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军的指挥机关的名称与演变
2016-02-13史泠歌
史泠歌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岳家军的指挥机关的名称与演变
史泠歌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南宋初年,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军队的指挥机关的名称也在不断演变。以岳家军为例,分析讨论了岳家军指挥机关的演变过程,直观展现了南宋初年军制变化。
南宋;岳家军;指挥机关;演变
军队作为“进行战争的主要工具”,若要发挥“为一定政治目标服务”的作用,离不开领导指挥体系的运行。岳家军作为南宋初年的一支正规部队,能在战场上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除了岳飞本人高超的指挥艺术,岳家军行之有效的指挥体系在研究判断战场情况,拟定作战计划,确定作战编成,组织协同动作和各种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御营使司下统制[1]967
南宋建炎三年(1129),江、淮宣抚使杜充降金后,宣抚使司事实上被撤销,岳家军即无所隶属。据《鄂国金佗稡编》卷19《建康捷报申省状》,岳飞上申“尚书省并枢密院”捷报,即用“御营使司下统制”的名义。揆情度理,御营使司下统制司,就是其司令部。
二、通、泰镇抚使司
建炎末,宋金接壤的地区被一些土匪、溃将、摄官之类所占据。宰相范宗尹主张承认此种现实,建议“稍复藩镇之法”,将淮南东、西路,京西南、北路,荆湖北路和陕西的一角,划分为若干小军区,设镇抚使,掌管两个至多个府、州、军的民政、军政和财政,作为“救弊之道”。宋廷从五月开始分批任命镇抚使,先后设二十镇,任命三十五人为镇抚使,而岳飞的任命还是较晚者[2]第1册491、499、500。具有藩镇性质的镇抚使司军,只是宋廷“以屏王室”[3]222的无奈之举,并非成功之策。故李纲说:“淮南诸郡,多付盗贼以为镇抚使。夫建侯于经纶屯难之时,固所当为然,不因功德,而以与不可制御之盗贼,责其能布宣德泽于平居无事之时,捍患御侮于仓卒变故之际,何可得哉!”[4]1091
建炎四年(1130),岳飞“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1]130。他八月赴任,而十一月即被迫放弃通、泰州,撤至江南。镇抚使司当然是小军区司令部,但其下仍有“统制王贵管押军马”[1]944,看来仍分若干军。
岳飞虽然丧失辖区,但到绍兴元年(1131)隶属江、淮招讨使张俊,讨伐李成匪军,却仍以“通、泰镇抚使”的名义[2]第1册574、597,其军当然仍算是镇抚使司军。
三、神武右副军统制
绍兴元年(1131)平定李成等匪军后,岳飞奉命驻守洪州。七月,宋廷下省札通知岳飞说:
枢密院奏:“勘会神武右副军统制颜孝恭见管军马不多,兼已拨付吕颐浩军前使唤。”
右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颜孝恭改差充江南东路安抚大使司统制军马,岳飞罢通、泰州镇抚使,差充神武右副军统制。今札付神武右副军统制、武功大夫岳防御,准此。[5]1203
神武右副军统制可算是“军职”[5]1561,但其下也应设司,作为司令部。如岳飞“甥婿”高泽民在军中任“主管文字”[2]第1册679。
四、神武副军都统制
绍兴元年(1131)十二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神武右副军统制岳飞为神武副军都统制,仍以所部屯洪州”[2]第1册679。这当然既是军名的升格,又是军职的升迁。
五、荆湖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
绍兴二年(1132)因讨伐曹成匪军之需,宋廷下省札,任命岳飞“权知潭州,并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5]1205。此处是简称,其全称应为荆湖东路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安抚使和都总管在北宋都是一路之帅,权位颇高,而南宋初已经降格。岳飞虽然权任,但并未取消其神武副军都统制的军职。由于荆湖东、西路不久仍旧改为南、北路[2]第1册697,故岳飞在平曹成后,写记,即自称“权湖南帅”[1]986。
岳飞平叛成功,离开荆湖南路,返回江南西路江州。其“权湖南帅”的差遣取消,仍为神武副军都统制。绍兴三年(1133),宋廷“命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督捕虔寇”[2]第2册828,仍是按其军职下令。
六、制置使、神武后军统制、都统制
