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儿童现代孝观念培育研究

2016-02-13闫雪丽王星明

关键词:孝文化儿童

闫雪丽,王星明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教育学】

当代儿童现代孝观念培育研究

闫雪丽,王星明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纲常伦理,孝字为先,崇尚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对于传统文化的承袭还有很多的不足。纵观现代的社会,大部分的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无一不把他们当作小太阳一样捧在手心。古有孔融四岁让梨、黄香九岁温席,但现代的大部分小孩还是做不到谦让和分享,更不知道“孝”是什么概念。所以,迫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共同培育儿童的孝观念。

[关键词]儿童;孝文化;现代孝观念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作为一种生活经验的沉淀和积累,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标志。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更是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使中华文明可以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一、孝文化的“传统”与“现代”

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格尔也曾经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232由此可见,孝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我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孕育、诞生、发展、积淀而成的,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

从先秦时期的“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作为孝文化的开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开始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随后的汉魏隋唐,各朝统治者开始了“以孝治天下”,孝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的“人伦纲常是天理”使孝文化渐趋愚昧。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孙中山先生也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进入21世纪,我国领导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没落和孝文化的缺失,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其中“中国梦娃”的公益广告中“代代孝,辈辈传,孝当先”最具有代表性。

在现如今这个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老龄化问题突出的社会,更应该重视对孝文化的传承及扬弃。例如,传统孝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有一定的愚昧化和极端化,古时的二十四孝有很多类似“埋儿奉母”的愚孝行为。今天,我们应该赋予孝文化以积极向上的含义,摒弃传统孝文化中愚昧腐朽的部分,重视对传统孝文化的扬弃,并赋予孝文化以新的、符合现代价值要求的意义。现在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应该成为“彬彬有礼而知孝”的新的一代。

二、当代儿童“有才而不知孝”

我国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古时候的孩子们在学堂每天诵读的是《孝经》、《论语》等经典,生在一个讲“礼”的时代,每天都会接受关于孝的教育,如此才有了二十四孝、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而在如今这个把孩子视为掌中宝的社会,却出现了很多不恭、不敬,甚至不养父母的不孝事件。

笔者为了研究四到十岁的儿童的孝观念培育情况,曾在同学工作的辅导班观察了二十个左右的儿童,通过聊天的形式跟他们沟通。在聊天中发现他们大多很有礼貌,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知道自己父母喜欢吃的东西,也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会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主动分担家务,而且在聊天过程中很多孩子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父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孩子们不够了解和关心他们的父母。另外,笔者通过观察家长接孩子们放学,发现放学之后所有孩子的书包都是家长帮忙拿,而且有些家长带东西给孩子吃,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对父母说谢谢或是先给父母吃。这些现象都表明了现代社会儿童孝观念严重缺失。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曾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指出人性就像水一样,人性本善,我们天性如水的孩子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引导使其向善或向恶的。通过研究发现,造成儿童孝观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孝观念。首先,父母没有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不尊重长辈就会影响到孩子对待长辈的态度。现在有很多年轻父母会因为各种原因动辄和老人吵架,甚至经常对孩子说老人的坏话,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孝观念的培育。其次,家长对孩子们的溺爱剥夺了孩子爱别人的机会,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生活舒适会把有关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这种爱会使得孩子逐渐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最后,孩子孝观念的缺失也与爷爷奶奶自身有关系,很多年轻父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带,而很多爷爷奶奶精力不足、观念落后,对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一无所知,不能跟孩子玩到一起,使得孩子在心里轻视他们,不尊重他们。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好吃的好用的都让孩子享受,无形中放低了自己的位置,让孩子养成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理所当然该享受,使孩子失去孝心。

第二,学校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影响孩子孝观念的培育。现代的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主的应试教育,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语文、数学、英语,甚至是各种奥数班、钢琴班等培训班,而孩子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孝文化教育的思想品德等课程就成了不重要的副科,更不用说开设专门的传统孝文化教育的课程了。正是由于这样的教育,社会上才会频出有才无德的“人才”,才会有那些高智商的社会败类的出现。

第三,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行为影响孩子孝观念的培育。一方面,最近经常出现公交车上由于年轻人不让座,老人大打出手的事件。这些事件也都引人深思,年轻人是该让座,可是这些老人的为老不尊行为也很难让人尊重。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歧视老人的观念,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反应迟缓、视力和听力的衰退等原因,会在日常的生活中给年轻人制造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如此,在社会中便出现了很多跟老人讲话不耐烦,甚至辱骂老人的事件,这些被孩子们看在眼里,便也形成了一种轻视老人的心理。

三、如何培育儿童“守礼知孝”的观念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在这个物质和科技都极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呼唤孝道的回归,只是希望在我们这个和善有序的国度里,孝道不会被湮没。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在上面描绘什么便会收获什么,所以在现代社会如何培育孩子的孝观念,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协作,共同构建孩子的孝观念。

(一)长辈以身作则,构建“入则孝,出则悌”的家庭文化

家庭在每个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单位,生命的头六年是建立孩子人生方向的最重要的阶段,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德育对孩子学习做人具有初步“塑形”作用,即是说,家庭德育可为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奠定最初的基础。[2]251在这最初的几年里,大人必须付出心力培养孩子有益身心健康的习惯、喜好和态度。

