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报》“八百壮士”的叙事形成

2016-02-13

天中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八百壮士壮士租界

何 鑫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 23)

《申报》“八百壮士”的叙事形成

何鑫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 23)

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幕——四行仓库保卫战以及谢晋元团“八百壮士”的故事一直在海峡两岸广为传颂,而当时媒介对这次战斗的报道值得研究。无论是战斗的开始阶段、高潮阶段、撤退阶段,还是退至租界之后,媒体都对一些关键节点进行了报道,其中不仅包括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也包括对一些“尴尬”节点的处理。从中可以窥见媒体对战争进行报道的方式和对正在发生的英雄事迹的描述方式。

《申报》;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当中,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400余名战士在四行仓库为掩护主力撤退并且拖延战争时间打的坚守战役被广为传颂,成为著名的“八百壮士”。关于此问题,几乎所有涉及淞沪会战的历史著作和论述都有所涉及,专门研究也不胜枚举,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然而,众所周知,在抗日战场上这样的例子特别多,但八百壮士以其特殊性加之媒体的报道和宣传被迅速扩散并最终塑造成为经典形象。本文从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八百壮士的事迹与媒体的宣传进行分析,以揭示战时宣传的一些特点。同时,战争是残酷的,战时报道也具有艺术性,从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八百壮士能够成为典型的原因。

一、战斗阶段

淞沪会战在当时对中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四行仓库保卫战则是淞沪会战上海战场的最后一战。这场战斗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利益,单从军事角度考虑,这次战斗简直是没必要的“牺牲”,但当时为了给所谓的“九国公约会议”营造舆论,换句话说是为了给国际社会一个好印象,当局不得不采取这个措施,命令88师派部队死守[1]140。和淞沪会战一样,这也就成了打给国际社会看的一场战役。当时的媒体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九国公约会议快要开会了。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引起友邦的更进一步的同情,我们只有趁这个机会,更坚决地支持全国对日抗战。而保卫大上海尤其是十分重要的。前线的壮士,正在作壮烈的牺牲。我们的当局更应该赶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领导民众,动员民众,使每一个上海市民,都成为保卫大上海的坚强力量……[2]

显然,这个时候大家意识到战争不只是战略上的问题,还要暂时要考虑一下“国际影响”,死守显然是必要的,这个重任落到了谢晋元身上。从以上分析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这场战争就是打给大家看的,所以发动媒体大幅报道是必不可少的。从战斗的策划开始,这场战斗就被赋予了英雄的韵味,谢晋元率领的部队得到了尽管艰巨但却无比光荣的一项任务。尽管最后被大家期待已久的“九国公约会议”没有任何实质进展,无果而终。

这八百壮士进入四行仓库的命令是在 1937年10月26日下达的。显然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报纸铺天盖地的“撤退”新闻,夹杂着少量不知真假的“反攻”“退敌”等消息,可以说当时人们已经认准了上海基本会失守,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八百壮士的报道一出,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如此壮烈的事迹,如此振奋人心的英雄,也许比一场战争的胜利给人的鼓舞更大。由于报纸出版的时间原因,各大报纸关于八百壮士的报道见于28日。这一天的主流宣传仍然是“撤退不等于放弃”这类的常规空话宣传,但对于八百壮士的报道明显比较显眼,虽然不是报刊的明显位置,但篇幅相对其他内容是比较长的,且言辞感人。《申报》的标题就是“悲惨壮烈可歌可泣,我孤军誓死抗日,为争取我国家伟大之人格宁洒最后一滴血不愿生还”,文章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八百壮士事迹的可歌可泣:

盖我八十八师一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尚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后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正演出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壮烈剧战也……谢团长、杨营长曾发出壮烈之呼吁,请接济糖盐各五百磅,光饼五万枚。则我全营忠男将士,可与敌死拼一周,死而无憾……[3]

全文详细描述了战斗过程,富有感染力,加上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这个报道很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相关后续报道则更是把宣传推向了高潮,尤其是连载性的报道充满悬念,与壮烈的英雄事迹一起感动了很多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29日的报纸明显加强了报道的力度。淞沪会战的主要战事被提升到了第二版报道。而且八百壮士的事迹在这一版头条下作为十分突出的副标题“孤军八百仍死守不撤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天报道的另一个重点是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升起了中国国旗,值得注意的是,报纸上描述的升国旗的时间不是大家通常见到的早晨或者凌晨,而是下午的傍晚时分:

