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秦州理学家周蕙生平丛考
2016-02-13郭延坡俞竹平
郭延坡,俞竹平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明代秦州理学家周蕙生平丛考
郭延坡,俞竹平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 741018)
周蕙是明代秦州一位有名的理学家,在明代关中理学的传承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史籍中对周蕙的生平事迹记载非常少,本文综合各种文献记载,对周蕙的生卒、出身、籍贯以及师承门生等情况试作粗浅考证。
周蕙;小泉;明代关学;秦州;考证
周蕙,字廷芳,号小泉,是明代秦州一位颇有声名的理学家。
在明代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薛瑄开创的河东学派是明初承接程朱理学思想的一大流派,在明代关中及陇右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河东学派由薛瑄传段坚、李昶等人,经秦州周蕙传渭南薛敬之,再传承至明代中期,由吕柟发扬光大,达到明代关中理学发展的高峰。在河东学派的传承过程中,秦州(今天水市)学者周蕙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周蕙军卒出身,从未参加科举,一生布衣身份,其本人也并没有著作文章传世,史籍中对其生平事迹的记载非常少,又有不少错误。文献关于周蕙的记载大多文字简略,主要集中在明代冯从吾《关学编》、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沈佳《明儒言行录》、《明史》以及《陕西通志》等地方史志中,其中以《关学编》记载最为详尽,其他文献多本于《关学编》。本文综合以上文献记载,对周蕙的生平、出身、籍贯以及师承门生弟子等情况试作一粗浅考证,以便更清晰认识这位明代秦州理学家。
一、关于周蕙的生卒年
关于周蕙的出生年份,《关学编》等资料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从与周蕙交往的段坚、薛敬之等人的生活年代推断,周蕙的主要活动年代在明朝前期正统至成化年间。《关学编》说:“(周蕙)年二十,听人讲《大学》首章,奋然感动,始知读书问字。为临洮卫军,戍兰州守墩,闻容思段先生集诸儒讲理学,时往听之。”“容思段先生”即当时兰州著名学者段坚。根据《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段坚在兰州聚徒讲学主要集中在正统九年(1444)其中举之后,至景泰四年(1453)冬赴京参加会试前这九年之间。如果周蕙在20岁左右结识段坚的话,那么周蕙大约出生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至宣德八年(1433)之间。
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的一处记载和《关学编》等其他文献略有不同。《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以编年的方式记载段坚一生的大略事迹,其中记载成化五年(1469)段坚到秦州访周蕙不遇:“成化五年己丑(段坚)五十一岁,访隐士周廷芳于秦州之小泉。廷芳年几四十。闻人讲大学首章,奋然感动……”这里说“廷芳年几四十”,与《关学编》说的“(周蕙)年二十”相差较大,从行文语气来判断,此处显然并非指周蕙初听人讲《大学》时的年龄,而应当指成化五年段坚到访时周蕙的年龄。
《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是由段坚的学生彭泽编订,其年代上距周蕙未远,比冯从吾《关学编》早很多,应当真实可信。所以,根据《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成化五年周蕙“年几四十”,那么可以断定周蕙大约生于宣德五年(1430),这也和上文根据《关学编》记载周蕙听段坚讲学的时间所做的推断是一致的。
周蕙卒年不详。《关学编》记载他是因为赴江南寻访老父亲,不慎落水而亡:“迨老,以父游江南,历涉险踪,访没于扬子江。”《明儒学案》和《明史》的记载大同小异,唯有《明儒言行录》不同,说:“迨老,以父云游四方,访求不遇,卒逆旅舎。”很可能是错的。因为《关学编》说到周蕙的姓名时,特别提到:“或作桂,误。”而《明儒言行录》却说:“周桂(一作蕙)小泉先生,字廷芳。”可见《明儒言行录》的资料来源异于《关学编》《明儒学案》等,但是有很多错误。
