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型高校培养教师服务能力的机制分析
2016-02-13罗洁颖
罗洁颖,钟 华
(1.曲靖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2.赣南医学院 康复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
教学服务型高校培养教师服务能力的机制分析
罗洁颖1,钟 华2
(1.曲靖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2.赣南医学院 康复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
目前,“教学服务型大学”在高等教育界是一个较为热门的研究主题,探讨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培养高校教师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如高校定位不明确,高校教师能力结构欠缺,机制还不完善;为此,从理念转变、制度设计、教师自身三方面构建起教师服务能力的培养机制,可有效地促进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发展。
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机制分析
在我国,首次提出“教学服务型大学”概念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他在其《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一文中明确指出:“在现有高等学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分类中,应增加教学服务型大学,列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之后。”[1]教学服务型高校是以社会服务为宗旨的应用型大学[2]。
2012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16条同样规定:要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高校教师是高校职能得以执行的主体,因此高校教师服务是指高校从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利用自己的智力与能力优势,直接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3]。
一、凸显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学服务型高校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国家纲要精神为指导,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是高校被社会、市场、学生和家长、行业企业、地方政府认可的基本。”凸显教师服务能力,一是能明确高校的定位,主动地、积极地与地方经济发展捆绑在一起,二是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核心在于教师,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问题都取决于教师。因此,作为一所定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有利于教学服务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服务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培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地方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紧密合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是教学、科研专家,而且是一位具备较高实践意识和能力的行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积极申报课题,而且要积极拓宽课题申报的思路与方向,横向课题将成为教师攻克的主阵地;这样才能深入社会服务领域,才能在完成横向课题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三)有利于密切校企关系
最快获得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是行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凸显教师服务能力,一是学生直接受益,由服务能力强的教师教授出来的学生,能较快适应一线岗位的要求,缩短职业生涯之初的磨合期。二是高校与企业各有优劣势,高校的人力资源丰富,企业对市场具有高度敏感力,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成长。
二、培养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服务型高校定位仍然比较模糊
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在教育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早被大家所熟知。这三大职能落实在高校发展上究竟如何发展,理论探讨得非常丰富,但在实践操作上却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各高校都想办成研究型大学。然而人们对教学服务型高校的认识还比较模糊[2],理性认识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践行这种理念更需要漫长的时间。当前要建成一所怎样的教学服务型高校,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令人感到一丝欣慰的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率先迈出了践行这一理念的第一步。浙江树人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铜仁学院等,也先后朝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方向转型发展[2]。因此,教学服务型高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仍然处于初期摸索阶段
(二)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定位不明朗
高校转型发展依赖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基于高校的“三大职能”理念而提出的。较多涉及到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与职责,推进高校服务社会的策略和措施等方面,但是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政策和学术层面较少进行研究,比如教师服务社会的角色定位研究,把高校教师看成服务员、企业家还是其他角色呢?如果视为地方部门工作的免费救火队员、装点场面的造势者、招之即来的服务人员,那教师将不堪重负[3];如果视为服务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只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这样将使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朝“唯经济化”趋向发展;这些显然违背了教学服务型教师的办学宗旨。
(三)高校教师能力结构不明确
关于教师能力结构的问题,张波认为,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4];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能力概论》中提出教师有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和完善能力三个层次;周奇提出作为基本素质的基础能力(包括心理教育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体现职业特点的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要求发展提高的扩展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媒体融合能力)和适应教育实践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能力)等[5]。提升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是顺应高校“社会服务”这一职能提出来的,如果按周奇所提出的划分法,教师服务能力无法划分到具体哪一类类型中。上述能力要求教师善于人际交际、能组织协调,要求教师在人才培养上思考如何在企业行业里教授学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同样要求他们拥有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是一种复合型能力。因此,探讨教师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尽管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教师能力的探究离不开这三条规律:第一,离不开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基本规律;第二,离不开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三,离不开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教师能力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一定历史性。
(四)构建旨在培养高校教师服务能力的机制不完善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确立与变革离不开制度指引。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国家层面先后制订了《高校教师专业标准》和《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但遗憾的是,这些制度中缺少对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的支撑,如《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总则第四条:“高等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应用计算机、外语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技能的能力。”在谈到教师能力结构上,并未提及到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同样地,在高校内部制度管理中较多地为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但鲜有提及教师服务能力,比如教师评价制度过于强调论文和课题的量化指标数,即便对于课题的质量评价,也是与经济(如经费)指标相挂钩。这种以经济指标和量化指标所构建起的机制,显然不利于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培养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的机制构建
