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特质、形成历程及发展路径
2016-02-13熊雪如
熊雪如
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特质、形成历程及发展路径
熊雪如
基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本文以环珠江口湾区为例,分析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特质,认为在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下的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具备开放、包容、创新、外溢四大特点。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环珠江口湾区湾区所经历的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唐代以前以港口文化为主、唐代至改革开放以前以海洋文化为主和改革开放后以湾区文化为主的三个阶段。总体来看,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下的环珠江口湾区文化主要以人口跨区域流动、制度创新开放、国际贸易关联互动、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四个路径推动其融合发展。
湾区;湾区文化;环珠江口湾区;海上丝绸之路
环珠江口湾区是指沿珠江河口地带形成的城市群,主要由珠江河网区与河口湾区构成,覆盖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作为一个北靠岭南,南面南海的天然湾区,这一区域自东晋时期开始就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在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生成发展已具备显著的海上之路特色。回溯历史,环珠江口湾区以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主要路径,以岭南文化为根本,移民文化、华侨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环珠江口湾区文化。
目前以湾区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专门针对湾区文化的研究较少。追寻湾区文化发展历史,一些学者从海洋文化和港口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这些研究侧重于区域文化特色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影响研究[等三个方面。上述成果可以为湾区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但湾区文化从何而来?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机制是什么?至今鲜有人回答。回答上述问题不仅仅有利于区域文化的研究,更有利于推动跨区域一体,特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考虑到海上丝绸之路对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重要影响,本文以环珠江口湾区为例,基于海上丝绸之路视角,对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特质进行了全面阐述。以上述理解为基础,以历史朝代为主线,梳理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演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文化内部融合发展的机制。上述分析不仅可以为区域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能够为政府制定湾区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特质
“湾区”是指面临同一海域,由多个城市和港口连绵分布组成的具有较强功能协作关系的区域。[1]湾区文化则是区域文化的子集,体现了这种特殊区域独有的风格和精神状态,是人类在湾区建设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湾区制度、意识、历史以及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湾区的地理形态、周边的海洋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紧密相连。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主要特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在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下的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开放性。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受中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深且广。其开放性特点体现在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开放性的经济基础和外来移民三个方面。首先,环珠江口湾区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运交汇处,是中国对外连通的“南大门”,是海上丝绸之路中“通海夷道”的必经节点。二是环珠江口湾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对外贸易出口量占全国25.6%。在对外商贸的影响和成长下的文化外向性特质更加显著,更容易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亦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三是移民特性使思想文化流动更加频繁。从唐代开始,来自东南亚等地的“昆仑奴”就在岭南沿海地区出现,珠江口湾区是其人员往来的必经之地。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珠江口湾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往来密切,来自域外的商人经湾区港口登陆,在珠江口湾区从事贸易的人数越来越多。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珠江口湾区的民众经海上丝绸之路移民到美国、荷兰、比利时、英国及东南亚、非洲等国,他们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带到国外,也为环珠江口湾区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思想,为湾区文化的优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包容性。湾区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具有特色文化的区域,正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环珠江口湾区文化不仅吸收了岭南文化以务实、进取、兼容为特质的文化精髓,还吸收了海外文化以及中原、荆楚、闽越文化,经由融汇、创造,最终形成了多元互动的共生品格。在海外文化互动方面,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海外交流。至近现代,深圳、香港、澳门等地都带有移民城市的印记,尤其是带有殖民历史的香港和澳门,更是中西方文化包容的代表,这使得环珠江口湾区的文化呈现更强的包容性。在内陆文化互动方面,自秦始皇于五岭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以来,主体地以南海郡为主的环珠江口湾区受政体的建制、中原荆楚闽越移民的迁入以及历代战争军人的留居等因素的影响,环珠江口湾区文化与中原及荆楚闽越文化交流频繁。粤语就是由中原传到环珠江口湾区,然后在当地保留、融合、发展的结果。直到现在,在粤西封川的土话还保留有一些早期粤语的特点。[2]
