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与唐代科场试诗

2016-02-13张梦平

关键词:唐代长安

张梦平

(郑州大学 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春”与唐代科场试诗

张梦平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唐代科场试诗频繁地出现与“春”有关的命题。这些命题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命题中直接出现“春”字,二是命题中没有“春”字,但却蕴含表现春季的意象。考生在根据命题做诗时不能只描写客观景物,还要表现出自己的学识、胸襟、抱负、品格等等。这些与“春”相关的科场试诗不仅勾画了独特的长安春景图,构建了帝都文化,还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的风俗。

[关键词]唐代;科场试诗;春;长安

据宋代李昉等人所编《文苑英华》和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记录,唐代科场试诗题目约有281个,其中与“春”相关的诗题有45个。在这些命题下,产生了许多科场试诗。同时,它还衍生出了一系列以春为题材、与科举有关的唐诗。“春”在唐代科场试诗中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是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原因的。统治者在命制科场试诗的诗题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考察考生们的才力和学识。在这样的命题要求下,“春”在科场试诗中有其独特的入题方式。而这些与“春”有关的科场试诗写长安之春,写时代风俗,展现了唐朝的时代特色。

一、唐代科场试诗缘何以“春”为题

唐代科场试诗多次出现与“春”有密切关联的诗题,究其原因大要有二:一是省试时间大多在春季;二是“春”具有一种文化象征意义。

《新唐书·选举志》:“贞观二年,侍郎刘林甫言:‘隋制以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今选者众,请四时注拟。’十九年,马周以四时选为劳,乃复以十一月选至三月毕。”[1]1174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为等第后久方及第》:“若乃大者科级,小者等列,当其角逐文场,星驰解试,品第潜方于十哲,春闱断在于一鸣;奈何取舍之源,殆不踵此!”[2]25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举场每岁开于二月。”[3]197由此可知,唐代省试时间早至冬季,迟至三月,但多数是在二月,所以科考又有“春闱”之称。春天就在眼前,考官们在命题时就有可能因景命题,所以省试诗中出现与“春”有关的诗题并不难理解。而作为地方性考试的州府试,在命题方面也会有意识地向中央靠拢,出现一些与“春”相关的诗题。科场诗题如《春雪映早梅》、《早春残雪》、《春雨如膏》和《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等诗题就是即景命题。可见,省试多在春季举行是与“春”相关的科场试诗诗题出现的重要客观条件。

《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4]166春为万物生长的开始,是四时之首。老子《道德经》有言:“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5]46河上公注:“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5]50人们看到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会感到无比喜悦,所以用“春登台”来表达人们的愉悦是形象而准确的,“熙春”的说法也由此产生。《管子》:“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6]84管子认为,春天来临,统治者就要实施“五政”,即抚孤赦罪、列位赐爵、冻解修渠、平路修田、禁止滥伐滥猎,只有这“五政”及时实施,“春雨乃来”。将春天与政治联系起来,实质上是将自然与人的行为相联系。人属于自然,人的行为必然要与自然的秩序相吻合才能使人类社会正常发展。春为四季之首,春天万物的生长给人带来的是感动和欣悦,而春在政治上的意义则是仁德之政及万民休养生息的开始。因此自古以来,“春”在世人的心中并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代名词,它于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意义非凡。中国有“春风化雨”、“如沐春风”、“春风得意”等等说法,春天给予人们的希望、宽容和感动使它拥有了独特的文化意蕴。因而,“春”在科场试诗中出现且出现的次数如此之多并非是统治者们在单纯地即景命题,它的文化内涵使得它不再以单薄的意义出现在国家级的官员选拔考试中,它寄寓着统治者的政治和文化情感。

二、“春”的入题方式

“春”在唐代科场试诗命题中主要的呈现方式是在诗题中直接出现“春”字。比如,天宝十五年(756),进士科诗题为《东郊迎春》;上元二年(761)进士科试《迎春东郊》;大历八年(773)进士科试《禁中春松》;贞元十三年(797)进士科试《龙池春草》;元和八年(813)进士科试《履春冰》;元和十五年(820)进士科试《早春残雪》等。这些试诗题目中都带有“春”字。“东郊”、“禁中”、“龙池”是地点,在东郊“迎春”,是一种为迎接春天到来而设的礼仪,“春松”、“春草”则明显是在写春景。

“春”在唐代科场试诗诗题中还有一种呈现方式,即命题中没有“春”字,但却出现表示春季的意象。比如,大历九年(774)东都试《清明日赐百寮新火诗》,“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显然春天是这个诗题的时间背景。贞元四年(788)进士科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杏花只在春季开放,所以“杏园花发”暗指诗题中的活动发生在春天;景福元年(892)进士科试《东风解冻》,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春天来时会有东南风,因此“东风”指代“春风”。春风吹拂,预示着温度即将升高,冰凌才会“解冻”,所以此诗题也是“春”在科场试诗诗题中出现的例证。

