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论角度看中文网络流行语国际化现象
2016-11-12胡丽娜
胡丽娜,林 艳
(1.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外语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21 )
【语言学研究】
从模因论角度看中文网络流行语国际化现象
胡丽娜1,2,林 艳2
(1.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2.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外语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21 )
文章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进入西方话语体系的一些中文词汇,分析了中文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及其国际化的主要原因,指出模因正是网络流行语被不断复制、传播之根源。
模因论;网络流行语;国际化
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消息,在北京发布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4)》称,最近20年被录入英语的外国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以高达5%至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而名列前茅[1]。迄今为止,牛津英语词典所采用的含有中文渊源的词汇多达1000 多个,中文词汇特别是网络流行语经常出现在外国媒体,其中有一些进入西方话语体系中,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深远。笔者在本文中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进入西方话语体系的中文词汇,并基于模因论深入地分析了中文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传播方式,及其国际化的主要原因,指出模因正是网络流行语被不断复制、传播之根源。
一、各个时期录入英语的中文词汇
相关资料显示,在1600 年前,被牛津字典收录的汉语词汇仅有6个,其中包括li(里),typhoon(台风),litchi(荔枝);17世纪增加了31个,18世纪又有44个词进军英语世界,19世纪被收录的中文词汇数量多达112个词,到了二十世纪,截至1992年,又增加了152个[2]。据统计,牛津词典中含有中文渊源的英语词汇达一千多个。这些词汇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宗教、政治、哲学、饮食、生物等等;其中文献资料记载最早进入英语的中文词汇是silk,随后由于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以及中国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等传入西方,便出现了tea,china 等中文词汇。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语言在中国蓬勃发展并悄然走向国际。《牛津英汉汉英词典》在线版实时收录了“buzheteng”(不折腾),“guanxi”(关系),“hukou”(户口),“chengguan”(城管),“vegeteal”(偷菜),“angry youth”(愤青),“antizen”(蚁民),“knock-off”(山寨),“taikonaut”(太空人),“mortgage slave”(房奴), “sprother”(春哥),“old spinster”(剩女)等网络流行语词汇。被英语采用的词汇已经不局限源于传统中国文化的词汇如“kungfu”(功夫)、“mahjong”(麻将),“pipa”(琵琶)等,而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向上的网络词汇不仅充满人文主义气息,而且还体现了人们生活和思想的鲜活个性。它们形式多样,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是民众的文化和心理诉求的真实写照。
二、模因与模因理论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模因论(memetics)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 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 Gene)中提出:模因(meme)是模因论(memetics)最核心的概念。牛津英语词典将模因定义为:an element of a culture or system of behavior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 by non-genetic means, especially imitation (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3]。1999 年,模因研究学者Blackmore 在其所著“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再次指出,只要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称为模因[4]。
在某种程度上,流行语的产生是因为语言具有复制性。和其他模因的传播一样,流行语的传播都会经历传输阶段、解码阶段与传染阶段。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将自己从一个宿主传到另一个宿主。Heylighen[5]提出模因要成功地复制必须经过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复制循环,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6]
(一)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它的宿主,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在此期间,模因要能够尽量地引起宿主的注意并进入他们的大脑。如果流行语模因无法被宿主理解,其传输方式也无法被认知,那么模因将无法进入传播阶段。总之,一个成功的模因应该呈现出四个特点:朗朗上口、时尚新潮、紧贴生活、创新独特。
(二)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能够储存在宿主的大脑中一段时间,才能称作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宿主的机会就越多。比如“给力”一词,在宿主不断的传播和复制的过程中又和其他名词或者副词合作,形成“不给力”“相当给力”,而且还制造出了英文词“gelivable”、“ungelivable”,因此能够感染更多的宿主,延长其生命周期。
(三)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与他人沟通交流,模因必须走出记忆储存模式,成为宿主能够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个过程就是“表达”。一些有趣或重要的模因往往会被宿主表达出来。话语是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当今网络突飞猛进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流行语逐渐成为模因表达的主力军,很多新颖独特的新词层出不穷,影响着人们的语言。
(四)传播(transmission)。由于表达的过程就是在传播,所以表达和传播实质上是一样的。模因表达必须要具备有形的稳定的媒介或者载体,从一个宿主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从而得到不断地复制和传播。模因载体可以是声音、照片、光碟、书本、行为等,得到最多复制和模仿的那些模因便成了强势模因。Dawkins[7]认为强势模因具有三个特征:多产性(fecundity)、保真度(copying fidelity)、长寿性(longevity),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能成为强势模因。
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
(一)网络流行语与流行语模
网络流行语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内广泛使用并流传的,用于交际并直接影响现代汉语词汇表述方式的语言词汇[8]。不管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网络流行语可谓“身兼数职”:从美学角度来讲,它具有幽默性;在词汇学视域下,它具有丰富性;按语用学的标准,它颇具时尚性;而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则富有象征性。正因拥有如此多姿多彩的语言内涵,网络流行语才能不断丰富着现代汉语并走向世界,从而实现了语言的国际化。
所谓的语模就是指一种可以套用的词语格式。大量可以套用的语模存在于流行语中。以某一流行语作为基式,流行语模是在被大量复制传播的基础上产生结构模型,由此生成句法结构相同的流行语[8]。除了词汇和句子,还有段落或篇章的语句也会在语言模因影响下得到广泛地复制和传播,流行语模可称之为流行语的框架,而流行词语、流行句子和流行篇章则是一些具体的流行语。事实上,语模就是一种仿用形式。