(三)创新性。湾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有高强度的竞争合作,这将吸引高新技术、高层次人才等创新性要素向湾区集聚,从而使这一区域成为创新的发源地,其文化更善于接纳新思想、新理念,更具改革精神。回顾历史,环珠江口湾区文化一直都包含着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萌芽和发展、20世纪的康梁北上变法、孙中山倡导的辛亥革命、21世纪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通过加强对外开改,充分引进西方资本主义资本、文化思想等造创“深圳奇迹”等等,使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塑造出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文化性格。特别是在与海上丝绸之路往来的过程中,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发祥地之一,在经济体制以及文学艺术创新等方面都走在中国前列。
(四)外溢性。作为区域文化中心,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突破了地理上的有形区域,在环珠江口湾区以外得以广泛传播。这种外溢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作为最大的侨乡,粤籍华侨华人分布在近170个国家和地区,[3]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最多。至今,东南亚一些国家仍集聚着一批粤港澳移民社群,至今仍保留着一些较原始的生活习俗,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他们以服饰、菜品和建筑等为载体在世界传播着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魅力。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香港大众媒体和娱乐事业的繁荣,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进一步传播海外,加深了国际上对环珠江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第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环珠江口湾区海上交通已形成了以广州、香港为核心辐射全球的外溢性交通网络,环珠江口湾区的人员、商品、思想等要素在交通网络上得以快速流动,促进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第四,以粤语为沟通桥梁,将环珠江口文化向全世界渗透。粤语作为环珠江口湾区的主要语言,已在全球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约有7000万人,[4]在加拿大和美国是第三大语言,在澳大利亚是第四大语言。这种语言上的优势加快了环珠江口文化的外溢,推动了环珠江口文化与全球的融合。
总体上看,开放、包容是其基本特性,是湾区文化长远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其活力特性,是湾区文化保持优性的动力源泉。外溢是其影响特性,作为一种优性文化而言,需要有一种影响或被周边地区接受的能力,从而能够保障环珠江口湾区在国内外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下仍能保存并发展自身特色,提升自身在众多区域文化中的地位。
二、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形成的历程
基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湾区的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唐代以前以港口文化为主的阶段,唐代至改革开放以前以海洋文化为主的阶段和改革开放后以湾区文化为主的阶段。
(一)唐代以前以港口文化为主。经济社会发展初期,环珠江口湾区海上丝绸之路萌芽并发展。受交通和资源禀赋的约束,具有优良自然条件的海湾得到率先发展。造船技术和海洋捕捞技术的进步使得渔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港口农业和海上贸易出现,港口文化开始形成。形成港口文化的主要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形态是湾区文化得以丰富发展的有利条件,这种地理形态可以阻挡风浪,适于建设港口,为海上贸易和港口农业等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公元前5000~前6000年环珠江口湾区沙丘文化遗址①表明,湾区先民最初就是居住在海湾区域,该区域多处海湾背山面海,且有海岬庇护风浪较小,适宜居住,可以进行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生产生活。二是交通条件。较好的区位条件为海上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自三国时期孙权分交、广两州,以广州港为核心的环珠江口湾区作为“内联外通”的交通地位越来越突出,向北沿东江、北江可至惠州、赣州及西南等地,向南和西南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随着环珠江口湾区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广州港取代徐闻、合浦港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港。这一时期中外商人均由广州港进出口贸易,中外文化也经此相互交流,佛教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二)唐代至改革开放以前以海洋文化为主。随着海上航线的不断开拓和大规模海上贸易的出现,海洋活动得以充分发展,环珠江口湾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并于元明时期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文化在港口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具有海洋性质的生产生活特征。海洋神话、海事民俗和海洋科学以及旅游、海上运动等以海洋为依托的人类活动迅速发展,人们与海洋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海上贸易和海洋渔业,而是开始了与海洋有关的认识、开拓、征服和创造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一切活动。