这些与“春”有关的科场试诗题目是唐代朝廷考察考生才能的一种方式,因为“春”在这里并不单独以景出现,它往往与典故或特殊含义的词相关,且又与现实关系密切。如天宝十五年(756)进士科试《东郊迎春》和上元二年(761)进士科试《迎春东郊》同出《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7]458之句。这两个题目既与《礼记》有关,又与它不尽相同,进行了语序和字数上的改变。又比如贞元十一年(795)进士科试诗题《春台晴望》出自老子《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5]46一句。“春台”二字明显化用“如春登台”。再如景福元年(892)诗题《东风解冻》语出《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7]454句。“东风解冻”完全是根据《礼记》的原句而命名的。考生们在解题时必须要清楚地知道诗题出自哪里,并对原句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又要有对现实情景的把握。以现存科场试诗为例,我们可知考生们是如何展现自己的才能与学识的。如天宝十五年皇甫冉作《东郊迎春》:

晓见苍龙驾,东郊春已迎。

彩云天仗合,玄象太阶平。

佳气山川秀,和风政令行。

句陈霜骑肃,御道雨师清。

律向韶阳变,人随草木荣。

遥观上林树,今日遇迁莺。[8]341

皇甫冉首联即破题,“东宫苍龙,房、心”[9]1295,“苍龙”是东方星宿统称,代指东,这里指春天来临,之后“东郊”迎春再次应题。据《礼记·月令》载,立春日,迎春的为天子、三公、九卿、诸侯和大夫,这显然是一项政治活动,所以作者说“和风政令行”,这是对诗题出处意义的呼应,同时也是对现实政治的赞颂。“韶阳”指明媚的春光,“人随草木荣”则指人在春天时与草木一样显得富有生气。“迁莺”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10]244《诗经》以后,“迁莺”在后世文学中常用来指升官或中举。而在本诗中,“迁莺”既是描写春天里鸟儿飞上树木这一春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及第被君主发现并任用的愿望。

三、长安之“春”

在这一系列与“春”相关的科场试诗诗题下,士子们创作了许多与“春”相关的科场试诗,而这些诗中又有一批很特别的诗,这些诗写帝都长安的春天,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帝都文化。大历八年(773)进士科诗题为《禁中春松》,“禁中”也作“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大历九年(774)进士科诗题是《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贞元四年(788)进士科考《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其中“曲江亭”毗邻长安东南的曲江池,“慈恩寺”位于长安城北。此外,贞元八年(792)进士科试诗《御沟新柳》,贞元十三年(797)进士科试诗《龙池春草》,元和十年(815)进士科试诗《春色满皇州》,以及无年代可考的《长安早春》、《都堂试贡士日庆春雪》,出现了“御沟”、“龙池”、“皇州”、“长安”、“都堂”等地点词汇,都与帝都长安有关。其中,“都堂”是指尚书省,“试场在都省,亦称都堂,及称东堂”[3]197。

这类诗题下的科场试诗构成了一幅幅帝都长安的春景图。大历八年(773),进士科试《禁中春松》,常沂作诗如下:

映殿松偏好,森森列禁中。

攒柯沾圣泽,疏盖引皇风。

晚色连秦苑,春香满汉宫。

操将金石固,材与直臣同。

翠影宜青琐,苍枝秀碧空。

还知沐天眷,千载更葱茏。[8]382

作者在诗中首先破题,写到禁中森森松树,然后以古指今,用“秦苑”、“汉宫”指代唐代宫城,以此说明松树充盈着唐代禁苑,为禁苑的风景增添了色彩,接下来作者再以树喻人,用松树笔直的枝干比喻自己正直的品格,最后“还知沐天眷”,指诗人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天恩,发挥更大的作用。

贞元八年(792),进士科试《御沟新柳》,“贾稜,状元”[8]463,应试诗为:

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

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

轻烟度斜景,多露滴行尘。

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

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8]473

在这首诗中,贾稜开篇应题,写“御苑之春柳”。春天的早晨,皇家宫苑内一片祥和,章沟的柳树绿意迎人。嫩柳迎春,秀质芳华,欲在夏季给人们洒落阴凉,是一种奉献精神。接下来,贾稜说“依依独望频”,“攀折在芳辰”,暗指自己是柳树,期望会被“王孙”折下,即被贵人赏识,进而得到重用。

此外,贞元十三年(797),陈诩在进士科考试中作《龙池春草》诗,其中有“青春光凤苑,细草遍龙池”、“岂比生幽远,芳馨众不知”句,也是先写景,后抒情。

由上可知,这类描写帝都之春的科场试诗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蕴。帝都与皇权联系密切,科场试诗中的帝都之春必然会满含生机,且渴望“沐天眷”。帝都之春在科场试诗中形成了一套模式,那就是先赞美春景,再从某个角度来表达作者渴望中举的心情。帝都春景的重点和落脚点是士子们的政治诉求,帝都的一草一木都沾染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所以说,描写长安春景的科场试诗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帝都文化。