岳飞任制置使,其头衔前后更改数次。绍兴三年(1133)九月,宋廷最初任命岳飞任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很快又“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岳飞落‘沿江’贰字,充江南西路制置使,江州驻札”[5]1206,旋即又改命“岳飞除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江州置司”[5]12067。宋廷又为提高岳家军的地位,“奉圣旨,岳飞特改差充神武后军统制”[5]1208。虽然由神武副军都统制改神武后军统制,除落一个“都”字,而岳飞的军职仍是提升的。
绍兴四年(1134),岳飞举行第一次北伐前夕,宋廷又将岳飞的制置使头衔两次改名,第一次“差岳飞兼制置荆南、鄂、岳”[5]1209,第二次“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改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兼荆南、鄂、岳、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5]1221。当年第一次北伐成功后,宋廷为镇压杨么军,“除岳飞充湖北、荆、襄、潭州制置使,鄂州驻札”[5]1225。除去原来军事辖区中的江南西路,改为管辖荆湖北路和襄阳府、荆南府和潭州。
绍兴五年(1135),岳飞正式出兵镇压杨么军,宋高宗下诏:“岳飞除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前去荆湖南、北路招捕盗贼。”[6]3991
岳飞制置使的军事辖区扩大为三路,其军职也由统制升都统制。制置使司当然是大军区的司令部。《宋史》卷167《职官志》称制置使“不常置,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建炎元年,诏令安抚使、发运、监司、州军官并听制置司节制”[7]3955,表明其官位在一路安抚使等长官之上。后宋廷的省札说:“岳飞昨充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日,依第二等奉使条例,发运、监司并用申状。”[5]1235与《宋史》卷167《职官志》所载可互相印证。但制置使司既是作为“第二等奉使”,则在大军区司令中官位仍是较低者。
建炎时,宋高宗尽管苦于金军的追逼,甚至只能航海逃遁,却从无设置大军区的设想。如前所述,建炎末范宗尹任相,也只是提议设置镇抚使司的小军区,而军事失败很快就证明,各镇抚使司军难以与金军相抗,此非“救弊之道”。提出命武将设置制置使之类大军区,是抗战派宰相朱胜非。朱胜非“自再相,首建议遣诸大帅分屯于淮南等路,各据要害,以经略淮北、荆襄”[8]1533,“实际上是纠正范宗尹的设镇抚使方案”[9]。朱胜非行状记载:
始诸将虽拥重兵,而无分定路分,故无所责成。公在朝廷,修法度,严纪律,明号令,某帅当某路,一定不复易,皆授庙算,成师以出。又命司农卿沈昭远往总军饷,士众素饱,皆贾勇以前。[8]1533
岳飞的制置使司作为司令部,当然设属官。宰相朱胜非向岳飞推荐卢宗训,任制置司参议官。岳飞鄙薄其为人,绍兴四年(1134)八月,又改任德安知府,後以赃盗罢官[2]第2册110-111。这是史籍中岳飞的第一任参议官。同年十二月,岳飞保奏陈子卿任本制置司参议官[2]第2册157,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子卿罢官,改任主管台州崇道观之闲职,宋廷发表右承务郎李若虚取代陈子卿,任制置司参议官[2]第2册265。
除参议官外,岳飞临时“差武功大夫、本军干办官张旦借左武大夫、权唐、邓、郢州、襄阳府安抚使、兼知襄阳军府事”,“承信郎、本军准备差遣孙革借右承务郎、权签书襄阳府判官厅公事”,“承节郎、本军准备差遣周识借右承奉郎、权知郢州,右迪功郎、本军准备差遣李旦借承奉郎、权本州通判”,“右将仕郎、本军准备差遣孙翚借承奉郎、权知随州”[1]844。此处有一名神武后军干办官,即干办公事,三名神武后军准备差遣,似表明神武后军也另设属官。张旦是武阶,孙革和周识是武阶,改换文阶,故按当时制度带“右”字,而孙翚则是由文阶右将仕郎,升右承奉郎。可知岳飞的属官兼用文官和武官。大致在绍兴三年(1133),朱梦说“为岳飞军中干办公事”[8]1152。
七、荆湖北、襄阳府路(后复旧名京西南路)招讨使
绍兴五年(1135)十二月,由于岳飞“已除检校少保,理宜增重使名”,宋廷又改命他为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岳飞的差遣升高,但辖区却少了荆湖南路[2]第2册340,这还是宋高宗对他较为信任时,却不忘趁着平杨么的机遇,赶紧削除他一个路的辖区。招讨使也是大军区的司令,南宋初年,将招讨使“定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著为定制”[7]3965。招讨使是否已算是第一等奉使,还是仍旧“第二等奉使”,今存史料缺乏记载。同月稍晚,宋高宗又将原神武诸军改名行营护军。岳家军由神武后军更名行营后护军。但行营后护军从此直属岳飞的招讨使司等司令部,岳飞本人原有的神武后军都统制取消后,不再另命新的军职。绍兴六年(1136)二月,因岳飞上奏,襄阳府路复旧名京西南路,则为荆湖北、京西南路招讨使司[1]957。
