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钝挫伤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临床特征分析※
2016-02-13邱旺健廖丽丽
邱旺健 廖丽丽
眼钝挫伤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临床特征分析※
邱旺健 廖丽丽
目的 探讨眼挫伤患者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55眼)眼挫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且对其检查结果展开分析。结果 50例(55眼)眼挫伤患者中,有26眼视网膜震荡,所占比例为47.3%,14眼为视网膜出血,所占比例为25.5%,5眼为视神经损伤,所占比例为9.1%,4眼黄斑裂孔,所占比例为7.3%,6眼脉络膜破裂伤,所占比例为10.9%。结论 采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对眼挫伤患者进行检查,可详细掌握眼损伤的部位与严重程度,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如病情、症状等)作出科学的诊断。
眼挫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震荡
眼挫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在眼外伤中占有较大比重,即30%以上[1]。通常情况下,引起眼挫伤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拳击伤、钝器击伤、摔伤等;眼球若遭到外界钝力的打击后,可能会造成眼前组织损伤,且引起眼底的一系列改变,如视网膜或视神经受到损伤,继而使得视功能出现问题[2-3]。因此,为保护眼挫伤患者的视功能不受损伤,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是十分关键且有必要的。临床中诊断眼挫伤的方式多种多样,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就是其中之一[4]。为了解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眼挫伤检查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50例眼挫伤患者采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进行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55眼)眼挫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9岁,平均(32.5±2.6)岁;年龄小于18岁者10例,18~50岁33例,50岁以上 7例。致伤原因:拳击伤15例,物体(球类、石头、木棍等)击伤12例,摔伤18例,其他5例。单眼45例,双眼5例。6例视力无光感,12例光感0.1,32例光感0.1以上。合并症:5例前房积血,3例眼眶骨折,1例眼球塌陷。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有无药物过敏、心血管疾病史、是否接受过尿常规、心电图等常规检查[5];在此基础上,对患者予以眼底、眼压、裂隙灯以及散瞳等方面的检查,以保证患眼结构无缺陷,屈光间质不模糊,且外眼球未出现破裂。随后,对患者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具体操作为:选取前臂作为静脉注射点,注入3 ml 0.1%荧光素钠稀释液,5 min后未发现不良反应,则将10 mg/kg 20%荧光素钠注射液迅速注入患者体内,7~12 s后采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机(ZEISS VISU CAM)进行不间断摄片,双眼交叉检查,摄片时间20~30 min。完成摄片后,以眼底数码影像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观察与分析。全部检查皆由 1名资历深且操作熟练的医师完成,在检查过程中,需对患者的双眼均进行检查,以便于比较和分析。
2 结果
经FFA检查发现,在50例(55眼)眼挫伤患者中,有26眼视网膜震荡,所占比例为47.3%,14眼为视网膜出血,所占比例为25.5%,5眼为视神经损伤,所占比例为 9.1%,4眼黄斑裂孔,所占比例为7.3%,6眼脉络膜破裂伤,所占比例为10.9%。不同眼损伤的FFA表现具体如下。
2.1 眼视网膜震荡 FFA检查显示为眼底有黄斑区水肿,后极部视网膜水肿,中心凹反射消退。另外,20眼在黄斑区存在透见荧光,呈“点状”,且视网膜动静脉略微迂曲;6眼显示为低荧光,未发现荧光渗漏的情况。
2.2 视网膜出血 检查显示视网膜前出现出血症状,脉络视网膜荧光被覆盖,且都挡住血管。视网膜下出现出血症状,同样脉络荧光被覆盖住,并且处于血管水平之下,能够发现血管在其上移动。
2.3 视神经损伤 视盘呈出血、水肿,钝力诱发;造影检查显示视盘的毛细血管出现渗漏与扩张,且晚期表现为强荧光。另外,有 1眼的视盘灌注时间比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时间晚。
2.4 黄斑裂孔 FFA表现为类圆形,颜色呈淡红或深红色;裂孔的孔径在1/3~1/4PD之间;边界清晰,且孔底存在大小不一的颗粒沉着物,呈黄白色。其中,1眼表现为全层裂孔,在裂孔区分布着透见荧光;另外,有3眼受伤所在处存在“颗粒状”或“见状”的透见荧光。
2.5 脉络膜破裂 FFA检查显示视盘颞侧有1条及以上的病灶,呈现“条纹样”或“弧形”,颜色为黄白色,且凹面面向视盘;除此之外,在血管下方弧形弱荧光,造影晚期表现为高荧光。
3 讨论
在临床上,眼挫伤指的是眼球在外力打击下,继而所诱发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眼部损伤,且眼球壁维持完整状态[6]。导致眼挫伤的原因有很多,病情比较复杂,眼部受伤位置有可能是外力打击的着力点,也有可能并非是受力处;依据眼部受伤的具体位置与严重程度,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眼结构损伤,尤其是发生病理性改变,最终对眼挫伤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不利影响[7]。眼挫伤不但会损伤眼前段组织,同时还可能引起复杂的眼底变化,其中较为典型的变化有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脉络病变,一旦发生此类病变,则可能导致视力减弱或丧失视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好的检查手段,其工作原理表现为:对患者进行荧光素的静脉注入,随后即可在眼内血液循环内发现荧光,借助眼底照相机(该设备装有独特的滤光片组合)对患者的眼底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将眼底的实时动态记录下来[8]。通过 FFA检查可以清楚了解微循环的细小结构,且以动态形式,让临床医师系统、全面地掌握患者眼底血管的情况,即了解其正常与否,并将检查结果作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9]。当前,FFA在临床眼科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且对部分眼科疾病的诊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郑大凤和方华[10]在研究中采取 FFA检查手段,对眼底镜下并未察觉视盘病变或视网膜病变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确诊率高达88.9%(64/72),且FFA显示早期出现充盈缺损等的改变。