贞元四年(788),进士科试诗题名为《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乾符三年(876),进士科试诗诗题为《涨曲江池》。以上科场诗题向后人传递了一个与唐代科举有关的重要信息,那就是春天科考放榜之后,长安城里一项特别的活动——大型集宴游赏活动即将开始。“曲江游赏,起自中宗以后,至玄宗时大盛。”[11]305曲江会是唐代新进士集宴中规模最为宏大、时间最为长久的集会。据《唐摭言》引李肇《国史补》载,曲江宴原为慰藉落第士子的集宴,后来逐渐变为及第进士的庆贺游赏之宴。《唐摭言》中描述了曲江会的盛况:“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2]55贞元四年(788)诗题中的“杏园花发”应当与“杏园宴”有关。曲江会之后又有杏园宴,其主要节目是探花,即选择两名年轻英俊的新进进士充当两街探花使,使之骑马游遍长安名园并折花。大中八年(854)及第进士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写道:“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12]6847杏园探花之后就是雁塔题名,诗题中的“慈恩寺”即关乎唐代雁塔题名之风,因为雁塔位于长安南部曲江之西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兴起的时间已不可考,据傅璇琮先生推断,雁塔题名应是以举子的偶然活动开始,后来发展到著名的游宴题名场所,题名之风是到五代时移都洛阳后才逐渐停止的。

“新进士宴集无异于一场温文尔雅、香气袭人的政治秀,其日后权力——话语机制之运作也端赖此种工具之启动。”[13]79这时的长安正在举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欢庆,政治新秀正在这些及第进士中,长安的各方势力都带着自己的目的来凑热闹了。长安的盛宴和富庶,以及金榜题名,名动天下之后的欢喜冲击着及第进士那颗久经磨砺的心。经历“十年寒窗苦”,或累经科场,士子们的科举之路充满了心酸苦楚,一旦入仕的大门开启,大肆庆祝是无可厚非的。这时的长安是沸腾的长安,是充满生气活力的长安,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长安。

与“春”相关的科场试诗目的是考察士子,而有趣的是考试结束后,士子们在这个季节的作诗热情并没有减退,这时大量的及第诗和落第诗产生了。及第进士写下诗句表达喜悦和得意之情,尤为著名的是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4]此外,著名的诗作还有白居易《士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姚合《及第后夜中书事》、施肩吾《及第后夜访月仙子》。然而全国的考生如此之多,能够及第者毕竟还是少数,这时就会出现落第诗。即使是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样意气风发诗句的孟郊也曾遭遇过落第的痛苦,他曾在《再下第》中写道:“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14]4217。其他如顾非熊《下第后晓坐》、黄滔《下第出京》等等落第诗不胜枚举。“诗歌创作既是落第者在大志难伸之际抒发、排遣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亲朋好友劝慰落第者的一剂良药。”[15]3每一个春天,长安都充斥着喜悦和郁闷两种矛盾的情绪。这样的春天里,唐诗又怎能平静,事实也证明,继科场试诗对“春”给予莫大的关注后,唐诗也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寻到了自己的题材。春天的长安注定是吸人眼球的,考试、及第、落第,身影交错间,有人心想事成,直上青云,也有人独向一隅,黯然苦闷。这些景象和情感被科场试诗及唐诗一一记录了下来。

春天里的长安因科举而显得像是一场盛世飨宴,这完全是因为全国的士子对科举异乎寻常的疯狂追求。这种狂热之情归根结底在于科举为全国大多数人提供了一条通向仕途的道路。科举制度对于寒门士子来说更加意义非凡,它是寒门士子改变命运,直上青云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G]//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徐松.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2]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五八六)[G].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杨波.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三七四)[G].北京:中华书局,1999.

[15]任斌.唐代落第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张琴】

“Spring”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Poem in Tang Dynasty

ZHANG Meng-ping

(CollegeofLiberalArts,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Poetic themes related with “spring” appear frequently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ang Dynasty. There are two ways to present it: the word of “spring” appears in titles of the poem directly; there is no word of “spring”, but some words showing spring are needed. When an examinee is composing a po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etic theme, he needs not only to describe objective features but also to demonstrate his knowledge, mind, aspiration, personality, etc. These imperial examination poems related with “spring” have not only draw the outline of peculiar Chang’an spring scenery and constructed empire culture, but also truly reflected the customs of t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poem;“spring”; Chang’an

[收稿日期]2015-12-22

[作者简介]张梦平(1990-),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试赋与应试文学的审美观照》(09CZW025)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3-0056-04[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河南省社科项目:《经学背景下的唐代应试文学研究》(2012BWX027)

【文学】

猜你喜欢

唐代长安
长安长安
我们长安
水VS火
“长安号”:一路驰骋
西游新记 2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