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内容设计
——以武夷文学为例

2016-02-13谢建娘

铜仁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夷武夷山大学语文

谢建娘

(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地方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内容设计
——以武夷文学为例

谢建娘

(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学,是课程教学改革中凸显地方性的重要表现。以武夷文学为例,从创作情况、创作质量、文体类型、思想精神、审美要求等方面论述武夷文学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武夷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制原则、内容的整体设计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地方性;武夷文学;《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是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及应用性的特点。近年来,虽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得到广泛关注,但仍面临着重重困境。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核心指向不明确,文学性有余,体验性不足,与生活环境不相符。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为“地方性、应用型”,这就要求高校“价值取向服务地方,学科专业对接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科学研究着眼地方……”[1],并将其渗透到学校办学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课程教学之中。为了实现这一办学目标,《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考虑到人文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问题,同时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走教学改革之路。

一、地方文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应用价值

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经过历史的考验与磨合,具有很强的模式性和固化性,多以历史分期或题材为线索进行编排,在此基础上对上起先秦,下迄当代的作家作品进行筛选、整合。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作家作品数不胜数,这就为具体内容的选择留下了很大的取舍空间,也为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性文学的融入提供了前提。

地方文学是区域文学的形态之一,它既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同时又是特定区域文化在文学上的反映。“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民俗风情、语言乡音等。确切地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2]

地方院校的建设发展依托于地方,对地方文学的研究不仅是将这一地区与文学作品、文化联系在一起,更是对地区性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将地方文学纳入《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以当地深厚的文学积淀为基础。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武夷地区出现了许多知名作家,同时,基于大武夷地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以武夷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一)从数量来说,武夷文学资源丰富

在唐代,闽北籍文人有陈陶、江文尉、江为等诗人;宋代是武夷文学的丰收期,出现了在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词人柳永,北宋的大武夷籍文人杨亿、杨时、廖刚、章栥、游酢等,南宋的朱熹及其数量庞大的弟子,李纲,“五夫三刘”(刘子羽、刘子翚、刘学琪),崇安胡氏四贤(胡安国、胡宪、胡寅、胡宏),邵武的严羽、严仁、严粲,以及蔡元定、真德秀、叶少翁等一大批文学家,此外还有一大批非大武夷籍的文人在武夷山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陆游、刘克庄、白玉蟾、洪迈、辛弃疾等;到了元代,则有遗民诗人如谢翱、熊禾,“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后起之秀黄镇诚等大武夷籍的作家;明清时期,大武夷籍作家相对较少,明代有“闽中十才子”的蓝仁、蓝智兄弟,通俗小说家余象斗、熊大木,清代有董天工等,这一时期非大武夷籍的文人留下了许多关于大武夷地区的作品,诸如徐渭、戚继光、石涛、陈省、屠隆、袁枚、李光地等;明清以后大武夷地区闭塞,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比较少。到了当代,大武夷籍的作家不断涌现,小说创作方面有马星辉、邱贵平、江子辰、胡增官等,诗歌创作方面有黄文忠、李龙年、夏冰、高琴、岚音等,散文创作方面有陈祥龙、张建光、王长青、陈枯朽、东方尔、邹全荣、邵问津、杨杨等,同时毛泽东、朱德、郁达夫、郭沫若、汪曾祺、贾平凹等也留下了不少赞咏武夷山的诗词或散文。武夷文学资源的丰富性使其成为地方文学的代表,为武夷文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提供了资源,也为《大学语文》教材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取舍空间。

(二)从质量来说,武夷文学在众多地方文学中有着较重要的地位及影响

武夷文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武夷籍作家的作品;二是旅居大武夷地区的作家作品;三是以武夷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大武夷籍作家作品的成就较高,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朱熹的《九曲棹歌》及以朱熹为代表形成的朱子文化,柳永开创的新词风等;以武夷山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很多也是质量上乘的,如李商隐、辛弃疾、苏轼、范仲淹、陆游、朱彝尊等创作的作品。这些高质量的作家作品为武夷文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提供了质量保障,在充实文学史的基础上凸现了深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

(三)从文体来说,武夷文学形式多样

武夷文学涵盖了文学史上的不同文体,在诗词、散文、小说等方面都有杰出的代表。如,柳永的大量诗词以及其在青少年时期写的组诗《巫山一段云》,朱熹《九曲棹歌》的九首七排诗,以及“武夷三翁”(陆游、辛弃疾、朱熹)的诗歌,均是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的佳作。又如,朱熹、李纲、张建光等人的散文,余象斗、熊大木等人的建本传奇小说以及当代邱贵平、南强等人的小说,等等。同时,武夷山还有地域特色鲜明的摩崖石刻文学。武夷山景区内摩崖石刻分布非常广泛,遍布景区各处,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方。自东晋郭璞的谶诗成为武夷山景区最早的石刻以来,武夷山石刻景观已逾时1700多年,众多石刻中有123方赞景题刻,这些赞景题刻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从思想意蕴来说,武夷文学兼收并蓄

