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使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6-02-13张晋生

中国出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菜单学术期刊学术

□文|张晋生 李 晶

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使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张晋生 李 晶

学术期刊对于微信平台的使用日渐重视,文章结合学术期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内容版权不明晰、宣传推广动力不足、信息呈现方式及服务模式单一、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移动出版阅读特点、微信服务功能尚未全面利用、菜单设置有待深入开发等,提出建立学术微信联盟,实现编务碎片化管理,树立微信品牌意识,注重移动支付功能建设等建议。

学术微信联盟 编务碎片化管理 微信品牌 微支付

微信平台推出至今已经有5年时间,其间多次系统升级,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读者、作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都促使学术期刊日渐关注微信平台的使用。截至2016年1月8日,在新媒体指数平台以“学术期刊”为微信介绍关键词检测到的微信公众号为113个,而在2015年8月21日检索数量为47个。[1]仅4个月的时间,学术期刊为关键词的微信公众号就上升了140%。可见,学术期刊行业对于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快速提升。通过微信平台,学术期刊可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读者、作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加强同行业、同产业间的联系。而更重要的是,微信平台可以作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方式,解决一直以来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内容均由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大型数据库代为售卖的弱势境地,解决数字转型依靠外援、数字盈利分成不均等问题,实现学术期刊的自主、独立、健全发展。

本文对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出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希冀对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一、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使用问题分析

我国学术期刊也逐渐意识到微信平台的重要性,纷纷以学术期刊为阵地,建立微信平台,但就具体的使用情况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宣传推广动力不足,信息呈现方式及服务模式单一

由于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是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其刊发论文的目的是展示科研成果,并公示于世人。与大众类期刊相比,对于市场的依赖程度要弱得多,因此,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以及使用,更多的是为了展示学术期刊社形象,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和沟通,并没有明确的吸引读者订阅、提升企业市场美誉度、进而盈利的商业目标要求,导致学术期刊整体的宣传推广动力不足。

在此情况下,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内容基本处于配图+文字的初级阶段,发送形式固定,且更新频率不稳。一些学术期刊的微信订阅号甚至1-2月才更新一次(微信订阅号可以每天推送微信内容),且内容也是已刊登文章的删减版或者原版。信息展现方式较为单一,只将文字内容简单处理,打包上传到微信平台就算工作完成,而在信息推送之后,没有衍生服务的拓展和推广。如此一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除了可以刊登文章外,长久没有新鲜资讯,公众号界面陈旧单调,实在难以吸引读者和作者的长久关注。

2.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移动出版阅读特点

学术期刊刊登的微信内容多为学术论文,同类期刊不可避免地存在刊登选题及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区别于其他同类刊物,就需要期刊编辑对于所刊登内容进行再编辑、再加工。一些学术期刊也意识到这一点,进行了二次编辑加工,但仅限于简单的字数删减和观点择选,并没有考虑到移动出版的阅读特点,如字体、字号、颜色、链接等。移动出版具有浅阅读的特点,而学术论文内容普遍专业艰深,如果原文在微信平台刊登,不但吸引不到更多读者的订阅,反而有可能减少原有订阅用户数量。因此,在进行再编辑加工时,编辑需要将学术论文进行反复的浅阅读化,以确保论文比较容易的被读懂、被理解。

3.微信服务功能尚未全面利用,菜单设置有待深入开发

微信的服务功能体现在菜单建设方面。不同的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菜单设置均不同,对应的推送服务也不甚相同。总体归类,有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无菜单、单一界面公众号,即单纯信息推送,没有稿件查询、联系我们、期刊简介等信息;另一种是多级菜单、复合界面公众号,既有信息推送,新鲜资讯,也有采编系统、投稿系统、关于我们等栏目设置。一级菜单下设二级子菜单。[2]然而,多数学术期刊的微信平台并没有充分利用菜单功能,除单级单一公众号外,多级复合公众号以及服务号的二级菜单建设都较为滞后,很多都缺少内容填充,显示“建设中”等字样。在这一方面,学术期刊应多向知名微信平台学习。以著名的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为例,其每天60秒的微信语音,提醒着订阅用户及时关注,同时,菜单分为“本周新书”“热门商品”“用户服务”三个板块,并在各栏目下设子栏目,提供更为细致的服务。从语音到菜单服务,再到客服沟通,微信服务功能全面开发、合理利用成为罗辑思维用户长期订阅的最重要因素。

以上是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使用较为突出的几方面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与读者缺少互动、微信使用率低、对于微信认证认识不足等情况,需要引起微信平台建设者的注意。在互联网时代下,读者的关注度被严重分散,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思维,难以长期吸引读者关注和订阅。

二、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使用发展策略

由于学术期刊的微信内容不可避免的具有学术性、行业性等特点,对于读者选择会有天然的局限,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对策与其他微信平台略有不同。基于前文总结出的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使用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旨在改善学术期刊微信使用情况,提高微信平台使用率。

1.建立微信联盟,避免学术失范,实现有效出版

英国伦敦大学就世界范围内的2000名学者在研究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在制定研究方向到展示研究成果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国内,科学网一项基于600名读者(从事科研工作及相关人员)对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建设建议”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读者希望通过微信平台关注学术期刊发布的信息。可见,学术期刊的作者与读者对于微信平台的建设是非常支持的。

