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的生成路径
2016-02-13郭建斌
郭建斌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教育学】
论教育学的生成路径
郭建斌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教育学在人类历史上已存在了三百余年,却还没有以其应有的姿态出现在众学科之林中。教育学人需要找到属于自己学科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姿态。寻找教育学学科地位和学科姿态的路径,也即教育学的生成路径有三条:由教育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由教育学史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由教育学临近学科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
[关键词]教育;教育学;教育知识;教育学史
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起点,教育学在人类社会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学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命运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以中国来说,自1901年或1899年[1]31,教育学被国人引进后,我们先是对国外的教育学亦步亦趋,而后是对教育学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和建构。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教育学终结了。[2]
在教育学研究者就教育学的命运争论不休的时候,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则认为教育学是一门“自私”的学科,只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不“输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并非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的学生没人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3]78-79钱钟书的《围城》写于1944年到1946年间,这段话或许是钱钟书无意而为之,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反映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对教育学提出诘难的还有我们的教育实践者。他们似乎总是认为教育学理论艰涩难懂并且无用,而不愿接近教育学。
刘庆昌教授对教育学的命运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刘庆昌教授在其《教育知识论》一书的引论部分道出了自己(实际上是所有教育学人)的困惑:教育学在众学科之林中处境尴尬、教育学让专业人员也难以成竹在胸、教育学的体系几乎成为一个无意义的话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仍然难以抹平。[4]2-13
我们无意对教育学的命运进行预测式的探究。我们想要做的是回到事物本身,即教育学是怎么生成的,换句话说,即是人们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制造”教育学。对教育学生成路径的探讨是对教育学命运进行回到原点式的探析。
通过分析已有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育学的生成路径有三条:由教育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由教育学史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由教育学临近学科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这三条路径是有内在的先后逻辑顺序的,但是当教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三条路径是并驾齐驱的。
一、由教育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
由教育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是教育学生成的第一条也是最首要的和最主要的路径。
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学说,是人类对教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教育之“学”。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教育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有研究者认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有了教育活动,自然而然便有了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当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形成系统理性的认识时,便成为教育之“学”了。[5]15纵观人类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史,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经历了教育认识的事实化和人类早期的教育经验、教育认识的自觉化和教育思想、教育认识的专门化和教育理论、教育认识的专业化和教育学四个阶段。[4]16-26这足以看出,教育学是人类对教育活动的认识达到专业化之后所形成的。我们从公认的教育学的第一部著作——夸美纽斯的《大学教学论》一书中也能看出教育学和教育之间的天然联系。此书共33章,总论包括第1~14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的作用、普及教育问题、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育和教学的规律;第15章讨论了体育(健康教育)问题;第16~22章为教学论部分,讨论了教学原理、原则、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分科教学法的问题;第23~26章,讨论了德育问题;第27~31章,讨论了学制和课程的问题;最后两章为全书作了总结。[6]1-2从全书来看,夸美纽斯从教育到一般教学,再到学科,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示了其对教育的认识。[4]21-22
教育知识是连接教育和教育学的中介。据笔者目力所及,教育知识进入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最早可谓是傅先庆,他认为中国的课程和教学的研究对象是代表教育知识体系的“教育学”。[7]傅先庆所谓的教育知识体系和之后的研究者所言的教育知识还有微妙的区别。真正将教育知识纳入教育学视野中的当属山西大学的刘庆昌教授。刘庆昌教授对教育知识的实在化、教育知识发展的实质、教育知识论的基本任务、教育知识的价值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最终反映在其所著的《教育知识论》[4]一书中。
教育历史存在于人类社会,既然是人类社会的存在物,人类就要形成对其认识的认识成果。当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成果达到一定程度时,教育学便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教育学是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成果的体系化、系统化的表达和反映。
二、由教育学史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
历史研究,可以保存知识、可以镜鉴现实、可以预测未来。
