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调查研究思想的哲学底蕴
2016-02-13陈和香
陈和香
试论习近平调查研究思想的哲学底蕴
陈和香
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传家宝。习近平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调查研究理论,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做了深刻阐释,其调查研究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文章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三个方面,研究探讨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新论述新观点新要求,研究探讨其中的哲学底蕴,对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水平和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调查研究;哲学底蕴
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传家宝。在新时期,习近平不仅身体力行,还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调查研究理论,不仅从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做了深刻阐释,坚持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统一。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新论述新观点新要求,深入探究其中的哲学底蕴,对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水平和成效,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研究要搞清楚“实事”,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坚持和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1]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这一论断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调查研究理论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在调查过程中,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习近平有许多精辟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调查研究要搞清楚“实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人们的主观要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客观出发,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但是,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仍存在着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等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忙,陷于“文山会海”,很少实地调研;有的走马观花、满足于转转、听听、看看,使调查研究流于形式;有的满足于上网络、听汇报、看材料,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等等。这些都是与调查研究的本意相背离的,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针对这些现象,习近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3]
(二)调查研究要全面客观地了解情况
如何能搞清楚“实事”,习近平认为,“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4]多层次就是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要到机关也要到基层调查,既听取干部汇报也要听取群众意见,既要听取正面意见也要听取负面意见,既要解剖典型也要了解全局;多方位就是既要到工作局面好也要到困难较多的地方调研,既要到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矛盾尖锐、情况复杂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多渠道就是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还应有“自选动作”,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习近平特别关注领导干部“被调研”现象,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下基层进行调研时,时间、地点、路线、汇报、参会人员等都提前安排好甚至“彩排”好,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一片“形势大好”,使调查研究成了“盆景展”和“报喜会”,看不到真实情况,听不到真实声音,基本上属于瞎子摸象。所以,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在调研中应有“自选动作”,做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走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才能准确、全面、透彻地了解情况,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三)调查研究不能事先定调子
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客观地了解实际情况,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5]这就是说,调查研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增加任何主观成分,坚持先有调查研究后有结论的基本程序,不带框框,一是一,二是二,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事实,既报喜又报忧,这是调查研究中的唯物主义。但是,有的同志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在调查某一事物之前就已经预设框框,然后再根据框框按图索骥、按需取证,生搬硬凑一些片面的材料来印证自己的思想。这种方法是从主观意志、感觉兴趣、情感偏好出发,使客观适应主观,从根本上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调查研究结果必定会出现偏颇,必须予以摈弃。因此,我们的调查研究必须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二、“调查”和“研究”必须结合起来,注重调查研究方式方法创新,坚持和体现了认识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习近平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这一基本原则,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调查研究,不断丰富发展调查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全面了解各种新情况,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使认识与实践、主观和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强调调查和研究必须结合起来
调查研究是由“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组成,二者紧密联系、互相渗透,是一个有机整体,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习近平在分析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后指出,“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够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可能更突出”。[6]调查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通过调查掌握了大量素材,了解事物的历史和现状。但是,这仅仅是原料,还不是成品,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通过调查获得的大量感性材料中,往往是真伪并存、粗精混杂、彼此相隔、表里莫辨。对此,习近平一直强调调查研究的关键是在调查后要善于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和找出内在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可见,习近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调查”和“研究”的关系,体现了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强调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7]并专门对此作了深刻分析:一是领导干部所肩负的任务是不断变化的,完成了原有任务,又面临新任务的挑战,需要重新学习和开展调查研究;二是在具体实践中,领导干部要不断地进行新老交替和调换工作岗位,即便是回到曾经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也还需要重新调查了解新情况,不能刻舟求剑;三是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新问题新矛盾经常出现,领导干部面临着“本领恐慌”,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必须善于从调查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可见,客观事物、客观形势和客观环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当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被调查的事物,不断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积极应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从而达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三)强调要创新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处于永不停止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也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坚持和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调查研究新方法新手段。必须肯定,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实践中,我们党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比如实地考察、蹲点调查、典型调查、走访调查、研讨会等等。但是,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社会信息网络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给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当然不能死守传统的方法,要在继承和完善以往的切实可行的调查手段和途径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8]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来改进调查研究方式,进一步丰富调研手段,积极拓展调研渠道、大胆创新调研方式,才能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三、在调查研究中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和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和最基本的领导方法。习近平坚持了这一路线和方法,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共产党最基本的一条经验是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9]他多次强调,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一)充分肯定群众的主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求领导干部“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0]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1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革命实践活动的最具体、最直接、最积极的参与者,对客观事物实践效果的认识最真实、最全面、最丰富,因而人民群众是调查研究的对象,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搞调查研究,都不能离开群众,都是向群众作调查、寻真理。如果偏离了群众观点,忽视了群众的主体作用,漠视了群众利益,那不管我们的调查研究方案怎样周全、方法怎样科学,都违背了调查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可见,贯彻群众路线与开展调查研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调查研究就是要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意志,这是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决策权力和人民权利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二)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认为,调查研究直接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打交道,“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12]这句话响亮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调查研究,为了谁做调查研究。习近平批评有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走过场,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只看“盆景式”典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他强调,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不仅要“身”到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要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情绪,感受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期盼,并强调“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13]在调查研究中,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只有这样才能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才能获得在办公室不易看到、难以听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可见,调查研究是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群众观念的直接体现,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赢得民心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三)注重向群众作调查的态度和方法
习近平强调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14]领导者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以及认识能力往往是有限的,但群众的实践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实践,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先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或者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然后再转过来当群众的老师,指导、服务群众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15]这种“领导——群众——领导”的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调查研究也只有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取群众智慧,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调查研究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的统一,是指导当前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并自觉运用习近平的调查研究思想,善于抓住影响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难题,认真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成效,从而更好地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
[1][4][5][6][7][8][11][13]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2]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
[3]习近平.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3-07-24.
[12][15]习近平.干到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534;534.
[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6.
[10][14]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126;126.
责任编辑:钟晓媚
D 262.3
A
1673-5706(2016)05-0026-04
2016-09-02
陈和香,深圳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史教研部负责人、副教授、博士。