(二)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传播方式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即传播的信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表现型即传播的信息形式相同内容各异[9]。网络流行语也是经由这两种方式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播。笔者对中文网络流行语的国际化现象进行模因分析后,指出流行语被不断复制、传播的根源正是模因。
1.网络流行语模因的基因型传播
语言模因的基因型传播有两种传播方式,一种是相同的信息直接传播,一种是相同的信息以异型传播,即“直接套用”和“同义异词”两类。直接套用指在合适的场合不用做任何改动而直接传递信息,同义异词是信息相同但词形不同。
比如:2013年,来自高达动漫中的一句台词“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开始在QQ空间、微博、微信以及其他论坛、社交网站或各种贴吧中频频现身,以至于被评为当年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no zuo no die”和“不作就不会死”以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同一种含义“不干蠢事的话,坏事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其属直接套用的基因型传播方式。 2014年1 月15 日,该短语被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收录了,并且给出了这样的英文解释:This phrase is of Chinglish origin, which means if you don't do stupid things, they won't come back and bite you in the ass. But if you do, they most certainly will. (本短语来自中国式英语,意思是“如果你不做蠢事,就不会有坏事反过来咬你一口;如果你做了,坏事很可能找上门”。)Urban Dictionary在解释“no zuo no die”的过程中还使用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A: Some dude baked cookies shaped like iPhone,held it by the mouth when driving, tried to mess with traffic cops.
B: Did he pull it off?
A: Cop was pissed and ran his name through the system. Turns out he's got speed tickets unpaid.
B: No zuo no die.
“no zuo no die”不仅在国内得到不断复制与广泛传播,而且还成功地进入西方媒体并被国外网民所接受。它的这种“不A不B”模因,结构简单而且语义丰富,具有网络语言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强势模因。
2.网络流行语模因的表现型传播
语言模因的表现型传播就是采用同样或相似的表现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型模因可分为两种:旧词新义模因和同构异义型模因。
一些词汇在网络语言中有了新的意思并得到广泛复制和传播而不再表达其原义,如“土豪”一词原义为旧时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或恶霸。然而,2013 年9 月,“土豪”一词华丽转身,一跃成为网络新词,但是它的语义内涵和语用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旧瓶装新酒的网络新宠,“土豪”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它在语义上得到了翻新,而且语义内涵范围也有所扩大,适用于更多的语言环境。如由“土”模因而衍生出的“土豪X”结构的模因变体,广泛使用在网络及日常语言中,如“土豪哥”、“土豪党”、“土豪金”、“土豪女”、“土豪金圣诞老人”。另外,“土豪”在泛化使用的过程中,它原义所含有的贬义色彩变得越来越淡,从而慢慢演变成中性词。通过模因变体,“土豪”的复制力和传播性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强了其生命力。2014年,美国财经有限电视卫星新闻台(CBBC)和英国BBC广播公司都为“Tuhao”(土豪)一词做了解释它的词源词义的专题节目,并分析了土豪被广泛复制与传播的原因。
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国际化的原因
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网络信息展现大众思想,特别是当前相当流行的各种网络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网络的互动化和全球化使得个性张扬、生动形象的网络流行语模因易于为网民们所认可和接受,网络流行语的更新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网民一旦认同一个模因,那么该模因就能再迅速传播,因此很多中文网络流行语能够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被外国网民所接受。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它的发展变化及其国际化主要是受到了语言自身、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融合等等的共同影响。
(一)语言自身因素
网络流行语作为新词汇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语言中最新颖、最活跃的因素,是时代特征的反映。网络流行语生生不息、层出不穷,具有很多优点如幽默性、创新性、生动形象性、新鲜独特性、简洁便利性,为汉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血液,丰富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形式。中文网络流行语的国际化就是中文词汇的模因不断地被模仿复制并被应用到英语中,有的模因被保留,有的模因发生了变异。因此了解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能够帮助我们探索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
2015年年初,网民创造的全新词汇Duang字及其相关的的句子、文章等在各大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被网民不断刷屏。它源自成龙的一则广告,模拟手机里不断弹出的红包的声音,并且读音较重,表现出人们的惊异感,具有很强的喜剧色彩;它充分显示了网民的创造力,展现了网络语言的新鲜独特性与生动形象的特征。紧接着西方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报道该词,其中有BBC、Mashable新闻博客、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每日电讯》、《外交政策》、《洛杉矶时报》以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很多社会精英和名人在各个场合也纷纷提及该词,Duang字模因更是被不断地复制传播,进而影响主流话语系统。
(二)心理因素
当前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时期,大众趋时求新、从众趋同的心理趋向尤为突出。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体现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力图通过构筑新的文化语境和文化符号来表达自身的全新诉求。因此,流行语模的产生与发展是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优心理、从简心理以及求新求异的结果。一个流行语模要能够吸引网民的注意力,被网民接受并乐意使用才能在快速更新的网络中成为强势模因。
2010年10月,在《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给力”排名第一。它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其中 “不给力”用来形容和预想目标不一致,相反“给力”则意为“牛”、“很带劲”、“很有意思”等。它不再是一般网络流行语所表达的单纯的解构、讥讽或是调侃,而表达出了网民对“给力”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比如“给力假期”、“给力工资”。由于它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蹿红网络,被网民翻译成英语“gelivable” 和法语“très guélile”,把“不给力”翻译成“ungelivable ”。2010 年11 月10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给力”,成为了权威媒体认可网络词语的标志性事件,美国《纽约时报》也因此发文介绍了该词。
(三)社会因素
