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年亲人构筑快速成长摇篮
——以甘肃金昌日报社为例

2016-02-13郭永霞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昌日报社稿件

□郭永霞

(金昌日报社,甘肃 金昌 737100)



为年亲人构筑快速成长摇篮
——以甘肃金昌日报社为例

□郭永霞

(金昌日报社,甘肃金昌737100)

近年来,为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许多报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一批大学生,改善了采编队伍的年龄结构,为报社的发展带来了朝气和活力。在顺应新形势的大潮中,甘肃省金昌日报社深化体制、机制、制度改革,以改革应对未来,着力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目前,报社已由原单纯一张《金昌日报》发展为“五报两网两微报”,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编采人员也翻了三倍,多数人员一进报社便当上了微信、微报、客户端等编辑。新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文笔生动活泼,但他们的笔下有时流淌着天真和脱离实际的学生气,如何帮他们实现从学生到记者、社会活动家的转变?近年来,金昌日报社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

聘请阅评,为年轻人指路

为了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金昌日报社通过职工会议、编委会、总编会等,经过多次商议、研究、讨论,最终形成决议: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办一份内部刊物《编采通讯》,刊物内容涉及政治理论学习、各部室学习内容安排、名著名篇学习、每月编采重点及好稿件好版面点评等,聘请具有新闻专业副高以上职称的老报人,对每月报纸及新媒体刊发的好稿件、好版面进行阅读点评,好稿件好在哪,为什么好,好版面亮点在哪,不足在哪,都进行一一点评,并对当月整个报纸宣传的大方向进行点评,为记者编辑写稿、编版指明了方向,指引了路子。有些年轻记者很有悟性,通过自身学习和集体学习,很快悟出了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如何捕捉新闻,采访如何下手,也学会了如何下笔,非常能吃苦,很快成长了起来。比如,社内年轻记者蔡敏,工作一年多时间,就能独当一面,在记者部专门负责时政新闻的采访写作,跟随市委书记采访,不但写出了很有政治性、思想性的时政新闻作品,也写出了一些立意深刻、观点新颖,带着温度、热度的民生新闻,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引起了老百姓的关注,让大家刮目相看。她先后采写的《千米井下的温暖》《一个北大生的人生》《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炕头上的辅导课》《村里来了帮扶队》等20篇贴近老百姓、有温度的鲜活新闻,这些稿件都获得阅评员的赞赏,并被推荐为好稿,在《编采通讯》上刊发并附上阅评员的点评,让大家在学习稿件的同时,对稿件的闪光点也进行揣摩、领悟,通过学习别人的稿件,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差距,尽快成长。

在蔡敏的带动及影响下,金昌日报社涌现出了像闫婷婷、刘伟业等多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先后获得了甘肃省及金昌市多个好新闻奖,蔡敏、闫婷婷连续两年获得全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先进个人。蔡敏在写采访的体会时这样写到:“在工作中,我经常想起大学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如果你的报道写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的根扎得不够深。’记者能够做到的,只有通过自己手中的纸和笔,把见到过的、采访过的基层工作者的艰苦生活和坚韧精神,客观真实、不加任何主管臆断地写进新闻报道中,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基层工作者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毅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就是记者的责任。”2015年,蔡敏代表金昌市参加甘肃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首次走进北京,代表甘肃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加强培训,为年轻人充电

有的年轻记者虽然是学新闻专业的,但真正参加工作了,才发现理论跟实践大相径庭,刚开始对自己很有信心,等工作一段时间,发现新闻这个行业又苦又累,如果一不小心,出点差错,更是责任重大,感觉入错了行。

针对这种情况,金昌日报社审时度势,采取多种措施,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并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支持年轻记者外出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每季度邀请新闻方面的专业人士前来授课,“充电补电”。先后邀请甘肃日报社、甘肃省新闻出版社、西北师范大学及金昌市的资深专家前来授课,让大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每次学习结束后,报社要求大家写出心得体会,并选择部分优秀作品在《编采通讯》上予以刊登,让大家进行学习。

报社规定:每季度进行闭卷考试。对各部室每个月进行的策划学习内容,及名著名篇等要求学习的篇目内容,进行一次综合测试,考试结果张榜公示。对于考试不合格者,社领导进行个别谈话,原则上要求补考,同时本年度不得参加评先评优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不但给年轻人戴上了“紧箍咒”,也给他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领导带队,为年轻人“炼筋骨”

新闻从哪里来,新闻工作者向哪里去?对于这些问题,“基层”是一个理想的答案。新闻工作者应当时时俯下身子,多感知基层的光与热,投身基层的天与地。

2016年1月21日,金昌普降大雪,因为连日来断断续续的降雪,已经使路面重复结冰,交通运输部门已经停止公交车的通行,为了让年轻人第一时间体验雪中的另一番情景,抓拍抓写新闻,金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昌日报社总编辑赵兴高不顾寒冷,冒着大雪,带着年轻记者赶到了永昌县红山窑乡一个偏僻的村子,进农家、聊乡情、话家常,在白雪皑皑的地头写下了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同时也第一时间拍摄到了大雪中的村庄的倩影和古长城的巍峨,在《金昌日报》上及时进行刊发并在微信上发表,让大家体验了生活,抓到了活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记者在总结中写到:“原本在办公室里不知道新闻选题从哪里来,到了这里,才发现处处是选题,遍地有文章。”

近两年来,根据“三严三实”的相关要求,金昌日报社根据社会及各层面反馈的意见建议,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更加加大领导带队下基层的力度,要求每个月领导班子成员必须要下基层一到二次。基层,成了报社“活鱼”源源不断游来的源头,也成了年轻记者历练的阵地。

在下基层的过程中,年轻记者对金昌本地的经济发展、农业现状、人文环境、生态基础、城乡建设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与农民的交谈中,他们懂得了当下处在金昌这样的大环境,农民的真实想法、需求及期待。在深入矿山、化工等企业采访中,记者们戴上安全帽,现场感受一线工人的辛苦和付出,写出了一系列现场感强、耐读耐看的好文章。2015年记者节上,金昌日报社全体职工欢聚一堂,召开总结表彰会,其中,被表彰的编采人员中,有三分之二是年轻记者,他们真正成了报社的脊梁,报社的骨干。

在新老接替断档,人人认为年轻人成才成长比较缓慢的新形势下,金昌日报社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在今后报纸融合的发展的进程中,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金昌日报社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张金昌简介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金昌浩、王正油画作品选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新春走基层”研讨会嘉宾分享
金昌浩油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