二、关于周蕙的出身和籍贯
《关学编》说:“先生名蕙,字廷芳,号小泉,山丹卫人,后徙居秦州,因家焉。……为临洮卫军,戍兰州守墩。”从这一记载中,我们知道他是山丹卫(今武威市山丹县)人,是一名军卒。
有些清代的资料如《大清一统志》、《明儒言行录》等直接说他是秦州人,是错误的。周蕙仅仅是后来移居秦州,而并非籍贯秦州。当然,他后来生活在秦州,其授徒讲学等主要学术活动也是在秦州发生的,所以称他为明代秦州理学家是合适的。《明史》说周蕙是泰州人,是错误的,乃是“秦”“泰”二字传抄之误,《江南通志》和道光版《泰州志》等以此为据收录传中,更是错误的。顺便说一句,《明史》中将秦州误作泰州的错误不止此一处,例如后文提到的周蕙弟子王爵本是秦州人,《明史》同样误作“泰州人”;明代曾官至礼部尚书的秦州名人门克新曾任“秦州教谕”,但《明史》卷一百三十九本传也误作“泰州教谕”。
对于周蕙的军卒身份,如果对明代军制不了解,则很容易产生错误理解,例如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丹县志》说周蕙“少时家贫,无力求学。青年时代,投身行伍……”(《山丹县志·人物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这样的理解和表述是不准确的。
明代的军制是一种特殊的制度。明代实行卫所军制,军籍与民籍、匠籍平行,民籍属于户部,匠籍属于工部,而军籍则隶属于都督府。军人是世袭的、家族的、固定的,军人在身份、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都和民不同,一个人一旦为军,他的一家便世世代代隶属军籍,成为军户,迁往指定的卫所居住,其家庭及子孙后代以军籍行世。正军老病死亡,则由其家族其他男丁(称为余丁)替补。
所以,周蕙之所以不读书参加科举而是从军,并非因为他“少时家贫”,而是为他的军籍身份所注定。可以推断,周蕙祖上由于从军,成为军户,落户籍到山丹卫。到周蕙时承袭军籍,达到一定年龄(一般是十五岁)遂依例成为一名军卒。
山丹卫是明代军事卫所之一。《明史·兵志》:“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成祖以后卫所数量有所增益,《明史·职官志》:“计天下内外卫,凡五百四十有七,所凡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周蕙军籍所在地山丹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九月置,属于军政合一的卫所,初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后改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明代的军户一般都是从外地迁移而来,将军籍落在卫所内,远者距原籍数千公里。这种军籍与原籍的背离,也导致明代史籍中对很多人的籍贯记载混乱不清。例如上文提到的《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编订者彭泽,在正德年间官至兵部尚书,是明代一位能吏。《明史》卷一百九十八本传记:“彭泽,字济物,兰州人。”似乎他的籍贯就是甘肃兰州。但是在《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中,彭泽又自称“长沙门生”。清邓显鹤编辑《沅湘耆旧集》,专门辑录历代湖南籍人士诗作,其中收录彭泽《皋兰送别从子永端归湘》一诗,诗前作者小传说:“泽字济物,湘阴人,以兰州籍中宏治庚戌进士。”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三十九收录的兰州人刘耕作《大司马彭公别传》的记载则是:“彭泽,字济物,号幸庵,兰州卫人。”所以,通过仔细查考可知,彭泽原籍是湖南湘阴县,因为祖上在明初从军才世居于兰州卫,到了彭泽这一代,虽然其本人已并非军人身份,但因为出身军户家庭,所以其户籍仍属兰州卫管辖。又如目前天水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宅子的原主人胡来缙,《甘肃通志》卷三十六:“胡来缙,字东泉,秦州人。”康熙版《巩昌府志》:“胡来缙号东泉,秦州卫籍。”而根据胡氏宗谱,胡来缙祖籍实际上是安徽凤阳府五河县,其先祖在明初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徐达率部攻克秦州,随部队驻防而落户于秦州卫。
