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
2016-02-13苏剑
苏 剑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
苏剑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呈扩大蔓延之势,动摇着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通过形式上“艺术包装”、内容上“曲意逢迎”、方法上“标新立异”,冲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廓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迷雾,在培育主体上的多群体参与、在培育客体上的多方位覆盖、在培育渠道上的立体化构建等方面多下工夫,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校是社会思潮最容易聚集和传播的地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存在着猎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等内在冲动的特质,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虚化和否定其对客观历史的认识,所以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大学生价值观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否定中国革命史,抹黑英雄人物,少部分学生已经被模糊了政治信仰,扭曲了价值取向,动摇了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动摇大学生“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结合的产物,其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从民主革命救亡图存到资本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败,继而由新民主革命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艰难曲折的革命探索而出的,并被实践证明正确的道路。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问题的显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通过“重评”历史发展、“戏说”历史规律、“改编”历史事实等方式,否定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道路,只不过冠以‘中国特色’而已,社会主义道路能有什么前途,只有资本主义道路才能走得通”,类似的言论在大学生群体中不绝于耳。严重削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使大学生动摇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动摇大学生“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两大成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领袖人物的功绩、放大领袖人物缺点,不顾历史主流地“剪裁”领袖人物历史,通过否定毛泽东个人进而否定毛泽东思想。不仅如此,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还极力侵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是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需要而描述出来的。部分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成为革命领袖是偶然性因素、阴谋活动、玩弄权术的结果,大陆历史教科书,尤其是近代史部分,不过是中国共产党美化自己的宣传工具”等观点,这些观点的传播违背历史事实,否定革命历程,造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混乱,缺乏政治信仰。
3.动摇大学生“制度自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为圭臬,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探索而出的制度,迫不及待地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与西方接轨,力求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都符合西方制度的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基石,企图改变我国现代化建设之路,试图把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员,妄图否定党的领导,用西方的政党制度取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的群体,易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是搞搞形式,常是说一套、做一套,谈什么‘制度自信’,还是西方的制度好”之类的观念,容易导致他们用资产阶级眼光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自然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信仰动摇。
二、厘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理路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常与学术、思想、理念相杂糅,吸收了许多“时尚元素”,通过形式上“艺术包装”、内容上“曲意逢迎”、方法上“标新立异”,由学术殿堂走向普罗大众。大学生由于历史观尚未定型、厌倦陈旧的教育方式及易接受新鲜事物等原因,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
(一)形式上“艺术包装”,迷惑大学生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经过形式上“艺术包装”,是指通过以历史为主题的学术活动、网络、影视作品、通俗读物等“文化快餐”来“改写历史”,在“重新评价”与“重写历史”名义下,戴着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面具,以研究成果的形象出现在知识阶层中,又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方式,通过各类媒体和文艺作品向社会传播,这种状态对“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有一定的迷惑性,使人们在不自觉中接受它的信息引导。
再加上互联网上用哗众取宠、虚张声势或大众化的表述吸引眼球,用似是而非的论证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切合猎奇求新的心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注意力被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分散,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历史课程较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主流历史价值观存在着逆反认知心理。相反,一旦历史题材沾上“鲜为人知的历史”“解密”“真相”“口述”等的元素,将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满足其好奇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伪装形式,加入“时尚”的话题和外表,迎合大学生的某种心理需求,使其在休闲娱乐、艺术欣赏的同时,接受了大量被歪曲的历史知识,接受了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上“曲意逢迎”,冲击大学生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经过内容上“曲意逢迎”,是指以鼓噪“创新、时尚”的名义,竭力迎合了社会上“否定崇高、告别英雄”的心理需求,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历史虚无主义刻意颠倒是非、颠倒历史、嘲弄高尚、胡编乱造,抹黑革命先烈,诋毁英雄人物。日前,网络上流传污蔑党的领袖、否定革命历史的视频,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战争英雄常常遭到一些人的质疑甚至诽谤,这让人难以理解。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游而不击”的言论,甚至“据日方统计,八年抗战,共军击毙日寇合计八百五十一人”这样的段子都被广泛传播,让很多人信以为真,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冲击着社会主义的道德,甚至挑战法律权威。
从历史虚无主义所宣扬内容的实质来看,它不是全面、客观地基于历史素材,而仅仅是简单拼凑、粗糙制造,有些甚至是在表达自己的某种倾向、某种情绪,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通过剪裁历史、编排历史,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对于历史的认知,大学生存在着“浮躁多于持重、感性多于理性、主观多于客观”的心态,这往往影响着历史深层规律的探索,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关注“碎片化”历史知识的兴趣多于历史事实本身,这使部分大学生易于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
(三)方法上“标新立异”,瓦解大学生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方法上“标新立异”,是指通过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恶搞”,以丑化和贬损英雄人物为乐,拿英雄人物随意“开涮”“戏谑”,以招徕读者和观众。时常能看到这样的“高论”:黄继光堵枪眼违背物理学;邱少云被烧死违背生理学;刘胡兰是小三;雷锋是某某领导的私生子……这种被“揭秘”的“真相”往往有着惊人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借势发达的网络媒体,历史虚无主义表现的“有恃无恐”,带着“解读历史”“解密历史”的字眼来博取人们的欢心,解构正版历史事实。
不可否认,当前社会存在种种现实问题,与中国共产党提出部分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有距离。因不满而怀疑意识形态,这将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信仰基础。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其作者、编剧和导演接受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商业利益,从其所谓的人性角度,而不是从中华民族、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以调侃的态度、戏说的方式,大肆宣传炒作。当前,大学生主体是“90”后群体,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新奇来吸引大学生的青睐,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还有欠缺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和改变。
三、在大学生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廓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迷雾