武夷文学涵盖传统儒释道精神和思想。武夷山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发源地,理学思想也深蕴在其文学作品中;扣冰等人的古佛偈语表现了武夷山的佛教文化,朱熹《天心问禅》也折摄出武夷山浓郁的佛教氛围;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曾隐居武夷,结茅庵于驻云堂,其创作的《武夷集》文采思想兼具,蕴含精深的道家思想。武夷文学与武夷山水融为一体,是武夷文化和精神的彰显。武夷文学所负载的精神和思想有着很好的教育功能,将其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能更好地将区域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应用价值。

(五)从审美来说,武夷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具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武夷文学来源于大武夷地区,与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展现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地域特色,产生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这对从小学以来一直接受传统语文教育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更为切身的鲜活体验,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有助于其更好地体会地方生活与文化,加快适应。如,武夷山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由此也孕育出大量与茶有关的文学作品,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武夷茶文学纳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来说是新鲜的文学与生活的体验,能更好地解决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审美疲劳和缺乏实践体验的弊病。

二、武夷文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

近年来,随着高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目标的提出,突出地方特色几乎是所有地方院校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整合当地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校本化教材是高校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问题是地方文学的选取和编制原则是什么?如何处理好地方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突出地方文学的地方性,引导学生学习地方文学?[3]

武夷文学历史深厚,资源丰富,在开发具有武夷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时,应以资源丰富的武夷文学为参考,精选大武夷籍作家的作品及非大武夷籍作家创作的描写武夷山的作品,从历史时间、质量、文体等方面综合考量,在把握好传统文学与武夷文学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武夷文学篇目的选取和整理、编排。具体做法是在以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编排体例的基础上,在每一章里适量融合具有相同主题或风格的武夷文学作品,同时在每一章增设以武夷文学为内容的拓展版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既保留传统文学的大量经典篇目,同时也能对武夷文学进行适量赏析。传统文学的经典之作久经考验,是民族文化及精神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及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认知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化教材时,不能全盘剔除传统文学的部分,而应以传统文学为基础,进行地方性文学的融合。如,在以山水为主题的版块,可以适当融入吟讼武夷山水的佳作——朱熹《九曲棹歌》、柳永《巫山一段云》等;在以思想为主题的版块,可以适当融入朱熹的理学思想,历史悠久的武夷山佛道思想(如白玉蟾等人的诗歌);等等。

在主版块之外,每章增设拓展部分,主要以武夷文学为主,根据具体主题,选择相应武夷文学篇章,引导学生结合当地人文、生态环境,进行自主学习。这是《大学语文》教材校本化的最大特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需要解放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学语文》教材的拓展版块,就是为了探索一条文学与生活相结合的体验式文学欣赏之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学,走进生活,获得鲜活的体验。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当地环境。同时,拓展版块很好地将学校与地方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例如在故事传说主版块之外,增设以武夷传说为主题的拓展版块,鼓励学生在徜徉钟灵毓秀的武夷山水之后,结合自我的体验和感知,编排相关的武夷山小品或戏剧(如大王峰与玉女峰的爱情故事、铁板峰的传说、三姑石的传说等)。又如,笔墨文化拓展版块,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摩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历史,欣赏书法石刻之美,开展相应的书法或石刻比赛,挖掘学生的潜力。

总而言之,地方文学的融入以近乎熟悉亲临的姿态让传统文学变得更易接受、易欣赏。以武夷文学为内容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和领略文学创作的地理生态环境,教学的过程也因此更为鲜活、真实和充实,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文本欣赏脱离生活环境的弊病。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彰显“地方性”对提升学生的地方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也能促进地方院校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长林,张新婷.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性探讨[J].铜仁学院学报,2015,(3).

[2]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J].理论与创作,1995,(1).

[3]张小明.地方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内容设计——以徽州文学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王小聪)(责任校对毛志)(英文编辑何历蓉)

OntheValueofLocalLiteratureintheCollegeChineseTeachinganditsContents’Design——Taking WUyi literature as a case

XIE Jiannia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China )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is a prominent local embodiment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The paper takes Wuyi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 to point out its value i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creation condition, quality, types, basic spirits, aesthetic, and etc. Based on this, the principlesof compilation, the design ofthe whole contents and the reform ofteaching methods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locality, Wuyi literature, College Chines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178-03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谢建娘(1984-),女,福建三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音韵学、汉语方言学。

猜你喜欢

武夷武夷山大学语文
《武夷天下秀》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