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索
2016-02-13刘贵花
刘贵花
(台州学院 医药化工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索
刘贵花
(台州学院 医药化工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在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动摇甚至发生扭曲,如理想信念迷失、拜金主义横行、求知意识淡薄、功利意识过强。结合“中国梦”的时代要求,高校应从创新课程体系、开拓校园文化、借力新型传媒、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培育,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中坚力量。
中国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述了“中国梦”这个重要指导方针和治国理念。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总书记在短短的25分钟内9次提到“中国梦”这个词。“中国梦”,用习总书记的话说那就是人民的梦,更是我们广大青年一代的强国梦。2015年4月27日至28日,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现阶段,我们要培养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人文精神、专业素养、健全人格于一身的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中坚力量。因此当前形势下高校如何培养有担当、敢作为、勤学习、好钻研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如何让“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学生又如何以“青春梦”托起“中国梦”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1]。
一、“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现状
“互联网+”时代下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价值理念和形态意识在网上聚集与交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迷失、价值取向扭曲、求知意识淡薄、功利意识过强等问题。
(一)人生观——唯我独尊,理想信念迷失。习近平总书记曾将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成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那么他在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50。然而出生在数字化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不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绝对是衣食无忧;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人主义,似乎天上地下,唯他们独尊;他们狂追欧美大片,但是很少收看新闻联播,对国家时政要闻和民族安定团结不闻不问……所有这些现象已经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迫在眉睫。
(二)消费观——爱慕虚荣,拜金主义横行。喜欢炫富、爱慕虚荣可谓是部分大学生的“看家本领”。从在QQ日志中声称要买私人飞机的“晕机女”,到扛着一麻袋钱逛车展的“麻袋女”,再到号称月薪低于3千元都是下等人的“雅阁女”,当代大学生的“金钱至上”观念已展现得淋漓尽致。平时出门交通工具是滴滴打车,衣着打扮是新款上市的阿迪帽、耐克服、百伦鞋。同学朋友聚会认为在家party是丢面子,酒店选择是一个攀比一个。这些“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行为的背后实则是价值观的扭曲,造成了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从“一切向前看”到了“一切向钱看”的尴尬局面。
(三)知识观——学识肤浅,求知意识淡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做,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然而他们之中的部分同学,缺乏进取之心,缺乏对知识的进取,缺乏对科学的进取。2014年9月,首都高校那场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教育报告会,被搀扶着走上讲台的92岁吴良镛院士全程站着作了《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主题报告,而那些台下听众,所谓的研究生们,却是趴在那里酣睡一片……面对此情此景,联想匡衡的“凿壁偷光”、司马光的“圆木警枕”等不禁感到汗颜。
(四)职业观——拈轻怕重,功利意识过强。近年来有部分毕业生经常发出“毕业等于失业”的哀叹声,总觉得自己是个怀才不遇的时代弃儿。其实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就业渠道比以前大大拓宽了,部分大学生感到就业困难,原因是其择业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态度上他们拈轻怕重、浅尝辄止、三分钟热度、习惯频繁跳槽,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区域选择时,他们本着“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理念,认为只有留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才能获取更多的报酬,能力利益才能最大化;工作工种选择时,很多同学“官本位”的择业观念强烈,觉得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才算就业,只有这些工作才是心目中的“铁饭碗”,而对到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作机会则不屑一顾。这些观念因此也促使了这部分大学生在人才济济的今天感觉自己毫无用武之地。
二、“中国梦”视域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梦”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49这是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从习总书记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梦想,更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体会到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时间之紧迫。同时青年一代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迎接全球化文化技术的挑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迎接多元化国际环境的挑战;要磨炼坚强的品格意志,迎接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二)“中国梦”坚定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和积极进取的意志情操。2013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回信中写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3]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用富强民主的“中国梦”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思维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鸿鹄之志、有真才实学、有精神风尚、有严谨纪律的“四有青年”[4]。
(三)“中国梦”唤醒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主题讲话时强调意气风发的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因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2]50这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知行统一,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胸怀坦荡,具有理想信念和思想信仰;和而不同,具有个人特性和个性品质。
(四)“中国梦”指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奋斗目标。南京政治学院刘正斌教授曾说过:“中国梦”不是自欺欺人的“黄粱梦”、不是空欢喜的“南柯梦”、不是乌托邦式的“桃源梦”,而是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求真务实的奋斗之梦,是现在时、且永远是进行时态[5]。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梦,都应该为梦而奋斗。同时在筑梦、逐梦路上要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做一个关注当下、放眼未来,“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有气能忍”的“四能青年”。
三、“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索
