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湾妈祖庙与海上丝绸之路探析
2016-02-13毛军吉陈文广
毛军吉 陈文广
赤湾妈祖庙与海上丝绸之路探析
毛军吉 陈文广
在我国倡导和构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文章基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从深圳赤湾天后宫的地理位置、宫殿地位等级和独特的妈祖信俗文化等三个方面,对深圳赤湾妈祖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进行了考证。由此,结合深圳实践,提出深圳切实保护文化遗产、发挥文化遗产的特色,孕育深圳海洋文化,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实现深圳腾飞等建设性建议,对探讨和深化深圳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地位和作用,具有现实重要意义。
深圳赤湾;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是沿海民众信奉的神祗。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雍熙四年丁亥(公元987年)九月九日升化,年二十有八。妈祖升天后,沿海民众立庙祭祀,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宋元明清各朝,因妈祖在海上航行救世利人,扶危济困,不断封赐并纳入国家文化体系,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并成为中华海神的象征。随着中国与海外各国贸易的发展,妈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东方海洋文化的精神标志。她的影响遍布国内外,成为世界华人“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
深圳赤湾妈祖庙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军事和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本文拟从赤湾天后宫所处的地理位置、宫庙的地位等级与独特的妈祖信俗文化出发,探讨赤湾妈祖庙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赤湾以至深圳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海丝之路的南大门:赤湾与赤湾天后宫
(一)赤湾:航海必经之地
“赤湾”这一地名最早出现于明朝天顺八年黄谏所写的《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天妃行祠,海滨地皆有,而东莞则有二;一在县西百余里赤湾南山下”。[1]赤湾位于深圳南头半岛最南端,北倚南山,南临伶仃洋,扼守外洋要害之冲,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必经之地和重要的海上航行官道的重要一站。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航海外夷条”云:“三佛齐者,诸国海道往来之要冲也。三佛齐之来中国也……其欲入广州者,入至屯门(即今赤湾一带)。欲入福建者,入自甲子门。”[2]清嘉庆《新安县志》载:“凡出使外国,与占城、爪哇、真腊、三佛齐诸国入贡,悉经于此。”[3]清朝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云:“广州舶船往诸番者,出虎头门,始入大洋,分东西二路。东洋差近,西洋差远。宋于中路置巡海水师,营垒今为东莞县南头城。《海防考》海环广南界,滨海诸郡,而广州居其中,其备屯门、栖、佛堂门、冷水角、老万山、虎头门等澳,而南头城在虎门之东。又西则峡门望门、大小横琴山、零丁洋、仙女澳、九竃山、九星洋诸处……澳门至省则水浅而不能行,必须由大屿山经南头直入虎门,以抵于珠江,此南头所以为全广之门户也。”[4]也就是说,从广州出发到南中国海诸国,出了东莞县的虎头门之后,有两条海道。一是经今深圳南头入南中国海,此海道较近而且水深,便于大型船只航行,因此南头成为省城的门户;而西路走香山县一带,此海道较远。赤湾位于南头半岛的最南端,地滨大海,“左控罗浮、梧桐之胜,右瞰虎门、龙穴之险。其地秀杰,其神灵异”,[5]是官方航海通道的必经之地,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赤湾不仅可以为海上航行提供淡水、食品、物资等补给,而且是天然的避风良港,自广州出海的中国商船,或回航的蕃舶,都在赤湾等候季风的到来,以便可以随时扬帆启航,驶往海上丝绸之路的各个港口城市。清人范瑞昂在《粤中见闻》云:“新安赤湾沙上有天妃庙,背南山,面大洋,大小零丁数峰壁立为岸,最显灵。……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妃渡海南,此有北风,渡海者皆候之。”[6]
(二)赤湾:广东海防重镇
赤湾是广东海防中路战略要地,是虎门要塞的前卫、省会屏藩,是广东海防的前哨。赤湾地理位置险要,但在明清以前却不见有“赤湾”的记载。唐代,广州设立屯门镇(今深圳赤湾一带),负责缉私、防盗以及确保海上贸易运输的安全,“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广州宝安县新置屯门镇。领兵二千人。以防海口。”[7]明清时期,广东海防大体分为东、中、西三路。广州为中路,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一带,濒临南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明朝初年,明王朝成立卫所制度。广东下设广东左卫、广东右卫、广东前卫、广东后卫、南海卫、广海卫、揭石卫和神电卫8个卫城和19个所城。其中,扼守珠江口的南海卫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其下设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大鹏守御千户所。《新安县志》载:“东莞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洪浩开等筑砌。”[8]其后在赤湾南山上建赤湾烟墩。东莞守御千户所与赤湾烟墩构成广州珠江口的防御体系。明嘉靖年间,在原唐代屯门镇的基础上成立了南头寨,《广州府志(光绪五年刻本)·卷七十四·经政略五·海防》:“南头寨,在新安县南。