培养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的机制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联动体系,它需要从理念转变、制度设计、教师自身三方面构建。
(一)理念厘定:构建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培养机制的前提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种职能,只是就大学的一般特性而言的,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发挥以上职能方面会依照大学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侧重。”[6]一般说来,研究型大学(如985、211类型的大学)最重视科研评价,教学型大学则把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服务型大学则更多地关注社会服务与教学评价。从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面面俱到不仅不切实际,反而把高校都引向把科学研究作为发展目标,形成千篇一律地发展模式的现状。因此,教学服务型高校的定位应该立足实际,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降低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标准,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上来。
(二)制度设计:构建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培养机制的重心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高校服务社会的主体是教师,但要发挥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离不开制度的支撑。
首先,教育部应该制定出“高校教师专业标准”。当前,幼儿园、中小学均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这有利于引导促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追求学术自由,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等,因此制定出高校教师专业标准难度较大。1996年教育部曾颁发《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教人[1996]29号的文件)。该文件并没有把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之中。因此,在制定出《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应该要考虑到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也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必然需要。
其次,各高校应该着手内部制度改革,如高校的教师教育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主要在职后教育[3],因此在教师职后教育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服务学习制度,如激励教师承担对应行业的兼职工作或担任顾问,与对应行业开展合作科研;要求教师在“个人发展规划”中必须包括“兼职工作”、“行业考察”、“开展开放型设计及应用研究”等。为保证教师服务社会的实效性,还应在制度上规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工作量,并制定相应的检查和评价措施。
目前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要么忽视教师服务社会的评价指标,要么只强调经济利益指标。前者不易调动教师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后者只追求经济利益并不完全符合高校价值取向。在重视构建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评价制度时,必须教育性与经济性并重,例如教师的社会兼职成为评价体系的指标之一。另外,还应将教师服务社会的活动成果纳入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的范围内。
(三)教师自身:构建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培养机制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主体,构建教学服务型高校教师服务能力培养机制的关键在于高校教师。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认知和职业规划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许多教师仍然认为服务社会并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这其实是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不准。教师首先是一名社会工作者。现代大学一方面把学术自由作为基本理念来坚守,强调大学的自由与自主性,强调大学要独立于社会;另一方面强调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注重社会对大学服务的满意度。这种学术自治与服务社会的统一,最终落实于教师这一主体。因此,高校教师一方面承担着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之校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被赋予了服务社会,推进大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外责任。此外,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新手型教师阶段、熟练型教师阶段、专家型教师阶段。在培养服务社会的教师能力方面,每一个阶段的重点不一样,如新手型教师侧重于关注服务意识,了解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向;熟练型教师侧重于经验总结与提升,专家型教师重视技术研发与培养新人的服务能力。
培养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高校单方面能完成的目标。它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且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出校企、校政等合作的氛围,促进高校教师积极转变角色,提高个体服务社会的能力。
[1]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
[2]侯长林.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5,(3).
[3]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2013,(2).
[4]张波.对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能力素质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108.
[5]周奇.论现代教师能力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2,(5).
[6]张新婷.教学服务型大学职能发挥应然状态的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5,(6).
The Mechanism Analysis of Cultivating Teachers' Service Ability in Teaching Service- oriented Universities
LUO Jieying1, ZHONG Hua2
(1. 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China;2. 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China )
Currently, “Teaching Service-Oriented University” is becoming a hot topic among higher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teacher's service ability among teaching service- oriented universities ha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service ability among those universities such as unclear position, deficiency of teachers' capability and imperfect machanism. Therefore, the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teachers' service abil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ncept trans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eaching service- oriented universities,teachers' service ability,mechanism analysis
G645
A
1673-9639 (2016) 01-0082-04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何历蓉)
2015-10-28
本文系云南省省级“十二五”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教育学”(云学位[2011]16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罗洁颖(1981-),女,云南个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改革。
钟 华(1978-),女,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