孤军奋斗,宁作壮烈牺牲之八十八师谢团八百壮士,昨仍在谢晋元团长、杨瑞符营长率领之下,死守四行仓库,全军安全无恙。六层高楼之屋顶,昨日傍晚前,并由我忠勇将士,高揭青天白日满地红之国旗,压倒四周之太阳旗,发扬我大中华民族之浩然正气与国家无上光辉。此八百忠勇壮士之壮烈义举,已博得全沪中外人士无限之钦敬,并引起最热烈之注意……[3]

与此同时,国民党的官方喉舌《中央日报》也使用了更具吸引力的“闸北一高楼国旗招展,我壮士八百人孤军奋斗到底”的标题,直接描述了战斗中升起国旗的悲壮故事。国旗对于战士和民众的鼓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精神支柱,国旗在四行仓库上飘扬并通过媒体传向全国,很容易激发更多人的关注,并且“不后退”的壮士们的命运和战斗进程已经通过类似于连载的形式固定下来,相信这个时候的后续报道也值得读者们的期待。

当然,国旗的出现可以说是把整个事件推向了一个高潮,不仅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细节有故事可讲,且富有传奇色彩,以至于后来衍生出小童子军游过苏州河送战士国旗和凌晨大家升国旗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有一些的,但文学作品终究还是文学作品,事实也许并不像后来电影中叙述的那样,不过这并不能阻挡八百壮士的精神和事迹的广泛传播。有了国旗事件的因素,相信在这个时候广大的读者已被前方的战事深深吸引,会关注这八百位壮士的命运,报纸的连载效果也就很快体现了出来。果然,接下来的报道越来越关注着八百壮士的故事,并且相关的评论性文章也开始在各种媒体大量涌现。30日的《申报》仍然在报纸醒目位置刊发文章:“我孤军四次退敌,迄今已历三昼夜一百小时之久……壮士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且这个版面的下半部分基本成了专题报道,空前地采取了小标题的报道形式。第一个小标题“一百小时坚守不退”着重表现八百壮士的坚守不放弃的精神:

八百忠勇壮士……在团副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下,由北火车站原驻地退入该仓库,迄今历三昼夜,誓死保守此闸北一块土达一百小时之久。中间敌军用尽方法企图驱走我忠勇壮士,卒被我孤军以神勇之精神击退。驻防该处之英国军,多数曾参加欧战者,以为欧战尚无此种忠勇之精神,故曾欢度剀切向我军劝告,卸去武装枪弹,退入租界,勿作壮烈牺牲。我军对英军垂爱之友意固甚感激,无如我八百壮士,个个抱定志在以身殉国,情愿洒最后一滴血,死守此宝贵之最后阵地,以与日军一拼,作最光荣之牺牲。故除对英军表示谢意外,无壮士肯接受逃避之请求,英军观此情状,多亦感动赞叹。[4]

这段报道不仅突出了时间(一百小时)给人以期待(还能坚守多久),而且把英国租借军搬了出来,用以烘托,其效果既起到了吸引人们继续关注的连载作用,同时以西方先进的英国士兵做陪衬凸显壮士的英勇无畏,其言辞无不凸显事迹的悲壮。

第二标题“四次猛攻均遭击退”则着重体现了这八百壮士的杀敌英勇:

昨日上午三时及七时十分、下午三时四十五分及五时十分。敌军曾四次向该仓库我军猛攻,均遭我军击退……兹分述四次情形如下:㊀上午三时及七时十分两次,每次敌军只十余人,持枪荷弹,由隔壁沿墙边偷犯,我军早已发觉,仍佯作不知,迨敌逼近仓库门首时,即居高临下,纷以手榴弹向敌猛掷,敌见势不佳,咸急遽向西亡命奔逃……㊁下午三时半许,敌以汽艇两艘,每艘载敌百余人,上架轻机关枪一尊,人各手持步枪或手榴弹,自黄浦江驶入苏州河向四行仓库进发,当驶过外白渡桥至老垃圾桥堍时,被驻防沿苏州河浜之英军发觉,即堵截前进,以极和蔼之言语相劝敌军勿得前进,以免危及租界。经两小时之交涉,始行离开。㊂三时四十五分,新垃圾桥堍一带,步枪机枪声大作,手榴弹钢炮声间夹。盖敌军六十余人自上海银行堆栈第三次来犯矣。我军于敌逼近时,探首卫外,沉着精神,鼓舞其勇气,分头以机枪射扫,并以手榴弹如雨掷下。来犯敌军大半中弹倒地,余被逃逸,仓库门前、苏州河边,遗弃敌尸不计其数,而敌军久未敢亲来移尸……㊃五时十分,敌军十余四次来猛冲,经我摇射机枪约二分钟,来犯之敌卒被击退,是役毙敌四五人,而我军则一无伤亡……[4]