此外,《宋史》卷167《职官志》说,绍兴十年(1140),“金人犯三京,以韩世忠、岳飞、张俊并兼河南、北招讨使以御之”[7]3965。此处的“御”字当然是不通的。岳飞等人是在宣抚使的官衔外,另加“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5]1168①。而制词行文与标题不符,制词标题应为《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加食邑制》。从加衔的字面理解,当然是要收复失地,而不是为“御”敌。其实,宋高宗和秦桧为了遮掩他们此前一力对金屈辱媾和之失策,表面似一变为采取强硬政策;但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却作了另外一种明确的硬性规定:“已令张俊措置亳州,韩世忠措置宿州、淮阳军,卿可乘机进取陈、蔡,就闰六月终,一切了毕。”[1]29不但黄河以北,就是黄河以南的土地,包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都准备放弃,他们的军事目标是以取五州之地为极限。故发表岳飞等“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的任命,无非是一块虚张声势的遮羞布。
八、荆湖北、京西南路宣抚副使
岳飞任招讨使其实前后共计四个月,到绍兴六年(1136)三月,宋廷又将他升迁为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5]1163。其辖区不变,只是应岳飞之奏议,将原襄阳府路更名京西南路。《宋史》卷167《职官志》说,“宣抚副使不常置,掌贰使事”,“亦有不置使而置副,如胡世将之于川、陕,岳飞之于荆、襄,杨沂中之于淮北,皆止以副使为名。飞后以功,始落‘副’字”。岳飞虽是副使,其司令部仍应称宣抚使司。
九、荆湖北、京西南路宣抚使
绍兴七年(1137)二月,宋高宗将岳飞由检校少保升至正二品的太尉,并将宣抚副使晋升为宣抚使[5]1166。太尉“同二府之列”,“崇以辅臣之礼”[5]1185。按照宋制,宰相所辖三省和枢密使所辖枢密院,号称二府。除宰相外,枢密使、参知政事等称执政,即“辅臣”。正如前第一章已交待,宣抚使是执政级,既然官至太尉,岳飞的差遣也相应升至执政级的宣抚使。宣抚使“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扶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7]3957,当然应是第一等奉使。岳飞的司令部自然应称宣抚使司。
北宋末年,以文制武也发展到了极端,凡有军事行动,除了宦官,往往任命文臣为主帅,而武将只能充当其副手。最突出者,就是负责守开封南城的文官李擢整日宴饮,坐视金军填平一段护龙河,成为开封城陷落的关键之一[8]477、478、492、498、509。宋高宗即位,重组军队,另设御营司,由文臣黄潜善和汪伯彦分别任御营使和御营副使,武将王渊为御营使司都统制,刘光世为提举一行事务[2]第1册203,仍实行以文臣领导武将。在往后的军事实践中,也有此类实例。如平范汝为、刘忠等变乱,由文臣孟庾任宣抚使,韩世忠任副使。岳飞平曹成,名义上受文臣李纲节制,平杨么,仍由宰相兼都督张浚领导。但在事实上,却仍由武将全权和直接指挥。
应当指出,岳飞尽管官高权重而兵多,如绍兴十年(1140)时,他官居少保,高于宰相秦桧;但作为一个大战区的统帅,他不可能、也无权负责全局的战略指挥。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其意无非有两条:一是古代君主在深宫厚自奉养,大多不懂军事,其“御”将肯定是瞎指挥;二是古时的通信迟缓,后方的君主在千里之外,要干涉前方瞬息万变的战事,发布迟到的、不适合战场变化状况的命令,也肯定会败事。
宋太祖是宋朝各代皇帝中唯一的天才军事家。他命将出师,只在临行前作简要的指示和告诫,故王禹偁称他“所用之将专而不急”[10]897。但自宋太宗始,宋朝皇帝和宰执大臣,却往往违背古代的军事常识,实行“将从中御”[10]668。
南宋绍兴十年(1140)时,岳飞自鄂州或前方发往“行在”临安府的急递奏状,行程须十日以上;临安府行朝用金字牌传递诏令,一个来回,约需二十日左右[1]517、529、533、543、604、605、607。如此迟缓的传递速度,而宋高宗和秦桧为了降金政策之需,仍要干涉大将们的军事指挥。从今存《鄂国金佗稡编》卷2高宗当年的手诏,还有《鄂国金佗续编》卷10和卷11的省札看来,秦桧以三省和枢密院名义下发的省札,多半是通知。真正具有权威性者,当然是宋高宗的手诏。但宋高宗的手诏往往不是他个人作品,而由他和宰执大臣一起商量,并由他们为皇帝起草。《朱熹集》卷95下张浚行状记载:“赐诸将诏旨,往往命公(张浚)拟进,未尝易一字。”[11]4849《要录》卷136记载,宋高宗命刘錡“择利班师”的“御笔”,“其实宰相(秦桧)所拟也”。故《鄂国金佗稡编》卷2高宗当年的手诏大致都是秦桧拟进,宋高宗手书[2]第2册第822。
