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6-02-13姜在铎向尚元
姜在铎 向 玲 向尚元 田 琼
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姜在铎 向 玲 向尚元 田 琼
发展中医药事业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加强各级中医医院的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坚持中医中药并重,大力发展道地药材,培养中医药互通型专业技术人才,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才能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中医药事业;挑战;对策
【Abstract】TCM development must follow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to strengthen at all levels of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key subject construc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unique advantages,adhere to equal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 vigorously development of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s,Chinese medicine exchange type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he roa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nhanc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Challenge;Countermeasure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为我国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政策环境。但目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不少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1 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逐渐退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执业医师比例持续减少,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人[1];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2];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很多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中药产业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3];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传统中药炮制技术逐渐失传,中药炮制加工工艺不严格,影响了药物疗效和临床用药安全[4]。
2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对策
2.1 坚持中医中药并重,多渠道、多途径挖掘和培养中医药互通人才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药工按方嘱配药,两者协调配合,共同为患者服务。中药是在中医医疗实践中产生的,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对于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只有真正精通中医药理论,才能为患者释疑解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对于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只有真正懂得中药的特性,才能把握用药剂量,对症下药。因此,医要通药,药要通医,医药互通才能称为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同时,培养中医药人才,要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2.2 吸取西医长处,走中西医结合之路 由于中医诊治手段单一,诊病多凭感官经验,主观判断成分较多,缺乏必要的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在当前患者健康意识浓厚、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的形势下,传统的中医诊治手段已无法完全满足广大患者的健康需求。因此,中医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要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的科学检查技术和手段,坚持中西医药并用,走中西药医结合之路。只有这样,中医在临床应用中才不会被边缘化。同时,坚持中西医结合要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主体,既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医学科学诊断技术,取西医药之长补中医药之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患者服务。
2.3 加强各级中医医院的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将不断增加,各级中医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支持建设了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增加了中医药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法灵活、费用低廉,对治疗慢性疾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偏瘫、风湿、艾滋病和不孕不育症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在抗击埃博拉、“非典”登革热等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5]。今后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重点专科的建设,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优势[6]。2.4 加强中药材野生转家种的研究工作,扩大中药材的栽培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人们传统公认且来源于特定产地的品种优良、疗效确切、产量高、带有地域性特点的名优正品药材[7]。我国地大物博,中药资源十分丰富,许多中药普遍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由于不同产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差别较大,其有效成分含量也不相同。因此,要加强对濒危、名贵中药材的野生转家种研究工作,扩大栽培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道地药材,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确保中药材质量稳定、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2.5 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流通的监管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是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材质量及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的规范性文件[8]。对中药材实行 GAP管理的目的是: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建立优质、无污染、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明确、质量稳定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为中药饮片提供优质原料。同时,要加强中药流通市场的管理,严格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和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安全可靠[9]。
2.6 严格执行中药炮制规范,使用炮制合格的中药饮片,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中药炮制是通过净制、切制、炮制等工艺来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降低或消除其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用药安全[10-11]。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效成分的含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减弱,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熟大黄经酒蒸后,泻下作用和腹痛之不良作用减轻,活血祛瘀药作用增强;大黄炒炭后,凉血化瘀、止血作用增强;大黄醋炙后,消积化瘀作用增强)。因此,在使用中药前,要严格按照中药炮制规范标准和要求进行炮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炮制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中药的不良作用,发挥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2.7 鼓励中药企业加强新药开发和研究,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中药汤剂由于给药途径以口服为主,对于婴幼儿、意识模糊、昏迷患者使用难度较大,同时煎煮耗时费力,不适应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疾病的临床用药需求。因此,国家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中药企业加强对中医组方和中药剂型的创新,加强新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研制出便于服用,携带方便的特色中药制剂[12]。同时,加大对中药行业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提升中医药产业的含金量和整体发展水平。
2.8 加大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力度,将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文化教育纳入小学文化课程 政府要在全社会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重、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氛围,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把方剂歌诀、中药性味归经、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相关知识,改写成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儿歌,代代传唱;同时,将中医药文化教育纳入小学文化课程,使中医药文化深深扎根于子孙后代心中[13]。
2.9 经常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方剂学、传统炮制技术的知识竞赛活动,激发中医药工作者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热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竞赛活动,使中医药工作者在丰富趣味的竞赛氛围中增强中医药理论知识,激发中医药工作者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热情,共享中医药文化盛宴,使古典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中焕发出青春光彩。
综上所述,我国中医药事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坚持中医中药并重,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继承创新,才能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1] 杨永生,郑格琳,陈珞珈.2013年中医药行业情况分析提要[C].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北京,2013:6-10.
[2] 洪宝林.我国中医药事业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2010,2(14): 277-279.
[3] 刘燕玲.中医药发展要迎难而上[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4): 10-11.
[4] 张健,臧传军,裴慧,等.中药炮制工艺存在的问题文献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房,2013,24(39):3742-3744.
[5] 于国新,都本民.中医药的发展方向[J].中国医药导报,2007,4(9S):89-89.
[6] 陈春香,阮诗玮.县级中医院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0):1585-1588.
[7] 肖小河,陈士林,黄璐琦,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 20年概述[J].中国中药,2009,34(5):519-52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第32号·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200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发(2009)22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0] 时梦莲,刘皓,陈玉文.谈中药材及其加工对中药药效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5,21(8):26-28.
[11] 杨彦春.对中药炮制现状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161-162.
[12] 胡玉娥,王珂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1):11-12.
[13] 文玉玲,左焕肃.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 2003,22(6):43-43.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Jiang Zaiduo Xiang Ling Xiang Shangyuan Tan Qiong
R2-03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8.004
湖北省巴东县中医医院,湖北恩施 444300
姜在铎,本科学历,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
向尚元,E-mail:26470086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