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的价值新视角——《作为武器的图书》评析
2016-02-13陈士平
□文│陈士平
图书出版的价值新视角——《作为武器的图书》评析
□文│陈士平
战争可以改变一切,包括图书出版。美国学者、图书收藏家约翰·B.亨奇的《作为武器的图书——二战时期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宣传、出版与较量》(商务印书馆2016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作为武器的图书》)一书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讲述了在二战这一历史特殊时期,美国政府与图书出版界精诚团结、密切合作,精心挑选出当时新出版的精品图书,通过军事和非军事渠道分发到原先由英、德、法把持的国际图书市场。这一战略获得了成功:对于美国的图书出版业来说,占领国际市场为他们在相当长时间内赢得了巨额利润;对于美国政府来说,美国图书走向世界满足了政府的宣传需要,为战场上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持,也巩固和强化了战场上的胜利,还同时传播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认同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增加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全书分为3个部分12章。美国的图书出版在战争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大量从事图书出版员工应征入伍、纸张紧缺和价格飙升等。但同时,战争也给美国图书出版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战争给传统图书出版大国英、法、德的图书出版业造成了致命破坏,战争期间其他娱乐活动受限制带动了阅读需求的上升,被法西斯侵占地区的国民需要从思想上“解毒”。美国政府和出版界共同努力,设计了让美国图书走向世界,进入国外民众的人心和头脑的方案并展开行动。尽管美国图书占领世界市场遭遇了诸多困难和障碍,但最终还是走到了世界各地的书架上,美国的图书出版战略最终取得了成功。
美国这一时期图书出版战略的成功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二战为美国图书占领世界市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主观上,美国政府和出版界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二者认识高度统一,精心设计了符合当时形势需求的图书出版推广方案并为之付出了不懈努力。
学术界习惯认为,图书作为人类的重要发明,既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图书和图书出版一方面把人类文化传播从口耳相传带入了文字传播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文化传播对时间空间的依赖,扩大了传播的时空范围;另一方面图书出版也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和成本,打破了文化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作为武器的图书》则从另一个独特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图书出版的价值。该书选取美国在二战中和二战后的图书出版占领世界市场为研究对象,突出了图书的宣传作用和思想武器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图书价值的认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武器的图书》一书除了上述的史料价值和思想宣传价值外,对于今天的中国还具有借鉴价值。美国利用二战提供的契机,一举打破并占领了原先由英、法、德把持的国际图书市场,取得了超额市场效益,并确立了美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在世界的突出地位。今天,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在传播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并超越了其他传播媒介。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在目前的互联网国际传播格局中面临着如何打破欧美主要国家对互联网国际传播的把控的境况。我们也许可以从《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获得一些启示和灵感,制定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针对性战略,掌握互联网国际传播的话语权。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中国出版的其它文章
- 基于PAD和纸书的幼儿阅读能力比较研究*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数字阅读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2012BTQ002)研究成果、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攀登计划“平板电脑对儿童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15HJPD-A03)的阶段性成果
- 转型出活力 特色铸品牌——访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
- 从迁移到重构:2005~2015年报业组织结构转型研究综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报业组织结构转型研究”(10BXW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报业发展战略转型研究”(2008JJD860220)中期成果之一
- 文化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宁波文化企业的调查
-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文化产业创造力激励研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知识产权导向下的文化产业创造力激励研究”(13AFX022)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到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互联网+形态下著作权保护困境及对策研究”(15FX17)项目的资助
- 出版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