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探究
2016-02-13孙用常
孙用常
( 铜仁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铜仁554300)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探究
孙用常
(铜仁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儿童母语习得轻松自然,而成人二语习得艰难复杂,二者的差异导致此结果存在差别。本文通过对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发展理论的对比研究发现,二者间的差异表现在年龄差异、方式差异、情感差异、记忆广度差异及环境差异等方面。
关键词:儿童母语习得;成人二语习得;年龄差异;方式差异;情感差异
大部分成人二语学习者常抱怨外语学习的艰难,就像国人学习英语,许多人即使学了很多年英语,依然不能用英语交流。相反,一个身心健康的本族语儿童却可以在四岁前就学会用母语交流,而且,如Smiths[1]所言,他们此后的母语会越来越流利和标准。是哪些差异导致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结果的不同?Montrul[2]认为揭示语言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以此为目的进一步探究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Gass与Selinker[3]认为本族语即母语,指人在幼儿阶段学会的第一门语言,Krashen[4]指出习得是指获取隐性知识,或者像儿童一样无意识地学会语言。儿童母语习得就是儿童自然而无意识地学会母语。Gass & Selinker与Ellis[5]一致认为二语习得是指除了母语之外,人们在任何地方学习的另外的语言。Bley-Vroman[6]表明二语习得主要涉及的是成人二语习得。这里的成人指的是身心健康的正常成年人。所以,成人二语习得可以理解为身心健康的成年人在任何地点学习除母语之外的另外的语言。
一、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发展
在儿童母语习得中,Gass与Selinker认为,尽管儿童以不同速度成长,但他们经历的成长阶段都是一致的。而成人二语习得就不同,因为它涉及许多不定因素,呈现诸多发展特征。
(一)儿童母语习得的发展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就开始研究母语习得,而后形成了母语习得最重要的三个理论即:行为主义、先天论及认知论。
在1930年,Skinner (引自Wang,2014,Chapter5)认为,行为主义是一种语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其它学习习惯没有区别。该语言学习习惯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行为主义或刺激反应(S-R)理论。Skinner (引自Chomsky[7],1959)把行为主义归结为强调行为连接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刺激包括外部环境与人的行为,而及时的刺激又与强化行为同属于外部环境。行为主义认为,如果没有强化行为,即使有再多的语言刺激也不一定有语言反应。比如:幼儿根据母亲的说话模仿说“树”,母亲及时给予表扬,然后幼儿开心地学会了“树”这个词并认识树。对儿童而言,这里的“树”与母亲的话语引导是外在环境的刺激,母亲的鼓励是对幼儿语言模仿强化的行为,幼儿学会说或认识“树”则是语言学习的反应。可见,母亲的鼓励强调对幼儿语言学习有重要作用,即强化连接刺激与反应。但Chomsky[8](1980)却认为儿童母语习得并非行为强化的结果,而是身心健康的儿童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该机制是人类独有的天生的语言习得能力,此即先天论。先天论认为LAD习得能力包含一种先天的状态叫普遍语法(UG),它给人类提供语言习得框架并促进语言习得。先天论强调该语言机制一直持续到儿童十二岁。在此过程中,语言输入起着“触发(trigger)”语言习得的作用。先天论认为,儿童可能创造任何没学过的单词或句子,他们在五岁前就可能掌握大部分母语规则。在母语习得中,儿童大多时候是依靠内在习得机制主动地创造语言,而非依靠外在力量被动地模仿语言。正如三岁小孩在看见邻居家的双胞胎姐姐后从母亲那里理解了“双胞胎”这个词,于是在看见一对椅子和两个气球时,孩子会说出他并没有学过或听过的句子:“这两个椅子是双胞胎!”“哇,妈妈看,有两个双胞胎气球!”
