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技术的现场新闻实践
——新华社客户端3.0版的个案研究
2016-02-13张涵
■文/张涵
基于媒介技术的现场新闻实践
——新华社客户端3.0版的个案研究
■文/张涵
新闻客户端平台已经成为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传统媒体也面临向新媒体转型的严峻形势。本文以新华社客户端3.0版为例,以现场新闻为线索,从现场直播、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技术等三方面阐述了新华社客户端3.0版现场新闻的呈现方式,并从技术层面对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现场新闻实践提出建议。
现场新闻;新闻客户端;媒介技术;新华社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将投入在PC端的时间转移到智能移动终端上来。由此催生了大量新闻客户端,基于媒介技术的现场新闻也应运而生。
1.构想与实践:技术支撑下的现场新闻
2016年2月29日,新华社客户端3.0版新闻发布会上,“现场新闻”概念被以一种全新视角再次提出,其含义可以概括为:一种使受众全方位感受新闻现场的体验式、沉浸式报道产品。依托新的媒介技术,新华社客户端3.0版将现场新闻解构为多个不同的技术层面。
1.1现场直播
新华社客户端3.0版新闻直播做出了两方面转变。首先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现场直播增加了新闻的及时性、客观性与真实性。但是,依托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现场直播已经很难再做出突破。针对电视媒体受众流失的现状,新华社客户端3.0版把现场直播的新闻报道理念转移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并开辟“现场”板块为新闻直播搭建平台,这一举措成为新闻客户端的重大创新。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3.0版成功运用现场直播,向受众展现了“两会”期间重大议程,尤其“部长通道”直播既向受众传递了各部门今后改革的重点方向,又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其次是传统直播方式向现代直播方式的转型。新华社客户端3.0版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视频直播方式,在直播视频窗口下方,以倒序时间轴的形式穿插文字述评、相关图片以及解说评论小视频。例如,前段时间引发全球关注的“人机大战”围棋比赛,新华社客户端3.0版不但对五场赛事进行了全程直播,而且利用“时间轴”在不同时间节点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进行“现场快评”。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小视频板块,对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围棋大师连线采访,进而对赛势做出高水平、专业化的实时评论。这种现代化的直播方式,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机的PAD功能与屏幕设计特色,迎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移动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1.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新华社客户端3.0版呈现“现场新闻”的另一项重要创新,并用其对今年“两会”进行了360度全方位报道,最大程度上还原“两会”现场,最终形成了“VR全景两会”“VR全景视频”“VR全景游戏”等三大专题栏目。第一,“VR全景两会”。通过全景图片对“两会”期间多个现场直观再现,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现场、政协会议现场、部长通道、各部委新闻发布会现场以及人民大会堂内部重要会议场所及陈设。第二,“VR全景视频”。是运用VR技术拍摄的视频短片,并可通过手动控制或3D陀螺仪效果转动手机感受视角变换,受众甚至可以使用自备的VR视频观看眼镜,进行双屏视频观看。另外,新华社客户端3.0版在全景视频页面还提供IOS操作系统以及Android操作系统两种链接,最大化满足受众体验。第三,“VR全景游戏”。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用户追求趣味性的整体信息消费取向,新华社客户端3.0版特别策划推出“VR全景游戏”作为“两会”召开前期的预热报道。通过游戏的方式既普及了“两会”常识,又极具趣味性与挑战性。
1.3无人机技术
单纯依靠传统的拍摄设备完成空中俯拍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VR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完成长时间、大篇幅的视频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另外VR画面360度全方位拍摄决定了其视角不可能以高空为基准。因此,为弥补新闻报道中高空远景俯拍镜头画面的缺失,新华社客户端3.0版采用无人机协助拍摄,再一次利用媒介技术诠释了“现场新闻”的报道理念。相比VR技术在新华社客户端3.0版中试用面较窄的现状,航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依托无人机工具运用航拍技术展现受众自身难以获得的资讯视角,从一种全新的、特殊的视角阐释了“现场新闻”。
2.技术与价值:现场新闻的未来走向
技术影响媒介,进而影响传播效果,就如梅洛维茨所说:“电视媒体降低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障碍,因为不同群体如男人、女人、小孩都可以收看相同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在频道单一的年代。”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现场新闻报道也需要技术做支撑。
一是要积极利用技术。首先,技术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被证明是有效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此之前,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延伸观”理论对新闻客户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借鉴意义。受众只有借助媒介才能随时随地进入新闻“现场”,获取立体化的新闻资讯。受众接受并利用媒介技术带来的“延伸”的同时,也预示着其感知世界的方式被彻底颠覆。其次,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世界越发扁平化。哈罗德·伊尼斯在其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媒介偏向理论。新闻客户端则对时空二元都产生了压缩,不同的是,伊尼斯提出的时间偏向是基于历史发展纵坐标的纵深感,强调的是知识留存与传承;而新闻客户端则在横向数轴上对信息传播耗时进行裁减。最后,技术为人类提供了认知世界的经验。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酝酿并爆发无数“现场”,受众无法将其逐个亲历,因此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在信息化时代尤为突显。麦克卢汉认为伴随着媒介技术的更迭,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其“地球村”构想得以实现的基础也依赖于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人类从可触摸式的大地化生存转向了高度符号化的虚拟生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技术、个人所重构的物质与信息新形态是完全虚幻的,并且受众也不期望它是脱离现实的。因此,传统媒体应该发挥长期以来在受众观念中形成的具有权威性与可信性的媒介形象,并将其与新技术相结合,利用新闻客户端平台,在人类生存方式巨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找到自身立足的本源。
二是要避免滥用技术。不容置否,技术进步推动信息传播载体不断叠加与融合,从媒介观角度进行审视,这种状态也促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延伸。虽然媒介与技术对信息加工、生产与流通造成深刻影响,但媒介本身不能简单等同于信息,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信息编码与解码过程中的参与者之一,在这种语境下“媒介即讯息”的论断不免有失偏颇。技术、媒介与社会是一个具有反馈机制与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因此传统媒体向新闻客户端转型不能以单向度线性思维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新华社客户端3.0版利用VR摄像头、直播云镜头、平衡车、手持稳定器等现代化硬件设备,从技术层面打造“现场新闻”这一做法的有效性被证实,将引发国内前沿技术与现场新闻报道结合的新一轮浪潮。但在这一浪潮中,新闻客户端的发展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避免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异化。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异化问题做出不同层面的批判,但异化的中心议题始终围绕客体对主体的反对。新闻客户端也应警惕技术异化,避免产生异己力量。二是以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为切入点,遵循生态技术决定论。从整体的、互动的角度出发考察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新闻客户端作为媒介进化的最新产物,不能完全摒弃前技术环境中的传播模式,就像生物物种的衍化一样,只有在前一物种的基础上做出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在某些方面做出调整的新环境。
3.结语
媒介形态演变往往催生传播手段与传播内容的变革。虽然技术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巨大动力,但盲目追求最大功效会带来诸多弊端。不可否认,技术对于新闻客户端发展以及“现场新闻”理念实践提供了保障与支持。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解构为两种不同的面向——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因此,新闻客户端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也不能摒弃价值理性,只有在机械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达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才能使信息传递不断转化为社会价值,新闻客户端所呈现的现场新闻报道才具有根本的存在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G210.7
A
张涵,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