这段描述极为具体,与前几天的描述相比明显增加了好多战斗的细节,更具有故事性。首先,敌我实力差距极为悬殊,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装备的精良程度上来看,我军都与敌军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要命的是我军处在坚守孤岛的状态,这更不利于我军作战,但从文中我们能直接看出我军的英勇杀敌和以少胜多,以最小的代价对敌军造成惨重打击(尽管这种报道也许并不完全可信)。其次,这是媒体报道八百壮士以来第一次有如此详细的战斗过程的描述。这样的描述十分必要,尽管细节上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可以想象的是,只有空洞的描述没有细节是很难使大家普遍相信这次战斗的真实性的。这种描述不仅加大了篇幅,而且强化了效果。

该篇报道不仅描述了国旗飘扬的壮烈,而且有各界群众前往加油鼓劲,各类领导前往慰问之类的报道。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还有相关社评文章的出现,如国民党官方的《中央日报》发表了社论《壮烈的光荣》。这些社论只是口号性质,作用也许并不大,但相应的感召作用多少是会有一些的。

二、撤退阶段

10月31日,八百壮士奉命撤退。《申报》的相关报道表示八百壮士已完成撤退。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这一撤退难免带来一个宣传上的问题,即之前一直宣传的“誓死不撤退”,怎么解释现在的突然撤退。其实这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媒体人。当天的《申报》相当于用头条新闻报道了八百壮士“忍痛撤退”的消息:

愿洒最后一滴血,与敌死拼以争国家无上人格,发扬民族正气之八十八师谢团一营壮士,由谢晋元团长、杨瑞符营长率领,死守闸北四行仓库,已历四日。此种彪炳寰宇之伟大壮举可歌可泣,已引起举世之崇敬同情。我最高领袖蒋委员长对此一营壮士视死如归、忠勇爱国、不负平素训练教导之旨,亦深为嘉许感动。惟以现值长期抗战之际,国家所期待于此忠勇壮士者至深且远,如任其孤军死守、壮烈牺牲,要亦为国家莫大之损失,不如忍痛放弃此闸北最后阵地,使此辈壮士另图报国之道,遂命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指导该团自动撤退。闻杨司令奉令后,即会同八十八师孙师长于极艰困之环境中传到密令,我一营忠勇壮士对最高领袖爱护袍泽之赤忱莫不感泣,遂不得不服从严格之军令,作忍痛放弃可宝贵的最后阵地之准备。昨晚敌军曾一再向四行仓库总攻,枪炮之声甚为猛烈,我忠勇壮士处以沉着,置之未理。至二时后,我壮士于敌军重重包围严密戒备之中以神秘莫测之行动,抖擞精神,整饬队伍安全退出此闸北最后之堡垒,约二小时后全队均到达安全地带。综计我壮士苦斗四日,歼敌百余,我壮士亦有十余人殉难。此轰轰烈烈之壮举,已使举世留一不可磨灭之深刻印象……[5]

可以看到在描述八百壮士撤退的时候,媒体用了“忍痛撤退”一词。官方冠冕堂皇的借口是,蒋委员长不忍八百壮士无辜的牺牲,故而采取让他们撤退的决定。这种借口很有艺术性,不仅表示这次撤退并不是因为八百壮士不愿继续坚持,也体现了领袖的“仁慈之心”。并且,在报道撤退的过程当中,还着重体现了八百壮士的英勇杀敌,抓紧最后机会与日军斗争,可以说保存了八百壮士的英雄气概。这种塑造显然更希望撤退让八百壮士的英勇形象更加高大而不是有所降低。当然只有这种报道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关辅助报道。首先是用大篇幅描写了临近撤退的一天八百壮士的英勇杀敌故事。第一篇题为“我忠勇健儿苦斗四日经过:屋内做好种种防御工程,昼夜把守杀敌毫不觉倦,国旗两面业已珍重携出”,不仅使用采访的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交代了那一面备受关注的国旗的下落。第二篇题目为“我忠勇孤军昨晚拼死抗战,苏州河畔枪炮声爆发如雷,各方纷电各将士表示致敬”,可以说是延续了之前的报道风格。其次是发布了谢晋元团长的简历(当然特别简短而且以夸赞性语言居多),并且还刊发了一些相关图片。可以说弱化了撤退可能给大家留下的不好印象。