然而,认知论却提出与行为主义和先天论不同的观点。Piaget(1952,引自Clark[9],2009)强调儿童语言习得靠的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即认知论。他认为内在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不可能存在,但内在认知是存在的。认知论(Piaget 1952;Werner & Kaplan 1963;引自Clark,2009)认为,儿童总结并感知他们的所见所闻,最开始用手势或声音来表达这些见闻,然后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用词语或句子来表达。Piaget声称在儿童学会说话之前,一些认知与想法就已经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了。如Clark举例:儿童在学说话之前就可辨认许多物体、动作甚至人物,如经常照顾他们的人在伸出双臂时他们就会投入其怀抱;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玩具、小床、袜子、杯子、碗及勺子等;他们可以记住小球是放在椅子底下而盯着椅子底看;他们甚至会通过向成人寻求帮助以拿到放在高处的玩具等等。也就说,儿童的语言是通过他们的内在认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习得,环境在认知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总之,儿童母语习得的主要特征有习得年龄小、习得无意识(LAD优势)、习得记忆白板(没有其他语言的干涉)以及习得环境刺激(都是真实自然的轻松环境,主要以家庭成员的耐心与细心引导为主)。
(二)成人二语习得的发展
成人二语习得比儿童母语习得要复杂许多,但成人二语习得的重要理论主要源于儿童母语习得发展理论,比如Gass与Selinker声称的源于行为主义的误差分析理论;源于先天论的中介语理论(Selinker 1972,引自Ellis,1997)以及Gass与Selinker阐述的源于认知论的语言监察模式。
Gass与Selinker(2008,p.95)认为二语学习是基于行为主义的一套新习惯的养成。但成人二语学习的习惯与母语习得并存,二语学习有可能受母语影响,比如通常情况下的语言迁移。例如:中国人说英语容易把“thank,think”读成“sank,sink”,因为在中文里面有“s”但没有“θ”;或者把英语句子按中文的语法来表达,如“Our family have four people”,“My mother do teacher work”等等。正是此类情况导致许多语言误差,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发现不了。在误差分析理论中,Gass与Selinker表明误差(error)分析是重点,但这里的误差与错误(mistake)又不同,正如Corder[10]所言,错误容易被学习者发现并改正,而误差则不易被察觉,因为只有站在教师或研究者的角度,许多误差才可能被发现。比如中国人对许多事物的英语表达不地道,这就只有研究者或本族语者才可能发现,老师有时可能也发现不了,毕竟许多英语老师不是本族语者。Gass与Selinker强调,误差分析理论展示的不仅是学习者二语知识的不足,它展示的更是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规律与状态。误差分析论表明,二语学习者需要经历漫长的语言纠错过程才可能习得二语。
二语的纠错很大程度促进了二语习得的进程,也就说二语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可能会慢慢接近目标语,但此过程中学习者的二语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纯正目标语,而是向目标语靠近的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Selinker 1972,引自Ellis,1997)的出现是因为研究者们发现了二语习得中行为主义研究的不足,他们试图从儿童母语习得先天论的角度来研究二语习得。在成人二语习得中,Selinker (1972,引自Ellis,1997)认为中介语是二语的主要形式,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二语,它是二语习得语言学范畴的独立存在。成人二语习得必定经历漫长的中介语阶段。
尽管中介语是在先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但Ellis (1997)却阐明二语学习者的很多学习策略是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主要的理论就是Krashen[11]提出的基于认知论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理论,它包含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自然顺序习得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与情感过滤假设。
Krashen(1982,引自Gass and Selinker,2008)认为,学习者发展二语有习得(语言产出为目的)与学习两种方式。他们用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自然地习得二语,或者依靠有意识地学习来了解语言。习得语言指生成话语表达的形式,而学习语言指通过监控(Monitor)选择产出的语言,即学习者在产出语言时需要时间来思考及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与规则。比如,学习者如果想表达昨天遇见某人,他可能会思考并选择“met”,而不是“meet”,因为这是过去时。其次,Krashen认为输入假说即二语学习者必须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他们才可习得二语,难度较大的语言输入不利于语言习得。如果学习者目前的二语水平是i,那他就可按自然顺序逐步发展到i+1(1代表新输入的知识)的水平。学习者必须先了解i+1的水平,然后才可能达到i+1+1的水平,通过外在环境的作用,逐步习得更多的语言。Krashen声称输入假设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此外,Krashen认为情感过滤也会影响二语习得,情感主要由动机、态度、自信与焦虑组成,情感甚至决定学习者能否习得二语。也就说,二语习得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除了可理解的输入,情感投入也是最必不可少的。
总之,成人二语习得有以下主要特征:习得发生在成年后,大部分习得需要监控模式且受情感影响,二语习得受母语干扰,且学习环境多为不真实的语言环境(以课堂教学或培训为主)。
二、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有许多差异,表现在年龄差异、方式差异、情感差异、记忆广度差异及环境差异等方面。
(一)年龄差异
儿童母语习得在青春期前,且经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Lenneberg[12]认为从2岁至青春期是语言学习关键期,因为这时候负责语言习得的大脑偏侧形成。Ellis认为过了关键期,语言习得就没那么轻松了。而成人二语习得就是在这个关键期后,所以习得语言要比儿童母语习得困难。而且由于年龄的不同,成人二语习得会出现语言石化现象,即语言学习被卡住了(Bley-Vroman,1990)。此外,Gass与Selinker声称,由于年龄的增大,成人的认知不断发展,此因素导致成人二语习得不如儿童母语习得轻松与成功。
(二)方式差异
Gass与Selinker认为,在儿童母语习得中,儿童吸收的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成人的纠错帮助下,儿童可无意识地接收到更多更准确的母语,而且儿童依靠语言习得机制习得母语。Krashen强调,语言习得以自然顺序习得,且习得的是可理解性输入。同理,成人二语习得的知识也应该是可理解的语言知识,否则难以达到习得的目的。但在现实二语学习中,成人的大部分二语知识输入并非合适与可理解的,比如,大部分成人学习二语是基于教材,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培训,而非儿童轻松无意识习得母语的方式,且同样的教材与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成人需求可能是不适合的。而且Krashen表明学习的知识并不能变成习得的知识,它需要人为监控产出的语言。Bley-Vroman[13]也强调成人学习二语必须要用母语知识监控语言产出、解决二语习得中遇到的问题。再者,Meisel[14]认为儿童的先天习得机制有助于母语习得却无助于二语习得。因此,儿童母语习得是无意识的轻松的过程,而成人二语习得是有意识的艰难的过程。
(三)情感差异
Krashen认为,儿童母语习得没有情感过滤一说,情感过滤主要存在于成人语言习得,尤其是成人二语习得,这是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关键区别。如Gong[15]所言,心智健康的人在青春期前的母语习得中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会随着心智的成熟逐渐消失,青春期以后的语言习得就不如儿时母语习得那样轻松与自然了。儿童在青春期前就已习得母语且是无意识的自然习得,而成人的二语习得很大程度会受成熟的心理认知与丰富的情感影响,如动机、态度、自信以及焦虑(Krashen,引自Gass and Selinker,2008,p.402)。所以,儿童无意识且无情感阻碍的母语习得是容易的,而成人的情感复杂性致使其二语习得过程异常艰辛。
(四)记忆广度差异
