频。学生经过前面的假设、根据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再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证据验证假设,自己解释现象、归纳结论。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过程方法教学目标在这里得以体现。
生B:当振荡试管时,红色消失是为什么呢?
生A:会不会是酚酞被氧化呢?那么是谁氧化呢?
师:震荡后红色消失,是因为这个过程中有过氧化氢产生,过氧化氢具有漂白性,使酚酞褪色。反应放热使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把方程式叠加一下,就得到:2Na2O2+2H2O=4NaOH+O2↑,那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有过氧化氢的产生呢?
【点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难点内容加以引导、提示,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知识,并进一步将探究过程引向深入。
生A:过氧化氢可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产生氧气。可以在反应中的溶液中继续加入少许二氧化锰固体,观察是否继续产生氧气。
生B:为了实验有较强说服力,建议在将经二氧化锰催化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观察溶液是否还会褪色。
再次放映实验录像:(1)将反应的溶液稀释分装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固体。观察到试管产生大量的气泡,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气体,小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2)将经催化后的溶液过滤,将滤液装入一支干净的试管中,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几滴酚酞,可以看到两支试管溶液变红,振荡试管,我们可以看到未经二氧化锰催化的溶液振荡之后,红色消失;而经二氧化锰催化后的反应溶液振荡之后,红色依然保持。
师:我们知道了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会放出热量、会产生氧气,如果加入一些可燃物会发生什么情况?
[实验录像]:在包裹了过氧化钠的棉花上滴水,棉花剧烈燃烧,这叫滴水生火。(学生赞叹好神奇)
师:燃烧需要氧气、一定的温度及可燃物。这些燃烧的条件具备了,所以它会燃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钠着火为什么不能用水来灭火?
生A:钠和水反应放热,在这个过程中钠被加热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会放出热量还会产生氧气,这样不仅不会灭火还会助火。
【点评】联系初中所学的燃烧三要素,演示了看似与水灭火相矛盾的趣味小实验,感受化学的魔幻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解释“滴水生火”的原理,提示钠、过氧化钠着火该如何扑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室的着火现象,进而迁移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师:下面再看它的另一反应[实验录像]:将包裹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伸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生A:剧烈燃烧说明生成氧气。说明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因为反应不仅生成相应的盐还生成了氧气。
师: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它属于过氧化物。[PPT展示学生所写化学方程式]
师:由于过氧化钠和水及二氧化碳都可以反应且产生氧气,那么它在生活中可以用做什么?
生B:供氧。
师:对,它在潜水艇和呼吸面具中为需要人员供氧。在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中还可以令红色溶液褪色,因此它可以用于漂白一些物质。
【点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就在身边,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融合。
师:最后我们来归纳一下研究物质的一般步骤。
生A:首先明确研究问题,预测性质可用分类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型或与类似物质对比预测,以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推测。其次进行实验验证,若发现有特殊现象,需重新进行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得出结论。[PPT展示学生总结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点评】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谈收获的形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归纳总结,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应用价值。接着问学生这次探究活动中还获得了哪些方法,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并不能有意识地想到过程方法的收获,通过这个问题促使过程方法目标的显性化。课程结束,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融合与提升。
三、微课评价要点
微课有其自身的特点,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对其评价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以学生为中心。微课也是课,它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其教学设计与实施也应该符合新的教育理念,评价应考量教师在微课中能否将情感元素与知识方法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情感,抓住其注意力,构建学习流程。在十分钟内能否结合教学素材,围绕主线,给予学生充分良好的学习过程体验,微课也应当关注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选题有特色。微课是一个精彩的短课,评价应看选题是否突出特色,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尽量使用多种媒体技术,展示课程内容。
3.要有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评价应看微课是否包括开始、结束、授课、互动等,并不是从长的视频课中截取一段。微课只有短短的数分钟,所以教学策略要有创意,要避免黑板搬家和满堂灌,应采用高质量提问、适当停顿、学生旁白等方法,启迪思维、鼓励参与,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深奥知识通俗化,解决用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4.教师和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机制既是一种保障机制,也有导向、激励、改进的作用。教师要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念来审视自己及同行的微课,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微课录像的整个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个方法等进行诊断评课,例如,就教师提问的密度和质量进行统计,以考察执教者是否真正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教师的提问是否具有思维含量,通过自评,发现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无法意识到的问题,加以调整与改进。另外,学生对使用微课的感受与评价是最真实可靠的,教师可以征询学生参与或观看微课的意见并加以采纳。
总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成就优秀的微课作品。
[1] 胡铁生.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2] 沈玉红.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与探究[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11).
[3] 索桂芳.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责任编辑 冯自变】
Evaluation of Chemistry Microlecture
by Development-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Approach
LI Peng-ge1, WANG Xu1, ZUO Yu1, CHENG Yuan-yuan2
(1.DepartmentofChemistry,TaiyuanNormalUniversity,Taiyuan030031,China;2.AffiliatedMiddleSchoolof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Development-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emphasize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rough evaluation. It is a people-oriented approach and three-dimensional, the core of which is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reflection of his own teaching style. This paper, taking micro-lecture of sodium peroxide as an example, shows how to use development-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in chemistry microlecture.
chemistry microlecture;development-oriented teaching evaluation;Sodium Peroxide
2016-06-13
李鹏鸽(1963-),女,山西绛县人,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5041021-1);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化学教育类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J2016092)
1672-2035(2016)06-0119-04
G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