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大数据的场景化应用
2016-02-13林崇责
林崇责
·智库新锐·
舆情大数据的场景化应用
林崇责
未来已来,“互联网+”正在战略重构和创新每一个行业。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和“大数据+舆情”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应用热点之一。一条信息从出现到形成舆论热点的周期,从传统的24小时缩短到现在的4小时甚至1个小时。互联网舆情让各级政府和知名企业越来越不敢怠慢,一个专门帮助获知舆情的产业也随即诞生并被催热。“舆情买卖”成了一个好生意,人民网、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北大方正纷纷进入该市场。但要真正做好这个好生意,除了离不开大数据分析技术,更是离不开与业务紧密融合的场景应用。
场景化是舆情大数据的生命线,它涵盖舆情全生命周期。事前用于及时发现微弱苗头,为应对处置赢得时间,及时干预,避免演化成社会事件;事中透析舆情表面现象看本质,辅助领导决策;事后通过舆情分析师、大数据分析师为用户各类深度、专业的分析报告,形成知识。笔者对舆情大数据应用场景进行了简单归纳:
——为领导干部读网。用最快时间将最精准信息(正负面)送到领导案头是舆情大数据的最大应用。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舆情大数据服务,关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府网站(中国政府网、人民网等)、重要社区(天涯、豆瓣)、新闻网站(新浪、凤凰)、论坛(百度贴吧等)、博客微博(新浪)等,设置重点关注的各级领导、重大政策及其他关键词,把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聚合、分类成若干信息快速提供给各级领导干部阅知,确保本地区热点和重大舆情信息的采集、编发、报送、处理的快速、及时、准确和有效。
——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对不同行业和职能部门而言,可以通过采集监测与行业相关的重要新闻门户、行业信息网站、论坛等,有效把握行业的危机事件,及时提示、预警,为行业监管和公共服务提供决策支持。比如:发改部门对国家级本地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重大政策和规划出台反馈意见、重大项目风险收集等问题进行关注;税务部门通过上市公司股票的变动,监视企业是否及时准确缴纳相关税款;国安、公安部门及时收集境内外网络情报信息,作为大情报数据的补充;经济合作部门重点关注世界著名企业、企业家的投资动向、日常言论等信息,用于精准招商;教育部门对社会关注的教育乱收费、教育公平、学区房和招生就业进行关注;金融部门全方位监测非法集资网络信息,通过网络投诉、身份验证、网上传播力、特征词命中、收益率偏离等手段计算非法集资疑似指数;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拆迁、市容整治等不法行为进行监测;银行部门对于重点客户的市场、销售、生产经营、法律纠纷等信息进行监测,避免金融和信贷风险。
——口碑营销监测和精准服务。在大众电子产品、消费品、家电、汽车、电影电视等大众消费品和娱乐领域,企业基于互联网收集自身及其竞争对手信息(投诉率、好评率、媒体报道量、用户需求等),对比分析量化口碑情况,为决策分析提供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的售后服务、借鉴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优化提升产品功能等,实现口碑营销和精准服务。
——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把握舆情、化解危机”。围绕关注事件、人物、机构,实时监控、不留死角,重点采集与其相关的负面信息,了解舆情发展趋势,主动、及时发布正面信息,避免负面信息被竞争对手和非法势力利用,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转化为主动梳理、引导,助力危机公关以及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未来”。舆情大数据除了能监测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能预测把握未来,在精准读网、精准监管、精准服务、精准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舆情大数据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