东至大星,西至广海,本屯门镇故址,唐书地理志言:广州有屯门镇,宋时亦置营垒曰屯门砦。明洪武三年并入固戌砦,后改南头寨,以省城门户设参将镇守。国朝因之。”[9]清代,为进一步巩固广东海防,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广东巡抚在赤湾设立左、右炮台。嘉庆《新安县志》记载,“自复界后,海宇敉宁,而设险更为周密。虽今之汛地及设兵,皆与旧制不同。而大屿山、鸡翼角炮台,南头炮台,赤湾左、右炮台,最为险要”。[10]鸦片战争期间,为打击帝国侵略者,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曾重修赤湾炮台。道光十九年(1839年)九月,赖恩爵指挥中国水师,在中英九龙海战中击败英军,取得鸦片战争首战——九龙海战的胜利。同年十一月,在穿鼻洋海面爆发的“穿鼻之战”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依靠赤湾炮台,领兵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赤湾炮台为战胜英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比唐代屯门镇与明清赤湾天后宫的海防地位,目前许多历史专家学者认为,唐代屯门镇镇址极有可能就在赤湾。屯门镇的故址尚未得到确切的证实,但清代顾祖禹引《纪事》云:“东莞南头城,古之屯门镇,乃中路也。”但南头城的前身是明洪武年间设立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而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是明朝新筑的所城,因此肯定不是旧屯门镇的故址。《广州府志》载:“东莞故城,在新安县东。唐至德二载改曰东莞,取旧名也。《九域志》: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复置,有东莞盐场,盖改置县于北境,而以故址置场。明洪武中,复分东莞,置东莞守御千户,所筑城在县南之十都海滨,正名南头城。”[11]屯门镇镇址应该是在南头城附近一带。赤湾位于深圳南头半岛的最南端,临近南头城,又明清两朝都有官兵驻扎在赤湾天后宫,并在天后宫两翼设有炮台烟墩等军事装备。唐代屯门镇与明清时期的赤湾,两者在地理上都是扼守广州通往外洋的门户和使节必经之地,同时又是海防重镇。两者在地理、外交和军事上都在南中国海特别是珠江出海后占据重要而且是相同的地位,这可以印证当前专家学者认为“赤湾极有可能是唐代屯门镇镇址所在地”的说法。
(三)赤湾:贸易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它将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唐朝,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深圳赤湾是“广州通海夷道”的重要一站,唐朝地理学家贾耽在《古今郡县道四夷述》之条载:“广州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今赤湾)。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今海南岛东北角附近),又南二日至象石(今海南岛东南方独珠山)。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劳山(今越南占婆岛),……二日至末罗国(伊拉克巴士拉之西),大食重镇也。”[12]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使得深圳赤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航海外夷条”云:“三佛齐者,诸国海道往来之要冲也……其欲入广州者,入至屯门。”[13]明朝实行朝贡制度,在广州、浙江、福建市舶提举司,广州负责接待南中国海各国藩国的使节,浙江负责接待朝鲜、日本的使节,而福建负责接待琉球的使节,“凡外裔入贡着,我朝皆设市舶司以岭之。在广东者专为占城、暹罗诸藩而设。在福建者专为琉球、在浙江者专为日本而设”。[14]广州是唯一允许与南中国海各国进行贸易的城市,赤湾是进出广州的门户,因此它当时的作用便类似于今天出入境的海关。南中国海各国的商人和使节乘船到中国来,不能直接进广州,都在要南头(赤湾)一带等候通知和传召。如果他们没有与中国建立朝贡贸易关系,是不允许进入广州的,只能逗留在南头(赤湾)附近的海域进行贸易,葡萄牙人皮列士在《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中指出:“在港口有许多大船舰守卫着城池,封锁着入口。上面提到的那些持有许可证的国王有馆宅供他们的使臣在城内交易商品,但没有许可的则在离广州30里格外做买卖,货物从广州运出去。从广州到马六甲30里格处,有一些岛屿,与陆地上的南头,被规定为各国的港口,如普罗屯门(Pul o Toum on)当上述船舶在这里停泊时,南头的首领就把消息送往广州,商人们立即到来估计商品的价格并付关税……然后他们携带着各自的商品回家。”[15]皮列士指出广州的贸易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持许可证的”,在城内交易;另一种是“没有许可的”,在(深圳)南头(赤湾一带)及周边地区交易。这说明南头(赤湾)成为广州的外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四)小结
深圳赤湾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中国海,与香港、澳门隔海相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大门。赤湾在历史上是一个可避风补给的天然良港,早在唐代,赤湾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海防重镇。明代以来,赤湾发展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各类大型船舶从赤湾出发驶向外洋,也是自外洋归来时的重要驻泊地。
二、赤湾天后宫、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