首先,年轻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孩子三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和父母的接触最多,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墨子曾说过,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所染》),年幼的孩子就如同洁白的丝绢,在什么样的家庭影响下就容易养成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所以,身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入则孝,出则悌”,在和老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包容,主动分担老人的家务,并多鼓励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刻记得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这样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养成尊重老人、孝敬父母的习惯。

其次,引导孩子学习传统孝文化。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良好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儿童从小受到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熏陶,也可以使其智力得到尽可能的开发。在传统文化中很多经典著作可以帮助培育孩子的孝文化,如《孝经》、《论语》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变身成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和新二十四孝等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作品。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通过讲故事、排练家庭小话剧等形式带领孩子多诵读学习这些作品,引领孩子往美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树立孝观念,也可以加深亲子关系。

最后,祖父母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孩子合理的爱。孩子是会被宠坏的,要宠坏一个孩子的方法是:让他误以为可以永远遂己意,只要靠着乱发脾气、甜言蜜语、阿谀奉承就行。可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世界永远不会在那儿等着他。[3]31祖父母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过度溺爱孩子成为孩子的靠山,更不能事事顺着孩子让孩子轻视。只有给予孩子适度的爱,才能帮助孩子树立尊老的观念。

(二)学校要注重德育,以培养“守礼知孝”的人才为目标

校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古有“十年寒窗”,现在更是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一个人最重要的时光都是在校园度过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孩子做好准备,顺利地进入社会,所以学校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教育。

首先,学校要创建一个谦和有礼的校园氛围。我们道德教育的基本取向应该是:承诺孩子们构建一个既有可能又有必要向善的世界——一个让孩子过得幸福的世界。[4]2所以学校在智育的过程中更要重视德育,要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孝文化的教育,通过举办孝文化知识竞赛和孝文化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孝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学校也可以在校园或教室的墙上写上《三字经》、《弟子规》,或者是通过一些卡通图片来讲述孝子故事等,这样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受到了孝文化的熏陶,更可以创造一个谦和有礼的校园氛围。

另外,教师要立足生命教育,做到“以身立教”。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心理特征。他们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希望教师给其更多的关注、爱护和鼓励。他们尊重教师、信赖教师,无论在知识的接受还是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都把教师看成是自己崇拜和效法的对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在生活和平时的教学中做到理解、践行并享受孝文化,做到“以身立教”。教师还应该立足生命教育,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并且根据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如果一位老师能真正享受自己所教的内容,并在学生身上激发相同的愉悦,他就已经掌握了“生命教育”系统的核心重点。[3]46在孝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趣味小故事和让学生排练有关孝文化和孝子故事的小品或者话剧的形式进行,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孝文化教育。

(三)政府要重视孝文化的宣传,构建一个“和善有序”的文明社会

现代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凸显孝文化其实更是一个民生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儿童学习并践行孝文化。儿童的世界是纯净的,对儿童世界的文化引导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地贴近儿童世界的内在逻辑,以爱、美和生动的趣味来引导儿童世界想象与优美趣味的展开,把儿童精神引导到真、美、善的方向上。[5]33

首先,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已有的“中国梦娃”等卡通形象宣传孝文化。“中国梦娃”,一个来自天津泥人张手中的卡通泥娃娃,备受各个年龄层的人的欢迎。它口中的“代代孝,辈辈传,孝当先”的公益广告也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孩子童真的心性更是喜欢这些卡通形象,所以政府可以把孝子故事制作成卡通片、卡通公仔的方式,在公交车站、马路边广告牌等地方通过印刷“中国梦娃”的公益广告、《三字经》、《弟子规》、新二十四孝等来引起孩子对孝文化的重视,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学习孝文化的兴趣,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地践行孝文化。

其次,政府还应该鼓励社区进行“儿童孝星”的评比活动,通过组织家庭活动评比出社区小孝星,以此达到鼓励儿童践行孝文化的目的。

另外,成年人应主动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孩子的世界是需要保护的,不应该受到成人世界不良现象的侵蚀,所以,成年人应该主动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在公交车上主动给需要的人让座,生活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他们在有礼知孝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孝文化的熏陶。

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在我国这个孝亲敬老、尊老爱幼的国家,如何培养出有礼知孝的下一代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庭、学校和政府都应该努力协调合作,为孩子创建一个和谐善良、安定有序的社会,从而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钱焕琦.教育伦理学[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冯自变】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iety in Modern China

YAN Xue-li, WANG Xing-ming

(SchoolofHumanities&SocialSciences,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Pie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e notion in ethical order of ancient China and traditional virtue. Nowadays, people’s living has improved, but not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 Since most of our family have only one child, who is dotted by parents, and most of children have no idea about sharing and compromise like those peers in ancient times, let alone piety.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the notion of piety among children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Key words:children; piety culture; modern notion of piety

[收稿日期]2016-03-09

[作者简介]闫雪丽(1992-),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王星明(1957-),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3-0120-04[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孝文化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浅析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