如Meisel所言,儿童在习得母语前的记忆是空白的,他们自然而直接地习得母语。而成人在习得二语前已经有母语的记忆,他们的二语习得要受母语的干扰。Oxford(1999,引自Gass and Selinker,2008)阐明,二语学习者不得不使用学习策略来帮助二语习得,如迁移与过度概括。如许多中国学生联系中文意思来记忆英语单词;有些人用过分概括的方式造句如“She comed earlier”,“She goed yesterday.”等等;许多人甚至把母语的意思直接迁移到二语当中来,如“I want to eat lunch”,“He will look book”,“Classroom’s windows are bad”等等。而后成人又必须注意二语习得中的误差,因为他们可能会生造许多有误差的语言,而自认为是正确的语言表达。成人不得不经历无尽的母语干扰及语言纠错,艰难地接近二语习得。
(五)环境差异
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习得母语,如Meisel所言,儿童母语习得既不是有意识地完成一项作业或任务习得,也不是通过辛苦的灌输教学习得。儿童母语习得是在愉快的环境(如家庭成员或给予照顾的人)下进行的,而且儿童可以立即在熟悉的母语环境下使用所学语言。而成人二语学习却主要通过教师在教学或培训中传授,即使是“社会化的学习活动”(张凤祥[16],2012, p.130),成人也必须记忆大量的书本知识才可能习得部分语言知识。此外,Ellis认为成人在二语习得中可能经历不熟悉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如:即使在目的语国家,成人也可能拒绝参加一些目标语社团。这让成人二语习得的环境更加受限,而儿童的母语习得则不会受制于社会距离的情况。
三、结语
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过程不同,习得性质也不同。总之,成人二语习得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都与儿童母语习得相去甚远。通过研究发现,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差异、方式差异、情感差异、记忆广度差异及环境差异,当然二者间还有许多如文化、态度、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以上差异显示,儿童母语习得是轻松自然且容易的过程,而成人二语习得则是艰难且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过程。在二语习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了解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不同之处以及成人二语习得的方式,从二语学习者的兴趣需求出发,通过二者的差异对比了解更多成人二语习得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成人二语习得才能更多受益于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二语习得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Wei, W. (2006). Revel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ildren’s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adult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of Luoyang Technology College. Vol. 16 No.5. pp. 63-66
[2] Montrul, S. (2009).Rexamining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Hypothesis: What can early bilinguals tell u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1, pp.225-257.
[3] Gass, S. M. & Selinker, L.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 course (3rd ed.). New York and 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4] Wang, Y. (2014). EDUC 5992M PP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1, Chaper5,Chapter8.MATESOL (China)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 University of Leeds.
[5] Ellis, R. (199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H. G. Widdowson(ed.), Oxford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stud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Bley-Vroman, R. (1990).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inguistic Analysis 20: 3-49.
[7] Chomsky, N. (1959).Areview of B. 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in Language, 35, No. 1. pp. 26-58. http://cogprints.ecs.soton.ac.uk/archive/00001148/00/chomsky.htm
[8] Chomsky, N. (1980).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9] Clark, E. V. (2009).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2nd e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Corder, S. 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 p.161–170.
[11] Krashen, S.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Inc.
[12] Lenneberg, E. 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Wiley.
[13] Bley-Vroman, R. (1989). What i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S.M. Gass and J. Schachter (Eds.),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41-6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Meisel, J. M. (2011).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arallels and differ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Gong, J. S. (2010). Chinese classifier acquisition: Comparison of L1 child and L2 adult development.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in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 Option) The University of Montana Missoula, MT.
[16]张凤祥.Moodle教学平台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铜仁学院学报,2012,(5).
(责任编辑白俊骞)(责任校对张凤祥)(英文编辑田兴斌)
An exploration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s L1 Acquisition and Adults’L2 Acquisition
SUN Yongchang
( Faculty of Foreign Studie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Abstract:CL1A is easy and natural while AL2A complicated and hard,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L1A and AL2A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achievements. After the developing theories of them, the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presented, which are: age difference, models difference, affects difference, memories span difference, environments difference.
Key words:Children’s L1 acquisition, adults’L2 acquisition, age difference, models difference, affects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167-05
收稿日期:2015-03-04
作者简介:孙用常(1981-),女,汉族,贵州思南人,英国利兹大学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二语习得,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