三、撤退之后的后续报道

八百壮士撤退之后进入上海租界,媒体并没有忘记他们,一直有着零零散散各种各样的报道,诸如大家积极募捐,设法营救他们,壮士的家属活动,谢团长发表的各种声明和访谈,等等。这一时期的报道往往会用一些突发事件激起大家对整个事件的关注。

首先是国旗风波。所谓国旗风波,就是八百壮士撤退到上海租界之后,在驻扎地升国旗被租界当局阻挠的事件。事情发生在1938年的8月,报道比较简单,但是很有轰动性:

(重庆十四日电)去年扼守上海四行仓库不得已而退入公共租界之孤军八百壮士,此次因在其居留场所悬挂我国国旗,引起白俄商团武力干涉,致官兵因重伤毙命者二人,受伤者数十人。上海公共租界系属我国领土,而八百壮士过去光荣历史亦为举世所共钦佩,今竟横遭无理干涉,因而死伤众多,我当局至为愤慨,闻我外交部已向沪公共租界关系各界提出严重抗议,并保留一切权利云。(中央社)[6]

国旗是八百壮士的一个重要的象征,国旗被侮辱对于大家来说肯定是难以容忍的。这件事的对象并不是日本,所以在处理上显得低调一些,但毕竟此事是可以勾起大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关注的,所以报道显然必不可少,评论也当然要跟得上。在报道这个官方新闻的前一天,《申报》就把评论连带着新闻于头版释放了出来,而且措辞极其严厉,似乎有讨伐敌人的意味:

守四行仓库之八百壮士,孤军抗战,宁死不屈,为人类争正义,为国家求光荣,稍有血气,孰不敬仰?……白俄,向此手无寸铁之壮士横加侮辱,已深足骇怪;而侮辱之起因,且为悬升国旗,更不能不令人愤慨万分!……吾人愿为工部局告者:“四行”壮士既非为战败之俘虏,更不是犯法之囚徒,处以类似无期徒刑之软禁,于情于理,皆不可恕!又有进者,方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之时,人人皆抱杀身成仁之志,其所以忍痛撤退者,完全系徇上海领事团之决议,并由某某陆海军司令恳切要求,奉到最高长官之命令而行。迨退入租界之后,工部局以维持租界中立为借口,勒令缴械,并加以软禁,初非各壮士所及料。今姑退一步而承认此举为正当,则又何以当沪战发生之初,有一部分日兵退入租界,未闻工部局有将其解除武装同样拘禁之事,而反将其迅速释放?[7]

这篇评论简直就是对租界当局对种种限制行为的强烈声讨。虽然这并不是在声讨日本,而是在声讨法国租界当局,但这样的民族主义渲染把大家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不顾对方是谁,只要对八百壮士不够好,就会遭到严厉谴责。当然,这种舆论方式也会给租界当局以压力,最后租界当局还是交还了国旗,但是这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法租界当局干涉悬旗事件,昨经市商会及法租界纳税华人会劝导先行复业后,商店已遵劝,于昨日午后起复业,并由纳税会向法总巡捕房交涉。被捕市民昨已先后释放,国旗由纳税会备函领还[8]。

国旗事件发生不久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一周年的纪念日,这当然是一个值得宣传的日子,而且在那个时候国旗事件还没有平息,人们正处在悲愤交加的阶段,就更具有报道价值了。

去年昨日湖北大火余焰方烬,全区精华俱遭焚毁,惟全市民众对此如不介意,而对坚守新垃圾桥堍四行仓库之谢团孤军殊为悬念,卒因最高长官命令撤退始行离去。昨日适为一周年,留沪孤军昨晨举行沉痛纪念,兹志各情如次……记者当叩谢团长以一年来感想,谢氏沉默良久,欲言又止,如有无限感触,莫由叙述,良久始谓:“委座爱惜部下,不愿任其牺牲,始下令余等撤退,而委座则时时亲临前线指示戎机,余等对之殊深惭愧,当更以自勉,不负委座所望。”谢氏又谓:“余对抗战前途始终乐观,中华民族为一威武不能屈之民族,吾人应抱必胜决心,服从领袖,继续抗战,胜利定不远矣。”[9]

这一纪念报道篇幅较长,很容易激起大家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回忆。报道采取了采访的风格,表达了相关人物的爱国热情,并将之上升到了抗战成败及民族存亡的高度。