推动海洋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除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水质和水温条件外,常年暖热的气候资源以及丰富的海洋和海涂资源为海洋农业、海洋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环珠江口湾区先民依托湾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珍珠、养蚝以及盐业等海洋经济,现今深圳沙井蚝业以及云林仙井等文化遗产仍保留着当年的古蕴,是环珠江口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见证。二是交通条件。独特的区位条件使环珠江口湾区对通外联的交通网络节点数量和覆盖面逐渐扩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港口沿着环珠江口河道布局并不断发展壮大,环珠江口湾区的广州港、深圳港(主要指古代屯门地区)等地区就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环珠江口湾区交通网络覆盖面扩大,通往国外海上航线的最长“通海夷道”,最长可经马六甲海峡通到欧洲、美洲等地区。便利的交通使得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除佛教外,外来宗教如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天主教等均从珠江口附近进入中国大陆,使环珠江口湾区成为中外宗教文化相互交流的重地。广州、深圳等湾区城市的文化习俗也开始受到东南亚等地的影响,如东南亚嚼槟榔、以槟榔为聘礼等风俗都逐渐被一些环珠江口湾区居民所接纳。三是经济条件。拥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贸易交易市场和经济辐射半径。自唐代以后,“万国来朝”的开放心态使得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以至于市舶使、押蕃使、监舶使等专职管理南海邦交贸易的职位相继出现,而明代“南头体制”更是使环珠江口湾区成为全国对外贸易制度先行先试的代表,这一时期环珠江口湾区海洋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渐确立。由于对外贸易的繁荣,使广州一带成为重要的“辞沙”之地,以天妃庙等为代表的带有海上丝绸之路特征的祭祀文化得以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以湾区文化为主。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对海洋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以港口为中心的区域进一步向湾区腹地扩张,海陆文化加快融合,环珠江口湾区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这时的湾区文化已突破了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范畴,向着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方面发展。推动湾区文化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相对于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阶段而言,湾区文化对地理区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须存在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交通枢纽或要道,才能成为文化中心。现代的环珠江口湾区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除了拥有抵达世界各地的海上航道外,还拥有多个机场,其中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交通枢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多家机场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航空网络布局的重要节点。更大范围的交通网络催生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国际开放性的特点。二是经济条件。即拥有由多个具有较强经济文化影响力城市组成的都市圈。与直线型或对外突出的弧形滨海地区相比,环珠江口湾区海岸线长,内部腹地更广,更容易孕育多个港口城市,而且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短,更利于城市之间的文化流动,所以一旦拥有多个能量级的城市群形成,将更容易形成1+1>2的聚变,使得区域文化一体化更强,文化影响力更大。目前在环珠江口湾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香港、广州为核心,以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澳门、东莞为次核心的环珠江城市群。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要素相互流动的影响下,环珠江口湾区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凝结力。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而湾区文化是港口文化和海洋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高层次的文化,它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
三、环珠江口湾区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从湾区文化发展的历程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的对外交流和融合,使其成为具有开放、包容、创新和外溢性的优性文化,是推动环珠江口湾区文化融入全球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总体来看,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下的环珠江口湾区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人口跨区域流动。环珠江口湾区历史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跨区域流动。一是19世纪中期,黑奴的贸易废除导致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大增。同时,环珠江口湾区一带居民受政治压迫和自然灾害等影响,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批居民沿海上丝绸之路漂洋出海到异国他乡创业谋生,形成了环珠江口湾区移居海外的高潮。至今,环珠江口湾区已成为全国重点侨乡,侨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达700万人,港澳同胞500多万人。这些华人网络从最初的东南亚地区延伸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全球跨区域的文化传播网络,为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对外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二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环珠江口湾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往逐渐恢复。受环珠江口湾区经济飞跃性发展和劳动力紧缺的吸引,湖南、湖北、广西等邻省居民涌入环珠江口湾区。国内移民带来的多音齐鸣的文化律动使得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向更加多元化发展。珠江口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环珠江口湾区内部居民的海外移民高潮。与早期海外移民不同,新生代的知识型华人华侨也逐渐改变了传统华人华侨的价值形态,更加具有远见和创新意识,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中的经贸、文化、科技、金融等领域贡献突出。