而从服务科研、服务读者的角度来考量,多家同类学术期刊联合建立微信平台是一个多赢的举措。从功能建设来说,微信联盟可以分为期刊服务和期刊交流两部分。[3]期刊服务包括期刊目录、简介、征稿、审稿等编务工作;期刊交流包括项目合作、会议访谈、金点子等。目前,学术期刊微信联盟公众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综合类学术联盟平台,如以人大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注册的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为学术领地的微信服务号。一种是以行业划分的学术微信联盟平台。如烟草学术期刊微信平台为例,其账号主体是中国烟草协会,平台包括《中国烟草学报》《烟草科技》《中国烟草科学》三个刊物。一级菜单有“三刊在线”“学术热点”“关于我们”,通过点击任意一种期刊即可进入该期刊信息发布的界面,了解近期该刊的资讯。

微信联盟集中了行业顶尖资讯和优质论文,读者可以在此平台上了解到该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期刊的各类信息。于学术期刊而言,大大节省了期刊运营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同时,同类期刊间互通有无,加强联系,避免学术失范,实现有效出版。

2.实现编务碎片化管理,提高期刊工作效率

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功能不断完善,结合学术期刊的编务特点,微信平台应尽可能多的挖掘微信功能,为刊所用。除了普通的期刊简介、信息查询服务外,[4]期刊还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细分化、碎片化的编务管理,提升稿件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专题策划。专题是学术期刊体现编辑思路、期刊研究方向的一个重要体现。微信平台具有良好的图文及视频、音频展示功能,可以将期刊的专题策划意图完整的传达给订阅用户。期刊可以将策划选题上传,数量不限,方向不限。多个选题同时发布,将读者视线自动分离,订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长、所想,有针对性的对策划内容进行选择。同时,编辑部也可以通过订阅用户关注的选题方向以及浏览转载次数,获知当前科研发展的关注方向,及时调整出版策略,引领学术风向。

建立外审微信平台。稿件外审是学术期刊审稿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编务工作。以往学术期刊进行外审的稿件均需要较长时间等待意见回复。原因在于专家事务繁忙,安坐于电脑前悉心审读的时间有限而固定。建立外审微信平台则使得审稿专家能够随时随地接收编辑部审稿工作,通过零碎的、间隙的时间,逐步完成审稿工作。此外,通过语音功能,一些特别紧急的外审稿件,或者专家身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均可以通过语音输入方式,将自己的审稿意见回复于编辑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外审的效率,缩短审稿周期。[5]

3.健全版权机制,准确定位,树立微信品牌意识

微信认证是微信平台为确保微信公众号主体真实、信息有效安全的一项服务。通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会在账号信息页面显示账号主体信息,读者可以通过账号主体信息对该公众号有进一步了解。目前,一部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没有办理认证,除了期刊自身疏于了解外,主要原因在于认证需要准备各种材料近20项,项目繁琐,尤其对于一些没有转企改制的学报类学术期刊来说,微信认证须上传组织机构代码、工商营业执照等的事项实是难以完成。[6]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条件允许情况下,学术期刊应尽可能的完成微信认证。一方面是对于学术期刊自身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完成认证是一种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目前的微信公众号数目众多,名类繁杂,读者在查找时,常常会遇到雷同、类似的公众号名称,这种情况下,微信认证成为读者选择公众号的依据之一。

在完成微信认证的基础上,应悉心经营学术期刊公众号,形成品牌,助力学术。具体来说,除微信平台本身的功能性完善和内容推陈出新外,还需从细节着手,《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在微信平台自我介绍,“法治中国,海内青晏犹可期;文章天下,九州智识撒真粹。”而综合性学术核心期刊《东南学术》则写明,“立足福建,辐射东南,面向全国,着重反映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保持学术品位的同时具有现实敏锐性,以实现学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相比一般简明扼要的学术介绍,精练的语言和准确的学术定位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和订阅。

4.注重移动支付功能建设,拓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渠道

移动支付与数字出版相呼应,是未来期刊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移动物联网金融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一直以来,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进程缓慢,数字出版盈利渠道更是如此。尤其目前纸质出版颓势明显,学术期刊纸质发行数量每况愈下。而几乎所有的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都已经被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绑架”,自有知识产权难以维护,全部廉价打包售卖。随着微信微支付功能的开通以及普及,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盈利渠道得以拓宽。学术期刊应积极在微信平台上建立商城,健全微支付功能。通过对期刊内容的重新整合,实现自有产权,分类销售。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的微信使用是大势所趋。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结合期刊自身情况,加强与移动互联时代的契合度,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优势互补,不断衍生期刊独特性,深度挖掘期刊的发展价值,进而在不断变革中推送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 《编辑之友》杂志社)

[1][3]李金城,王卉,李繁.CSSCI学术期刊学科联盟微信平台的设计与思考[J].出版广角,2015(9):61

[2]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01):65

[4]余朝晖.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传播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06):112

[5]杨晨晨.微信公众平台在科技期刊的应用[J].新媒体研究,2015(13):32

[6]马勇,赵文义,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09):77

猜你喜欢

菜单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新年菜单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本月菜单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一个“公海龟”的求偶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