可以推断,《关学编》等资料说周蕙是“山丹卫人”,同样也是仅指他的军籍所在地,作为军户,其原籍很大可能并非山丹卫。那么周蕙的原籍是哪里呢?《关学编》等都没有记载,但也有蛛丝马迹可作推测。《明儒学案》说周蕙“以父游江南,久之不返,追寻江湖间,至扬子而溺”,《明史》也说他的老父“久游江南不反”,那么周蕙的父亲为什么赴江南多年不归呢?明代的卫所大多设于边瘴之地,军户生活艰苦,军人多有逃亡,而正军之外的余丁等军属则更多地选择回原籍生活。仅举一例: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原籍为开封府扶沟县,因祖上从军而落籍于庆阳卫,至李梦阳父亲一辈则又返回开封生活,李梦阳本人也出生于开封。周蕙之父退伍后久居江南,很可能也是回原籍生活而已,所以可以推测,周蕙的原籍可能是江南某地。
三、隐居地“秦州小泉”
《关学编》《明儒学案》等记载周蕙“隐居秦州之小泉”。小泉即今甘肃省清水县红堡镇小泉村,有论者说其地位于今天水市麦积区,是错误的。明代清水县属秦州管辖,所以史籍中称其为“秦州小泉”。
《甘肃通志》卷六·山川·清水县:“小泉峡在县西南三十里,地暖禾早熟。”康熙版《清水县志》:“小泉峡在邑西南三十里,地暖禾早熟。”“小泉,在小泉峡。”小泉峡今又名牛头河峡谷,自清水县红堡镇西城村至麦积区社棠镇柏林村,全长27公里,峡谷内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小泉村就位于小泉峡峡谷之中,305省道傍村而过,距清水县城15公里,距秦州城45公里左右。周蕙曾受学于清水教谕李昶,时常往来于秦州和清水县之间,最后选择处于两地之间的小泉村作为隐居之所,既方便于往来秦州清水两地,又环境清幽,适宜隐居读书。段坚曾有诗描述周蕙的隐居地:“白云封锁万山林,卜筑幽居深更深。”
四、师承与门生弟子
周蕙作为薛瑄河东学派传承的关键环节,其师承和门生的传承关系与河东之学的传布密切相关。周蕙先后师从两位理学家,其一是兰州著名学者段坚。《关学编》载:“(周蕙)闻容思段先生集诸儒讲理学,时往听之,有闻即服行。久之诸儒令坐听,既而与坐讲,既而以为畏友,有疑与订论焉。段先生勖以圣贤可学而至,教示进为途方。段先生曰:非圣弗学。先生曰:惟圣斯学。遂殚力就学,究通五经,笃信力行,慨然以程朱自任,当时见者亦翕然以为程朱复出也。”这段文字记叙了周蕙从学于段坚并学有进境,以及与段坚论学的过程。“非圣弗学”、“惟圣斯学”则鲜明体现了河东学派传承程朱理学“以圣贤为师”的进学理念。
段坚(1419—1484),字可久,号柏轩,又号容思,明代兰州段家滩人。曾先后任山东福山知县、莱州知府和河南南阳知府,是明代陇右地区重要的理学大家。段坚虽并非薛瑄及门弟子,但与薛瑄的两位著名弟子阎禹锡、白良辅过从甚密,时常相与切磋学问,深受薛瑄思想影响,得其思想真传,以薛瑄私淑弟子自况,自称“百载程朱真绝学,高深私淑后人思”(《皋兰明儒遗文集·南村吟》),当时人称赞段坚:“文清之统,惟公是廓”(《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
周蕙曾在兰州从学于段坚,但二人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大复,1483—1521)说:“先生(周蕙)于容思先生,其始若张横渠之于范仲淹,其后若蔡元定之于朱紫阳也。”(《关学编》)当初蔡元定欲拜朱熹为师,朱熹叩问其学,认为“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宋史·儒林传》)。这也就是说,周蕙之学入门虽由段坚,但却不在段坚门人之列。
《关学编》载成化四年(1468)段坚赴秦州小泉探访周蕙不遇,留诗二首:
其一
小泉泉水隔烟萝,一濯冠缨一浩歌。
细细静涵洙泗脉,源源动鼓洛川波。
风埃些子无由入,寒玉一泓清更多。
老我未除尘俗病,欲烦洗雪起沈疴。
其二
白云封锁万山林,卜筑幽居深更深。
养道不干轩冕贵,读书探取圣贤心。
何为有大如天地,须信无穷自古今。
欲鼓遗音弦绝后,关闽濂洛待君寻。
除段坚之外,周蕙就学的另一位老师是薛瑄门人李昶。关于李昶,目前可知的文献记载非常少。《明史》于《周蕙传》下附记寥寥数语:“(周蕙)又从学安邑李昶。昶亦瑄门人也,由举人官清水教谕。学使者叹其贤,荐昶代己,命未下而卒。”《明儒言行录》卷二:“李昶,山西安邑人,景泰丙子举人,授清水县学教谕。恭勤博览,尝从学薛文清公而徳行粹白,时人多以理学师之。”可知,李昶是山西安邑县人,明景泰七年(1456)中举,授清水县学教谕,其学问人品颇受时人敬重。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七“河津县”条目下记载了薛瑄祠的修建情况:“薛文清公祠在县治南……隆庆初,县令张汝乾拓地増建,县令刘希孟以弟子配飨者四人:阎禹锡、白良辅、张鼎、李昶;从祀者十二人:谢琚……”在薛瑄祠中将李昶与薛瑄的三位著名弟子阎禹锡、白良辅、张鼎相提并论,说明李昶在薛门弟子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是比较高的。