(二)制度创新开放。制度的特性既随思想习惯的改变而改变,又通过思维习惯的改变影响着区域文化物性的变化发展。回顾历史,环珠三角湾区历来都是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先行先试的区域。中国古代外贸体制的重大变革首先就是在环珠三角湾区展开。明代中后期,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但仅准许广州一口通商的背景下,屯门地区打破了广州一口通的制度,形成了其与广州体制相互配合的“屯门体制”,②成为我们最早的“双轨”贸易运作机制。在这样的贸易机制下,以广州、屯门为核心的环珠江口湾区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为环珠江口文化开放创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现代,《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颁布,深圳、珠海等环珠江口湾区城市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策红利最多的区域,这吸引了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大量人口迁移和港台资企业涌入,为环珠三角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提供了条件。同时,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和澳门,享有在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单独同世界各国、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联系的权利,其制度的开放使得文化氛围更加自由开放,更具有国际创新特色。
(三)国际贸易关联互动。从历史来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印证环珠江口湾区文化融合的有力注脚。环珠江口湾区中澳门、珠海、香港、深圳等地先后成为历代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历史长达3000年。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辞沙”祭祀、妈祖文化就是环珠江口湾区跨区域贸易推动文化发展的有力见证。至今,“妈祖”信仰的影响力遍布全球,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为主要分布国家。到现代,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贸易将环珠江口湾区文化传播到海上丝绸之路各地,以旅游、影视和音乐产业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在环珠江口湾区乃至全球形成了巨大的流动市场,这些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传统文化和艺术产品推动着环珠江口湾区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发展。
(四)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历史上,广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枢纽,屯门曾是广州外港,为唐汉时期广州“通海夷道”的必经节点。明清时期,经环珠江口湾区通往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海上航线可远达欧洲、北美、大洋洲、俄罗等,特别是清代中后期,清政府关闭了漳州、宁波、云台山等地的进出港口,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广州地区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唯一出口地。环珠江口湾区以瓷器、珍珠、丝绸等为载体,将湾区文化的理念渗透到了国外文化思想当中。至现代,该区域拥有世界级的海空港群,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近7200万标箱,是世界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总和的5.5倍,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接近1.4亿人次,超过纽约湾区三大机场的吞吐量之和。[5]在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的支撑下环珠江口湾区文化对外影响更加快捷,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文化冲突的频率,促进了文化跨区域交流,使得文化思想更易传播。
注释:
①即以深圳大黄沙(位于大鹏湾,遗址为面积1万平方米)、咸头岭、大梅沙、小梅沙等为代表的沙丘遗址,它们与香港大湾、东湾,珠海草堂湾、后沙湾、澳门黑沙湾等共同组成了环珠江口沙丘文化的遗址环带。
②明代中后期,要进行贡舶贸易者首先要拥有明政府的勘合即许可证才能在广州城内进行贡舶贸易。如果没有勘合的,则可在南头进行非法商舶贸易。当时,在南头的这种非法贸易已得到地方官府默许,并公开实施。这种在广东官方默许下形成的权宜性贸易规则,即被称为“屯门体制”。
[1]路旭,李贵才.珠江口湾区的内涵与规划思路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
[2]罗香林.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J].书林,1937,1(3).
[3]郎国华.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20。
[4]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三大民系[ED/OL].http://www.gd-info.gov.cn/dfzwedtwo/ sdmx/ksdmx.htm.
[5]“环珠江口湾区经济”:11城形成合力,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南方日报,[ED/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cs/2015-03-16/c_1114646124.htm,2015-03-16.
责任编辑:钟晓媚
G127
A
1673-5706(2016)03-0108-05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资助项目“深圳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渊源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6-03-10
熊雪如,深圳市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