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观念遭遇创新思维
——浅论儒家思想对山东艺术创新教育之负面影响
2016-02-13范真
范 真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 山东 淄博 255130)
当传统观念遭遇创新思维
——浅论儒家思想对山东艺术创新教育之负面影响
范 真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 山东 淄博 255130)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的思想和伦理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刻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儒家思想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部分文化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敬畏文化”“官本位”“忠孝顺从”“中庸处世”等。这些传统思想与观念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民主、个性和创造力的形成,不利于艺术创新教育的开展。如何突破传统文化束缚,摆脱其负面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是山东艺术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儒家文化;负面影响;艺术创新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一直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首善之区”“思想文化圣地”。山东人作为孔孟的嫡传子孙,由于饱受“家学”濡染,一直被视为恪守传统美德的榜样。数千年的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已经深深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中,凝聚成山东人优秀的精神品格。但是,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创新思维、个性培养、民主自由已经是时代的主流,儒家文化中某些传统思想观念显示出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迹象。在开展艺术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起到了阻碍和抑制作用。现从四方面浅论如下:
一、“敬畏文化”的负面影响
“敬畏”是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心理感受,它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对人的思想与行为都有重大影响。儒家学说宗师孔子曾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为早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也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1]的理念,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则是儒家后学韩愈的“师道尊严”[2]。由于长期深受儒家思想濡染,在山东形成了特有的敬权威、重服从、畏传统的“敬畏文化”。
“敬畏文化”使得山东人谦和、礼让、内敛,同时也存在谨小慎微、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敬畏文化”反映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往往是以“权”为本,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科书是权威,教参是权威……权威主义要求教师无条件的服从,不能有独立的意见和观点,否则,就是不服从领导,不遵守纪律,不安分守己。认为经典里面的知识和观点一切都是权威的、正确的、动不得的,必须严格按照书本上说的去做,甚至不能有任何怀疑和违反。如此这般,造成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教师处处小心、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想法,抑制了教师工作热情和主动性。“敬畏文化”一定程度上斥退了教师的个性,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而不习惯被学生提问。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的学生则如温水煮青蛙般逐渐出现了自信心不强,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心不足的弱点。这些基本素养,恰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艺术应该永远是以创新者、弄潮儿的形象,站立在时代的前沿。艺术教师和艺术学子都应有勇于质疑、突破权威、探求真理的愿望和魄力。艺术教育应遵循特有的教育规律,让艺术教师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由于他们的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敬畏文化”影响,学生具有先天的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则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此时,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及时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能力,调动和激发学生敢于突破权威、创新创造意识,借助于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艺术作品特有的阐释范式,冲击陈腐老旧的思想观念,在更深远的层面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新观念,革新思想。反之,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失去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独立能力的良机。因此,艺术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从突破“敬畏文化”开始。
二、“官本位”思想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士制度。“学而优则仕”,即学习好了就去当官,这种思想观念在山东文化中根深蒂固。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官本位思想。从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很不得意,满腹学识,屡不中举,一直到71岁才援例为贡生,到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千军万马热衷报考国家公务员的热烈场景,均是“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
“官本位”思想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和“名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在艺术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技术顶尖画家、歌唱家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参加国家级的美术展览、音乐大奖赛获奖的多少,作为教育最高最求。这种观念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技能的培养,忽视艺术对于智力、创造能力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在教学管理中,依“分”为本,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严重扭曲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艺术教育事业的追求。
“官本位”思想是阻碍艺术教育发展的一颗毒瘤,它扭曲了艺术教育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发展的初衷。艺术创作需要的是富有个性和独特思维,人性化和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信息时代的人才是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应该是教育追求的理想。一味追求高分模式的应试教育严重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展”仅仅变成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或成熟。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自然,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发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要努力改变将艺术教育异化为只追求成名、成家的“官本位”思想。
三、“忠孝顺从”思想的影响