(一)创新课程体系,提供理论源泉。课程体系是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是培育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源泉。为了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以扩大传播功能、教育引导功能、理论构建功能和价值实现功能为方针,开创以必修课程为主体,以专业必选课程为辅助,以公选课程为补充,以活动课程为延伸,以专业实践课程为拓展的必修、必选、公选、活动和实践课程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力争通过思政课、形势政策课的学习,升华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境界;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技能涵养;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丰富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知识结构,通过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等活动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素质修养,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拓展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业务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各任课教师应将“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深刻剖析“中国梦”与大学生成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培育脱节的尴尬局面,积极探索教学新手段、新模式,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明荣辱、知是非、辨美丑、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6]。
(二)开拓校园文化,提供载体导向。校园文化即校园品牌文化、特色文化,它是培育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个集“情感培育、人格塑造、价值导向、行为制约”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应包括“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润物无声”的环境文化、“教学相长”的教学文化、“寓教于乐”的视听文化等。因此“中国梦”视域下构建校园文化时,首先应将“中国梦”的主题思想贯穿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如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宣传“中国梦”的战略意义;利用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传播“中国梦”的理念;利用校规、校纪、校训的编写渗透“中国梦”的内涵;利用校园人文景观的布局体现“中国梦”的元素。其次学校团工委、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各二级学院(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梦”校园主题活动,如我的“青春梦”、“大学梦”、“成才梦”、“职业梦”、“中国梦”等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7]。通过活动,从学生的言语之间、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与“青春中国梦”的构想。
(三)借力新型传媒,提供动态视角。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电视、报纸、杂志、书籍、收音机等)不同,新型传媒(微博微信、QQ、飞信、论坛贴吧、微电影等)因具有传播速度快捷性、传播内容开放性、传播时间宽松性、传播方式隐蔽性等优势,深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和追捧。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介,在“用好、用足、用活”方面下功夫,创新工作模式:如建立QQ群、QQ讨论组、微信朋友圈等平台,积极拓宽“中国梦”的传播渠道,增强“中国梦”的辐射度。同时通过QQ等聊天工具随时与学生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放下以往的拘束,毫不掩饰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为我们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利用微博、贴吧、论坛等,及时把握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梦”视域下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明辨是非,提高判断力;开展“中国梦”微电影摄影比赛,努力挖掘大学生的个性魅力和才能,提升“中国梦”教育的文艺范,扩大“中国梦”教育的吸引力[8]。
(四)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体验平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说明在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同时,作为高校还须坚持“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能够更深一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并在体验过程中剖析自己,认清自己的不足,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其次通过社会实践,他们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领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再次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精神品质[9];最后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将“中国梦”的强大魅力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做“中国梦”的传播者和践行者[10]。
总之,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当代大学生应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懂得感悟,在感悟中勿忘认同,在认同中努力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蓄势待发。
[1]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9):38-4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9-54.
[3]胡顺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用名句解读(三)[J].共产党员,2015(6):64.
[4].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6):8-12.
[5]刘正斌.中国梦是奋斗之梦——七论“中国梦”[DB/OL].宣讲家独家评论,(2013-04-28)[2015-06-20].http://www.71.cn/2013/ 0418/710088_2.shtml.
[6]赵书策.基于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27(1):37-40.
[7]李治邦,赵正.“中国梦”思想融入高校政治教育途径探讨[J].高教论坛,2015,3(3):3-5.
[8]文粉娟.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5-8.
[9]王智勇.从《之江新语》看习近平群众观[J].人民论坛,2015(17):189-190.
[10]徐徐.“中国梦”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15-16.
The Analysis of Value Cultivating Way for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Chinese Dream”
Liu Guihua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8000)
With present multicultural impact,the values of some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waved or even distorted including ideal and faith lost,money worship,lacking 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strong utilitarian ideas.Combined with requirements of“Chinese Dream”,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 should be cultivated through innovating curriculum system,developing campus culture,leveraging new media and carrying out social practice.It aims to provide dominant forces for realizing“Chinese Dream”of Chinese nation’s great rejuvenation.
chinese dream;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value;cultivating way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4.018
2016-03-20
本文为浙江省2015年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思政专项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Y201533542)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贵花(1983-),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