从《鄂国金佗稡编》卷2高宗当年的手诏文字看,固然在用兵之际,对岳飞不能不相当客气,以示体貌大将。但以自己的降金政策,约束岳飞大举进兵的的意图还是十分明显。如前引手诏命令“卿可乘机进取陈、蔡,就闰六月终,一切了毕”。又如命令岳飞“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候到光、蔡,措置有绪,轻骑前来奏事”之类。关于十二道班师诏之说,最早见于《会编》卷207《岳侯传》,而今存的八十六份高宗手诏中,并无十二道班师诏。但从今存手诏和省札分析,前有复郑州的回诏和省札,后有战郾城的回诏和省札,中间却无复洛阳的回诏和省札。按一般情理,克复西京洛阳当然是件大事,却反而没有回诏和省札传世,肯定是不正常的。今按金字牌和急递的来回时日推算,估计宋高宗严令岳飞“前赴行在奏事”的“累降御笔处分”[1]872,应正好是在接到复洛阳捷奏的前后发出的。宋高宗和秦桧合谋所下的十二道班师诏,使岳家军艰难血战的成果化为乌有。
十、小结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岳家军的指挥机关的名称虽然不断演变,但是并不影响岳家军作战能力的发挥。从金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中,依然能体会到在以岳飞为首的岳家军高效的指挥体系的得力谋划与指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岳家军的战斗力,在战场上有效地打击敌人,夺取了一次又一次战斗的胜利。同时,岳家军指挥机关的名称演变,也使我们更具体地了解南宋初期军制的演变。
[1](宋)岳珂,撰.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稡编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宋)李心传,著.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宋)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宋)岳珂,撰.王曾瑜,校注.鄂国金佗续编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王曾瑜,史泠歌.南宋宰相吕颐浩和朱胜非的重要事迹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3).
[1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宋)朱熹,著.尹波,郭齐,点校.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The Name and Its Evolution Of Command Authority Of Yuejia Army
SHI lingge
(School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 Guizhou 554300, China )
In the early year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names of the command authority in the army were in constant chang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war. The evolution of command authority of Yuejia Army, as an example, intuitively showed the changes of the army form in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Southern Song Dynasty,Yuejia Army,command authority,change
D929
A
1673-9639 (2016) 01-0127-05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白俊骞)(英文编辑 谢国先)
2015-04-28
史泠歌,女,汉族,历史学博士,铜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宋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