(一)赤湾天后宫: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赤湾天后宫坐落在赤湾澳中,是珠江口的一大奇观,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往来船只的祭祀圣地。康熙《新安县志》卷3《地理志》载:“赤湾胜概,在南山之南,势耸丽开展,两翼盘护葱郁,天后宫殿焉。前居海,洪涛万顷,一望无际,伶仃数峰壁立为之屏案,海外奇观也,天妃神甚灵应,船经此,必祷祀之。”[16]明代,随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空前繁盛,虎门和伶仃洋上商人船舶穿梭如织。商人经过赤湾必上岸到庙里朝拜天后。新安知县孙海观在《重修赤湾天后庙引》提到“因思赤湾为洋舶往来之所必经,富商巨贾,既邀神贶,而享其利,必报神德,而输其诚”,可知明清两朝来往于赤湾的商人络绎不绝,赤湾天后宫凭借其便利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除此之外,赤湾天后宫还是南中国海海防的重要营垒。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海防与妈祖信仰有密切的联系。明代以来,海上的倭寇之乱成为国家的主要威胁,因此王朝在东南沿海建立正式的海防体系,以抵御外来侵略。因海上防守与战事需要海神的鼓舞与保佑,故统治者往往在营房或者附近兴建庙宇,供祀海神妈祖。从《郑和航海图》也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守地区都建有妈祖庙。赤湾天后宫位于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南头寨的附近,明清两朝都有官兵驻扎在赤湾天后宫,官兵因得到海神妈祖的鼓舞,往往能够取得战役的胜利,《新安县志》载:“崇祯八年,副总兵黎修前殿,以后殿为寝殿,大门及中殿,左右各置官房……往岁海氛未靖,濒海郡邑,日惧伤残。制府百、都督童,命师剿捕,驻辖赤湾,守御三年,士民安堵。惟神助顺,乘风克敌,丑类扫除。”[17]
赤湾天后宫扼守珠江口的入海口,是南中国海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和军事防守基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因此成为中国使节出使和外国使节来华朝贡必定停船上岸祭祀的重要一站。清新安知县孙海观在《重修赤湾天后庙引》记载:“而新安赤湾天后庙,为省会藩篱之地,扼外洋要害之冲,护卫虎门、澳门,以作保障;汇东北诸海,以为归宿;外而占城、爪哇、真腊、三佛齐,番舶来赆,莫不经由于此,然后就岸。”[18]
(二)郑和与赤湾天后宫
明永乐年间,郑和出使西洋,屡得妈祖庇护,无往不胜,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经多名著名专家学者考证,明永乐、宣德间郑和七下西洋,其中第二次、第六次是从广东扬帆出海的。据《广州府志》载:“(永乐五年)秋九月,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国。”[19]史料记载郑和此次出使西洋是从广州出发,但具体从广东哪一个港口出发,尚未有定论。赤湾位于广州通往外洋海上官方航道的必经之地,清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卷下“救郑和”记载:“明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至广州大星洋遭风,舟将覆,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身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子,且数百人之命悬于呼吸,望神妃救之。’俄闻喧然鼓吹声,一阵香风飒飒飘来,宛见神妃立于桅端。自此风恬浪静,往返无虞。归朝复命,奏上,奉旨遣官整理祠庙。”大星洋即是在赤湾附近的海域,在郑和等人所著的《郑和航海图》中有明确标注赤湾附近的海洋“大星洋”、“南亭山”等。
郑和之后,使节张源出使暹罗,先是在赤湾天后宫占卜得吉兆,出使顺利回国,为感谢妈祖庇护,因此在赤湾新建妈祖庙宇。据嘉庆《新安县志》载:“永乐初,中贵张公源使暹罗国,先祀天妃得吉兆,然后辞沙。天妃旧有庙,公复建庙宇于旧庙东南,岁久岿然尚存。”[20]可以看到,使节出使前都会到赤湾天后宫祭拜,康熙《新安县志》载:“(赤湾天后庙)凡朝绅由广出使,与夫占城、爪哇、真腊、三佛齐诸国所贡献,自广入者,悉舣过于此。”[21]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朝廷下旨:凡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祭祀。海上丝绸之路专家研究考证认为,赤湾天后宫是广州通往外洋航海的必经之地,凡是使节出使外国都必须到赤湾天后宫祭拜,因此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很可能就是从赤湾出发。
(三)张源与“辞沙”
明朝永乐年间使节张源重建的天后宫,被列入地方祀典,成为明代以来国家祭祀体系下重要的宫庙。明朝万历年间编撰的《广东通志·郡县志·广州府·壇廟》载:“天妃宫:春秋二仲癸日有司致祭。新安县·天妃廟:在南山赤湾。”由于赤湾天后宫是重要的官方庙宇,因此使节出使西洋前举行的祭祀海神仪式便在这里举行。嘉庆《新安县志》载:“凡使外国者,具太牢祭于海岸沙上,故谓辞沙。”根据碑文所载,只有出使外国的使节才能举行“辞沙”仪式,这说明了“辞沙”是国家王朝的祭祀活动。嘉庆《新安县志·艺文志·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黄谏)》记载:“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实之,祭毕,沉于海。”太牢,是古代帝王祭祀重要神明的最高规格的等级象征。《礼制》云:“天子社稷皆用太牢,牛羊豕三物。”深圳赤湾天后宫得以享用国家祭祀体系至高规格的典礼,可见赤湾天后宫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清代,由于历史的原因,“辞沙”官方祭祀活动逐渐衰微,民间祭祀活动成为祭祀的主体。“辞沙”祭祀从而由最高规格的官方祭祀仪典演变成一项民俗的祭祀活动。据康熙《新安县志·艺文志·重新赤湾天妃庙记(王应华)》记载:“世俗:南北之济者,必祷于海岸,得吉,而后敢济,谓之‘辞沙。”
赤湾天后宫经国家使节和地方政府的不断重修和扩建,在康熙时代,发展成为南中国海最大的天后宫,有九十九道门大庙之称,是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据《宝安县志》记载:“有屋大小120余间,里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佛像,计有山门、牌楼、日月池、钟楼、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偏殿、厢房、长廊、牌亭、角亭等建筑20余外,占地面积达900余亩,其殿宇巍峨宏伟,庙貌气象万千。”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广东的深入发展,赤湾天后宫成为南中国海妈祖信俗的中心地区之一,吸引了南中国海沿海各地的城市,如深圳、东莞、广州、香港、澳门、甚至是东南亚等,前来奉香朝圣。赤湾天后庙香火旺盛,便逐渐形成了庙会。庙会持续整个农历三月份,每逢庙会,大庙附近,竹棚林立,茶楼、食店、百货铺遍布等,同时搭大戏台,请广州最著名戏班连日唱戏,彻夜通明,锣鼓声响达十数里。此外,还举行天后出巡、舞龙舞狮、飘色、打醮等活动,来自广东、港澳甚至海外的信众络绎不绝。