一般而言,眼挫伤初期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若不及时予以有效处理,极易导致视力减弱甚至消失。因此,必须及早对眼挫伤患者进行检查、确诊及治疗。而在眼挫伤患者的检查过程中,FFA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视网膜屏障的功能有无出现异常,了解色素上皮是否损伤及其严重程度,可对黄斑裂孔、视网膜出血、视神经损伤以及脉络膜破裂等情况加以判断,明确出血范围[11-12]。除此之外,经FFA检查还能轻易发现部分细微改变,比如眼底视网膜震荡;一些极易混淆的病症,也可通过双眼造影检查进行比较与区分。通过 FFA检查,可使临床医师对眼挫伤后眼底损伤情况有更为系统、全方位的认识,并对病情作出客观判定,最终给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
有学者对 FFA在眼挫伤疾病检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3-14]。石春芬和王镇[15]采取FFA手段对眼球钝挫伤进行检查,发现110眼中有63眼视网膜震荡、13眼视网膜出血、9眼脉络膜裂伤、17眼视神经挫伤、8眼黄斑裂孔。本研究检查发现,损伤类型不同,造影检查显示的图像也有所不同。以视网膜震荡为例,这主要是由于外力所造成的脉络、网膜血管反应,其是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出现外渗所导致的;此时,视网膜细胞结构没有出现变性、坏死,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并未发生破损,视网膜外屏障也没有遭到损伤,FFA显示基本正常,又或是有荧光,但并不强。本组中有14眼视网膜出血,其造影具体表现为形态各异的出血,并且带有遮蔽荧光的现象;5眼视神经损伤,其最为典型的眼底造影表现是视盘的毛细血管有渗漏与扩张,晚期存在荧光,且较为强烈;4眼黄斑裂孔,一般可将其分成两种,分别是板层孔和全层孔,具体需采用前置镜对两种孔进行区分。在采取 FFA检查黄斑裂孔时,通常在黄斑区域能够发现透见荧光,且呈现出“椭圆形”或“圆形”。此外,还有6眼脉络膜破裂伤,通过FFA检查能察觉眼底镜下无法察觉的细小出血病灶或破裂处,特别是针对一些带有隐匿性的破裂口;其造影显示为血管下方弧形弱荧光,且与视神经损伤一样,在晚期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荧光。
综上所述,通过对眼挫伤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详细掌握眼损伤的部位,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如病情、症状等)为疾病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
[1] 刘敏,刘丽,赵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眼挫伤眼底病变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9):641-643.
[2] 谢伯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眼钝挫伤的临床应用与分析[C].中国眼底病论坛暨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12:143-144.
[3] 李士清,李晓华,李萍,等.近红外自发荧光联合荧光血管造影在黄斑脉络膜裂伤合并视神经钝挫伤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14,34(10):934-936.
[4] 张文娟,平爱华,王春龙,等.浅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眼球钝挫伤判定中的应用[C].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五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连,2012:89-89.
[5] D Skondra,TD Papakostas,R Hunter,et al.Near infrared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of retinal diseases[J].Seminars in Ophthalmology,2012,27(5-6):207-213.
[6] 陈英,廖敏华,郑江娉,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相干光断层扫描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48(3):209-211.
[7] 毛爱玲,周才喜,魏炜,等.眼底血管样条纹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及意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5):641-645.
[8] 王琦,顾莉莉,吴栋,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5): 620-622.
[9] B Nicholson,J Noble,F Forooghian,et al.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update on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Survey Ophthalmology,2013,58(2):103-126.
[10] 郑大凤,方华.眼底无可见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2):1311-1312.
[11] 任可林.眼球钝挫伤致视力损害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802-802.
[12] 史强,谢冰.眼底血管造影在老年黄斑变性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197-1199.
[13] 田敏,李友谊,吕红彬,等.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4,22(2):161-164.
[14] 赵青,李桂莲.眼底血管造影中荧光素钠两种过敏试验方法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12):1475-1477.
[15] 石春芬,王镇.眼球钝挫伤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0):1352-1353.
R779.1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8.07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05
※名称: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散光变化观察(编号:201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