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老子《道德经》和谐思想探微

2016-02-13张志会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思想

张志会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新常态下的老子《道德经》和谐思想探微

张志会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老子有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 主要包括和谐的宇宙观、和谐的社会观以及和谐的修养观。老子和谐观的思想精髓是以民为本、公平正义和敬畏自然,这对于新常态下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道德经》;和谐思想;启示;借鉴;

老子立足于春秋末期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著述了《道德经》,它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和以“道”治国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历史任务,深入解读和研究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于新常态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子的和谐思想内容

(一)和谐的宇宙观

老子说:“和曰常,知和曰明”(《道德经》五十五章)。他认为“和”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常态,能够认识到和谐是天地间万事万物常有状态的,也就明达事理了。在老子看来,宇宙间有“四大”,就是人、地、天和道。地、天和道都是按自然规律运行的,人当然不能例外,这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以看出,老子关于宇宙的和谐观,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原则上,只有人、地、天、道互不相违,互不冲突,处于相互间的和谐状态,才能各守其分,各得其所。而宇宙和谐的关键在于人,人只有通过“道法自然”,尊重万物的普遍规律,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若是人为地违反自然,不能和谐相处,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二十九章)。

(二)和谐的社会观

社会是宇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子所关心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然界,更应该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的自下而上状态,类似于自然无为、自然而然的和谐状态。

首先,社会的和谐依赖于治国者的小心谨慎,以稳定的政策来治理国家。老子认为,人与社会的和谐要做到“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烹小鲜”就要求“烹饪者”不要大权在握就有恃无恐,而是要小心谨慎、慎重细致,要心系百姓,为百姓谋福祉。老子还认为,治国为政者,必须代表老百姓的意志和愿望,而不能有个人的私心和欲望。他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认为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道德经》六十六章)。老子的观点很明显,要统治天下,必先用言辞对百姓表示谦虚;要领导百姓,必须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还提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道德经》六十六章),这实际上是强调上下和谐。

其次,社会的和谐依赖于治国者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老子强调的“无为”实际上是“似无而实有”的行为[1],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是对某些“反自然”的行为的规避,也是无私志、无私欲、无主观妄作之为,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实,老子所说的“无为”,是“道法自然”,是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性及人的自然本性,客观公正地加以辅助、引导或变革,为其自然而然的变化发展提供和谐条件,而不强行推动,不以个人好恶为依据。

再次,社会的和谐也依赖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个人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保持清静无为,抛弃私心杂念,欲望有所节制,在权力和功名面前,淡薄名利。老子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像水一样,滋养万物,甘居下游,知耻明辱,社会就会达到和谐。要达到人际关系真正的和谐,还要通过自身的修德,从而达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唯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德道经》二章),才能达到相处的最高境界,社会才会和谐。

(三)和谐的修养观

在个人的身心修养上,老子以追求“自然”、“和谐”为最高境界。他反对走极端,主张“去甚、去奢、去泰”,认为追求极端必然会走向反面,只有平衡、和谐、稳定,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指出理想的人格修养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要求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通过这样的磨合,达到和谐的人格形态。

老子和谐的修养观首先强调的是清心寡欲。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继续阐述物欲之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指出“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是诱使人“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的根源。所以只有“为腹不为目”,去浮躁,抵制住不良诱惑,除名利,合理地控制欲望,才能达到清静无为的自然境界。其次强调知足知止。老子率先提出了“知足”“知止”的原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色。《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希望世人不要贪得无厌,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当然,老子唤醒人们要珍重生命,知道满足,并没有否定合理的物质欲求,他要求的只是把握一个“度”,即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或遭受屈辱。

二、老子和谐思想精髓

(一)道法自然

自然世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依赖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要受制于地,地要受制于天,天要受制于法则,而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要遵守自然规律[2]。自然规律最能表达“道”的思想和含义,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自然运行规律,谁遵循了自然规律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自然规律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道”实质上蕴含了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认识观和方法论。

强调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人要师法大地,要向大地学习。学习大地承载了万物,却不要任何回报,大地承载了万物的罪过,却仍然宽容的让万物发展。效法大地就要遵循“地”的规律特性,要知道“地”所师法的“天”,而“天”以“道”作为自己的运行根据,“道”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了。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不把世上万事万物据为己有,不去主宰和支配万事万物,而是尊重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状态。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在《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也提到“去甚,去奢,去泰”,对待环境最好的方法是吝啬即节约、珍惜、保护,珍爱人类环境,保护有生资源甚至整个自然界。