四、谢晋元牺牲及善后

1941年4月24日凌晨出操时谢团长被叛徒刺杀牺牲,谢晋元的牺牲可说是一个意外,但这一意外却成为一个轰动新闻,原本的英雄形象愈发高大:

昨日清晨五时五十五分,本市发生一惊人之暗杀案件,被刺者为八一三淞沪战争时坚守四行仓库孤军苦战,因以闻名世界之前八十八师团长谢晋元上校。当时谢团长正率全体官兵在胶州路孤军营举行早操,突遭叛上作乱之该营士兵四名,先将谢团长包围凶殴,继以匕首向之猛戮,谢因猝不及防,且以伤及要害,竟吿殒命。其时团副上官志标因追捕凶手亦被匕首刺伤,当送仁济医院治疗。现凶手四名均已就逮,羁押于戈登路捕房,定今晨解第一特院受审,至此案有无背景现虽尚未明了,但中外各方以谢团长生前精忠为国、矢志不渝,此次遽遭暗算,死于非命,莫不同声哀悼,并对此案表示重视。[10]

对谢团长如何牺牲以及第二天的吊唁、第三天的盖棺,《申报》无不予以细致报道。即使当初抗战之事已过去三年多,但英雄的魅力似乎不减当年,且报道充满了悲情色彩:

……谢团长晋元今年三十七岁,广东焦岭人,为黄埔第四期毕业生。遗有老父、寡妻及子女四人,眷属现均寓居故乡,其慈母方于去年四月间逝世,执料一年后竟亦追踪于泉下,痛哉……[10]

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吊唁,使得几年后人们在即将忘记这些英雄的时候,又再次想起了他们。刺杀谢团长的主犯被判处死刑,从犯也被判处徒刑,他们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往往一个英雄的去世会让他的事迹得以升华,这也许是宣传当中的一个“规律”。但在八百壮士形象的塑造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谢团长的牺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但这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前期的报道已足够吸引眼球。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事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广为传颂,现在很多人是因为电影才知道的,但当时人们主要是通过传媒了解的。而前文的论述表明,在当时的媒介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申报》,运用了非常巧妙的手法连续报道了这段事迹。因为,这是一场“打给外国人看”的战斗,事关中国在九国公约会议上的形象,同时这也是难得的一个战场典型案例,更为难得的是,这恐怕是战场上十分罕见的可以“现场观战”(隔着苏州河从租界观看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战斗,这更有利于媒体报道的实施。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战斗的开始阶段,战斗的进行阶段,看似难以处理的“宁战死不退让”到被迫撤退,以及退至租界的重大事件,《申报》的处理都相当恰当,而且抓住了“国旗”这一个很鲜明的象征进行叙事,国旗成了整件事情的重要线索,也更加增添了事迹的悲壮色彩。而在这样的描述之下,读者对战士的印象也会变得尤为深刻,加之后续报道不断,英雄形象便得以深入人心。

[1] 张柏亭.淞沪会战纪要[M]//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813淞沪抗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2] 保卫大上海[N].申报,1937-10-27(5).

[3] 悲惨壮烈可歌可泣我孤军誓死抗日[N].申报,1937-10-28(3).

[4] 国旗飘展气壮山河,我孤军四次退敌[N].申报,1937-10-30(3).

[5] 我忠勇一营孤军今晨奉令忍痛推出闸北[N].申报,1937-10-31(2).

[6] 四行壮士被辱我提严重抗议[N].申报,1938-08-15(2).

[7] “四行”壮士升旗被辱[N].申报,1938-08-14(1).

[8] 交涉圆满误会尽释悬旗纠纷解决法租界商店均复业 被捕诸人先后释放 国旗由纳税会领回[N].申报,1939-04-21(9).

[9] 撤离四行仓库一年孤军沉痛纪念谢团长述一年来感想 民众慰问并馈慰劳品 樊克令前日赴营访谢[N].申报,1938-10-31(9).

[10] 孤军营四叛兵行刺谢晋元上校罹难沪市各界闻讯同声哀悼团附受伤四叛兵已被逮谢氏遗体定今晨在孤军营成殓[N].申报,1941-04-15(7).

〔责任编辑 刘小兵〕

K256.5

A

1006-5261(2016)04-0120-05

2015-10-24

何鑫(1992—),男,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八百壮士壮士租界
“八百壮士”历史记忆之建构与传播历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壮士出川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洪秀柱称台湾拒统是死路一条
戍边壮士歌
评沈虹光新作《壮士无言》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八百壮士”流离的血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