今天的教育学面貌和夸美纽斯的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等已经大相径庭,今非昔比了。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分支学科等等在历史的发展中或增减或改变。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学何去何从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教育学的形成发展之路,这即是对教育学史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学史是一门以历史上的教育学理论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通过研究教育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探寻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规律,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繁荣教育理论提供历史借鉴。[8]7还有研究者认为教育学史是教育学的学科史,或者是教育研究的历史。[9]我们认为教育学史即是教育学的学科史。而学科史总是以某门或者全部学科的产生和演变作为分析对象的,是以学科的存在以及“成熟”为前提的。[9]因而,教育学史就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在特定的语境中,考察我们称之为教育学或者当作“教育学”的东西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它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它转换的机制是什么等等问题。[9]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就是我们该如何建设教育学的问题。
虽然教育学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三百余年,然后似乎自教育学出现之日起,就存在种种的争议。教育学是不是一门学科?教育学是学科还是领域?我们需不需要教育学?教育学的终结、教育学的迷惘等等观点存在在教育学者以及其他学科的学者那里。但与此同时,一些教育学的研究者仍一直就教育学的学科化、科学化等孜孜不倦地奋斗。正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从康德、赫尔巴特以来的教育学的知识探究就是教育学不断寻求自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知识领域的艰难过程。[9]
教育学之所以形成今天的面貌,都是因为教育学的昨天的历史,而教育学未来的面貌何如,则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教育学史,在教育学史中探寻教育学的发展逻辑,从而更好地建设教育学。
三、由教育学临近学科而教育学的教育学生成路径
人类的知识体系已被划分为多个学科,以学科的形式而存在。就中国来说,我们将正统的知识划分为十三个学科门类。教育学是其中的一个学科门类。
教育学在人类的学科门类中出现的不是最早的,当然也不是最晚的。然而,考察教育学临近学科:哲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等学科,我们发现似乎教育学是最不成熟的一个学科,这导致了教育学在众学科之林中处境尴尬。[4]2还有研究者认为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者蔑视教育学,或者干脆不承认它,更不用说自然学科的研究者了,事实上,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有教育学。[4]4教育学的这种尴尬的处境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点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在特殊之外,我们也能看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的相通之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呈现方式、言说方式等等是可以从其他“成熟”的学科中效法的。
对其他学科的效法不是说教育学要跟在其他学科之后,对其他学科形成依赖,也不是要求教育学效法其他学科的具体的知识。教育学所需要效法的是其他学科的形式。具体来说,教育学需要效法其他学科的学科性质从而明确定位自己的学科性质;效法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的特点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研究对象;效法其他学科的方法论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效法其他学科的知识分类从而更好地表述自己的知识体系;效法其他学科的问题域从而廓清自己的问题域;效法其他学科的分支学科的分类从而修正自己的分支学科的分类等等。
教育学要效法临近的学科,教育学要在学科性质、学科对象、学科方法论、学科知识体系等方面效法其他学科,但并不是说教育学要在各个方面都去效法所有临近学科。教育学对临近学科的效法应该是有区别的效法自己需要效法的。
在人类的知识之林中,各种知识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当这些知识被冠以学科的头衔时,便出现了层次之分。以人类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由于种种原因,如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学的先天畸形、教育学成长道路的曲折迂回性等等,导致其还存在一些缺陷。尽管一代代的教育学人为教育学的成长和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学还没有以其应有的姿态站在人类的学科之林中,未来的教育学人任重而道远。目标是明确的,要找到适合的方法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之所在。教育学的生成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根据教育的要素和结构来构建教育学大厦;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在历史中寻找教育学成长发展的规律和逻辑,从而构建教育学大厦;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待教育学的临近学科,效法其他学科建设之路,从而更好地壮大自己。
教育学的三条形成路径是存在先后的逻辑顺序的,而在教育学已存在三百余年的今天,是可以共时进行的。
对于教育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而言,教育学的生成路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想学习好、研究好教育学,需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需要学习好、研究好教育学的发展历史;需要学习好和研究好教育学的临近学科。
[参考文献]
[1]侯怀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以20世纪上半叶为中心[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刚.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7).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傅先庆.教育价值、教育实体、教育知识三大体系的世纪创新[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12).
[8]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9]程亮.教育学史:概念与维度[J].中国教育科学,2015(1).
【责任编辑冯自变】
On Evolvement of Pedagogy
GUO Jian-bin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Pedagogy has been acknowledged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 but not acquired a position as it should have in social sciences. So scholars need to find their own discipline status and posture, which will be found from three paths: from education to Pedagogy; from the history of Pedagogy to Pedagogy; from the other sciences related to Pedagogy to Pedagogy.
Key words:education; Pedagogy; educational knowledge; the history of Pedagogy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简介]郭建斌(1990-),男,山西闻喜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3-0108-03[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