(四)小结
赤湾妈祖文化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产物,是深圳海洋文化的地标,具有深厚的底蕴。深圳赤湾天后宫是广东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以深圳赤湾天后宫为中心的妈祖文化圈,面向深圳市,辐射香港、澳门、东莞广州等地,是一个流动的、跨越海洋与陆地的文化区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辞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仅存的古代国家最高规格等级的海洋祭祀大典,在国家祭祀文化体系中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赤湾妈祖文化见证了深圳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璀璨的历史,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活化石。它将重新定义深圳海洋文化的深度与高度,盘活深圳市的文化资源,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促进中国海洋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赤湾妈祖文化与深圳腾飞
深圳赤湾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一站,又是海上丝绸之路联结中国与南中国海最重要的港口。早在唐代,深圳赤湾就成为广州和海外各国交往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广州成为世界著名大港,曾独揽全国对外贸易。深圳赤湾作为广州城的外港,一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深圳赤湾的千年繁华。赤湾因海而生,因海而盛,因对外贸易而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圳文化的灵魂。在长达多年的历史中,海上丝绸之路在深圳赤湾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屯门镇旧址、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始发港、赤湾天后宫、“辞沙”大典和海防遗址如左右炮台、赤湾烟墩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深圳在现代城市建设的宝贵财富。
在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友好往来中,深圳因地缘关系与东南亚地区联系最为紧密。现在,习近平倡导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强调将重心放在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面。从深圳赤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来看,新时期深圳的腾飞具有它的必然性。在我国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战略背景下,赤湾尤其是深圳正面临着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据国家战略、地缘区位、文化资源等条件,深圳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圈中心城市。
但是,作为长盛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当代与深圳海上丝绸之路的城市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深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神韵和魅力还没有彰显出来。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倡导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千载难逢机遇,切实保护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学、有效地利用文物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遗产在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恢复赤湾天后宫乃至深圳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一,恢复唐代屯门镇军事所城,打造南中国海海防重镇。专家学者认为,赤湾是唐代屯门镇镇址所在地。通过对唐代军事制度、建置的考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再现唐代屯门镇镇址,配合军事博物馆的物质建设,打造多功能大型展示厅、体验中心等集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宣传南中国海海洋军事文化,打造南中国海海防重镇,从而促进21世纪赤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第二,重现“九十九道门”大庙,建设南中国海妈祖信俗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专家学者认为,赤湾是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的始发港。正是郑和得妈祖庇佑的缘故,明王朝在此敕建赤湾天后宫。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赤湾天后宫在康乾时代发展成为南中国海最大的拥有九十九道门的宫庙。通过恢复康熙时代“九十九道门”的大庙规模,建设中国最大的妈祖信俗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文化活动中心。