在老子看来,人的行动必须取法于天道、自然,不应去苦苦追求“难得之物”,应满足于简朴的生活,与生存环境融为一体,这样精神上平和谈定,不敢为天下先,不走极端。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足以说明他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他认为治国理政要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要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从思想和行为上遵从自然,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3]。如果能做到“无为”,顺应民心,量力而行,不去好争强胜,不要追求名利,如能这样,就会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具体到监管工作中,蚌埠市局注重问题导向,突出专项治理,全面推行量化分级和风险分级管理,致力完善身份可查、信息可溯、风险可控、问题可追的全程安全追溯体系。规范食用农产品批发、连锁企业及38家农贸市场的经营行为,改造提升78家学校食堂,集中改造了百大饮食群(篾匠街)、张公山美食城等饮食街,使437家餐饮单位“明厨亮灶”改造达标,1981家小餐饮、20条餐饮服务一条街通过示范店、示范街验收。

(二)民本思想

首先,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是统治的基础。《道德经》第十章中说:“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爱护人民,这些知识是应该知道的,可见老子对治国爱民的重视。《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指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其意思是说,所以贵要以贱为本,高要以下为基。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毂”,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要想得到过高过多的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不要追求当什么高贵的美玉,而宁肯当一块卑下的石头。老子认为,民众虽然卑贱,却是高贵的王侯赖以存在的基础。

其次,统治者要以清静无为来为百姓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指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统治者除了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外,还要做到不扰民、与民休息、让民众在相对自由、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发展生产,愉悦地生活。

再次,百姓安居乐业应该成为统治者的治国理想。《道德经》第八十章中,老子描绘了“甘其食, 安其居, 乐其俗”理想生活。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老子主张无欲,常常警告统治者要节欲节俭,保护平民百姓不受到伤害。在他看来,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圣人,只要为了达到一己之私就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所以老子要求无论何人,都应当知耻则止,知足长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四十四章)。无欲而知足,百姓知足了生活才能长久平安,圣人知足了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老子还反对战争。他认为:“大军过后,必有凶年”(《道德经》三十章)。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去用兵作战,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战争会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

(三)公平正义

老子思想中很大部分是赞美社会公正,歌颂平等,鼓励进取,努力向善。他认为公平是自然的、无为的,而不是人为刻意追求的,这样的公平就和道一样自然了。提出了“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七十七章)老子从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引申出社会的平等原则,由“天之道”再到“人之道”,所论述的主旨就是社会公平和正义。效法自然的平衡法则,调和社会矛盾,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5]。

三、老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老子和谐社会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包括无为、不争、寡欲、谦退、处下、公平以及反战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从严治党等各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新常态。这对于在新常态下构建和谐社会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启示、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的和谐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特别是他的和谐的宇宙观告诉我们,和谐应该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世界的理想状态。尤其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和谐状态,乃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面对的。然而,在今天的现代文明社会,感觉和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人成了主宰世界的主体,毫无顾忌,为所欲为。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天、地、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一面是生产能力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文明不断地进步,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一面却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面对这种严峻的生存情况,要深入研究老子和谐思想的内涵,正确理解老子和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积极思考社会和谐问题。

(二)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保障。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社会和谐才能有坚定的方向,才能健康良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人权,尊重人民的地位、尊严和权利。作为管理者,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凡事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尊重民权,体现民意,敬畏民心。

(三)民主法制,构建和谐的国内国际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主要价值在于为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提供解决的理念和规范。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和谐。这就需要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关注弱势群体,真正解决社会存在的实际困难,消除影响安定和谐的不利因素,同时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其次,必须谋求国际和平,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老子主张“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即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贫国还是富国,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这是消除国际争端、共建和谐国际、同享和谐世界的保证。

总而言之,老子的和谐思想囊括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诸多方面,阐述了宇宙万物之间理想关系的构建,其中所包含的民本思想、公平正义和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认真研究老子关于和谐的思想,正确理解和谐的内涵,把老子的和谐思想与新常态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征结合起来,构建人类美好的世界。

[1]董京泉.老子的和谐与自然无为思想[J].光明日报,2011,12,26.

[2]老子.道德经[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朱谦之.老子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4]熊厚音.生存与修炼——〈道德经〉新解[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5]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Exploration of the Harmonious Thoughts in Tao Te Ching by LaoTze in New Normalcy

ZHANG Zhihui(School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LaoTze has a very rich harmonious thoughts, including a harmonious view of world, harmonious view of society and harmonious view of culture. The essence of the harmonious concept is put people first, justice,fairness and awe of nature. It is a good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under the new normal.

Tao Te Ching,the harmonious thoughts,inspiration,reference

B223.1

A

1673-9639 (2016) 01-0103-04

(责任编辑 赖 全)(责任校对 王小聪)(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5-10-08

张志会(1979-),男,土家族,贵州德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思想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敬业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智者老子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