社会与语言之间是互相作用的,特别是社会对语言的影响与制约。目前,世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中文词汇融入英语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特别是那些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词语。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进入西方话语体系的中文词汇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世界对中国人的认同感也明显提高。中文网络流行语模因国际化现象的出现也同样是中国国力和民族意识增强的体现。
按国际惯例,拥有载人技术的国家都能享受一个专有名词。“taikonaut”(特指中国宇航员)是由外国媒体在报道“神六”时创造出来的。其中“taiko”来源于“太空”,后缀“-naut”指“驾驶员、操作员”。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美联社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了贴近生活的日常用语“Jiayou”(加油)的中文拼音;2010 年3 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中国大龄男青年称为“guanggun”(光棍)。美国《纽约客》杂志使用中文拼音“fenqing”(愤青)来描写中国的愤怒青年;2013年初,《华尔街日报》使用了“Dama”(大妈)一词,称中国大妈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四)文化融合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文网络流行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背景,它的国际化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文化趋同(Culture Assimilation)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俄国与美国》(1949)[10]中首先提出。文化趋同指的是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相互了解,彼此吸纳对方的文化传统。在英汉两种语言新词汇的创造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趋同就是相互借用,互相融合包含对方而具有的社会文化特色。在英汉新词中存在着许多趋同的新词,例如: “cool”(酷)、“show”(作秀)、“generation gap”(代沟)、“white paper”(白皮书)等,它们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互相趋同。
另外中西方的文化融合还表现在中英语码的混用方面。在各网络论坛中,最常见的是将英语后缀-ing加在汉语词汇后面形成了-ing汉语家族,表示正在干什么,或者正处于什么状态,如看电影ing ,抓狂ing,骑自行车ing等。一个最经典的中英语码混用模因就是“I服了U”。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 中英语码混用的模因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人们经常将汉语和英语混合使用,如 “实在是hold不住啊”,“你看他那么high的样子”,“没问题啦,小case而已”。随着各国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会不断创造出文化趋同的新词汇,降低了跨文化交际的难度,也为我们扫除了沟通障碍。
五、结论与展望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异体。因此,语言模因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变迁,那么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模因的研究也便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及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中文词汇国际化现象也将更加常见。然而,由于西方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一些有中文渊源的网络流行语在外媒中夹杂着偏狭的成分,甚至是故意造成的误读与重构。我们应该突破种种偏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健康、更优秀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做出一份贡献。可以预见,中文网络流行语将以更加矫健、更加强势的姿态走出国门,进军外语世界。
[1]张子扬.汉语“入侵”外语“no zuo no die”入美国俚语词典[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8):2.
[2]贾勤,马原.“土豪”走出国门—中文网络热词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6):73-76.
[3]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Vo1. XII) : 832.
[4]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M].高申春,吴友军,许波,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15.
[5]Heylighen.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vbenWtique, Namur), 1998: 418-423.
[6]樊书知.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网络新词“no zuo no die”[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6): 205-208.
[7]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94.
[8]徐朝晖. 当代流行语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98、171.
[9]何自然.语用三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58.
[10]Sorokin P. A.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M].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49: 5.
A Memetics-based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Network Catchwords
HU Lina1,2, LIN Yan2
(1.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116026, China;
2.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engyi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
As China has an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the world, Chinese network catchwords have been used frequently in foreign media in recent years and some are adopted into English. With a review of some Chinese catchwords adopted by western discourse system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odes of transmission and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network catchwords, and pointed out that meme explains why they spread widely in the world.
meme,memetics,network catchwords,internationalization
H08
A
1673-9639 (2016) 01-0169-05
(责任编辑 白俊骞)(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5-11-09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从模因角度看中文网络流行语的国际化现象”(2010C022),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从模因角度看中文网络流行语的国际化现象”(Y10434,C13011)的研究成果。
胡丽娜,女(1982-),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林 艳,女(1979-),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