第三,再现“辞沙”大典,打造国家级祭海文化圣地。根据“辞沙”的研究与发现,“辞沙”大典不仅仅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唯一属于封建时代国家级的海洋祭祀仪式,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巨大的价值。从2014年开始,赤湾天后宫深圳妈祖文化资源,借助赤湾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资源,举办年度“辞沙”祭祀大典,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盛况。“辞沙”大典的再现,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联系,打造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和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大典,在一带一路文化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第四,恢复赤湾天后宫的庙会。赤湾天后庙的庙会是南中国海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粤港澳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庙会从每年农历三月份开始,三月二十三日后诞达到高潮。恢复赤湾天后宫的庙会,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联结港澳和海外同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共同编织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新时期我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深圳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势必发挥重要的作用。赤湾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赤湾天后宫是深圳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见证,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南中国海重要的文化符号。2015年蛇口自贸区的成立为深圳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自贸区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海洋文化建设,而赤湾妈祖文化作为深圳海洋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深圳这片热土的文化之源,代表着探索、创新、坚韧的文化内涵,在海上丝绸之路复兴的今天,有利于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实现深圳的第二次腾飞,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1][3][5][17][18][20][清]舒懋官修,张一兵校注.嘉庆新安县志校注·卷二十三·艺文志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825;825;825;825;825;825.
[2][宋]周去非著,屠友祥校注.岭外代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69.
[4][清]仁宗敕撰.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百四十一·广州府一·山川[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清]范瑞昂,汤志岳校注.粤中见闻·卷五·地部二·天妃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9.
[7][宋]王溥.唐会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卷七十三·安南都护府[M].
[8][清]舒懋官修,张一兵校注.嘉庆新安县志校注·卷七·建置[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352.
[9][清]戴肇辰,苏佩训修;[清]史澄,李光廷纂.广州府志·卷七十四·经政略五·海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0][清]舒懋官修,张一兵校注.嘉庆新安县志校注·卷十二·海防略[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503.
[11][清]戴肇辰,苏佩训修;[清]史澄,李光廷纂.广州府志·卷八十三·古迹略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M].
[1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2.
[14][明]郑若曾,车志忠点校.筹海图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652.
[15][葡]皮列士著.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M].何高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8.
[16][21][清]靳文谟修,张一兵校注.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卷三·地理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103;104.
[19]黄佐.广东通志·卷六十六·外志(嘉靖本)[M].香港:香港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
责任编辑:周修琦
K878.6
A
1673-5706(2016)05-0105-06
2016-07-21
毛军吉,深圳市委党校学刊部研究员;陈文广,深圳市南山区天后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