关于周蕙的门人弟子。《关学编》:“先生门人甚众,最著名者渭南薛敬之、秦州王爵。”《明史》:“门人著者薛敬之、李锦、王爵、夏尚朴。”
关于“夏尚朴”,除《明史》外,《关学编》等其他资料均未提及。夏尚朴(1466—1538)是明代文学家,著有《东岩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二:“《东岩集》,明夏尚朴撰。尚朴字敦夫,东岩其号也,永丰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尚朴初师吴与弼,后师娄谅,故《明史·儒林传》附见谅传中。惟史于薛瑄传末又称,瑄之门人有周蕙,蕙之门人有薛敬之、李锦、王爵、夏尙朴,与谅传不合。考传末惟叙敬之、锦、爵三人事迹,一字不及尚朴,则瑄传列尚朴之名,殆衍文欤?”《四库全书总目》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明史》中周蕙的门人列夏尚朴之名,应当是衍文。所以周蕙最有名的弟子,史籍有传的有三人,即薛敬之、王爵、李锦。
王爵,生卒年不详,秦州人。《关学编》:“爵字錫之,自少潜心力学,及长从游先生门而知操存。郡守秦公与语,悦之,時与讲操存之学。”王爵从学于周蕙,深得当时秦州知州秦纮的赏识,其后曾任保安州通判,为官清廉,谦谦自守,后来秦纮总督陕西固原等地军务,还聘王爵入幕府,“三年相处如一日”。冯从吾在《关学编》中说“(王爵事迹)详载可泉胡公纂《巩郡志》中”,在《答李翼轩老师》一文中也说:“近又于胡可泉《秦州记》中查出周小泉一弟子王君名爵者,亦补入周传内。可见深山穷谷之中,故不乏真修实践之士。”(《少墟集》)说明王爵的传记最早出自胡瓒宗编撰的《巩郡志》或《秦州志》中,可惜这两种方志今早已失传,关于王爵这位明代秦州学者的更详细资料已不可得。
李锦(1436—1486),字在中,号介庵,陕西咸宁县(今西安市)人。天顺六年(1462)中举,后来曾任松江府同知。因听周蕙讲程朱之学而大悟,“学于周小泉,得闻先儒要旨,遂弃记诵辞章之习,以穷理主敬为学,知行并进”(《明儒言行录》),终成为当时关中地区一位名儒。李锦为官清廉,《关学编》说他:“生性刚介,不妄交接,不苟为然诺。义之所在,确然自信。不以一毫挫于人,尤重取予。所居仅蔽床席,茹淡服,虽至屡空,终不轻有所取。”
薛敬之(1435—1508),字显思,号思庵,渭南人,曾任应州知州、金华府同知,曾从学于周蕙,是明代关中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学家。周蕙的学问人品对薛敬之影响非常大。薛敬之从学时,作为弟子对周蕙非常恭敬:“从周先生学,常鸡鸣而起,候门开,洒扫设坐,及至,则跪以请教。”(《明儒学案》)后来自己开馆授业时,也常常以周蕙的道德学问为榜样教导他人:“故谓其弟子曰:周先生躬行孝弟,其学近于伊洛,吾以为师。陜州陈云逵忠信狷介,凡事皆持敬,吾以为友。吾所以有今日者,多此二人力也。”(《明儒学案》)
薛敬之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思庵野录》、《道学纂统》、《洙泗言学录》、《尔雅变音》、《田畴百咏集》、《归来稿》、《定心性说》,等等。薛敬之的学说,上承薛瑄以至周蕙,下启关中理学大家吕柟,注重“理气”,认为理在气中,“独理不成,独气不就”,“一身皆是气,惟心无气”,“未有无气之性”。主张宇宙遵循“无极—太极—天地—五行—四时—人”的演化过程。薛敬之“以道自任”,常对弟子说:“学必希圣,犹食者求饱,行者赴家。食而不饱则馁以死,行无赴家则老无归宿所矣。”(《思庵野录》)他的“以道自任“、“学必希圣”的为学志向即来自于周蕙的“惟圣斯学”之说。
[1]米文科.薛瑄与明代关学的中兴[J].兰州学刊,2010,(12).
[2]朱岚,王维平.段坚理学思想论析[J].兰州学刊,1991,(4).
[3]顾诚.谈明代的卫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5).
[4]萧无波.吕柟与关学[J].船山学刊,2007,(4).
D248
A
1009-6566(2016)06-0115-04
2016-09-25
郭延坡(1971—),男,河北保定人,《天水学刊》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地方史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