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之《英语口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
2016-02-13张卫东
张卫东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之《英语口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
张卫东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新形势的发展,使得很多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成了首要选择。基于当前口译教学现状,大学英语的口译教学应着重技能的培养,比如短期记忆能力、个性化的笔记符号、公共演讲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等。
大学英语;口译;技能
一、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开设口译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交往的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尤其是奥运会、世博会、世园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正逐步全方位、多层次展开。因此,中外交流的桥梁——口译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对口译人才数量的需求和质量的期待也不断攀升。顺应国际化趋势,很多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毕业生备受青睐。
笔者所在院校位于青岛市,作为中国的口岸城市,青岛一直是世界500强资本的追逐地。根据凤凰网2014年的统计,至少有11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青岛,包括朗讯、马士基、汇丰、麦德龙,7-11、冠捷、沃尔玛、壳牌、惠普、杜邦、朗讯、可口可乐、美国铝公司、固特异轮胎橡胶等,以及青岛当地的国际品牌,比如青岛啤酒、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国际业务的开展,离不开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翻译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然而,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来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综合教程为主,虽然有一定的口语练习,但是在质和量上都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教学与现实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的口头表达机会太少,用英语来进行实际交际或者表达专业知识和进行实际操练的机会更少。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应只限于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学生,而应将它普及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开发和利用我国的教育资源。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增设口译课,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二、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口译课在我校并没有引起老师们的重视,不管是在必修课阶段还是选修课阶段,口译课都是冷门。仅有一次是2009年,笔者面向全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过一次《英语口译入门》选修课,有大约一百人选修此课,但是坚持下来的也只有三十人左右。教师以及学校并没有对此课程引起重视的原因如下:首先,大家觉得口译是一门专业性较高的课程,不适合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只适合英语专业或者研究生水平的学生。学好口译,除了坚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包括词汇、语法、跨文化知识以及母语基础外,还需要相当的技能和足量的训练,而这些要求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很难达到的,所以开设大学英语口译课并不现实。其次,老师们认为,即使开设了大学英语口译课,学生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下只能学习到皮毛,对口译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其以后胜任口译工作无多大帮助。虽然学校所在城市有很多五百强企业,但是,仅靠在学校里学习到的这点口译知识,不会增加其就业的砝码或者成功的几率。
诚然,口译课长期以来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开设的,因为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是难度较大的课程,只有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才能达到这一课程的基本要求。然而就目前的口译水平来看,英语专业学生因其专业限制,无法满足各行业对口译人才的需要,原因在于学好语言不等于能够进行翻译,翻译要求掌握工作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口译不仅要求较高的语言技能,对口译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有更高的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具有较高的语言技能,但是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却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弥补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即英语语言技能,再加上其在专业上的优势,任课教师用心地规划和设想,充分利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便可以找到一个较好的方法,培养出既具有语言技能,又具有专业知识的能胜任一般口译工作的人才。
三、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开设口译课。原因是结合我校实际,在此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半的英语基础知识积累(我校的后续课程是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有了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以及听说课程的学习中,听、说、读、写、译的各项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接下来较高层次的英语学习打下了基础,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其次,严格筛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控制班级人数。因为口译课对于英语语言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并不适合在所有大学英语学生中全面普及,应该在选修此课之前对有意象的学生进行测试,再根据测试成绩进行筛选。选取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然后进入课程,进行专项学习和训练。人数不宜超过40人,人数过多很有可能会影响授课效果和口译活动的展开。
再次,课上课下相结合,课下自主学习更重要。由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学时有限,因此紧靠课上的时间进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课上应主要进行技巧的讲解,课下进行技巧的训练。课下训练的监控和评估可以结合微信群、QQ群等在线监控,老师也可以在群里布置作业,随时检查。
最后,课上的授课模式。由于口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课上尽量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以使学生掌握口译技能。教学重点不再是语法句型等的操练,而应结合口译的“即席性”“口头性”“现场性”等特点,努力在教室这样的小地点尽量模拟出真实的接待、导游或者会议场景,让学生充分体验口译现场的紧张氛围,及有可能出现的困难、挑战或者应对措施,进而掌握口译技能,也就是说,以技能掌握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和原则。这样做既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值得探索的一个好方法。
四、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的主要训练内容
(一)提高短期记忆能力
由于口译员扮演着源语讲话者与译入语听众之间的桥梁,而短时记忆能力则是连接源语与译入语的纽带;并且,在口译活动中,信息的发布具有瞬时性特点,译员没有时间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短时记忆能力则直接影响到了口译质量的好坏。因此,短期记忆能力在口译的技能训练中作用十分重要,也是口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口译课的基本技能训练中,首先必须训练短期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源语的理解。
(二)可辨识的笔记系统
由于译员在进行口译工作时用的是短时记忆,但是这种记忆的广度有限,译员必须借助笔记这种外显的信息存储方式以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协助大脑储存、回忆信息。因此,口译笔记也是口译训练的一项必备内容,同时也是口译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训练学生笔记记什么(比如记要点、关键词、数字、专有名词、逻辑关系词等),如何记(比如运用各种个性化的符号和缩写)以及最后解读自己的笔记,在实践中进行大量操练,使笔记能帮助学生口译的产出。
(三)公共演讲技能
一名优秀的译员不仅仅是译员,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公共演讲者。译员与讲话者同时出现在公众面前,不仅要将讲话者的讲话内容准确传达出来,而且还要流畅、得体,外交场合要严肃庄重,导游解说场合可以活泼轻快。而且,译员声音的运用,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决定了口译的质量。比如音色、音高、音量、声调、语速、语气,非言语因素比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眼神等都会影响口译的成功与否。所以,公共演说技能也是口译课上老师应该重点训练的一个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同学们,不但要把公共演讲看做一种练习,而且还要当做一种实战演练,不断在演练中完善自己的公共演讲技能。
(四)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员不但要处理语言信息,还要处理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对于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语码转换关系很大。相比语言错误,文化错误有时候会引起敌意甚至冲突。因此,口译员有时需要根据讲话者的源语,基于对译入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为保证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得以进行正常、有效的交际,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充分发挥其中介与桥梁的作用。不了解一国的文化很难做好口译工作。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不同文化的对比对照,使跨文化意识深深扎根在同学们头脑中。
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阶段开设口译课,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将有很好的保障作用。任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搜集相应资料来锻炼学生的口译技能外,教师本身口译经验的积累和口译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开设口译课,也意味着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师理应不断进步、加强学习,为培养出综合能力高、全面发展的学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罗选民.中国的大学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4:207-214.
[2]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第三版)——英语中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王文宇.口译笔记内容与口译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2):151-121.
[5]张威.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口译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参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7(5):94-97.
G642
A
1673-0046(2016)9-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