恩格斯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这个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面对多元化的思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肆意弥漫于校园侵害大学生,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生存的空间,构建稳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其对大学生的侵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象上的多方位覆盖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应该通过对该社会思潮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高效运用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警惕、抵制、批判。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抽掉思潮泛滥的现实基础。历史问题往往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大学生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往往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不满。因此,要积极解决成长成才、就业学习等与大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积极回应当前社会非主流价值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惑。通过学生教育载体、网络阵地的批驳,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唯物史观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依托图书馆、成果展等形式,推出弘扬主旋律的文学、影视作品(专题片)和通俗读物,出版正确反映近代中国历史的书籍、影视作品;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深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学理研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培育高校理论社团等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比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博物馆,让大学生进行革命老区的专项访问和调研等,让大学生参与对党史的真实体验,自觉地否定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错误倾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上的多群体参与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体,多群体的参与,有利于形成培育的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是价值观培育的“领路人”,增强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知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容特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清楚,通过课堂教学的正面引导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自觉鉴别、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此外,要注意创新教学形式,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注重课程中思潮内容接受的实效性,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内容的理解、体会,形成理论教育的内化于心。
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是价值观培育的“协调者”,降低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同感。这支队伍在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教书育人中,在教材选订、人才培养、日常活动中都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同时,努力培养一支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判断力与批判力。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敢于负责、善于负责,有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泛滥。
辅导员群体是价值观培育的“知心人”,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鉴别力。辅导员群体应当具备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职业能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针对性地回应大学生群体中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密切相连,在回击社会思潮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一方面,要理论武装头脑,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知识,有效引导大学生辨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要充分依托“线上”“线下”的教育载体,敢于有理有据地进行批判,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信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渠道上的立体化构建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上呈现扩大泛滥之势。因此,要加强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相结合的立体化渠道建设,巩固师生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阵地,要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实效性,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在网络上要努力筑起“高坝”,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近年来,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行为出现“肆无忌惮”的态势,随意解构历史、重构历史、歪曲历史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及时反击、有力批驳,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牢牢守住网络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从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和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的重大任务。因此,要在网络空间努力筑起“高坝”,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注重科学引导,通过“阳光跟帖”等方式积极回击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将不端的价值取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网络上也应努力引来“活水”,加强唯物史观的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可歌可泣、奋勇向上的历程,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任性而为”时,我们要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历史呈现的过程中,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植根历史事实,理直气壮地讲,生动形象地讲。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要积极推出微视频、动漫等形式的精品,应该讲清、讲透、讲活历史故事,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熟悉历史。通过引来“活水”,展现出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的积极向上一面,让学生不执著、拘泥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悲观状态中,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78- 79.
[3]郑珠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3- 115.
[4]康秀云.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10.
[5]人民日报评论部.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N].人民日报,2015- 08- 14.
[6]李方祥.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时尚”表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 04- 10.
[7]李亚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8]程馨莹,卢黎歌.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9]侯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1).
[10]吕云超.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5).
[11]杨军.破解高校引领社会思潮的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5(4).
[12]张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
[13]张爱华.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抵御西方错误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14]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2015- 01- 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 01/19/c_ 1114051345.ht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041- 03
*基金项目: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项目号:JAS15154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