《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3](P658-660)这段话大概勾勒出“移孝为忠”的推演过程。孔子提倡的“孝悌”,应用于社会就是“忠义”。孝,是处理晚辈与长辈的关系;悌,是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忠,是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义,是处理广泛的人际关系。人们常常把“孝”与“敬”、“孝”与“顺”联在一起,叫“孝敬”“孝顺”。要想对父母、长辈做到孝,必先对他们做到敬,只有做到了孝,才能受人尊敬。同样,要想孝,必先顺,只有做到了孝,才能一顺百顺。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忠孝顺从”思想已然渗透到了山东人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个细节中。
“忠孝顺从”思想反映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家庭式管理,任人唯亲,自视为单位的“家长”,习惯发号施令,喜欢惟命是从、听命于己,对不同意见视为“不忠不孝”,排斥冷落。久而久之把单位当成个人家庭,个人领导凌驾于集体领导,个人意志成为单位的意志,“家长”恣意妄为,各项规章制度对“领导”没有约束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听话、顺从、老实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个性张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者,视为叛逆和不守规矩,致使他们常常遭到冷落和排斥。这种错误观念严重扼杀了学生活泼好动、自由活力的本性,抑制了青年学子创新思维的养成。何谈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呢?由此可见,“忠孝顺从”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学生是独立的人,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学生都有着自身独立的人格,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思想、需要、情感、爱好、愿望和尊严,同样应当得到正当的尊重和满足。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人的巨大的创造潜能存在于人的个性之中,而每个人的个性,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独特性,珍视他们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性不仅是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教育要打破“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一味培养“听话、顺从”学生的做法,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泯灭学生的灵性,扼杀创造力的形成。
四、“中庸处世”观念的影响
“中庸处世”思想对我国教育观念与处世行为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主张无谓、中庸,主张谦虚、谨慎、谦让。中庸之道已成为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一种思想方法和道德品性。它的基本原则是适度、内外协调、保持平衡、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也就是说,任何极端的主张和做法都是不可能长久,因为到了极端,事物就要走向反面。只有中庸才是常道,才能持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坚持中庸之道,才可能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与进步。
深受“中庸处世”的影响,山东人豪爽、诚恳、实在的同时,普遍有保守、安于现状、不敢争先的思想。过于保守、不好表现自己、个性不够突出,不能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不会独领风骚,更不会引导各个领域发展的潮流。“中庸”思想还信奉“枪打出头鸟”、啥事还是稳点好的理念。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将谦虚看成人的优良品质,将“中庸”视为做人的至上标准。表现在教学中,教师不敢突破前人或权威,不敢充分表现自我;既要尊重上级,又照顾下级,思前想后、左顾右盼;对学生的影响则是谨小慎微、胆小怕事、萎缩不前、不思进取。将那些敢于突破前人经验的不拘一格的创新举动,视为叛逆、不安分守己的异类。在这样的“中庸”思想观念下,形成明哲保身、随波逐流、平庸无为的处世原则,怎么可能培养出个性张扬的创新人才?
艺术教育的原则要求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不拘一格,标新立异,不断追求新知,要具有穷尽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不墨守陈规,敢于打破原有风格和样式;不迷信书本、权威,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不喜欢一般化,追求新颖、独特、异想天开、与众不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有“棱角”的学生,我们要见“怪”不怪,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其个性,以求健康发展。每位教师必须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做新时代的“伯乐”。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束缚,大胆超越前人与权威,积极开拓、发展自我、张扬个性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努力摒弃艺术教育中“中庸处世”的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山东艺术教育如何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必须要认真思考如何重新阐释传统思想和儒家文化。如山东大学马广海教授所说:“今天的山东人文精神的确存在很多不足,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赋予儒家文化新的内容,使之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儒家文化重仁轻利、重义轻商,对当时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确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有些地方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儒家文化核心与基本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但是我们要灵活变通地看待。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如果走向极端,好的东西也会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发扬其积极的一面,改正其消极的部分”[4]。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传统观念,摒弃“敬畏文化”“官本位”“忠孝顺从”“中庸处世”等传统文化中负面的价值取向。吸收其中积极因素,消除负面影响,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创设有利于形成具有人文精神、富有独立个性和创新意识艺术人才的文化氛围。
[1]孔子.论语·卫灵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广海.山东人如何做中华民族长子[N].济南日报,2007-01-19.
(责任编辑:李志红)
In Shandong, the birthplace of Confucian culture, Confucian thought and ethics have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cultural psychology. Confucian thoughts have positive impacts,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of them are no longer adapt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have a certain negative influence, such as "awe culture", "officialdom standard", "filial piety obedient", "doctrine of the mean", etc. Th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ideas to some extent inhibit people's democracy,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creativity, the creative art education.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get rid of its negative influence, and cultivate creative thinking, inspire creative potential, is an important topic which the art education workers in Shandong have to face.
Confucian culture; negative impact; art innovation
2015-10-16
范真(1966-),男,山东临沂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教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研究。
J023
A
(2016)01-0043-04
注:本文系山东省艺术学科重点课题“儒家思想对山东艺术创新教育之负面影响研究”[201001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